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 、 、 、李登輝 李登輝 李登輝 李登輝的出走與國民黨的再度分裂 的出走與國民黨的再度分裂 的出走與國民黨的再度分裂 的出走與國民黨的再度分裂

30.7% 32.0%

0%

1999/12/5-7 1999/12/1 1999/12/8

中山大學民調中心 聯合報民調中心 革命實踐研究院

1999/12/10 1999/12/16 1999/12/26-28

聯合報民調中心 革命實踐研究院 中山大學民調中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部份則是來自先前的建國黨與本土意識強烈之人士,而此一部份力量才是與民 進黨相重疊的。不過,台聯後來的發展,卻是逐漸成為和民進黨同一陣線的泛綠 陣營,且彼此之間的競爭多過合作。

台聯的成立和李登輝的號召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樣是政治菁英影響政黨出現 的明顯例子。而李登輝之所以會離開國民黨則與其本土化路線遭到背棄有關。

2000 年總統選舉國民黨敗選後,許多支持者將敗選責任歸罪到李登輝身上,最 後李登輝被迫辭去黨主席。但李登輝與連戰之間的互動關係不佳在 2000 年總統 選舉期間就已開始,而國民黨與李登輝路線的不和更是早從 1988 年李登輝繼任 黨主席與總統之時就悄悄萌芽。

(一一一一)、、、、國民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鬥爭國民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鬥爭國民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鬥爭國民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鬥爭

其實早在 80 年代中期蔣經國晚年,國民黨就已經在其授意下進行一連串的 民主化與本土化的工作,例如大量拔擢本省籍政治菁英,並逐漸讓本省籍人士擔 任政府重要職位,以消弭省籍對立的問題,李登輝就是在這種情勢之下得以脫穎 而出。

不過,1988 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位為國民黨主席與總統後,情勢出現 轉變。李登輝雖進一步落實本土化政策與政治自由化12,但這些作為引發黨內認 同中國者的疑慮與反彈,並與以李登輝為主的領導核心爆發所謂的「主流」與「非 主流」的政爭。在此種情勢之下,一群支持李登輝路線的立法委員於 1988 年 4 月 22 日在立法院內組成了「集思會」13的次級團體,成為「主流派」的代表勢力,

在當時就曾經提出「台灣國民黨」的說法。至於「非主流派」早期多以外省籍人 士為主,這些「非主流派」對於李登輝取得國民黨權力以及對民進黨的善意姿態 感到不滿,其間又夾雜了複雜的省籍因素,使這些「非主流派」感到權力日漸消 失的危機意識。

1990 年三月國民黨總統提名人選產生過程中,因「非主流派」的李煥與郝 柏村擔憂李登輝的「獨台」傾向,而企圖在總統提名時加以反制。

同時,「新國民黨連線」成員又在此時質疑李登輝的領導風格,以及對民進 黨的友善態度,使國民黨「主流派」遂將「新國民黨連線」也視為是「非主流派」

勢力的集結。

在這次「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政爭中,最後是以李登輝為首的「主流

12 包括推動以台灣為主體性的彈性外交政策,支持中華民國參加國際組織可以不必堅持名稱,

解除海外名單限制,修正台獨入罪的刑法一百條等等。

13集思會為中國國民黨於立法院的一個次團。原名為集思早餐會,成立於 1988 年 4 月 22 日,首 任會長為饒穎奇,黃主文為副會長兼發言人。創會之初,共有吳梓、林鈺祥、劉興善 20 位立法 委員加入此一團體,該會組成之後,一方面堅定國民黨內部增額民意代表希望主導立法院運作,

改良由資深中央民意代表支配的現狀,另一方面也代表國民黨台灣本土派立法委員的結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派」獲勝,也持續了自蔣經國晚年以來的政治改革,使得台灣的民主化運動得以 快速向前推進,同時也使國民黨內因民主化而損失權力的「非主流派」受到更大 的影響。不過,與此同時,集思會成員在 1992 年立委選舉中大敗,從此之後,

成員有的逐漸淡出運作,有的則甚至退出國民黨,集思會無論在國民黨內,或在 立法院的影響力都逐漸衰微。

李登輝在「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政爭中獲勝後,憑藉著其身兼總統與 國民黨主席兩大角色之便,全力推動其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路線。其在民主化方面 的成就一度被喻為是台灣的「民主先生」,但其在本土化方面的舉動卻遭到來自 國民黨內部的反對勢力與新黨的強烈反抗。

