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政黨體系變遷的歷程 台灣政黨體系變遷的歷程 台灣政黨體系變遷的歷程 台灣政黨體系變遷的歷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台灣政黨體系變遷的歷程 台灣政黨體系變遷的歷程 台灣政黨體系變遷的歷程 台灣政黨體系變遷的歷程

台灣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中,從國民黨一黨威權統治,不允許反對黨的存在,

到民進黨成立演變成兩黨體系,再到多黨體系的競爭時代,政黨體系發生許多改 變。

按照 Sartori 的分類,1949 年至 1986 年的台灣是屬於「霸權黨」的政黨體系 雖然法律上存在著民社黨與青年黨,但國民黨維持一黨獨大的局面;1986 年民 進黨成立後,台灣由「非競爭性」政黨體系轉為「優勢黨」的「競爭性政黨體系」; 1993 年新黨成立,台灣邁入兩大一小的多黨體系,但由於民進黨的台獨主張日 益明顯,在分類上有點朝向「極化多黨」發展的趨勢;1996 年建國黨成立,但 其並未能取得任何國會席次,並不足以成為有效政黨;2000 年親民黨與 2001 年 台聯陸續成立後,由於民進黨執政,台獨路線往中間修正,故台灣的政黨體系轉 變為偏向「溫和多黨制」的類型,新黨與建國黨則逐漸式微;至於 2008 年立委 選後,由於僅有國民黨和民進黨獲得席次,台灣的政黨體系似乎有重新朝向「兩 黨制」發展的趨勢。

由上述發展過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的政黨體系的確發生了變遷。然 而,政黨體系的變遷是從何而來的呢?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台灣政黨體系的變遷 呢?我們可以由兩個指標來加以觀察。第一個指標是選舉結果的變遷,如果一個 政黨無法在選舉中拿到席次,那麼就算不上是有效政黨。所以我們要觀察政黨體 系的變遷,首先就要看各政黨在歷次選舉中所獲得的席次和得票率的變化。如果 有效政黨數發生變遷,那麼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說政黨體系發生了變遷。第二 個指標是政黨認同的變遷,如果一個政黨的支持度在某個時間點突然下降,表示 原本支持這個政黨的群眾改變支持對象,可能造成政黨式微,或是原有的政黨分 裂,產生新的政黨,進而產生政黨體系的變遷,這種政黨認同的變遷可以由民調 資料中得到客觀的資訊。我們以下將在第一節中討論選舉結果與政黨體系的變 遷,第二節則將討論政黨認同與政黨體系的變遷。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 、從 、 從 從 從選舉結果看政黨體系的變遷 選舉結果看政黨體系的變遷 選舉結果看政黨體系的變遷 選舉結果看政黨體系的變遷

一 一 一

一、 、 、 、政黨得票分佈的變遷 政黨得票分佈的變遷 政黨得票分佈的變遷 政黨得票分佈的變遷

選舉結果的變遷可以由政黨得票分佈的變化來觀察,我國不同層級的選舉所 使用的選舉制度也不同,放在一起討論容易出現盲點,以下我們就將多席次的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意代表選舉(立委選舉)與單一席次的行政首長選舉(包括縣市長選舉、省市長選舉 與總統選舉)分開討論。我們首先檢視 1986 年至今歷年來的立委、總統與縣市長 投票結果(見圖二~1、二~2、二~3)。我們可以分別觀察 1986 年民進黨成立、1993 年新黨成立、2000 年親民黨成立、2001 年台聯成立以及 2008 年立委選舉對於政 黨勢力的相對影響。

我們可以從圖二~1 發現我國歷年的的立委選舉結果大致上呈現「一藍一綠」

的發展趨勢。由最早的國民黨、民進黨與其他,中間一度出現新黨、親民黨與台 聯,但這些小黨在立委選舉中的得票都僅維持了一到兩次選舉,2008 年之後只 剩下國民黨(藍)與民進黨(綠)兩股勢力。

由圖二~1 中可以發現幾個重點:

