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 、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二二二)、、、、政治菁英的互動政治菁英的互動政治菁英的互動政治菁英的互動

其次,政治菁英間的合縱連橫與我國政黨體系的變遷過程也有密不可分的關 係。民進黨的成立是黨外政治菁英長期與國民黨抗爭衝撞的結果,無論是體制內 的議會路線或是體制外的群眾路線皆有貢獻。新黨從國民黨分裂出來名義上是黨 內民主,其實背後是選舉考量,與主流派和非主流派政治菁英之間的鬥爭脫不了 關係。2000 年的政黨輪替來自政治菁英的決裂,宋楚瑜因為脫黨參選落敗而成 立親民黨,台聯則在李登輝的號召之下以本土化和台灣意識吸引了國民黨本土派 以及深綠的政治菁英出走。至於 2008 年選制改變更是使得小黨的政治菁英紛紛 投靠兩大黨,與此同時也有政治菁英為了爭取政黨票而成立新政黨。我們將在第 五章討論政治菁英互動對於我國政黨體系發展的影響。

(三三三三)、、、、選舉選舉選舉選舉制度的影響制度的影響制度的影響制度的影響

最後是選舉制度的因素。2008 年之前的 SNTV 選制有利小黨出現並存活,

因此民進黨、新黨、親民黨與台聯得以成立並持續一段時間,使得我國政黨體系 邁向多黨制,多少得利於 SNTV 選制賦予小黨的生存空間。但 2008 年選制改變 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後,兩大黨相對有利,小黨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則使得我國 的政黨體系朝向兩黨制發展。我們將在第六章探討選制變革對於我國政黨體系發 展的影響。

至於文獻檢閱中討論到的其他影響因素,諸如國家社會發生重大危機、新選 民的加入、新社會與新議題分歧以及新政黨的出現,我們認為都不足以單獨影響 政黨體系變遷,還需配合上述三個影響因素的出現才得以造成政黨體系變遷。

因此,我們可以把影響台灣政黨體系變動的因素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社 會與議題分歧的影響,第二類是政治菁英的合縱連橫,第三類則是選舉制度的改 變。我們把第一類稱為「社會與議題分歧模型」,第二類稱為「政治菁英操作模 型」,第三類稱為「選舉制度模型」。這三類模型在台灣的政黨體系發展過程中一 直存在,只是每一個變遷的階段中理由和重點不盡相同。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 、研究 、 研究 研究 研究架構 架構 架構、 架構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與論文章節 研究方法 與論文章節 與論文章節 與論文章節

一 一 一

一、 、 、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一一一一))))、、、研究架構、研究架構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我們回顧 1986 年解嚴後迄今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發展的時程表,可以發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 1986 年民進黨成立,到 1993 年新黨成立,以至於 2000 年親民黨與 2001 年台 聯陸續成立,其間的差距剛好都出現七年左右的週期,至於建國黨與泛紫聯盟的 出現,則都和前一次新政黨出現間隔了三年的時間,但這兩個政黨都未成為具有 影響力的政黨。2007 年立委選舉雖然出現了台灣農民黨、第三社會黨與紅黨等 小黨,但這些政黨並未能通過 2008 年單一選區兩票制的考驗,同樣無法成為具 影響力的政黨。然而,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台灣政黨體系的變遷呢?為何有些政 黨的出現造成政黨體系變動,有的政黨卻如同曇花一現,無法對政黨體系發生實 質影響呢?本文將就以下的研究架構加以分析。

本文的研究架構如圖一~1 所示,首先,我們認為台灣的政黨體系的確有發 生變遷,政黨體系的變遷可由兩個指標來觀察,其一是選民政黨認同的變遷,其 二是選舉結果的變遷,這兩個指標之間是互相影響的。雖然大部分的原因可能是 選民政黨認同的改變導致選舉結果的改變,但也有可能是選舉結果的變遷導致選 民政黨認同的變遷。

其次,導致選民政黨認同變遷和選舉結果變遷的原因為何呢?我們認為主要 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社會與議題分歧的影響,第二個是政治菁英之間的互動關 係,第三個則是選舉制度的改變。而這三個因素之間也有交互作用,社會與議題 分歧與政治菁英的互動彼此之間會互相影響,政治菁英的互動與選舉制度的改變 也有關連性存在,至於選舉制度的改變也會影響到社會與議題分歧。然而這三個 原因並非在台灣政黨體系變遷的各個階段中同時存在,不同階段可能受到不同因 素的影響,至少在受影響的重點是不一樣的。

此外,文獻檢閱中討論到的其他影響因素,諸如國家社會發生重大危機、新 選民、新社會與議題分歧以及新政黨的影響也都可能在政黨體系發展的不同階段 中發揮情境變項的影響力。

至於政黨組織的影響力,本文的立場認為政黨組織的變化也會與選民政黨認 同的改變相互影響,進而影響政黨體系的變遷。然而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難以 釐清,有時可能是政黨組織先發展,進而帶動選民政黨認同成長;但有時則可能 是選民政黨認同先發生轉變,以致於政黨組織必須相對應做出調整。由於本文研 究重點在於以民眾的角度來分析構成政黨支持力量的分合情形,因此文中將僅就 選民政黨認同的變化情形,以及政治菁英之間的互動進行探討,而略過政黨組織 對於政黨體系的影響這個部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社會與政治分歧

