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國際服務發展脈絡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台灣國際服務發展脈絡

一、 台灣的受援時期

台灣的國際服務發展歷程可回溯自 1950 年代韓戰時期,基於軍事戰略考量,

美國自 1951 年起正式對台灣提供援助,包括經濟援助、農產品援助與開發貸款 基金等類型(楊國涼,2005;黃筱雅,2010;林柏宏,2011)。1964 年,美國因 援外預算問題,主責援外工作的美國國際開發總署(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ID)稱台灣為「美援的成功典範」,希冀藉此證明美援有助受援國 家之經濟發展並終止援台,美國自 1965 年 6 月終止對台的部分經濟援助,1979 年台灣的受援時期正式終結(文馨瑩,1990)。

此外,日本與沙烏地阿拉伯亦曾提供台灣經濟援助。國際組織方面如世界衛 生 組 織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 國 際 發 展 協 會 (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DA)、世界銀行(World Bank, WB)和亞洲開發銀行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等組織曾以貸款與技術合作方式援台(林柏宏,

2011)。

在東西冷戰的背景脈絡下,因共產黨擴張而引發之韓戰為轉捩點,美國基於 戰略軍事考量對台進行援助。因而從美援援台用途觀之,可看出是以軍援為主,

經援中軍事開支占半數以上,經援亦擔負軍事安全維護之責任(文馨瑩,1990)。 美國援助台灣之脈絡、內容及目的本質都是軍事考量。但在 1954 年簽訂中美共 同防禦條約後,台灣獲得一定的軍事安全保障,經濟環境與物價趨穩定,1960 年 代後經援的重心自然從軍事防衛轉移至經濟獨立。

台灣常被稱為「美援運用的模範生」。不可否認地,美援確實對台灣有諸多 貢獻,然而這一切背後有其獨特脈絡性因素。像是因國共內戰至韓戰的軍事考量 下開始之援助;軍援為台灣對美援的依賴主軸;美援分配集中於政府部門;台灣 的經濟政策與人民儲蓄習慣等,上述種種造就台灣美援經驗之獨特,也使得台灣 經濟未在美援停止挹注後衰減(文馨瑩,1990;鄧湘漪,2003)。正因為台灣受

- 19 -

援經驗之獨特性,所謂的「美援運用之模範」是否可同理套用至他國更須進一步 的省思。

二、 台灣官方國際服務之濫觴

冷戰時期,台灣政府配合美國之圍堵政策以防範共產主義之擴張,也為了鞏 固當時台灣的聯合國會員位置,遂開始於新興國家之援助工作。在美國經費支持 下,台灣於 1959 年 12 月 28 日派遣首批農業技術團前往越南,開啟台灣參與國 際服務之序曲。陸續又有 1960 年的「先鋒計畫」(Operation Vanguard),1962 年 更擴大成立為「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讓農耕隊至非洲進行農業建設之協助。

因而支持我國「中國代表權」一案的非洲地區國家由 1961 年的九國至 1962 年之 十七國(外交部,2009,2012;林柏宏,2011)。

1971 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後,為因應與中國之外交情勢變化,1972 年台灣政 府將「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及「外交部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合併為「海外技 術合作委員會」(海外會),職責為派遣技術團隊至友好發展中國家,範疇含括農 林漁牧之襄助(林柏宏,2011;外交部,2012)。與中國的關係多少限制了台灣 的國際事務參與,然而此一外交困境使政府更為重視非政府組織的國際援助服務,

從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合作的國際人道援助中開闢另一條外交道路(黃筱雅,2010;

外交部,2012)。

隨著台灣國內經濟起飛,1989 年政府成立「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管理委 員會」(海合會),提供友好開發中國家開發性貸款與經濟技術援助(林柏宏,2011;

外交部,2012)。1990 年代冷戰邁入尾聲,此時期援外觀念比起給予更多了建立 發展合作之夥伴關係的概念。

由於台灣國際服務漸漸步上軌道,援助業務愈趨多元,為使其更為專業並更 妥善整合相關資源,1996 年 7 月 1 日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 合會),海合會與海外會則步入歷史(林柏宏,2011;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

- 20 -

金會【國合會】,2015)。目前外交部委辦國合會駐外技術團、醫療團、國際人力 開發等業務,國合會也以該會基金進行投資與融資,以基金孳息辦理技術合作、

人道援助、投資融資與國際教育訓練等,協助外交部推展援助業務及外交關係(外 交部,2012;國合會,2015)。

此外,外交部亦積極邀請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共同參與之。外交部於 1998 年 11 月籌措民間團體資源,將物資與捐款送至尼加拉瓜、瓜地馬拉、薩爾瓦多與宏 都拉斯;1999 年 3 月金援馬其頓政府以安頓科索沃難民,並於當年 4 月偕同民 間團體及醫療隊組織「馬其頓境內難民救援團」前往馬其頓提供必要協助;

2000 年 10 月 23 日行政院正式核復外交替代役,並於 2001 年推動之,成效 頗佳;2010 年 6 月 15 日正式通過「國際合作發展法」,確立了明確的援外規 範(人間通訊社,2016;外交部,1999;鄧湘漪,2003)。

從上述台灣官方國際服務發展不難看出其中夾雜了政治考量,透過連結民間 資源稍減援外經費支出及責任,但民間團體與他國所建立的良好合作關係,或所 促成他國之社會發展亦利於我國之外交情勢,或提升台灣之國際形象(官有垣、

