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台灣由受助國到資助國的歷程

回顧台灣的社會工作歷史,可以看見戰後遷台的國民政府所發展「社會部所 從事的工作」。而 1950-1960 年代的「美援」,除了使台美之間的交流密切,這些 交流也使得台灣吸收了美國社會之思潮與事物,社會工作之學術體系亦是其中之 一。「美式專業社會工作」的引入不僅僅是在知識體系上,來自異國的社會工作 組織紛紛在台灣設立據點。1964 年正式成立之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台灣分會

1,於全台各處設立家庭扶助中心,同年台灣世界展望會2也正式成立,皆聘任社 工人員,服務擴及全台。1985 年,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台灣分會成為獨立之兒 童福利機構,不再接受國外之援助,台灣世界展望會亦在同一年始由台灣資助人 資助國內兒童。我們所熟知的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除了 是台灣首先實施「美式專業社會工作」的民間團體,更是台灣由受助國到資助國 之歷程上的兩大代表(鄭怡世,2007)。

此外,台灣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林立,服 務不再僅侷限於國內,許多機構秉持著天涯若比鄰、愛心無國界等信念紛紛拓展 其服務區域。由外交部網站列出參與國際服務之 NGO 組織可以看到社福、宗教、

醫療、學校等團體皆含括在內,服務亦分為公共政策、醫療衛生、農業環保、人 道慈善與社會福利五大領域。然而其中以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於海外推展服務之相 關社福機構並不多,部分機構是以招募志工或是參與特定重大災害之國際援助,

也就是說國際社會工作仍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

1參考自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官網:https://www.ccf.org.tw/

2參考自台灣世界展網會官網:http://www.worldvision.org.tw/

- 2 -

二、社會工作專業的國際輸出歷史

雖然國際社會工作對於台灣而言仍是新穎的詞彙,然而學者已探索其逾 80 年(Xu, 2006)。從歷史的角度觀之,國際社會工作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 段:第一次世界大戰至 1930 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至 1950 年代、1970 年 代至 1980 年代中期、1990 年代至今(萬育維、陳秋山譯,2006)。

這四個階段蘊含著國際社會工作從萌芽至擴張,經歷一段退縮時期又再復甦 之歷程。早期發展階段主要是專業間的相互聯繫,並透過國際研討會從各國的實 務工作者身上學習。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的落幕,許多國家都面臨國土重建 及受援的議題(萬育維、陳秋山譯,2006)。重建包括硬體與軟體的交流合作,

因而促成了此時期的西方社會工作者的實務擴展以及各國交換學生計畫等,西方 社會工作理論、實務方法與技巧藉由這些機會從富裕的西方國家傳至較貧困的國 家,後來的學者亦認為此時期是專業擴張主義的典型例子(萬育維、陳秋山譯,

2006;Midgley, 1997; Xu, 2006)。

1960 至 1970 年代間許多國際與國內事件皆衝擊國際社會工作之發展,特別 是越戰的發生使得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再興起,於是 1970 年代開始,國際社會工 作進入孤立主義下的退縮時期,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採用其它更能反應其國內特 殊情況與需求的社會工作典範與實務技巧(萬育維、陳秋山譯,2006;Asamoah, Healy, & Mayadas, 1997; Xu, 2006)。經歷了近 20 年的退縮期,國際社會工作在 1990 年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Xu, 2006)。

社會工作邁向國際已逾 80 年,國際社會工作卻仍致力於成為一個廣受認同 且固定的實務領域。90 年代後,國際社會工作是否真的逐漸復甦?也許誰都尚 無法給予明確的答案,肯定的是在全球經濟的興起與活絡、大幅的移民潮及愈趨 依賴的國際關係等因素交互作用下,激化了國際社會工作實務(萬育維、陳秋山 譯,2006;Xu, 2006)。

- 3 -

三、現有國際社會工作的研究闕如

綜觀國內文獻,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自 1997 年 06 月創刊至 2017 年 12 月,以「國際社會工作」作為關鍵字搜尋,創刊以來共 238 篇文章中沒有 1 篇 的文章名稱是包含國際社會工作的。以同樣關鍵字搜尋台大社工學刊,自 1999 年 05 月創刊以來僅有 1 篇文章──老人領域國際社工實習:臺大社工系與美國機 構之合作案例分析,論述國際社會工作。再以相同關鍵字檢視台灣博碩士論文,

亦無與「國際社會工作」相關之研究論文。

然而,若以「國際援助」為主題搜尋台灣博碩士論文,在 85 至 105 學年度 間共 23 篇研究,其中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則有 3 篇。可見國內對於國際社會工作 之認識尚淺,論及於異地之服務仍是處在「國際援助」的層面,而國際援助正如 前所述可分為許多不同面向,部分社福機構於海外推行之服務亦是其中一環,也 就是國際社會工作之實踐。國外在此領域之研究與論述繁多,但國內尚待更多更 詳細之研究。