1996 年的總統選舉,國民黨「主流派」的「李連配」打敗了「非主流派」

脫黨參選的「林郝配」,結束了黨內歷時數年的主流與非主流之爭。但林洋港、

郝柏村、陳履安等黨內重量級人物的出走加速了國民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黨的 實力。這種由省籍而產生的矛盾衝突一直延續到 2000 年總統選舉競選過程之 中,並在連戰敗選之後一舉爆發開來。

(二二二二)、、、、國民黨要求李登輝下台國民黨要求李登輝下台國民黨要求李登輝下台國民黨要求李登輝下台

2000 年總統選舉期間,連戰競選總部成立後,競選總部(連系人馬)與中央黨 部(李系人馬)對於競選策略與戰術就出現意見相左的情形。其後徐立德透過辜振 甫勸說李登輝在投票前辭去黨主席,以使連戰擺脫「兒皇帝」的形象,而表態挺 連的陳履安也公開呼籲李登輝即刻辭去黨主席。這種動作不但使李系人馬大為不 平,李登輝本人難免也有遭到「逼宮」之感。及至 2000 年總統敗選當晚,國民 黨中央黨部聚集了無法接受失掉政權結果的憤怒民眾,要求李登輝下台。而其後 在木柵召開的黨政研討會中,連系立委也對李登輝展開嚴厲的批判,砲轟黨負責 人是敗選的最大禍首。在李登輝詢問連戰其黨主席是該辭還是不辭時,連戰的回 答竟然是「應該愈快愈好」14。至此,李連兩人的分裂已成定局。

此外,連戰在「核四」停建案後對於民進黨的兩手策略深感不滿,因而積極 加強在野聯盟的合作關係,其中一個甚具指標性的動作就是在 2001 年 2 月 9 日 決定對「興票案」放棄上訴,此後「連宋會」頻仍,頗有合作跡象,李登輝不只 一次表示對此耿耿於懷15

(三三三三)、、、、李連兩人在兩岸政策上的歧異李連兩人在兩岸政策上的歧異李連兩人在兩岸政策上的歧異李連兩人在兩岸政策上的歧異

李連兩人在兩岸關係的歧見也愈來愈深。連戰接任國民黨主席後,其兩岸關

14 鄒景雯,「李登輝拼命輔選連戰反遭逼宮」,《南方快報》,2004/01/19。見網址:

http://wl.southnews.com.tw/snews/2004/00/2004_010.htm

15 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時報出版,2001: 1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係政策與李登輝明顯不同。連戰認為台灣可以和中國成立一個「中華聯邦」,並 與中國共產黨建立黨對黨之對話機制,此論點激起國民黨本土派的反彈。李登輝 曾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且於其主政期間將兩岸關係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 係」。但是國民黨在 16 屆黨代表大會決定將兩岸關係政策重新以國統綱領為依 據,放棄了李登輝主政時期的主張16

更令李登輝難以釋懷的是,自從民進黨執政以來,連戰所領導的國民黨竟然 主張承認一直為朝野暨兩岸爭執焦點的「九二共識」,回歸到「一個中國,各自 表述」,這象徵著國家定位主張的嚴重倒退,偏離了台灣主體價值的路線;此外,

隨著李登輝卸任黨主席,國民黨處理兩岸經貿問題的「戒急用忍」政策也隨之消 失,轉而積極推動兩岸直接三通,但李登輝對於向大陸靠攏的經貿政策深表不以 為然。由於國民黨中央所採取的路線,漸漸偏離了李登輝本土化的理念,因此國 民黨內認同台灣、主張台灣優先的政治菁英,包括李登輝本人,都認為國民黨已 無法繼續李登輝的台灣本土路線,於是選擇離開國民黨,另組台灣團結聯盟,造 成國民黨的再一次分裂。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 、 、政治菁英互動 政治菁英互動 政治菁英互動 政治菁英互動和 和 和 和藍綠對抗的主軸 藍綠對抗的主軸 藍綠對抗的主軸 藍綠對抗的主軸

在我國政黨體系發展過程中,政治菁英的互動與藍綠對抗的主軸密切相關。

我們以下將分別就各個政黨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