政黨認同變動

政治菁英操作 政黨體系變遷

選舉結果消長

選舉制度改變

重大危機、新選民、新社會與議題分歧、新政黨

圖一~1 研究架構圖 (二二二二)、、、、研究假設研究假設研究假設研究假設

基於上述研究問題,本文的研究假設如下:

1、、、、 政黨認同的變遷與選舉結果的變遷直接政黨認同的變遷與選舉結果的變遷直接政黨認同的變遷與選舉結果的變遷直接政黨認同的變遷與選舉結果的變遷直接導致政黨體系變遷導致政黨體系變遷導致政黨體系變遷。導致政黨體系變遷。。

政黨體系的變遷可以從選舉結果的消長與選民政黨認同的變動兩方面來觀 察。在選舉結果消長方面,政黨必須要在選舉中得到席次,才能成為影響政 黨體系的有效政黨。在政黨認同變動方面,選民對某個政黨認同度的增加或 減少,連帶影響該政黨會興起或是式微,從而產生政黨體系變遷。

2、、、、 社會與議題分歧社會與議題分歧社會與議題分歧社會與議題分歧影響各政黨的選舉結果消長與選民的政黨認同變動影響各政黨的選舉結果消長與選民的政黨認同變動影響各政黨的選舉結果消長與選民的政黨認同變動,影響各政黨的選舉結果消長與選民的政黨認同變動,,,進而進而進而進而造造造造 成我國政黨體系變遷

成我國政黨體系變遷 成我國政黨體系變遷 成我國政黨體系變遷。。

依 據 Lipset 與 Rokkan(1967) 的 理 論 ,社 會分 歧 會影 響 政黨 體系變 遷 。 Sundquist(1983)也指出新議題分歧會造成政黨體系變遷。國內相關研究則指 出台灣的省籍分歧(徐火炎, 1993)、統獨立場(劉義周, 1995)與國家認同(陳詩 瑜, 2005)議題分歧都是造成我國政黨體系變遷的原因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政治菁英的合縱連橫影響各政黨的選舉結果政治菁英的合縱連橫影響各政黨的選舉結果政治菁英的合縱連橫影響各政黨的選舉結果政治菁英的合縱連橫影響各政黨的選舉結果消長消長消長與選民的政黨認同變動消長與選民的政黨認同變動與選民的政黨認同變動,與選民的政黨認同變動,,,進進進進 而造成我國政黨體系變遷

而造成我國政黨體系變遷 而造成我國政黨體系變遷 而造成我國政黨體系變遷。。

依據 Mainwarning(1999)的研究與韓國的例子(朴允哲, 2003),我們認為政治菁 英的互動也是影響政黨體系變遷的因素之一。國內研究(林佳龍, 1999b; 徐永 明, 2000a)也指出各個政黨的出現都和政治菁英的合縱連橫有著密不可分的 關係。

4、、、、 選舉制度改變影響各政黨選舉結果與選民選舉制度改變影響各政黨選舉結果與選民選舉制度改變影響各政黨選舉結果與選民選舉制度改變影響各政黨選舉結果與選民政黨認同變動政黨認同變動政黨認同變動,政黨認同變動,,,進而造成我國政黨進而造成我國政黨進而造成我國政黨進而造成我國政黨 體系變遷體系變遷

體系變遷體系變遷。。

依據 Duverger(1964)、Riker(1986)、Taagepera(1998)等人的理論,我們認為選 舉制度是影響政黨體系變遷的因素之一。德國、日本、紐西蘭與義大利等國 改變選舉制度之後都對其政黨體系產生明顯的影響。國內研究也指出,SNTV 制傾向形成多黨制(謝復生,1992; 王業立, 2001),單一選區兩票制則傾向造成 兩黨制(林繼文, 1999; 蔡學儀, 2002; 盛治仁, 2006; 吳重禮, 2008)。

5、、、、 社會與議題分歧社會與議題分歧社會與議題分歧社會與議題分歧、、、政治菁英的合縱連橫與選舉、政治菁英的合縱連橫與選舉政治菁英的合縱連橫與選舉制度改變等三個因素政治菁英的合縱連橫與選舉制度改變等三個因素制度改變等三個因素都會影響制度改變等三個因素都會影響都會影響都會影響 我國政黨體系變遷

我國政黨體系變遷 我國政黨體系變遷

我國政黨體系變遷,,,但在每個發展階段的相對影響力不同,但在每個發展階段的相對影響力不同但在每個發展階段的相對影響力不同。但在每個發展階段的相對影響力不同。。

民進黨的成立與威權時期轉向民主化的憲政環境改變與新政黨的出現有關。

影響新黨出現的因素主要是新國民黨連線的政治菁英與國民黨之間的互動關 係,以及省籍問題與統獨議題分歧。親民黨的出現主要受到宋楚瑜個人實力

影響新黨出現的因素主要是新國民黨連線的政治菁英與國民黨之間的互動關 係,以及省籍問題與統獨議題分歧。親民黨的出現主要受到宋楚瑜個人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