社會工作為一門助人專業,在專業價值與倫理的規範下,運用理論知識與工 作技巧來協助服務使用者。也因為在全球化之浪潮下,國際之間經濟、政治、社 會、及文化交互影響,一國的問題不再只是國內問題,而可能衍生成跨國際或跨 領域之議題,因此社會工作實務亦面臨更為複雜的經濟、政治、社會及文化之議 題 (Yang, Erlbaum-Zur, & Wang, 2013)。在此脈絡下,國際社會工作更是值得重 視之議題。

四、從我的國際服務實踐經驗出發

還記得高三那年埋首於書堆間,心中理想校系也漸漸浮現,由於從小到大對 語言與文化的好奇,選擇了對台灣大眾而言相對冷門的土耳其語文學系就讀,在 校期間也因興趣修習其他文化及語言課程,這也滋養我對異國文化更多的理解與 尊重。

當時也因對海外志工服務的憧憬而加入了志願服務的行列,先後去了宜蘭、

- 4 -

中國甘肅與柬埔寨進行短期海內外志工服務,對我來說這幾次的志願服務都是難 以忘懷且收穫豐足的。然而,也因為這些服務經驗推動我去思考,進而對「海外 志工」產生些許疑惑,我們對當地的了解有多少?我們的服務或陪伴真的是當地 所需抑或僅是自我滿足?懷抱著這樣的疑問以及對助人工作的興趣,加深我對相 關專業知識的渴求,更幸運地順利進入師大社工所就讀。

大學時期完全沒有實習經驗的我,其實很難從課本中所學的勾勒出社會工作 清晰的樣貌,而我的第一次社會工作實習就到了陌生的蒙古國。之所以選擇財團 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蒙古分事務所(以下簡稱蒙古家扶中心)實習,

除了因為對多元文化社會工作的好奇外,更是希望能看見長期駐於海外機構之服 務與短期海外服務之異同,而這個經驗更開啟我對國際社會工作的熱忱。

一個月的實習期間雖因語言隔閡而少有磨練直接服務技巧的機會,仍然參與 了許多不同的工作,其中也曾與來自台灣的海外服務團共同進行社區服務以及營 隊帶領,這讓我連結過往國際志工經驗,過去自己執著於「國際志工」是否真的 對當地有所助益,即便這兩次的服務仍有許多不盡完善之處,但因為身分的轉變 促使我從更多元的角度思考。對於蒙古家扶中心龐大的案量而言,服務團的人力 確實能深入社區提供更直接的服務,為機構龐大案量下,挹注更多的可能性,營 隊帶領則來到較偏遠之處,補足蒙古國土廣大下服務之限制。

透過這次實習的所見所聞以及過程中持續的討論與反思,讓我看見國際服務 的另一種面貌。社會工作在蒙古國仍處於萌芽階段,蒙古家扶中心雖將台灣工作 模式帶至蒙古,但因民族性及風土民情之差異,每個國家都會發展出稍具差別的 文化、制度與工作方法,而機構與異國文化之碰撞及磨合,讓我得以一窺台灣社 會工作者在異地服務之方法與困難。因而引發我欲探究台灣社會工作者參與國際 社會工作之經驗的渴望,希望能從工作者的生命經驗去了解工作者在參與國際社 會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其如何在跨文化服務中調整與磨合,本研究亦期待能夠更 深入探討台灣在國際社會工作上之發展,以提供未來國際社會工作推展之參考。

- 5 -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國際社會工作議題牽涉面向廣闊,本研究希望聚焦於台灣社會工作者參與國 際社會工作之歷程,以了解台灣社會工作者如何詮釋並賦予這段歷程予其之經驗,

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台灣在國際社會工作發展的情形。

二、探討台灣社會工作者於海外從事社會工作服務之經驗。

三、將研究結果提供台灣在國際社會工作推展之參考。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預計回答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從台灣社會工作者的觀點,理解目前台灣在國際社會工作參與的情形為 何?

二、從台灣社會工作者在海外實施社會工作的經驗為何?對於國際社會工 作的理解與看法為何?

三、從在海外服務之台灣社會工作者觀點,認為台灣在社會工作教育、實務 工作及政策等等在推展國際社會工作之建議可能為何?

- 6 -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國際社會工作

國際社會工作並非新興概念,其於 1928 年首次出現後,各界對其定義便討 論不斷。Hugman(2010)提出國際社會工作為:(1)在工作者母國以外之國家進 行實務工作;(2)與非本國籍之服務使用者工作;(3)於國際組織中工作;(4)

國家間的交流或合作;(5)因全球社會結構而致使之在地議題實務。此五大點可

國家間的交流或合作;(5)因全球社會結構而致使之在地議題實務。此五大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