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 、 、新國民黨連線的出走 新國民黨連線的出走 新國民黨連線的出走 新國民黨連線的出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台灣地區解除戒嚴以後的政治發展,意味著反對運動的政治機會結構隨之擴 大。威權統治隨著解除戒嚴而消失,反對運動的生存空間迅速加大;報禁的開放 及言論尺度的放寬,使反對運動的言論市場邁向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人民團體法 的完成立法,使社會力與政治力邁向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反對運動的活動場所倍 增無數。而動員戡亂時期終止,資深中央民代退職,以及國會全面改選,也使得 民意機關得以擺脫行政部門的控制,成為真正能夠確實反映民意、監督政府的機 構(黃德福, 1992)。

回顧民進黨成立前後台灣政治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發現民進黨是隨著台灣 的政治民主化過程應運而生的。在國際方面,民進黨的成立搭上了第三波民主化 的熱潮;在國內方面,經濟成長引發社會多元發展,形成政治民主化的溫床。與 此同時,如果沒有由蔣經國開始發動一連串政治自由化的政治改革,如解除戒 嚴、開放黨禁報禁,以及恢復言論、出版與集會自由等等,民進黨或許無法如此 快速成長茁壯。相對地,國民黨之所以願意採行一連串的開放措施,也不能不歸 功於黨外人士與後來的民進黨在「體制內」的協商與「體制外」的衝撞而迫使執 政當局加快民主改革步伐所致。

二 二 二

二、 、 、 、新國民黨連線的出走 新國民黨連線的出走 新國民黨連線的出走 新國民黨連線的出走

新黨的出現一方面與國民黨內部反對李登輝本土化路線的勢力自黨內分裂 出有關,另一方面也來自於要求黨內民主改革的聲浪未能受到重視,故而引發黨 內政治菁英出走另組政黨。

(一一一一)、、、、李登輝因素李登輝因素李登輝因素李登輝因素

1、、、、新國民黨連線的出現新國民黨連線的出現新國民黨連線的出現新國民黨連線的出現

在李登輝因素方面,新黨崛起的原因,一部份是來自於國民黨內人士對李登 輝就任總統中期以後的一些作法感到不滿。李登輝執政時期所出現的黑金政治、

嚴重的貧富差距,都令從上至下的整個台灣社會痛苦不堪;而在國民黨內部,對 於黨內不同意見表達與政策推動,李登輝不但沒有正視,甚至還不斷利用省籍、

族群、組織等鬥爭工具對於所謂的異議份子進行醜化與打壓,在國民黨背離政黨 理想與社會期待下,新黨的前身「新國民黨連線」於是產生(薛永華, 2003: 31)。

「新國民黨連線」一開始被認為與「非主流派」2同屬一個陣營。不過,「新

2 因為對於黨主席李登輝頻頻與民進黨示好的作為不滿,國民黨內因而形成了一股以外省籍人士 為主的「非主流」勢力,而「國民黨連線」則是在要求進行黨內改革的訴求下產生,由於兩股勢 力的組成皆以外省族群為主,致使「新國民黨連線」在黨內一度被視為「非主流」勢力的集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民黨連線」的主要成員中,在當時只有郁慕明因與國民黨黃復興黨部的關係密 切,可視為是「非主流派」的支持者外,其他的成員對當時「主流派」與「非主 流派」間的鬥爭,在一開始時立場並非相當明確,而趙少康等人對於日後李登輝 提名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的決定,也以李登輝未尊重國民黨提名程序而加以反對 (江易平、李祖舜,1994: 35-36)。

「新國民黨連線」有幾位主要的政治明星得以凝聚選民支持,例如趙少康3、 郁慕明4、李勝峰5、王建煊6等人。這些國民黨內的新生代,在 1992 年的立委選 舉中,藉由批判國民黨的腐敗,金權政治,以及反台獨的訴求,獲得許多選民支 持。「新國民黨連線」在立法院中也與民進黨合作,在許多法案審查時推翻國民 黨的決策,使國民黨逐漸感受到國會中多數優勢地位受到動搖7。而 1993 年國民 黨 14 全大會引爆了國民黨「主流派」與「新國民黨連線」之間的衝突,導致「新 國民黨連線」的出走。

此外,李登輝接任總統與國民黨主席職務前後,與民進黨的種種善意互動8, 也引發黨內菁英不滿,認為他對於訴求「台灣獨立」的民進黨頻頻示好,將使得 國民黨的意識型態路線趨於模糊,因此國民黨內有一部份質疑李登輝本土化路線 的力量,便在反李登輝作為下醞釀自黨內分裂而出。

2、、、、李登輝的領導風格李登輝的領導風格李登輝的領導風格李登輝的領導風格

新黨的出走和李登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的本土化政策、政治操作風 格、對於黨內政治異議者的排斥,乃至於被認為傾向台獨,都是導致新黨出走以 致於後來新黨「反李登輝」的重要因素。研究指出李登輝所遭到的批評與挑戰,

多源於李登輝式的領導風格和路線方針9。就前者而言,是指其缺少兼容並蓄的 雍容大度,對於非主流的異議,經常以強勢的態度加以回應,並以權力運作的方 式使其根本無法立足,在權力鬥爭的過程中,李登輝藉由「主流/非主流」的對