(一一一一)、、、、國民黨的勢力大體穩定國民黨的勢力大體穩定國民黨的勢力大體穩定國民黨的勢力大體穩定

在立委選舉方面,國民黨得票率由 1986 年增額立委選舉的 69.9%一路下降 至 1998 年的 46.4%,2001 年由於親民黨的出現,得票率更下滑至 28.6%,首度 落後民進黨。2004 年由於國親在總統大選中合作,得票率回升至 32.8%,2008 年由於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國民黨得票率上升至 53.0%。大致上出現先降後升的 趨勢,若加上新黨、親民黨等泛藍勢力則變動不大。

(二二二二)、、、、民進黨的勢力緩慢成長民進黨的勢力緩慢成長民進黨的勢力緩慢成長民進黨的勢力緩慢成長

民進黨得票率則是逐年上升,由 1986 年的 22.2%逐步上升至 2004 年的 35.7%,其中僅 1998 年小幅下降,2008 年雖然選制改變,但民進黨得票率仍增 加為 38.2%。我們可以看到民進黨的得票率出現緩慢成長的趨勢,且此一趨勢仍 在延續之中。

(三三三三)、、、、新黨新黨新黨新黨、、、、親民黨的暴起暴落親民黨的暴起暴落親民黨的暴起暴落親民黨的暴起暴落

新黨得票率一開始就得到 1995 年的 13.0%,但其後一路下滑,2004 年之後 由於大部分立委改以國民黨籍參選,故得票率幾近於零,僅在 1995 與 1998 兩次 立委選舉中有實力,2001 年之後就無足輕重。親民黨得票率也僅僅在 2001 與 2004 兩次立委選舉中維持在一成多,2008 年由於大多數立委改以國民黨籍參選,只 剩下 0.3%。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由泛藍勢力分裂出來的政黨突然興起,然後又 迅速衰退,並未獲得選民長期支持。

(四四四四)、、、、台聯與建國黨的不成氣候台聯與建國黨的不成氣候台聯與建國黨的不成氣候台聯與建國黨的不成氣候

台聯同樣僅維持了 2001 與 2004 兩次立委選舉,得票率為 7.8%,2008 年選

52.7 46.0

28.6 32.8

53.0

22.2

28.2 31.4 33.2

29.6

33.4 35.7 38.2

18.6 13.9

7.8 7.8 0.3

11.7 15.8

16.9 9.1 9.6 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5 54.0

23.1

49.9

58.5

21.1

39.3

50.1

41.5

14.9

0.1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996

2000

2004

2008

國民黨得票率 民進黨得票率 親民黨得票率 台聯黨得票率 新黨得票率 其他得票率

花一現。顯示在單一席次的總統大選之中,主要還是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對決,其 餘小黨或無黨籍候選人幾乎沒有獲勝的空間。

圖二~2 總統選舉政黨得票情形(1996~2008)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政大選研中心

至於縣市長選舉方面,圖二~3 顯示,國民黨從 1989 年到 2001 年一路下滑,

其中 1997 年和 2001 年得票率更兩度輸給民進黨,2005 年之後才又反敗為勝,

但 2009 年差距又被拉近。民進黨得票率呈現小幅上升趨勢,大致上維持在四成 至四成五之間,顯示民進黨在地方層級的縣市長選舉中有著一定的實力。其餘小 黨,僅新黨在 2001 年縣市長選舉中拿下 9.9%的得票率,其餘歷次縣市長選舉中,

新黨、親民黨與台聯的得票都對選戰勝負沒有關鍵影響。至於「其他」得票率的 部分,大部分都是兩大黨脫黨參選的候選人,不過這些脫黨參選者在單一席次的 行政首長選舉中,大都很難當選(僅彭百顯、張博雅等少數幾位有過成功例子)。

我們可以發現單一席次的選舉中,主要還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對決,其餘各 小黨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即便在個別選舉中,小黨可能有特別突出的候選人,

但通常也都是一瞬即逝,無法長久維持選民支持。

38.3 41.1 43.4 45.3

42.0 45.3

2.4 1.1 1.1 43.5%:泛綠 43.4%),其次為 2004 年立委選舉(泛藍 46.85%:泛綠 43.51%)。即 便是在 2000 年政黨輪替後,泛藍勢力還是穩定領先泛綠勢力,且差距有拉大的

