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女性親子關係與親子教育的回顧

第四章 台灣女性親子關係與親子教育之的探討

第一節 台灣女性親子關係與親子教育的回顧

當世界各地婦女運動風生水起,人類歷史出現不同於以往的戰役--性別革命,男性 沙文主義被女性強烈的自我覺知激情所淹沒,人類不唯獨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e 化 都市轉進,在社會與家庭結構13的內涵上,也起了實質上重大的變化;從原來農業社會 的主幹家庭制度,迅速的被工商社會的核心家庭所取代,夫妻的角色及教養子女的態 度,影響整個家庭環境及成員的成長。

文獻資料明顯呈現近些年來,西方國家原有的社會福利措施隨著女性湧入職場影響 家庭結構而有所調整;在傳統文化裡,人們會要求女性運用智慧、才能和情感,協助男 性得到支持的力量、資源、效率和福祉。女性長期處在與男性不平等和無權力的狀態下,

型塑被動、施予和利他等社會期待的女性角色,亦因此造成女性從屬地位(subservience)

的特質;西方婦運即是在累積不滿情緒和心智成熟後,逐漸發展出多元化與異質性的女 權觀,形成傳統文化在其特定的社會價值和文化背景中與現代社會文化產生差異;在台 灣社會則是傳統文化的再現與因應時代改變所呈現的修改與調整,讓變遷中的上至下三 代女性(祖母、母親與女兒)展現角色份量的不同。以婦女社會地位的改善而言,西方 婦運者長期依循的方針與台灣女性所展現出的「關懷」與「存異求同」的宗旨具有共同 性;是以,當我們從不同角度切入探看社會化後的母親角色,發現在不同景象發展的婦 權中,以削弱男性沙文意識型態、強調女性尊嚴的自我肯定和價值影響為主要訴求,而 兒 童 的 人 格 與 生 活 適 應 , 也 隨 著 家 庭 組 織 結 構 與 環 境 氣 氛 的 改 變 而 修 正 。 若 以 Ladd-Taylor 定義的母性主義者而言,女性共有的母職能力讓女性能超越階級、種族而 團結,並且對世界上所有的小孩負責,而一個由關心和照顧發展出來的女性獨特價值系 統,會透過母親養育子女而造就他們成為國民並為國家服務;男性則扮演經濟的提供 者,扶養妻小(Ladd-Taylor, 1994;成都幼教網,2004);從泰勒的觀點,親子教育是 女性在傳統制約下的天職,教育子女是女性受教育的目的,這種觀點與傳統中國的思想 家如出一轍。

如前所述台灣女性慣性地將母職視為女性個人的責任,忽略國家與社會集體責任的

13借用英國 Radcliffe-brown 的社會結構概念,指家庭存在與持續,主要依靠結構內分子所扮演角色與和諧關係,所 以家庭結構乃各項社會關係的系統或網絡。

擔負,使得家庭支持系統成為女性選擇母職實踐策略的關鍵因素,亦即台灣女性將社會

1996 年 4,324 41 997 2,586 655 45 1997 年 4,407 36 1,043 2,598 688 43 1998 年 4,493 37 1,056 2,631 722 47 1999 年 4,521 45 1,048 2,631 736 62 2000 年 4,594 43 1,059 2,664 770 58 2001 年 4,651 59 1,058 2,665 811 58 2002 年 4,671 64 1,041 2,662 833 70 2003 年 4,677 65 1,044 2,623 867 78 2004 年 4,682 70 1,048 2,552 915 97 2005 年 4,700 70 1,041

(22.15)

2,506

(53.32%) 971 111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2006 年

以警政署 2006 年青少年犯罪資料了解到青少年偏差行為嚴重,分析家指出青少年 犯罪已呈多量化、惡質化、低齡化、全面化現象。這一份資料同時亦提示一項要點,即 造成青少年問題的有家庭狀況、父母婚姻狀況及少年與長輩同住情形的比率等因素,本 究分析如下:

(1)家庭狀況:以工作狀況而言,無工作父母之少年有偏差行為占 35.6%,比有工作 者高;以少年父母親教育程度區分,隨者父母親教育程度的升高,少年有 偏差行為的比例愈低。

(2)父母婚姻狀況:父母親未同住者(包含分居、離婚、喪偶或其他狀況)少年中有 偏差行為比例(47.4%)比父母親同住者(26.1%)高,約 1.4 倍。

(3)少年與長輩同住情形而言:未與父母親同住者(44.0%)及僅與父親或母親居住 者(41.8%)有偏差行為比例較與父母親同住者(24.7%)皆來得高,比率 是與父母親共同居住的1.3 倍。

(4)男性少年有偏差行為比率是女性少年的 1.8 倍;年齡十五至未滿十八歲者有偏差 行為比率是十二至十四歲的1.3 倍;未在學少年有偏差行為比率是在學少 年的2 倍。

近十年來研究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重點,從單一壓力源和單一問題結果的線性相關研 究,轉到交流互動的動態過程觀點(轉引自吳紋如,2004),因為個體、環境和情境因 素是彼此交互的,隨著時間和生活情境的變化,使單一線性關係被視為流動狀態,隨著

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改變其作用。吳就京與鄭玉英認為一個家庭若出現問題或事件,