在「新國民黨連線」組成新黨之後,「非主流」勢力才開始與新黨正式合流。

3 趙少康時任新國民黨連線的召集人,以 1992 年的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趙少康於選前辭 去環保署署長一職,以無黨籍身份投入選戰,在台北縣選區一舉囊括 23 萬 5 千餘票,「趙少康旋 風」所向披靡,因此造成同選區立委得票數超低猶能當選的奇特景象。

4 郁慕明於 1981 年和 1985 年以最高票當選第四、五屆台北市議員,其後又當選第一屆增額立法 委員,時任國民黨組發會副主委,為當時國民黨內的政治明星之一。

5 李勝峰於 1986 年當選第一屆增額立法委員,時任新國民黨連線秘書長。

6 王建煊 1990 年時任財政部長,因推動「土地增值稅按實際交易金額課稅」而於 1992 年而下台。

7 例如立院正副院長選舉、立院遷址華山案、陽光法案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以及高速鐵路預算 刪除案等等。

8 李登輝當選總統後,展現出對民進黨的善意互動。首先,發佈命令特赦因美麗島事件而入獄的 反對人士許信良、施明德等人,同時更以政府立場下令組成一個特別委員會,重新調查「二二八 事件」的真相;另外,也邀請包含反對黨在內,當時重要問題做面對面溝通的「國是會議」,提 供朝野兩黨建立一個政治協定的良好時機(游清鑫, 1995: 196-197)。

9 請參閱張正莉,《國民黨威權統治型國民黨威權統治型國民黨威權統治型國民黨威權統治型態的轉型態的轉型態的轉型(一九八六態的轉型一九八六一九八六一九八六~一九九二一九九二一九九二)》一九九二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3: 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抗,引伸出「台灣人/中國人」甚至「台灣國民黨/中國國民黨」的鬥爭,最後是 其所代表的「主流/台灣人/台灣國民黨」獲得勝利。

例如 1988 年國民黨 13 全大會中,李登輝擋下了增設蔣緯國為副主席的提 案,在中央委員選舉時排擠俞國華,並改組內閣迫使俞國華辭職。此外,在選舉 正式黨主席的方式上,有代表以「黨內民主」為由,建議用投票方式選舉黨主席,

秘書長李煥堅決反對,仍堅持以起立方式進行表決。經過爭議,再加上宋楚瑜一 番義正嚴詞、慷慨激昂的發言,發揮了所謂「臨門一腳」的功能,最後還是以起 立方式推舉李登輝為國民黨主席。而趙少康在這次選舉黨主席時,因反對這種不 民主的做法,拒不起立,以示抵制。這也為他日後與國民黨分裂另立新黨埋下了 伏筆。

1990 年二月政爭(臨中全會)時,李登輝為了加速鞏固自己的權力,任命李煥 內閣的時任國防部部長郝柏村出面組閣接下行政院長職務,以防止李煥的反彈,

其實這是間接削去郝柏村的軍權,更在日後消除外界對於政變的質疑,塑造台灣 民主。此外,李登輝更利用「省籍分化」的方式,希望將新國民黨連線打成一個

「外省人的次級團體」,形成外省籍的「新連線」與本省籍的「集思會」對立的 局面。最後,1993 年新國民黨連線與國民黨正式決裂,新黨正式成立。

就後者而言,主要指李登輝的重大政策經常搖擺不定,譬如他不只一次表示 中國必須早日統一,但卻也不斷強調「台灣早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名字 是中華民國」,尤有甚者,將自己領導的國民黨稱為「外來政權」,因而予人「獨 台」的口實。

(二二二二)、、、、黨內民主與新國民黨連線的策略黨內民主與新國民黨連線的策略黨內民主與新國民黨連線的策略黨內民主與新國民黨連線的策略 1、、、、黨內民主黨內民主黨內民主黨內民主

成立於 1989 年的「新國民黨連線」,打著「改革國民黨」的旗幟,其成立緣 由是為了「保存總理孫中山先生一脈相傳開創之精神,並挽救走向金權政治及台 獨執政的危機」。「新國民黨連線」成立的目的,號稱是希望對國民黨進行一連串 的改造運動,欲利用體制內的運作機制完成國民黨的改革,然而,國民黨內部卻 對這個次級集團感到芒刺在背,認為他們是黨內「非主流」勢力的集結。成立之 後新國民黨連線的成員,每每在黨內或是立法院與國民黨的立場相左。他們屢次 主張「黨內民主」,讓傾向台灣化的當權者覺得,他們是在運用國民黨中外省籍 多數以企圖掌握黨機器,進一步保證國民黨政府實施大一統政策(許介麟, 1995:

562)。1993 年國民黨十四全會,新國民黨連線要求黨主席由全體黨員普選產生、

中常委、中央委員採登記制,並由一人一票方式選舉產生。但這些主張皆未獲得 高層採納,且代表本土勢力的主流派不斷挑起省籍問題,最後,新國民黨連線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擇尋求體制外的改革另組政黨。1993 年 8 月 10 日「新黨」正式成立,台灣的政 黨體系由兩黨體系逐漸轉向三黨鼎立的時代。不過,新國民黨連線要求黨內民主

擇尋求體制外的改革另組政黨。1993 年 8 月 10 日「新黨」正式成立,台灣的政 黨體系由兩黨體系逐漸轉向三黨鼎立的時代。不過,新國民黨連線要求黨內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