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管理與分析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資料管理與分析

本研究所需之資料於 2015 年 9 月開始蒐集,面對蒐集來的原始龐雜資料,分 類編碼成了分析和詮釋資料的重要工作(林佩璇,2000)。Bogdan 與 Biklen(1992)

認為編類系統大致可分為「資料的描述」和「個人反省札記分析」兩種型態,而 適當的分類和編號,可使所獲得的資料在往後的整理和提取較為容易,有助後續 編碼工作的進行。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同時進行資料蒐集以及編碼分析,以下就 本研究各項資料蒐集的途徑說明如何對資料進行編號管理,並整理如表 3-4-1。

壹、資料管理系統 一、課堂觀察筆記

研究者於課堂參與觀察時,藉由錄音或錄影方式紀錄所得資料,教學觀察筆 記中註明當次教學主題、班級、日期、時間地點及課程進度,內容則包含教學活 動中學生對教師教學活動的反應、學習態度和狀況、師生及同儕之間的互動情形、

教學現場發生的關鍵事件記錄,以及研究者自身省思札記。觀察筆記採取三欄式 的記錄法,筆記左側欄為編碼之用,中間欄書寫客觀事實,右側欄則為研究者進 行省思記錄或對關鍵事件的評註。資料採用「觀察筆記」、「日期」、「年級」的命 名方式進行管理,如 「研究者在 2015 年 10 月 17 日八年級語資班的課堂觀察筆 記」寫為「觀 151017,8」。

67

二、訪談記錄

研究者於每次進行訪談前,會先徵得受訪學生同意後方才進行錄音。訪談結束 後在將訪談錄音檔轉譯成逐字稿,逐字稿註明訪談主題、日期、時間、對象、及 地點。內容主要分成三個欄位,包含第一欄的資料編號欄位,第二欄是訪談錄音 內容逐字稿,第三欄則供省思評註之用。資料採用「訪談形式」、「訪談紀錄」、「日 期」、「對象代號」的命名方式進行管理,如下:

(一)個人訪談:「2015 年 11 月 24 日,與學生 S15 的訪談內容」記為,

「個訪 151124,S15」;「2016 年 7 月 12 日,與教師 T02 的訪談內容」記為,

「個訪 160712,T02」

(二)團體訪談:「2015 年 11 月 17 日,訪談組別 A 之內容」記為,「團訪 151117,

A」。若引述的訪談內容有研究者與學生的對話,則以「R」作為研究者之代 號。

三、文件資料

本研究蒐集的文件資料有課堂講義、學生學習單、學校成果報告資料,

文件資料的管理使用「文件名稱」、「日期」、「學生年級」的命名方式進行管理,

如下:

(一)課堂講義:「2015 年 6 月 1 日八年級發放的課堂講義」記為「課 150601,8」。

(二)學習單:「2015 年 6 月 7 日八年級學生 S01 繳回的學習單」寫為「學 150607,

8,S01」。

(三)學校成果報告資料:「2015 年 11 月 17 日蒐集到九年級實施國際教育的學校 成果報告資料」記為「校 151117,9」。

68

表 3-4-1 資料管理與編號說明

資料類型 符號 意義

課堂觀察筆記 觀 151017,8 表示在 2015 年 10 月 17 日八年級班級的 課堂觀察筆記

訪談記錄 個訪 151124,S15 表示在 2015 年 11 月 24 日,與學生 S15 的 訪談內容

個訪 160712,T02 表示在 2016 年 7 月 12 日,與教師 T02 的 訪談內容

團訪 151117,A 表示在 2015 年 11 月 17 日,訪談組別 A 之 內容

文件資料 課 150601,8 表示在 2015 年 6 月 1 日八年級發放的課堂 講義

學 150607,8,S01 表示在 2015 年 6 月 7 日八年級學生 S01 繳 回的學習單

校 151117,9 表示在 2015 年 11 月 17 日蒐集到九年級實 施國際教育的學校成果報告資料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貳、分析方式

分析資料的第一步是認真閱讀原始資料,熟悉資料內容,仔細琢磨其中的意義

與相關性(陳向明,2002)。研究者首先閱讀所有蒐集的資料,如觀察札記、訪談 逐字稿,寫下最初的理解與省思,然後再次閱讀觀察札記與訪談謄稿,注意特定 的字詞、短語、行為組型、學生的思考方式與特殊事件,將資料中浮現的重點、

事件、感受或意義標註。之後研究者回歸研究目的與問題,在主題層面尋找與研 究問題相關的、反覆出現的行為和意義模式,對資料進行逐級編碼。

一、 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錄)

此階段研究者主要是將資料按其本身所呈現的狀態進行登錄,以開放心態懸 置個人傾見與研究定見,試圖從資料中發現概念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例如:

69

訪談學生表示喜歡教師用影片、PowerPoint 呈現教材內容,將其歸類為「教師教學 方式」的主題中,詳見表 3-4-2。

表 3-4-2 一級編碼形成舉例

逐字稿內容 主題(topics)

S07:喜歡用影片補充,不只是課本的。

S05:不喜歡就死板板在那邊講啊!說這邊發生什麼事情之類的。

S06:如果可以帶學生出國最好,如果不行至少要體驗到,類似 情境式課程,至少去找個東西或跟國外的人聯絡上,反正就 是要體驗到,而不是只是看課本、聽老師講。

S07:例如要有 PowerPoint,不要只是課本和文字,這樣沒辦法真 正去了解。

教師教學方式

S08:我們班去聽的時候,導覽在前面講,後面亂成一團。 教師秩序掌控 S05:因為台灣教育目前升學就是考試,本來考試只是一種方法

去檢測你的學習啊!可是現在就變成一種目標,你得去達 成,失去原本學習很快樂的感覺。

R:國際教育課程實行上的困難,你們覺得跟升學制度是有關係 的?

S06:大家會覺得這種東西是跟自己有距離感的。

R:為什麼覺得國際教育是有距離感的?

S07:目前就只有注重學科。

S08:如果考試不考的話,就不會想去學。

升學主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 二級編碼(關聯式登錄)

此階段主要任務是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聯繫,以表現資料中各個部份間 的有機關聯,這些聯繫可能是相似關係、差異關係、類型關係、結構關係等(陳 向明,2002)。舉例來說,研究者檢視各個主題間的關係,將「教師教學方式」、「教 師秩序掌控」兩個主題歸類於「教師教學因素」的類別,如表 3-4-3 所示。

70

表 3-4-3 二級編碼形成舉例

逐字稿內容 主題(topics) 類別(categories)

S07:喜歡用影片補充,不只是課本的。 教師教學方式 教師教學因素

71

在分級編碼的過程中,研究者不斷進行資料理解與詮釋的工作。在詮釋的過

程中,研究者比對訪談謄錄、觀察札記、學生文件等資料,期望能如實呈現學生 觀點。最後從資料中獲得的資訊與國際教育課程及活動連結,以回應本研究之研 究目的與問題,並撰寫研究發現與結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