•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對國際教育學習的觀點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生對國際教育學習的觀點

在學生心目中,國際教育究竟是什麼?學習內容涵蓋那些主題?國際教育學 習的重要性為何?學生又是如何學習國際教育?上述問題為本節討論的重點。

壹、 國際教育「是什麼」?

從前述文獻探討可知,「國際教育」是一個涵蓋層面極廣、同時兼備數種概念

的名詞,目前仍是未具有高度共識的用語。其意涵至少包括「跨文化理解與尊重」、

「國際議題認識與關懷」、「國際意識與態度」等面向,希冀學校從認識自我文化、

加強英語溝通能力出發,透過國際教育議題融入教學、交流互訪等多元學習方式,

協助學生從地球村的觀點,認知人類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的事實,並透過跨國的 溝通與理解,學習尊重多元文化。在全球化時代下,最終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國際 競爭力和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

然而,學生心目中的國際教育又是什麼呢?以下依學生在訪談中所描述的國 際教育課程,歸納出學生對國際教育的理解與定義。

76

一、學生心目中的「國際教育」定義

(一)國際教育是英語學習和外語教學

提到國際教育,近半數訪談學生的第一個直覺反應就是英語學習(S01、S02、

S12、S15、S17、S20)和外語教學(S03、S04、S16、S19):

R:你們覺得國際教育是什麼?

S04:國際教育就是外語教學吧! 團訪 160531,E S15:就是 English,我覺得是語言教學。個訪 160530,S15

S19:我會想到語言教學。像教我們英文、或日文、法文、德文。(團訪 160530,H S20:我會想到英文耶。 團訪 160518,I)

S17:國際教育就是培育英文人才。

S16:我也覺得是語言教學,學校最重視的就是語言。

S17:像很重視全民英檢。為了跟國際接軌,我們要怎麼跟國際接軌?當然是語言。

S16:因為國中感覺國際交流、研討會偏少,但語言教學就很多。國中比較少,高中 比較多,因為有交換學生,像成功、北一女有模擬聯合國。我覺得國中比較多 是別的國家來台灣,但台灣很少走出去,走出去的比較是少數。

(團訪 160525,G)

而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讓他們認為在情境教室的英語學習和學校英資班的課

程、古蹟導覽課程就是國際教育。

S01:提到國際教育的話,我會想到小學老師有分批帶我們去陽光(化名)國小參觀,

他們的英語老師是外國老師,他們學校有設計一個像機場的地方,模擬教室的 感覺。國中的話,應該是像之前有使節夫人來參觀,我們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去

用英語導覽古蹟。

S02:國際教育就是像英資班的相關活動和課程,像古蹟導覽、外師的課,因為有外

國人。 團訪 160613,F)

研究者認為形成此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訪談學生中過半數皆為英資班的學生,

在英資班接受到較多國際教育的課程,因此很自然的將國際教育連結到英語學習。

訪談學生的回答,也讓我想起教育部(2012)在國中版的《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資 源手冊》中曾提及:外語學習雖有助於我們對國際議題的理解並進行國際交流,

77

但是推動國際教育不應窄化為英語的學習,畢竟英語也只是眾多外語的一部分。

因此,增進學生對國際教育的理解也是往後教師可以努力的部分。

另一方面,學生的反應或許也呈現出多數學校在推行國際教育融入課程時,

仍是以英語科為主軸,尚未普遍融入各領域或科目。然而,國際教育的內容如地 球暖化、國際援助、區域經貿整合等全球議題,需要跨學科領域的合作,才能讓 學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具備更宏觀的視野。如何在校內整合資源,設計國際教育 整體的課程目標、研發教材與系統性的課程規劃,進行跨學科教學,或許是往後 其他學校在推動國際教育時,可更加著重的部分。

(二)國際教育是國際交流和與外國人互動

除了外語教學之外,當提到國際教育,也有不少訪談學生的直覺反應是國際

交流。教育部(2011)指出中小學國際交流的方式,包括「教育旅行」、「境外遊 學」、「姊妹校交流」、「國際志工服務」、「參與國際會議或競賽」、「教育專題訪問 交流」、「英語村」等;其中,又以「英語村」、「教育專訪」、「教育旅行」3項最為 熱門。而訪談學生心目中的國際交流則是指「姊妹校交流」、「交換學生」、「和外 國人、外師互動」。

R:就到目前為止在學校的學習經驗來看,你們覺得國際教育是什麼?

