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社會工作理論觀點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際社會工作理論觀點

國際社會工作所包含的概念十分廣泛,然而談及國際社會工作,我們必須了 解最核心的全球、生態、人權、社會發展等觀點取向,而這一整合觀點取向鞏固 國際社會工作之根基(Cox & Pawar, 2006; Healy & Link, 2012),故本研究採用 Cox 與 Pawar(2006)所提出的整合觀點取向為架構以闡述之。

一、 全球觀點

談到國際社會工作勢必提及全球化之影響,但這裡所指的全球觀點不僅僅是 全球化,而是一個更廣的概念。Hanvey(1982)首先教育層面著手探索全球觀點,

分為五大面向,分別為:觀點覺醒(perspective consciousness)意指個人所擁有 的世界觀並非唯一,個人擁有其世界觀並維護其主張的同時,亦能尊重異己;全 球狀態覺察(”state of the planet” awareness)著重對目前世界情勢與發展的認知;

跨文化覺察(cross-cultural awareness)則是對世界上各個社會多樣的想法與行動 之覺知,也是相對難達成的面向之一,資訊爆炸的時代很輕易就能獲取不同文化 之知識,然而對此的理解與尊重是需要培育的;全球動態知識(knowledge of global dynamics)是理解世界系統機制及其關鍵特徵,特別關注與增進全球變遷知識所 相關的理論及概念;最後,人類抉擇之覺察(awareness of human choices)為身 為世界公民對其所作的選擇可能對世界造成的影響的覺察。

Cox 和 Pawar(2006)將全球觀點分為六大面向,包含一致性(unity)、多 樣性(diversity)、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全球化(globalization)、在地 化(localization)、全球公民意識(globe citizenship)、全球一致性(global unity)

的核心事實為所有人類皆源於同種,居住於同一星球,並有著共同的基本需求。

此外,全球一致受共同事件、因素所影響,如氣候變遷、戰爭、恐怖攻擊等。儘 管前述一致性力量之存在,全球人類之本質與生活仍是多元的。全球化力量並未 消弭文化與種族多樣性,文化及歷史等眾多因素造就人類自我認同感與歸屬感上 之差異,更存有政治、經濟與社會系統上之差異。理解多元性之本質與原因能引

- 14 -

導我們尊重而非恐懼差異。多元性與一致性之相互動使人類從彼此的經驗與優點 中學習並獲益,這種相互依賴性使我們在辨識共通性之同時也能利用多樣性的優 勢。然而,全球在經濟、政治、科技、生態、社會與文化上相互依賴之同時亦伴 隨正、負面之影響,世界一角所發生之事件都可能牽連其他地帶。全球化至今尚 無一完全受認同的定義,但可以看作是一個過程,透過資本、貨品、服務與科技 之活動,以及社會、文化與政治概念之傳遞,形成一個跨國與跨文化整合的起因、

過程與後續影響。提到全球化,亦不可忽略表面上與其相對的在地化,然而這兩 個概念並非二元對立,全球化可說是將全球系統加諸在本土層面上,意即若缺乏 本土層面,全球化不具備任何施行之基礎。全球化與在地化本是一體兩面,可以 全球公民意識(globe citizenship)此概念貫穿之,此亦與全球公民社會(global civil society)緊密相連。即人類透過參與全球公民社會,被視為應對全球政治進 程的民主化有所貢獻、賦予全球化更人性之面貌,並於本地脈絡上從事能捍衛人 權並提升人類福祉之運動。藉此更可以看出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唇亡齒寒之關係,

全球公民意識透過在全球層面上的行動,於在地層面產生效應(Al-Rodhan &

Stoudmann, 2006; Cox & Pawar, 2006; Wilson, 2012)

二、 人權觀點

2014 年 7 月國際社會工作者聯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IFSW)和國際社會工作教育聯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 IASSW)於其周年大會定義社會工作為一以實踐為本的專業與學術領域,

致力於提倡社會改變與發展、社會凝聚以及人類之充權與解放。其核心為社會正 義、人權、集體責任與尊重差異等準則。以社會工作、社會科學、人文學與本土 知識為基礎,社會工作接合人類與組織以應對人生挑戰並促進人民福祉。除此之 外,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訓練之全球標準(Global standards for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亦納入人權為教學準則。由此可看出人權在

