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出版產業介紹

第二節 台灣出版產業介紹

出版市場跟隨著國際環境的轉變,以及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的改變,具有 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台灣的出版市場,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 1949~1975 「孕育、管制」時期 1.以翻印古籍、翻譯西書為主

早期,在日本殖民統治皇民化運動之下,台灣所能獲得的圖書大部分得靠從 中國大陸的走私偷運,台灣的出版產業的發展,大致上可以說是從1949年國民黨 遷徙來台以後開始正式的發展。1949~1975年,主要都是翻印中國傳統古籍,重 要的出版社都是幾家在大陸的大規模書局,例如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商業印書 局。當時的臺灣社會,經濟尚在重建階段,不僅國民所得低落,購買能力不強,

就連圖書出版業者也沒有餘額可資利用,圖書出版業只好多以翻印古籍或重印大 陸舊書,這些沒有版權、不需付版稅、稿費、成本較低的書籍為主,翻印古籍便 成為民國四十、五十年代臺灣圖書出版業的風潮和特色。

五十年代,西書翻印開始熱絡起來,臺北市中山北路逐漸出現西書街,臺大 附近也有許多書店專門印銷西書。西書受到重視的原因,一方面是當時在臺美軍 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大學教育逐漸走向直接吸收外國知識的道路。當時銷售的西 書只有少數是原版書進口,多數是臺灣翻印,尤其是教科用書,因為當時台灣並 沒有參加國際著作權聯盟,對於著作權的概念也很缺乏。

2.出版品管制時代

1949~1975年,由於時局動盪不安,台灣與對岸中共仍然處於緊張敵對狀態,

政府實施戒嚴法,宣佈全省戒嚴,凍結一切言論、集會結社、遊行請願等權利,

以維持政治及社會秩序。在圖書出版與進出口方面,唯恐不良出版物的出版發行 和進口會危及國家安全與政局穩定,便於民國40 年制定「管制匪報書刊入口辦 法」,規定未經事前核准的匪偽書報刊物一律不准進口,且不允許臺灣圖書出版 業者出版大陸作者的作品;再加上民國17 年制定著作權法時,就已明訂採取註 冊主義,未經著作權註冊主管機關審查的著作不予註冊,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

由於出版產業的屬性特殊,在台灣政府對於出版產業的角色,長久以來都是屬於

「管制、控管」的角色。

(二)1976~1985 「蓬勃起飛」時期

1973-1975年發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機,也導致了是世界經濟衰退,台灣的經 濟成長也呈現完全停頓。整個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台灣整個政治社會經濟 的巨變時期。1971年,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在國際外交上的地位逐漸萎縮,但 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展開十大建設,期以大規模的公共投資,帶動經濟景氣的復 甦,以挽救經濟危機之後,1976年國民所得突破1,000美元,教育上也推廣了九 年國民教育,使得台灣的出版市場擴大,也出現了大量的新的出版社,出版產業 從少數的幾家寡佔局面,開始走向群雄分立的狀況。在台灣受完大學教育的年輕 人也開始大量進入出版業(戰後第一代出版人:沈登恩、鄧維楨、王榮文、詹宏 志等人)──引進行銷概念,試圖整合「純產品」及「純市場」思考。本地作家 受到重視,開始被有系統經營(如遠景及爾雅、九歌、洪範、大地、純文學)。

1.大型套書的出版~以「書櫃取代酒櫃」

自1976年整體經濟趨於成長、對外貿易盈餘不斷擴增、國民所得年年提高之 下,不僅國人的購買力提昇,有餘額購買圖書,連圖書出版業者也較容易匯集資 金出版書籍,圖書銷售狀況一年比一年好。在圖書出版業者愈來愈有能力從事資 金和設備上的投資,以及大套書的利潤較豐厚的情況下,有愈來愈多的圖書出版 業者投入大套書的出版,帶動民國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出版大套書的熱潮,

使得整個圖書出版市場顯得生氣蓬勃,帶給圖書出版業難得一見的繁榮景象。

正是在這股「大套書戰國時代」的推動下,全面地提昇國內印刷製作技術的水準,

此時不論是封面設計也好、內文編排、編寫也好,或是印刷校對裝訂也好,都有 長足的進步。當時,帶動整個大套書時代的出版社就是遠流出版公司,遠流出版 社以40萬元起家,處女作是《拒絕聯考的小子》,創下10萬冊的暢銷記錄。而後,

推動李敖主編的《中國歷史演義全集》還有像是《中國名著精華》、《柏楊版資 治通鑒》、《金庸新全集》等。都為台灣的出版產業創下全新的一頁。

2.出版商品化、電腦書籍成為主力

出版業走向現代商品化的意義,展現在於民國72年,全台灣第一家大型綜合 書店-金石堂文化廣場開幕,這種綜合書店陸續出現,包括像是何嘉仁書店、以 及後起之秀誠品書店等,它們的特色不僅賣場大、圖書數量多,而且經常舉辦活