S09:國際教育應該就是國際交流吧!跟外國人交流後,可以更了解國外發生的事情,

某些看事情的想法可能會變得不一樣,被外國某些事情影響改變,而不是只有在 台灣的感覺。 (團訪 160308,C S02:國小的算嗎?我國小五年級時有姊妹校交流,我對那個印象比較深刻。

團訪 160613,F S05:我覺得是交換學生耶。團訪 160531,E)

S14:國際教育應該就是交換學生吧!到國外去,我指的國外是語言不相近的,像日

本、 韓國這種不是講中文的,但是學校很少有這個機會就是了。

(個訪 160509,S14)

S18:我會想到交換學生,像短期的交換學生那種,覺得很不錯。

(團訪 160324,H S13:我覺得是要和外國人互動,像之前英資班有美國學校的學生來和我們一起上課,

78

印象中好像是來 2 次,一次國一,一次國二的時候,他們不太會中文,我們一組 分到 3 到 4 個學生來跟我們聊天。

S12:還有外師,像之前有新加坡來的英文實習老師,她用全英文上課,不會跟我們 講廢話,看的影片很不錯,看歌舞青春,我們班男生說她很正。

(團訪 160427,D S02:國際教育應該就是像有外師來上課吧!我對外籍老師入班上課的經驗印象最深 刻。 (團訪 151103,A)

在訪談過程中發現當學生提到「外師」、「姊妹校交流」、「交換學生」的學 習經驗時,氣氛往往異常的熱絡,常有爭相搶答的情形出現,從學生的反應不難 看出學生對國際交流的熱衷和期待。因此,研究者認為對於有意推展國際教育的 學校,除致力於課程融入外,也可考慮提供更多的國際交流活動,讓學生的學習 經驗更為豐富多元。

然而,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發現部分學生具有窄化國際教育定義 的傾向,認為只有「有外國人參與的課程活動」才算是國際教育。研究者觀察推 論形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源自於訪談學生個人對國際交流活動的偏好,加上個案 學校時常有接待國外參訪團的機會,英資班也有聘請外籍老師教授課程,學生參 與國際交流和與外國人互動的機會多,造成部分學生認為只有國際交流和與外國 人互動才算是國際教育。

陳惠邦(2013)曾指出部分學校在推動國際教育時,有誤以為聘請外籍教師 就是國際化象徵之情形,和與外國人的交流流於形式的問題。研究者從與教師和 學生的訪談結果發現,儘管個案學校的行政人員及教師對國際教育推動上的認知 是正確的,但學生仍有可能產生這方面的誤解。因此,研究者以為未來學校在推 動國際教育的過程中,如何拓展學生對國際教育的理解,也是值得思考與注意的 部分。

(三)國際教育是了解外國事物和國際議題

多數訪談學生認為國際教育等同外語學習和國際交流,而除此之外,也有學

79

生認為能夠增進他們對國際議題理解的課程或活動即是國際教育:

S10:國際教育應該就是了解國外的事情,例如:國外的氣候狀況,發生了什麼事情 之類的。 團訪 160308,C

S13:地理就是在學國際教育,讓我們多知道國外的事,像現在在學大陸,但我不知

道為什麼要特別學大陸?還學這麼久就是了,想趕快學世界地理。

(團訪 160420,D S14:地理老師會介紹不同國家人民,可以學到文化差異。歷史也會提到國際教育,

現在講很多搶地,中國如何被瓜分,雖然不太能理解,但之後九年級應該會學 到更多世界歷史。 (個訪 160506,S14S15:我覺得公民教最多國際教育。公民教的東西比較貼近生活,可以綜觀其他國家 的政治、經濟那些。 (個訪 160530,S15

S21:國際教育我會想到戰爭耶!因為國文老師和地理老師上課有提過難民的議題。我 覺得國際教育應該就是在探討一些國際議題,我自己平常會看網路的國際新聞,

但比較是注意一些特別大的議題,像難民。

S20:國際教育我會想到電視的國際新聞,還有像李四端的雲端世界還有 56 台的 FOCUS 全球新聞之類的。 (團訪 160518,I)

學生認為課程中涉及國際議題,像國文老師課堂上與學生討論的歐洲難民議 題,社會科了解外國地理、史實和政治、經濟情勢,抑或是從電視媒體、網路得 知的國際新聞資訊即是國際教育。

(四)國際教育是認識外國教育體制,發現與台灣教育體制不同處

而訪談學生中對於國際教育的理解較為特殊的是,有學生認為國際教育就是

與台灣不同的教育方式;國際教育增進學生對外國教育體制的理解,協助學生發 現與台灣教育體制的相異處。整體而言,他們覺得國外的學校氣氛是較自由的、

上學時間短、課業負擔輕、考試次數少等,對歐美教育制度有著羨慕與嚮往。

R:當提到國際教育時,你們會想到什麼?

S12:好好喔!

R:你說的「好好」意思是什麼?為什麼覺得國際教育很好?

S12:不知道,就覺得很好,可能是因為跟我們不一樣吧!

80

S13:像外國的學校跟台灣就不一樣,我國小時在美國留學一年,他們很早就放學,

大概 2 點就放學,只有星期五整天考試,其他天上課是不考試的。上課不用 舉手就可以講話,和同學討論和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也比台灣多很多。

團訪 160420,D

除了上學時間較台灣短和課堂上發表機會的多寡外,學生也提及國外學生課

後活動多,對學業成績的重視程度及考試方式也和台灣有所不同。

後活動多,對學業成績的重視程度及考試方式也和台灣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