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一、 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是假定人們能夠以語言表達他們對於所在的社會世界之基本與 特殊知識,而研究者可藉此方法從一個特定個體與選定的主題下獲取豐富的資訊

(Liamputtong, 2013)。深度訪談法試圖建立適合互相自我揭露的關係,亦需要參 與者深度的自我表述,藉此研究者得以從參與者的角度瞭解其主觀經驗與想法。

這也讓研究者能夠去理解特定行動、場合與文化的多元意義與詮釋,甚至去探究 參與者所隱藏的感知,而這些深度的資訊與理解讓研究者能試圖描繪出參與者所 經歷的世界,以再現研究參與者之主體性現象與行動(潘淑滿,2003;

Liamputtong, 2013)

而本研究著重於台灣社會工作者於海外服務據點從初期的磨合與適應至中 後期之服務參與歷程,涉及一段時間經驗的回顧,以及研究參與者所經歷的生活 世界(life world)的描述。故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進行資料 蒐集,在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處於平等且相互尊重的關係下,透過雙向的溝通互 動下建構出研究參與者所經歷之現象與事件之意義。訪談過程中的談話雖是具目 的性的,但研究者也會視訪談實際狀況進行適當調整,並在過程中融入受訪者的 經驗,感受其感受。

而深度訪談又可因訪談大綱形式區分為結構式(structured interviews)、無結 構(unstructured interviews)與半結構式(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s)訪談。本研 究選擇以半結構式訪談,以深入了解研究參與者在海外期間的主觀經驗與感受,

半結構式訪談能在一既有架構下,針對主題能進行開放性的陳述又不致失焦。因 此,依據研究問題與目的於訪談進行前擬定訪談大綱,使訪談過程能有一明確清 晰的脈絡(潘淑滿,2003)。

故以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文獻探討為基礎設計訪談大綱,首先是對研究參 與者基本背景資料的了解,其次為了解其在海外服務之經驗,並藉其經驗探討台

- 31 -

灣在國際社會工作之發展狀況,最後為這些經驗與歷程對於研究參與者之意義與 價值。

二、 訪談進行方式

在邀請研究參與者之際,便會先告知研究參與者本研究內容、訪談進行方式 與倫理議題等相關事宜,並事先提供訪談大綱供其參考。訪談當天會再向研究參 與者詳細說明訪談目的、進行方式與其權益,若研究參與者同意訪談,便由研究 者與研究參與者簽署訪談同意書,並各自留存一份,開始進行正式訪談。訪談時 以錄音方式全程記錄訪談內容,訪談結束後研究者會進行田野筆記,以在後續資 料分析與撰寫中補充必要資訊。

三、 資料蒐集的嚴謹度

有別於量化研究能以精確的數字與標準化的評估指標來檢驗信、效度,嚴謹 度成了質性研究最易受到批評之處。而 Lincoln 與 Guba(1985)對此發展出在 質性研究中的評估指標,分別為可信賴性(credibility)、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可靠性(dependability)、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潘淑滿,2003)。為確保本 研究之嚴謹度,以下依此四項標準檢驗之。

(一) 可信賴性(credibility)

可信賴性可對應至量化研究中的內在效度,也就是研究所蒐集資料的真實度,

意即研究者確實觀察到所希望觀察的(潘淑滿,2003;胡幼慧,2008)。故本研 究依據研究目的等設計訪談大綱後,於訪談前向研究參與者充分說明本研究之目 的等相關事宜,以確保參與者理解訪談脈絡。又為使訪談過程中研究參與者能自 在且安心地敘說其經歷,訪談地點與時間以研究參與者所熟悉之場所及最不受干 擾的時間為主。訪談結束後,研究者會將訪談過程中的互動與非口語部分記錄至 田野筆記中,確保訪談資料的真實性。

- 32 -

(二) 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量化研究中的外在效度即為質性研究中的可轉換性,為研究者所蒐集的資料 能夠以文字有效地表述研究參與者的感受與想法等(潘淑滿,2003;胡幼慧,2008)。 訪談過程全程以錄音紀錄,並謹慎地將其轉譯為文字,音檔中無法呈現之處則輔 以田野筆記,以厚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式補充之,盡可能呈現訪談之真實 樣貌。

(三) 可靠性(dependability)

可靠性則可對應至量化研究中的內在信度,意指個人經驗的重要性和唯一性 能與研究者達到互為主體的同意,是研究者如何使用恰當的資料蒐集策略以獲得 可靠的資料,並取得值得信賴的分析結果(潘淑滿,2003;高淑清,2008)。

研究者將於訪談前以擬定的訪談大綱進行演練。實際訪談時須確保研究參與 者理解研究之目的與流程,並於訪談中讓研究參與者開放地陳述,而研究者以中 立之態度以語言回應與提問,避免有引導研究參與者之虞。另外,針對訪談中可 能出現前後矛盾或語意不清之情況,研究者會重述問題或內容,請研究參與者確 認是否為其欲表達之意。

(四) 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若對應量化研究,可確認性為研究結果的客觀性、一致性與中立性,即研究 之核心在於重建研究倫理,並從中獲取可證實的研究結果(潘淑滿,2003)。除 了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謹守研究論理外,更要確保在資料蒐集、分析與轉譯時,研 究者都站在中立客觀的角度,不以個人主觀意識引導研究走向。

本研究為確實研究結果的可確認性,研究者在分析及書寫的過程中,會輔以 文獻資料作為參考,並適時與指導教授討論。

-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