重要的是這個家庭在事件下埋伏的感覺、需要和溝通,以及連接家庭與社會的管道(吳 就京、鄭玉英,1987);這段話有兩個省思:即家庭問題的構面乃家庭成員彼此互動的 程度,然它亦有可能影響到社會或為社會所影響;這個觀點回歸到黃德祥家庭成員對青 少年影響力的論述。

西方學者在1994 年的研究指出,母親的教育與職業對子女整個就學過程影響很大,

在比較父親職業與母親職業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後,發現父親職業影響下降,母親職 業影響上升;而母親教育的影響也逐漸提高到甚至超過父親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母親與 子女有較長的相處時間,所以母親的教育顯得相當重要;並且高社經地位的母親,藉由 精緻化的語言(elaborate language code)與孩子互動,能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黃毅志 的研究也發現,隨著時代變遷母親教育程度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越來越大 (黃毅志,

1995 ) 。由於母親仍是親子教育的主要負責人,所以母親的學經歷是教育子女的條件,

但是,親子教育愈用心的職業婦女所承受的壓力必然亦在持續增加。在 20 世紀末,美 國東海岸出現了媽媽和子女的親子教育團體。美國這種隨家庭生命週期調整親子關係的 文化,父母得以輕鬆針對親子教育進行實務的溝通,藉以化解家庭矛盾與衝突,提供孩 子一個安全又安心的環境,亦教導兒童暨青少年生活技能與學習自理的能力 (高淑清,

2000),據瞭解這種親子教育團體,目前在台灣社會的一般民間團體是以組織讀書會方 式進行。

以下就台灣女性親子關係與親子教育的現況略作探討:

馬麗莊等研究數據顯示,約五成的受訪者表示夫妻關係比親子關係更重要。關於這 一點,徐靜在 1985 年的臨床觀察與他們的研究並不一致,徐靜認為傳統華人家庭較重 視親子關係。以其研究,在照顧子女項目的數據顯示,約六成受訪婦女是孩子的主要照 顧者,夫妻一起負責照顧孩子的百分比,只有5.2%和 3.9%(馬麗莊、劉玉琼、陳膺強,

2002);以呈現數據分析比較,夫家和娘家參與照顧孩子的機率比父親本人參與機率更 高,只有少數人在這兩個階段中倚靠家庭傭工照顧孩子。

依學者的研究分析,若以夫妻照顧子女的分工情形而言,女性是孩子主要照顧者所 佔的百分比較高,約有一成半受訪者的孩子在一歲以前,及 5.6%的受訪者在最後一個

孩子三歲前並不是在家中照顧而是在照顧者家中居住,其中有 35.3% 週六、週日及假 日才回到父母家中。雖然週日才回家的孩子百分比佔的比例不多,但值得深入探討的 是,這些由親戚或褓姆全日照顧與週日才回家的孩子,和父母親的關係是否變得疏離?

亦或這些委託者平時會抽空前往探視,以免造成親子關係疏離而他們的家庭教育的施教 即親子教育這一部份又是如何實施?研究者並未深入探討,造成小小瑕疵。

一、當代台灣女性的親子觀

賀彩清在其著作中引述 Moen 的看法,Moen 認為雖然社會的變遷使女性在就業市 場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但是歷史與傳統對性別的態度仍影響兩性角色公平發展,女性 的家庭與子女照顧角色不可避免仍是重要責任;藍采風(1986)認為現實生活中妻子教 育子女的角色,包含教育子女社會化、倫理道德的置入教育、社會價值觀認知、待人接 物的態度與技巧等等(賀彩清,2005);謝坤鐘認為,婦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包括照顧子 女與教養子女等育兒角色(謝坤鐘,1993;賀彩清,2005);這些論述一再重複地提醒 社會大眾女性傳統的家庭角色。

由上可了解,在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社會制度、社會化歷程及傳統母職刻板印象裏,

理家、照顧子女是為人妻、為人母者無可旁貸的責任,所以親子教育的對象多半指向母 親;兒童成長期母親是幼兒最親密與依賴者。台灣婦女雖處於接受高教育、高就業環境,

仍有許多女性未能實際根植性別獨立與性別無差異概念,這些女性因習於傳統女性的家 庭角色,然又因時代性新資訊的影響,在情緒上對社會現象表達不滿。

如上所述,近代女性因教育程度提升就業機會劇增,影響所及不僅僅是職場性別歧 視的自覺,尚包括婚姻觀的改變;是以,新家庭結構型態出現,但是無論其為單親家庭、

隔代教養家庭亦或是雙薪家庭,對有子女的職業婦女而言,因照顧子女時間減少以至影 響子女教養為一大困擾。馬麗莊、劉玉琼、陳膺強在其「從女性主義看二十一世紀香港 婦女在家庭的角色:家庭社會工作的反思及啟示」中,對性別角色態度研究的數據顯示,

受訪者中大約有超過六成的人(64.2%) 表示,母親工作會對入學前子女成長構成不利的 影響,約五成多的受訪者 (55.2%)認同丈夫的責任是賺錢、妻子的責任是照顧家庭這種 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當工作與家庭生活有抉擇衝突時,有五成的受訪者 (53%)

認同女性應該放棄工作,超過六成的受訪者 (63.6%)有點同意或非常同意家庭生活是會

認同女性應該放棄工作,超過六成的受訪者 (63.6%)有點同意或非常同意家庭生活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