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台灣出版產業鑽石理論分析

第二節 生產要素

一、知識資源

出版是「在不變的環境中尋找變動的樂趣」、「在變動的環境中經營不變的 本質」。隨著資訊科技的長足進步,特別是 Internet 環境所造成的「地球村化」,

已嚴重地影響出版者長期所使用的唯一載體─紙本書(包括雜誌、報紙,尤其以 報紙的替代性最大)。Internet 的興起也徹底介入傳統知識的創造、加值與流 通的過程。一個出版公司究竟在經營什麼核心價值,是出版業者必須時時思考的 問題,二十一世紀是知識世紀,出版者長期以來就是在做知識產業,必須要能夠 在新時代裡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出版者不變的角色仍是扮演知識創作者和消費 者的橋樑,只是新世紀的知識創作不限於文本,是多媒體的(可以用文字、聲音、

肢體、影像、電腦整合創作),知識的流通也不是單向直線的,作者和讀者可以 同時在 Internet 上共建共享知識,知識創造的過程可以是互動且雙向的。

出版是一門經驗之學,這個行業的產業價值鏈瑣細而複雜,要練就「產銷一 體思考」的十八般武藝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說明了出版這一行的經營的資 本知識是必須要日積月累。出版的專業素養主要是在於要有覺察作家內在珍貴的 寫作資源、找到跟時代與社會的脈動、呈現最適當的設計與製作的能力,並且要 有解讀作品與作家、結合媒體通路與行銷的能力等等。正如同王榮文曾說:「出 版人作為溝通作者與讀者的橋梁角色,有責任促進社會多元對話。出版人的使命 是:讓才氣縱橫的作家發大財,讓言之有物、創作嚴謹的作者享尊榮,讓讀者在 知識的發現之旅中,有驚喜、有省思、有創價。」

台灣長期累積的出版經驗,主要可以以「有限的資源」來創造「 無限的創意」

作為結論。以遠流十年來不斷演化完成實施的「SBU(Strategic B usiness Unit)

夥伴,耕耘他們認同的出版領域,藉著行銷部門專業的協助,構建遠流每年約出 新書三百種、重印書六百種,總銷量約四、五百萬冊的事業版圖。主編的核心工 作是選題的決策、製作的研發、作家的經營、意見領袖的連結、讀者社群的累積。

他們透過出書的質與量、固定與變動成本的調節,自我實踐理想的勇氣做出部門 自在的年度預算,先求損益兩平,再求突破創新。SBU 責任團隊最重要的特質是 具備『創意心』的觀念學習與行動實踐。吳靜吉博士曾說出版人要氣定神閒,只 有『文化理想、產業績效擺兩邊,創意整合在中間』才能夠成功。而柏楊先生說,

好的出版夥伴必須 『精明而厚道』,金庸先生也曾以『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為辦報宗旨。

如果華文出版的一體化市場終會到來,屆時台灣之於中國必像英國之於美 國,我們要問的是到時候,最偉大的思想是不是從這個島上產生?最重要的作品 是不是在這個島上首印?當數位時代來臨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夠運用這個機會,

用更高的格局、更大的視野去催生優秀新作家,服務更多的讀者。

二、人力資源

知識產業最重要的生產因素,不像製造力需要投資大筆的硬體設施,而是 Porter 說的高級生產因素(advanced factor)包括現代化數位通信的基礎建設、

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各大學研究所人力。在這其中,以人力資源對於創意產業最 為重要,也是建立進入障礙最高的要素來源。而且,所有的知識內涵都是內蘊在 人力資源之中。

圖 4-2:出版業的價值鏈體系 資料來源:黃淑惠,圖書經銷商角色與功能之研究, 2000

「作家、出版社、印刷」這三個主要的出版環節的就業人數,在台灣,大約 有十一、二萬的就業人口。然而,若是擴張來看,連鎖書店所雇用的就業人口,

以及文本擴張之後所衍生而出的戲劇、舞台劇等形式的演出所受雇的相關就業人 口,其衍生的就業效益比單純和出版業的就業數字來的大。

(一)創意生產者(Creative Writing):

大部分的作家都是屬於自由工作者,台灣沒有一個正式的作家統計的資料,

工作在進行,我們大致可以推估真正能夠依靠寫作來賺錢維生,可能只有非常少 數的作家有這樣的能耐。

創意產業最重要的源頭,即在於生產的創意端是否能夠端出牛肉來,一個真 正經典的小說可以流傳很久,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書籍,而能夠真正被全世界 讀者所接受的書籍,一定也必須是在質量上具有一定水準與程度。談到市場開拓 的問題時,我們的作品仍然在質量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這並不表示台灣在創 作人才上缺乏,主要是因為台灣長期缺乏良好的創作環境所產生的困境,台灣現 有的新書種約有1/2以上屬於進口書或是翻譯書,本土作家所出版的數量極少。

