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社會工作者參與國際社會工作之經驗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台灣社會工作者參與國際社會工作之經驗

本節旨在探討台灣社會工作者於海外從事社會工作之經驗,由於每位參與者 之經驗皆是獨特且珍貴的,故以下將逐一呈現各個受訪者之經驗故事。

一、 踏出舒適圈,挑戰自我(SWA)

(一) 從事國際社會工作之契機

SWA 大學畢業後便繼續進入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就讀,在研究所畢業前便得 到去海外工作的機會,要踏出去前是猶豫的,然而富有挑戰精神的他仍把握了這 個機會前往異國工作。

「……我是有猶豫的,但我會覺得總是得挑戰一下,所以我後來就覺得 好啊那就去。」

SWA 在 A 國當地的工作也近乎於督導職位,其任職之機構以類似台灣庇護 工坊的模式以及羊毛氈手工藝品推動身心障礙服務。當時他們是以合政府單位合 作的方式,然而當時的 A 國對身心障礙服務的意識尚未完整,因此在談合作的 部分也是讓他花費心力在溝通協調上。

「我們在該地是做身障這塊,然後我們是跟政府單位合作,那做的就是 像庇護工坊的概念……就是教當地的身心障礙朋友做相關手工藝品,然 後我們幫他們作培訓,甚至是幫他們連繫相關的資源……因為畢竟在 A 國六七年前在康復的意識,或是身心障礙的意識,其實都還沒有,我們 據點這邊算是啟蒙比較早的,那其他地方就未必這麼能接受度這麼高,

所以那時候其實我們在跟市政府溝通協調的時候也花了蠻多心力讓他 知道說欸其實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什麼……。」

(二) 想像與現實之間

SWA提到或許因為他自身學習歷程都是主修社會工作相關科系,可能就相 對限縮他認為社會工作應該要有的樣貌,以致於雖然他於出發前沒有對海外工作 有太多想像與期待,但實際到當地確是發現當地狀況與在台灣所學落差甚大。

「老實說我覺得我一路的背景都是社會工作相關,然後我對於社會工作 我覺得可能也比較狹隘,因為一個體系這樣上來,對我來說好像社會工

- 39 -

作就是應該這麼做……我在去之前其實沒有想太多,但是我實際到當地 之後我發現這跟我所學所用其實差異很大。」

他認為這落差來自於台灣的社會工作教育的方向相對是明確的,台灣社會工 作發展至今讓我們知道什麼事件發生大概要走哪套流程、如何處理,然而A國的 實務現場可能會遇到我們在台灣時不曾想像的狀況,也因為社會工作發展在A國 尚於發展階段,社會普遍尚未建立對社會工作之概念,在推動工作上可能需要投 入更多的時間與心力。

「我們在台灣學的社工教育算是比較正規的,我們有一條比較明確的 路在告訴我們社工教育應該怎麼做,相對是比較規範性的,但是在 A 國很多事情是你沒有辦法預期的,很多事情是要花更多時間去做溝通 協調的。」

(三) 國際社會工作之實踐

SWA 說到這份工作是他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他認為在海外工作是有趣的,

但也有他很辛苦的一面,可能上下班時間無法有明確的切割,可能要處理我們所 認知社工以外的事物,雖然工作沒有規定的上下班時間,但責任制的工作模式更 考驗一個人的時間規劃能力與自制力。

「那我得說在海外工作很辛苦啦,他有很多很好玩的事情,也有很多很 辛苦的事情,我們當初是領台灣的薪水然後外派到A國,所以其實很多 行政的工作都是我們做,你白天處理外部事情,晚上就處理內部事情啊,

最簡單的核銷、帳就是晚上下班回來做啊……那時候其實上下班是我們 自己控制的,可是你是責任制,就是定期跟主管回報每周的工作進 度……那這邊的工作可能常會要改時間,有時候你今天約好,一通電話 就告訴你欸我今天有其他事情,那你可能就要時間緩一點,當然我們這 邊也不是說真的很悠哉,因為我們台灣的主管也是會飛來這邊考察、視 察。」

雖然工作是辛苦的,可能上下班時間無法有明確的切割,可能要處理我們所 認知社工以外的事物,但伴隨的是眼界的開闊、征服挑戰的成就感。

「我覺得我過了一個跟一般的社工很不一樣的生活,我非常的自豪,我 覺得我人生再也不會有這麼棒的工作,尤其第一份工作就讓我大開眼

- 40 -

界。」

1. 台灣籍社會工作者

如同前述,SWA 在當地的職位近似於督導,而機構除了他以外還有另一位 台灣籍的社工。在那段工作期間,他的另一位工作夥伴並非一路都是社會工作 相關科系出身,如此反而使他們在工作上激盪出更多的火花與對話,他認為夥 伴也在工作上扮演了相當舉足輕重之角色。

