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 、 、 、國民黨的內部紛爭與宋楚瑜的脫黨參選 國民黨的內部紛爭與宋楚瑜的脫黨參選 國民黨的內部紛爭與宋楚瑜的脫黨參選 國民黨的內部紛爭與宋楚瑜的脫黨參選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擇尋求體制外的改革另組政黨。1993 年 8 月 10 日「新黨」正式成立,台灣的政 黨體系由兩黨體系逐漸轉向三黨鼎立的時代。不過,新國民黨連線要求黨內民主 的訴求其實只是表象,其主張背後有著更深一層的策略意涵。

2、、、、新國民黨連線的策略新國民黨連線的策略新國民黨連線的策略新國民黨連線的策略

新國民黨連線的成員,大部分是由外省籍人士組成,在國民黨內隸屬於黃復 興黨部系統,而黃復興黨部在國民黨內向來是動員能力最強,最為團結的一塊。

新國民黨連線的成員,之所以主張黨主席由黨員普選,以及中常委、中央委員由 選舉方式產生,表面上的名義是為了黨內民主,其實背後隱含著策略性的思考。

在黨員直選的情形之下,黃復興黨部由於動員力強,團結性較高,所以代表黃復 興黨部的候選人在選舉時就有比較高的優勢能夠脫穎而出,這種情勢可以在歷次 選舉中,代表黃復興黨部出馬參選的軍系立委當選率極高的結果中得到印證。因 此,新國民黨連線要求黨員直選,除了表面上的黨內民主之外,更深層的意義在 於其能從選舉制度設計中獲得額外的好處。當然,國民黨內以本省籍人士為主的

「主流派」也深知此種情勢,因此在許多項議題上並不認同新國民黨連線提出的 主張,故而導致新國民黨連線的出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新黨的成立表面上雖然是為了爭取黨內民主,其實 背後的真正原因是為了與國民黨中央主流派爭權,謀取選舉利益以求生存。在無 法爭取到對己方有利的選舉條件之後,眼看在國民黨內已無發展前途,於是萌生 脫黨另起爐灶的念頭。另一方面,由於李登輝的本土化色彩過於濃厚,使得以外 省籍為主的新國民黨連線的存在大受威脅,再加上國民黨內部「主流派」與「非 主流派」的鬥爭日益激烈,於是新國民黨連線順勢在「反李登輝」的旗幟之下,

藉由省籍分歧的區隔從國民黨出走另組新政黨。

三 三 三

三、 、 、 、國民黨的內部紛爭與宋楚瑜的脫黨參選 國民黨的內部紛爭與宋楚瑜的脫黨參選 國民黨的內部紛爭與宋楚瑜的脫黨參選 國民黨的內部紛爭與宋楚瑜的脫黨參選

親民黨的成立和 2000 年總統大選的結果有密切關連。脫黨參選的宋楚瑜在 以 466 萬多票敗選後,於同年 3 月 31 日成立「親民黨」。宋楚瑜之所以決定脫黨 參選,則以 1996 年國家發展會議決定「凍省」為遠因,而以國民黨內部不願意 以黨內初選方式決定候選人,規劃由連戰代表國民黨參選第十屆總統選舉為導火 線,而 2000 年總統選舉競選過程中爆發的興票案更是國民黨與宋楚瑜正式分裂 的關鍵。

(一一一一)、「、、、「「「凍省凍省凍省凍省」」」」與與與與「「「「反凍省反凍省反凍省反凍省」」」

宋楚瑜於 1994 年省長選舉中以 56.2%得票率擊敗民進黨陳定南的 38.7%,

當選首屆民選省長,挾著四百七十多萬票民意基礎,在政壇中不斷傳出「葉爾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效應」10的說法,中央與省政府宋楚瑜之間的衝突不時出現,例如宋楚瑜就任後 開始不出席行政院院會,此外,在中央、地方權責與財政劃分問題上,宋楚瑜也 指責中央未照顧地方需求。此時,省長宋楚瑜和當時國民黨主席李登輝之間的關 係已經逐漸交惡。

1996 年 12 月 28 日國家發展會議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合作下達成「凍省」

的共識,宋楚瑜隨即於 12 月 31 日宣布辭職。雖然其後在李登輝總統與行政院長 連戰的慰留下,宋楚瑜於 1997 年 1 月 21 日以「請辭待命」的模式回到省政府服 務,但宋楚瑜與國民黨中央之間的隔閡已經成形。1997 年 5 月 27 日,國民黨省 議員與國、新兩黨部分國代串連,連署「反凍省」,國民黨內部正式形成「凍省 派」與「反凍省派」兩股勢力。

對於李登輝所代表的國民黨中央而言,「凍省」有兩個層次的意涵,第一個 目的是為了打壓宋楚瑜,預防「葉爾欽效應」的發生。1994 年省長民選之後,

宋楚瑜有著強大的民意基礎,對於缺乏民意基礎的總統李登輝造成相當大的威 脅,因此,許多人認為李登輝之所以支持「凍省」,其目的就在於抑制宋楚瑜的 氣勢。

另一種看法則是李登輝為了換取民進黨同意「任命行政院長不需立法院同 意」的修憲案,因而在「凍省」一事上與民進黨妥協,當時甚至發生時任民進黨 主席許信良「夜奔敵營」的事件。許信良指出,修憲的成果是他主席任內的一大 成就,他一貫主張法國式雙首長制的中央政府體制是最適合台灣的,到現在依舊 是如此看法。許信良強調,他當初對於李登輝幾乎全盤支持他的修憲看法,感到