全世界所有的出版品當中,小說的創作量與銷售量一定是佔最大的,但是台 灣的小說創作量實在太少,台灣小說每年的銷售量是被翻譯作品給撐大起來的。

台灣小說作家在市場的佔有量實在是太小了,這是台灣出版界在創作資源上所面 臨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小說的類別,目前都集中在文學性的小說上面,其他類別,

量小打不開。科幻小說、推理小說、奇幻小說的創作數量實在太少,一般讀者只 能陷入本地作家的羅曼史小說上。題材的狹隘,故事的不夠精采,造成台灣作 家創作的大眾小說市場的萎縮。

(二)出版領域(Publishing Sector):

台灣地區的出版業就業人數,大約是 40,462 人,其中,以文字編輯最多,

佔了總就業人口中的 19.96%,其次是行政人員 19.96%。員工的性別,以女性居 多,佔了五成九,男性佔了四成一。以編輯部來說,大概九成以上的工作人員是 女性,男性員工則多隸屬於業務部門或者行銷部門。員工的教育程度以大學最 多,佔了 44.23%,研究所佔了 10.24%。出版是屬於文化產業,向來在學歷上大 多是要求在大專程度以上,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研究所以上的學歷。

其中仍舊以文學院的 28.59%佔最多,由於出版產業的利潤不高,平均薪資水準 比起其他的產業水準相對來講較低,因此,對於像是平均薪資水準較高的商學院 畢業生來說,要堅守在這樣的產業中是比較困難。

台灣的優勢在於「編輯人才」,大部分的圖書出版業者,普遍都認為台灣出

版業在華文市場上擁有的重要優勢,是「編輯」能力,包括在「企畫」能力上的 創意,以及長期以來在市場上面的「銷售」能力。「編輯」到底在書籍的生產當 中,具有什麼樣的角色?以一般出版業的製作流程而言,大部分都是採取「專案」

型態,因此,「編輯」的角色就像是「產品經理」,一方面他必須具備有對於產品 的規劃能力,並且又能夠熟悉市場。

圖 4-3:編輯人才的角色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005

要作為一名真正成功的編輯,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不但要有「規劃能 力」,要有「執行能力」,要具備「文學品味」,還要具備「數字觀念」,台灣在這 幾十年來,由出版社從實戰經驗所培育出來的「編輯人員」,這也是台灣在華人 出版領域中,仍能有所發揮的地方。

(三)文化印刷(Cultural Printing):

臺灣印刷產業偏重在文化印刷以及商業印刷。在文化印刷方面:以書刊、報 紙、教科書為主;在商業印刷方面:以廣告宣傳品、包裝品為主。印刷產業的相 關公司大約有 9,180 家,從業人數約為 5,8154 人。

相較於中國,台灣在印刷的品質和精美度上,還是比中國略勝一籌。 但是,

隨著資訊傳播科技的發展,印刷業所扮演的角色已發生了改變,印刷業已不可將 編輯

創作端(Originality)

生產端(Production) 流通端(Production)

消費端(Consumption)

到電子資訊的刺激而改變。此外,由於中國、東南亞的印刷業發展迅速,台灣的 原物料、人力的成本均高於大陸及東南亞國家,印刷業很多跟隨著製造產業外移 的風氣,使得出版業也開始將書籍的印刷外包到大陸、香港地區生產,再回售到 台灣。

(四) A 型人才:

李仁芳(2004)認為作文化生意,最關鍵的因素在 A 型人才。未來的文化新富 人,將是一群同時擁有創意與經營能力的 A 型人,這些人將成為未來的文化新 貴。所謂的 A 型人才是指,一隻腳是創意,一隻腳是管理,將這兩項特質集於一 身的人。若企業能夠成為 A 型團隊,將可以達到 1 + 1 > 2 的效果,一方面具有 專業的行銷企畫的人才,另一方面則對於出版市場具有專業知識。透過兩種不同 思考觀點的互動與交流,才能夠將真正的好產品作更好的經營。

雖然,台灣出版業在過去累積了相當多優秀的創意人才、編輯人才,但是,

由於薪資水準一向比起其他產業來的低,留不住商業人才,也很少能夠訓練出具 有文化素養的商業推廣人員,在海外擴張上,也缺乏國際行銷人才幫助出版業者 進行國際行銷業務,因此,「介面人才」的培養與訓練,將會是未來台灣創意產 業上最需要的一群人。

三、資金資源

台灣出版產業的下一步要走入國際市場,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本身的規模過 小。目前,則有近九成九的比例表示公司資金來源屬於本國個人/企業投資。香 港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趙斌曾經提出「出版的國際化在於資本的運用」的觀點,

而不斷的提醒出版人不要忘記出版難以取代的「在地化」特性。「在地化」的特 性,正是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對於出版業來說,作家、編輯等創意 人員,一旦離開這塊土地,就無法生產出具有台灣特色與符合台灣口味的產品。

表 4-7:2002/2003 出版產業資本額

表 4-7:2002/2003 出版產業資本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