邱瑜瑾,2003)。以國家、政府部門或政府間國際組織之身分來實行經濟補助、

技術合作與教學等服務模式,由鉅視層面觀之,此形式對整體國家區域成果較顯 著,然就微觀層面來看,則未必能看見並滿足個人之需求(林柏宏,2011)。自 1960 年代以來,多數已開發國家會盡量採用國際發展(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而非國際援助 (international aid)(吳宗樹,2014;葛傳宇,2004);然而台灣的

「國際合作發展法」法名雖符合國際趨勢,但台灣在國際服務上仍多使用「國際 援助」一詞,此詞彙之背後或多或少隱含了上對下的關係,也在不知不覺中強調 我方為施予者,他方為受助者的角色。

- 21 -

三、 台灣民間的國際服務

台灣社會自 1980 年代始,經濟的蓬勃發展、政治之民主化改革、民間社會 力量日漸滋長,人民有餘力關心社會上較弱勢族群,種種原因滋養了非政府組織 的發展(官有垣、邱瑜瑾,2003;林柏宏,2011)。隨時間推移,我國非政府組織 服務區域不再僅侷限於國內,而漸漸跨越國家疆界,及形成「區域化」及「全球 化」現象(林柏宏,2011)。

根據外交部資料3,現今台灣 NGO 組織之計劃遍及五大洲,以成果類別可劃 分為公共政策、醫療衛生、農業環保、人道慈善與社會福利,而包括計劃執行完 畢之 NGO 總數約為 26 個。這些從事國際服務的非政府組織,其服務模式包含 經濟或物資贈與、國際急難與人道救助,而工作內容仍多以經濟性救援為主。部 分機構計劃為針對緊急事件或災害進行短期之服務計劃;少部分機構於海外建立 據點並從事發展性質之工作;又部分機構則與海外當地組織或學校合作,帶領志 工至海外進行長、短期國際服務(官有垣、邱瑜瑾,2003)。其中在海外設立據 點並長期從事發展性工作,又有派遣專業社會工作人力至當地,亦聘請當地工作 者之機構更為稀少。

四、 台灣國際社會工作服務現況

由於本研究目的之一在於了解台灣於國際社會工作發展之狀況,故於此處 先對台灣國際社會工作服務現況進行爬梳。

如同前段所提及,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之前身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 台灣分會4於 1985 年成為獨立的兒童福利機構,不再接受國外之援助。1987 年始 開辦認養國外兒童之業務,服務區域包含亞洲、美洲、非洲等 20 餘國;2002 年 則更名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並加入家扶國際聯盟以擴大服務國外貧童。台灣家扶基金會首個於海外提供直接

3 參考自外交部 NGO 雙語網:http://www.taiwanngo.tw/files/11-1000-106.php?Lang=zh-tw

4 參考自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官網:https://www.ccf.org.tw/

- 22 -

服務的據點,蒙古分事務所亦在 2004 年 9 月成立,並於 2012、2013、2014 及 2015 年依序成立吉爾吉斯、史瓦濟蘭、越南與柬埔寨分事務所,2017 年在寮國 開辦社區認養方案,2018 年約旦分事務所立案通過,截至目前為止共六個海外 直接服務據點。服務上,家扶基金會針對營養、教育、醫療、環境改善、技職訓 練、生財活動等面向規劃服務方案。

我們所熟知的台灣世界展望會5之母機構是由美籍傳教士鮑伯‧皮爾斯博士

(Dr. Bob Pierce)於 1950 年所創建的世界展望會。隨後,快速擴展至其他國家,

而台灣世界展望會於 1964 年正式成立。1985 年,台灣世界展望會透過「愛的麵 包」為非洲糧荒募款,可說是台灣世界展望會展開國際服務之開端;1990 年,每 年固定舉辦的「飢餓三十」為國外重大災難事件有計畫性地募款;1991 年,台灣 資助人始可選擇資助國外兒童;時至今日,服務已遍及全球約 80 個國家,其工 作計畫包含資助兒童計畫、發展型計畫、倡導計畫與緊急救援。然而因台灣世界 展望會是隸屬於世界展望會下的分會,故與其他獨立運作之組織有所差別。

以身心障礙服務聞名的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6亦自 1996 年起陸續參與各國 際組織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並以國際組織網絡連結、籌辦國際會議、國際 志工交流與國際援助發展四大面向參與國際事務。於 2004 年起,伊甸以服務學 習模式帶領國內志工在海內外進行服務。20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後,其率先捐 贈 500 台輪椅,並於四川省設立長期服務據點至今,協助居民重建家園,並提供 身心障礙者職業技能訓練,2015 年更進入成都社區進行社區營造計畫。此外,目 前伊甸於海外的服務內容尚有針對新移民及其子女提供文化適應與課輔等服務,

於越南所設立的越南華語幼兒園,更於 2006 年在展開當地的身心障礙者服務工 作,近年來更將服務拓展至泰國與緬甸。而輔具與物資捐贈,以及與他國家的國

於越南所設立的越南華語幼兒園,更於 2006 年在展開當地的身心障礙者服務工 作,近年來更將服務拓展至泰國與緬甸。而輔具與物資捐贈,以及與他國家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