圖書出版業者與讀者,進一步把圖書出版推向商品化。

開始實施,外國著作不用登記,同樣在台灣享有著作權,此一修法造成了出版界 生態上的大轉變,圖書出版業者只要拿到覺得有賣點的原文書之後,就可以馬上 翻譯逕自銷售,因此市面上常可以看到暢銷書搶譯、同時出現多種版本的情形發 生。但著作權法修訂之後,原本可以隨意翻譯的國外書籍,必須要取得授權才能 翻譯出版,這雖然使台灣出版業的翻譯成本增加,但由於加強了國外出版業者的 信心,反而加速的西書的引進,許多著名的版權代理公司,都是在這個時期興起 的。

2.出版國際化、多元化時代的來臨

圖書出版業為回應新著作權法大幅度保護外國人著作此一變革,逐漸邁出國際化 的腳步,不但積極參與國際書展拓展商機,更加緊改進自身經營體質,以強化本 身競爭實力,好立足於國際圖書出版舞臺。另外,配合解嚴、開放黨禁、報禁、

大陸探親等一連串政策措施與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各類圖書紛紛出籠,政府也改 以「開放出版」的態度來輔導圖書出版業,除了解除多項出版管制,並以輔助圖 書出版業邁入國際市場為首要指導方針。

3.大陸地區圖書開放進口

另外,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因為台北國際書展會場上公開展售大陸圖書遭受制止,

大陸簡體字版圖書應否開放進口並且合法公開銷售再度引起各方討論。過去的辦 法是只能在學術研究的名義下,由大學教師具名申請進口,作為研究之用,禁止 銷售。然而,由於事實上的需要,這些經由合法程序申請進口的大陸圖書早已在 一些專營大陸圖書的書店銷售,並且逐漸擴大到一般書店,誠品書店也曾經因為 展售大陸圖書而被制止。 有關於大陸圖書進口的相關規定,在民國九十二年七 月八日之後,由行政院發佈了「許可辦法」,正式的開放大陸圖書可以來台進口,

也使得原本許多販售簡體字大陸地區圖書的業者,由暗化明。在行政院發布的「許 可辦法」中,申請進入台灣地區銷售之大陸簡體字圖書,應符合下列規定:

(1)屬大專專業學術用書。

(2)非屬台灣地區業者授權大陸地區業者出版發行者。

(4)非屬台灣地區業者取得台灣地區正體字發行權者。

大陸圖書在台灣的主要市場集中在專業工具書、中醫藥學、作家作品集、文 史哲學術著作、史料、人文與社會科學譯作、大陸風土、旅遊,以 及建築、書 法、美術、戲曲、工藝等藝術圖書。從九十一年開始,進口數量逐年增加。根據 廈門市對外圖書交流中心的九十二年報告,單單經由廈門一地出口的大陸圖書,

九十一年出口約十六萬冊,總價約人民幣四百萬元。九十二年出口遽增到約五十 一萬冊,總價約人民幣一千兩百萬元,可見大陸圖書在台灣的市場逐年擴大。

台灣的大陸圖書進口商約三十家,全台銷售簡體字版圖書的書店約兩百家,

九十二年的營業額約新台幣四億元至五億元之間,在台灣圖書全年營業額中,只 佔 1% 左右,數量並不大。但目前,出版業者對於簡體字書在成本上的競爭力會 影響到台灣的出版業的競爭力十分擔憂,目前中國的書價大約是台灣繁體字書籍 的 1/3 到 1/4。更進一步,目前全世界主要使用繁體字的地方,只有台灣和香港,

其他包括東南亞、北美華人、世界學習華語人口,大多是學習中國的簡體字和羅 馬拼音,所以,也有業者認為,台灣也應當同時出繁體字/簡體字版本,不應當 劃地自限。

表 3-6:出版市場演進圖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出版社總數 138 627 1,618 2,426 3,273 7,093 雜誌社總數 150 730 1,417 2,543 4,336 6,643 新書出版量 892 2,601 8,547 9,008 16,156 34,553

國民所得 (平均每人)

137 美元 165 美元 642 美元 2,515 美元 7,285 美元 13,985 美元 人口總數 8,853,000 人 12,211,000 人 15,445,000 人 18,603,000 人 20,401,000 人 22,120,000 人 每本書平均書價

(書店通路)

NT. 5 NT. 13 NT. 40 NT. 80 NT. 130 NT. 200 書報雜誌支出

(每人每年)

None None None NT. 831 NT. 2,158 NT. 25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2005

表 3-7:出版市場 1950~2000 年整理表

「Taipei 101 Mall」,是新加 坡國際連鎖書店集團進攻華 文市場通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