49.8 52.3 53.3

46.9

41.5

22.2 23.6

31.4

41.1 38.7

33.2 21.1

43.4 29.6

39.3 41.2 43.5 43.1 39.1 2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形;如果政黨體系的變遷是局部性的,那麼究竟是哪些地區或哪些縣市發生了變 遷,哪些地區或縣市並未發生變遷呢?雖然目前就整個台灣來看,政黨版圖呈現 藍綠對立的局勢,但有論者指出,台灣在歷次選舉中逐漸出現「北藍南綠」的現 象;反之,也有學者不同意此種說法。

(一一一一)、「、、、「「「北藍南綠北藍南綠北藍南綠北藍南綠」」」」說法的興起說法的興起說法的興起 說法的興起

徐永明(2000b)在 2000 年總統大選後即提出「南方政治」的說法。至於「北 藍南綠」的說法則大致上是從 2001 年立委選舉之後開始廣為流傳的1

此種「北藍南綠」政治版圖的論調隨著 2004 年總統大選的接近而更加甚囂 塵上2。即使是 2004 年總統選舉結束後,由於同年八月的修憲案牽涉到立委選制 改變的關係,直到 2005 年仍舊有「北藍南綠」的聲浪3。而 2005 年底的三合一 選舉結果也讓「北藍南綠」的說法再次得到印證4

(二二二二)、「、、、「「「北藍南綠北藍南綠北藍南綠北藍南綠」」」」說法的檢證說法的檢證說法的檢證:說法的檢證::得票率是否過半:得票率是否過半得票率是否過半(1994-2002) 得票率是否過半

另一方面,當「北藍南綠」的聲浪喊的震天價響之際,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 思考方向。洪永泰(2003)即指出,從 2000 年總統選舉之後,關於「北藍南綠」

或是「南方政治」的說法就成為政治領域內產官學界常用的語言,但需要的檢驗 工作還做得不夠。

表二~1 和表二~2 是台灣地區從 1994 年到 2002 年選舉南部八個縣市綠色陣 營的得票率紀錄,依照立委選舉和首長選舉兩部分展示,其中 2001 年立委另列 一欄把台聯得票率加入成為泛綠,縣市長部分「從寬認定」候選人屬性,如嘉義 市許家班和台南市有綠色色彩的候選人通通列入。

在立委選舉方面:(1)民進黨從來就沒有在八個縣市之中的任何一個縣市過 半數,泛綠陣營只有在 2001 年加上台聯之後在台南市有過 51.6%得票率的紀 錄。(2)南部八縣市總計,民進黨一直維持在三成到四成之間,2001 年加上台聯 之後泛綠首度超過四成向五成逼近。

1 2000 年 3 月的總統大選,大肚溪成為藍軍綠營的楚河漢界,以北盡歸藍軍版圖,以南則納入 綠營天下。而 2001 年縣市長選舉的結果,「北藍南綠」的分野仍大致依舊(中國時報,2001.12.02,

版 2)。

2中國時報民調分析指出,「北藍南綠」的政治版圖分布,2004 年大選似乎更加明顯,而不同黨 派執政縣市的選民,投票意向也出現明顯差異!泛藍執政縣市的選民,支持連宋配的比例高達四 成九,三成二要投陳呂配。相對的,綠色執政縣市的選民當中,三成九要挺陳呂配,四成一擁護 連宋配。整體而言,目前北部與中部地區是藍軍天下,南台灣則是綠營票倉(中國時報,

2003.07.13)。

3聯合報分析指出,未來在單一選區的激勵下,「北部、藍營 VS.南部、綠營」的對抗將更明顯,

南北鴻溝更為嚴重,「北藍南綠」將更明顯 (聯合報,2005.5.18) 。

42005 年縣市長選舉結果,泛藍軍拿下北台灣為主的十七個縣市,泛綠只取得南台灣六縣市,藍 軍兵臨濁水溪畔,再次確立了北藍南綠的態勢。

和屏東縣;2000 年總統選舉民進黨只有在台南縣過半數;2001-02 年縣市長選舉 泛綠在南部開始有贏的氣氛。(2)整個南部八縣市合計,在省市長和總統選舉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和全台灣二十三個縣市相比,民進黨或泛綠在南部八縣市合計的得票率確實 比台灣地區的「標準」要高出一些,但也只是幾個百分點而已,也許這才是許多

和全台灣二十三個縣市相比,民進黨或泛綠在南部八縣市合計的得票率確實 比台灣地區的「標準」要高出一些,但也只是幾個百分點而已,也許這才是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