「我之前的partner很特別就是他大學是社工,但是他研究所是非社 工……我們會有不同的想法,而且用不同視角在看很多事情……當我們 在討論事情的時候,我比較常會用社工觀點去看,但他會告訴我他用別 的視角去看這件事情。我們那時候在做一個計畫案的時候,他其實給我 很大的抨擊,然後我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比我們原先想像的更棒……但是 呢在工作上要找到這樣的partner其實不容易。」

除了在當地的台灣夥伴外,組織於台灣之母機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角。SWA 提到當時他們的主管給了在外地的他們許多支持與協助,也讓在異地的他們可以 更無後顧之憂地進行工作

「其實外派到A國,我們直屬主管給我們很多support,我們跟台灣的聯 繫很多時候要麻煩主管去幫我們做台灣那邊的協調,所以如果主管沒有,

我們如果當初沒有那麼強的主管在後面支持著我,我想在A國的工作不 會到這樣,因為每天光忙這邊的事情其實已經無暇再跟台灣溝通。」

雖然在海外的工作等於是督導職,但是母機構仍是有幫其安排督導,但礙於 時間等因素,SWA認為督導機制這塊比較難以完整的運作。

「其實我覺得督導這塊比較沒有,雖然台灣那時候有幫我們安排,可是 因為時間上的關係啦,我覺得也比較沒辦法這麼周延的督導到位。」

2. 當地社會工作者

在跟當地社工合作的部分,SWA提到他們在當地聘用的社工多是社會工作 相關科系出身,因為社工一些較為細緻的工作,例如同理,是需經時間培養並訓 練的。

- 41 -

「是,因為我覺得社工這個工作不是誰都可以做的,就是很多事可能看 似理解,但實際上你要做起來我覺得這些是需要經過訓練的。」

然而即便是相關科系出身之社工,因著台灣與A國社會工作發展之差異,

SWA說他們也都還是會為當地社工培訓,以確保工作溝通之順暢。

「我們那時候在招當地社工,有件事情非常有趣……就是說你如果用很 專業的東西去跟他討論,其實是沒辦法的,所以其實我們社工來了之後 都還是要幫他們做一點點的培訓……就是make sure我們兩個的溝通建 立在同一條線上。」

對於如何培訓當地社工,SWA當初是以讓社工邊做邊學的模式,透過觀察社 工進行訪視的方式,適時給予建議並修正,而非直接要求當地社工一步到位。

「那我當初做法是,因為我們跟政府合作是要做一些實地調研,我們就 帶社工去,他們可能用方言溝通更快更容易,那透過看他們的溝通方式,

然後提供一些建議,慢慢去做一些修正,我倒不會說一定要他們怎麼做 才是最好的,因為其實因地制宜才是最好的方式」

3. 當地組織

比起跟國際組織交流,SWA提到當時他們更希望組織能夠在地深耕,然而對 於境外組織而言,要打入當地圈子的難度是相對較高的。

「我們一直很希望可以在地化,所以原則上還是跟當地組織盡量保持著 密切合作關係,但是老實說境外組織你要打入當地、融入當地是需要時 間的,也許去幫政府做一個計畫案其實是相對簡單的,但是如果是讓當 地的組織認識你,知道你在做什麼,那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溝通、拜訪、

參加活動,讓大家知道喔原來有什麼樣的問題,可以找像我們,都是需 要時間去累積的。」

因此當初他們在開展服務時,有駐點在當地類似里民活動中心的據點,以接 觸更多在地居民,同時推廣其服務,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組織。

「我們一開始在開展的時候,是先跟同樣在做身心障礙這一塊的組織,

那每個區都會有一個像台灣的里民活動中心,就是一般社區民眾,但大 部分都是40歲以上的人來使用,我們就去談,然後我們就駐點在比如說 里民活動中心裡面,教身心障礙者一些手工藝品等,希望透過這個方式 讓大家更認識我們,因為其實你只有深入社區然後在地化,這樣子的話

- 42 -

你的服務要推展大家才不會拒絕你啊,大家才會知道原來還有這個組織 願意幫忙,然後他們才願意來參加你的活動。」

4. 當地政府

SWA 提到在海外工作的那段時間其實會有很多需要與政府機關打交道的機 會,所以也相當考驗溝通協調的能力,而這個溝通協調不僅僅是侷限於與同事、

服務使用者的,在與主管機關、長官溝通談合作的經驗都激發了他在這方面的能 力。

「其實我覺得社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溝通協調還有資源整合,那就是在 海外我們都是跟當地的政府機關跟領導在溝通,但是你要想的是跟領導 溝通你需要什麼東西,你需要拿什麼讓人家覺得你做得很好,或是你有

「其實我覺得社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溝通協調還有資源整合,那就是在 海外我們都是跟當地的政府機關跟領導在溝通,但是你要想的是跟領導 溝通你需要什麼東西,你需要拿什麼讓人家覺得你做得很好,或是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