- 15 -

社會工作中占據一定的重要性,而人權觀點亦是此整合觀點取向之價值基礎。人 權並非賦予之權利,人權是凡生而為人,不受其身分、種族、職業或黨派等阻礙,

皆享有之權利(江素慧譯,2007)。

1948 年 12 月 10 日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條列了 30 條人人應享有之人權。即便這 30 條人權宣言無法涵蓋所有的 人權價值,且各方對於人權之內容亦存在分歧,大抵來說可分成以下幾類:生命 權、自由權、平等權、財產權、公正權、受教權(Cox & Pawar, 2006; United Nations, 1948)。

國際社會工作者聯會(IFSW)和國際社會工作教育聯盟(IASSW)更在倫 理準則聲明(statement of ethical principles)中提及人權與人類尊嚴之準則,社會 工作者應尊重案主自決之權利;提倡服務使用者參與之權利;視每個個體為全人,

並 考 量 其 所 處 之 家 庭 、 社 區 與 社 會 環 境 ; 辨 識 並 發 展 服 務 使 用 者 之 優 勢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IFSW], 2012)。

三、 生態觀點

同前文所提及,無論天災或人禍對環境及當地人民所造成之衝擊不僅僅是該 國的議題,更可能是全球所需關注的問題,此整合取向中納入生態觀點使國際社 會工作除了關注個體之外,亦重視人類所賴以維生的自然環境以及個體與環境間 的連結,也就是人在情境中(people in environment)的實踐。

生態觀點大致分以下四個面向:整體主義(holism)、多樣性(diversity)、平 衡(equilibrium)、永續性(sustainability)。整體主義強調實務及靈性角度上人類 與自然環境間的整體性,以生態為中心而非人類為宇宙萬物之中心。前述全球觀 點曾提及多樣性,如同人類從多樣性中學習並獲益;生態觀點中則以多樣性來平 衡整體主義,自然環境也自生活網絡中多樣的物種與環境中受益,而我們必須理 解這社會的多樣性。在整體一致性中,平衡則是多樣性更深一層之面向。大自然

- 16 -

中多樣物種與相異環境條件之平衡極為重要,因此人類應適當地使用與尊重自然 資源,並培養對生活方式的自我覺察,對環境所形成的影響以及環境中固有的需 求得以維持平衡。最後,永續性可以說是生態觀點的中心思考。土地、水資源、

礦產及其他資源之耗盡所可能形成的危險真實地存在我們所生活之地球上,唯有 意識地思考永續發展才可能謹慎地管理所有自然資源(Cox & Pawar, 2006; Payne, 2005)。

四、 社會發展觀點

發展(development)自 20 世紀中以來一直是全球所重視的事務,許多學者 嘗試定義社會發展,然仍存有爭議(Midgley, 2011; Payne, 2005)。社會發展著重 人類能力之發展,以增進其自身與社會之福祉,其價值基礎繁多;其中,以人為 中心的概念作為價值之根基,核心價值包含人類基本生存需求之滿足;生而為人 的尊嚴;能選擇的自由,即社會發展應是人類所有、由人類所建構且是為了人類 的,相異於其他補救性處遇,此觀點試圖預見問題並預防之,並肯認社會中經濟、

社會、政治、文化、法律與生態層面固有的重要性,嘗試從多層面中發展一整合 且全面的觀念,又我們可以假想社會層面被分為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社會過程 與社會價值,而提及社會發展就更必須考量這四要素,且社會發展在各個社會運 作層級中執行,故社會制度發展所帶來的改變應符合各階層人民的需求(Cox &

Pawar, 2006; Paiva, 1977;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1993)。 Midgley(1995)將社會發展看作是一有計畫的社會變遷,旨在提升人類福 祉,並與經濟發展之動態過程有所相關。Payne(2005)則狹義地視社會發展為 社區發展在資源匱乏與發展中區域之應用。上述定義雖存有差異,但可看出社會 發展觀點關注的不僅止於人,更關注人所處的社會及社會中的各個層面,這也和 社會工作專業的中心思考不謀而合,故以社會發展觀點為此整合取向提供行動上 的指引方向。

- 17 -

五、 小結

國際社會工作立基於批判且與國際相關的跨學科理論及概念,這些理論概念 又富含社會工作知識與價值,相關理論觀點龐雜,尚有學者提及社會排除、社會 融合、社會正義(Healy & Link, 2012)。社會工作實務與理論之結合向來是受重 視的,理論的支持使得實務工作有所依循並更加踏實且堅定。Cox 與 Pawar

(2006)所提出的整合觀點取向整合四個理論觀點,提供了一種方法,使工作者 得以分析國際社會工作實務中所面臨情境的各個面向,並區辨可行的回應與可能 產生的後續效應,亦使實際介入程序有一概略圖像。透過整個整合取向,我們亦 能夠進一步理解國際社會工作所著重關注的層面。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