「大喜過望」。兩黨合作修憲凍省,目的是為了替國家找出長治久安的制度,絕 非廢宋 (中國時報, 1999.05.13)。不過,對於李登輝而言,答應「凍省」一方面 可以除去宋楚瑜這個威脅,另方面則是可以得到任命行政院長不需立法院同意的 權力,對他來說是一石二鳥的決定,因此,李登輝與當時的民進黨主席許信良一 拍即合,兩黨合作完成了第六次修憲。

在這段發展過程中,「凍省派」的勢力佔了上風,1997 年 7 月的修憲國民大 會中,凍結省自治選舉的修憲案在國民兩黨的合作下順利通過。自此之後,宋楚 瑜即表明要完全跳出黨的權力核心。其實不論是宋楚瑜與省府團隊或是省議員,

都知道其政治舞台即將消失,另謀他路是不得不做的決定,這也埋下國民黨內部 分裂之伏筆(黃俊達, 2001: 129-132)。

(二二二二)、「、、、「「「連宋配連宋配連宋配連宋配」」」」破局與宋楚瑜脫黨參選破局與宋楚瑜脫黨參選破局與宋楚瑜脫黨參選破局與宋楚瑜脫黨參選

10 葉爾欽效應是一種功高震主的現象,指中央與地方政府因行政區劃、權力基礎,或資源多少,

發生領導權限的重疊性,府際關係因之常起爭議衝突,甚至地方首長的聲望、民意基礎有直逼中 央的趨勢,造成威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宋楚瑜在 1998 年 12 月 20 日卸任省長後,雖然並未宣布參選總統,但在相 關的民意調查中卻是支持度最高者(見表五~1)。研究者認為宋楚瑜的高支持度,

除了因為其在省長任內的勤走基層、積極任事、厚植地方勢力的政治風格吸引選 民外,也是民眾對其擔任省長還未滿一屆就被迫下台而產生的同情心理,一般觀 察者都將此視為一種過渡的現象(小笠原欣幸, 2000: 52)。

表五~1 1999 年上半年可能總統參選人之民調支持率分布(聯合報)11 參選人

刊登日期 連戰 陳水扁 宋楚瑜 許信良 其他*

99.03.13 14.0 20.0

40.0

1.0 25.0

99.04.17 14.0 21.0

36.0

1.0 28.0

99.05.08 13.0 18.0

40.0

1.0 28.0

99.05.22 14.0 18.0

34.0

1.0 33.0

99.05.28 11.0 19.0

36.0

1.0 32.0

99.06.28 14.0 23.0

40.0

1.0 22.0

* 「其他」包括:未決定、無反應者。

1992 年 2 月後,由於國民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日期逐漸接近,國 民黨的基層黨員與部分立法委員間,開始傳出支持「連宋配」的聲音。不過,一 方面國民黨中央不願意以黨內初選的方式決定總統候選人,早就規劃由連戰代表 國民黨參選第十屆總統,李登輝一直不願意讓宋楚瑜循著黨內的管道代表國民黨 參選;另方面宋楚瑜一直不願意屈就副總統候選人,他希望的是「宋連配」而非

「連宋配」。就民調趨勢看來,宋楚瑜也一直是支持度最高的候選人,連戰則是 三位候選人中排名最後者,宋楚瑜當然不願意以第一名之姿去屈就第三名的副 手,而認為應該是支持度落後的連戰來與其搭配,以「宋連配」參選,因此「連 宋配」的希望一直未能成局。直到宋楚瑜在 7 月 16 日「章宋會」後宣布參選第 十屆總統,而連戰和蕭萬長亦於 8 月 29 日國民黨十五全第二次大會中得到國民 黨的提名,代表國民黨出馬角逐總統與副總統寶座。至此,「連宋配」的希望正 式破局。

宋楚瑜於 1999 年 7 月 16 日宣布脫黨參選後,國民黨考紀會隨即於 11 月 16 日「開除」宋楚瑜,「撤銷」吳容明等六位宋核心幹部幕僚的黨籍,而國民黨內 許多重量級或平時即與宋交好的政治人物亦紛紛投入宋陣營的行列。這使得國民 黨在選前即已分裂成兩大陣營,這是國民黨自新國民黨連線出走後再一次菁英分

11 此處僅列出聯合報民調趨勢,其餘單位:如山水民調、全國意向、TVBS、東森與民意調查基 金會所做民調,也同樣呈現宋楚瑜領先的趨勢。

30.7% 32.0%

0%

1999/12/5-7 1999/12/1 1999/12/8

中山大學民調中心 聯合報民調中心 革命實踐研究院

1999/12/10 1999/12/16 1999/12/26-28

聯合報民調中心 革命實踐研究院 中山大學民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