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台灣女性社會角色的探討
第二節 當代台灣女性家庭角色的變遷
1970 年以後,隨著「女性解放」運動發展而來的教育普及、經濟自主等女性意識的 抬頭,影響所及,女性在勞動市場的地位重新變得重要;然而對家庭照顧乃女性責任的 傳統觀念,造成部分女性在結婚或生育下一代時躊躇或選擇退離職場;就歷史的觀點而 言,形塑女性內心強烈矛盾與困擾的是傳統規範制約遺毒而非時代性問題,即部分思維 方式仍停留在傳統價值觀的女性,以社會對兩性不同期待的性別刻板印象僵化個人發展 導致自我表現設限,所以當代女性必須突破、捨棄固有的宰制力和約束性,學習如何與 兩性無差異的時代脈動並進。
在探討台灣女性社會角色之前,本研究先對台灣家庭結構與社會制度在結構上相互 的關聯性闡述,以下藉謝高橋在其「台灣家庭生活模式的變遷」著作中之圖表做略述之。
(謝高橋,1989)(圖 2)。
圖2 台灣家庭生活模式的變遷 家 庭 組 織
1 組織與型態 2 目標或功能 3 地位與關係
--輸入---→--- 4 婚 姻-- ---輸出---→---
1 孩子:誕生與教育 1 人格與行為發展(子女的)
2 夫婦:職業與所得 ↓ ↑ 2 社會秩序的維持 3 其他家族
社 會 環 境 1 文化變遷
2 社會結構 3 經濟成長 4 人口結構
---←---反 饋---←---
資料來源:謝高橋,1989,社會學
圖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家庭組織是指家庭生活常規模式,形成此結構的基本原則 有四點,即內部環境的型態、功能、關係、結婚(家庭組織);下半部乃外部環境(社 會環境)因素的衝擊與家庭成員等互動程度的內涵:包含了文化變遷、社會結構發展(都 市化、工業化、e 化)、經濟成長、人口結構的轉變;家庭與環境彼此的互動與牽連的 關係乃其成員(父母子女)在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家庭運作對教育的影響;同樣地亦 產生所謂對子女人格與行為發展及對社會秩序的維持的功能。
值得觀察的,是因為家庭與環境彼此交互影響產生家庭成員地位的改變與權威的重 分配(即結婚、離婚、單親等),這種現象對社會的影響為何?當主幹家庭7被核心家 庭8取代,社會結構必有的因應措施與相互的影響均值得觀察。而1989 年謝高橋在台灣 經濟繁榮社會富裕時期,即提出大時代的變遷對「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結構性改變 的影響,實不得不佩服其對社會現象觀察的敏銳度。客觀地說,要求具有靈性的「人」,
每天 24 小時扮演各種需要用心力、體力及能力的不同角色,是不切實際的過度期待,
對女性而言更是超負荷的要求的責難。
以下即承上節提出現代女性處境之困頓分析如下:
7據社會工作辭典解釋,主幹家庭 (stem family)或稱「折衷家庭」,是由已婚的相連兩代所組成的家庭,
亦即包含祖父母、父母與未婚子女等家庭成員的三代直系親屬家庭。
8據社會辭典的說法,核心家庭 (nuclear family) 又稱小家庭,是以婚姻為基礎所構成的家庭單位,也 是最小型的家庭形式。它的組成一般包括:丈夫、妻子及其未婚子女。簡言之依行政院主計處解釋,傳 統祖孫三代同一屋簷共居形態稱主幹家庭,現代小家庭為核心家庭。
一、兼顧職場與家庭面臨心力交瘁的掙扎
回顧五十多年來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女性就業人口不斷大量增加,家庭中親子關 係遭到相當大的質疑與衝擊,尤其女性除了持續著傳統的家庭角色外,同時也兼顧原本 屬於男性經濟與生產角色,這些來自內、外角色間的衝突,在家庭中以親子關係的互動 為最明顯;以家庭系統理論的整體性而言,家庭成員如果彼此間沒有互動關係,所謂的 家庭系統即不可能成立,而在該系統中任何一部分的改變,會給整個家庭帶來壓力甚至 產生衝擊與變動(周麗端、吳明燁等,1999),例如職業婦女常為不能勻出更多時間與 子女相處而內疚。現代母親對親子關係的良寙也許會理性地認為,決定因素在於相處的 品質而非時間的長短,在與子女相處的當下多了解子女並給予適切的需要,對發生的問 題與困擾給予妥善貼心的回應,如此即可謂稱職的母親,然而,看似簡單的幾項親子教 育必備的條件,却令女性陷入一根蠟燭幾頭燒的窘境與前所未有的壓力中。
現代女性趨勢上雖然傾向大量就業,但在內心仍以育兒為其主要考量的責任要件,
與傳統對男性以工作角色為優先、家庭角色具可選擇性的空間與特質,型塑兩性在子女 教育與經濟支配態度的差異;事實也證明,社會或家庭並不因女性就業即減少對她們在 家庭角色上的期望或等待,這些來自家庭、工作及社會的期許與要求,無疑地亦增加女 性的負荷與壓力。弗洛伊德認為母親是兒童早期發展的決定性角色,父親乃子女後期發 展時才具有影響力的角色(Robinson & Barret, 1986;Gelles, 1995),因而母親成為子女 養育過程中的重要角色。這種現象,可就角色社會化與角色取替兩層面解釋;首先就角 色的意義而言,指的是社會上對每一個不同類型的人、事,所賦予其期待性的行為特徵,
或某一特定地位、職務有關的社會期待。至於社會化,則是從個人自嬰兒如白紙起,經 由與家人或其他人之互動逐漸學習到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簡言之即成長過程所受到外 部環境的影響(張春興,1995)。致於母親角色,即女性被傳統社會認定母親在社會行 為角色中的基本標準行止;若以符號互動論強調社會化(socialization)及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那麼現代女性在職場角色取替上,面臨如何揣摩、扮演男性角色的能力;
在這樣一個必須同時面對的新舊雙重角色間,女性內心的負荷是可以理解與體恤的。
以數據來看台灣女性的情形,行政院主計處 2003 年所作「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對家庭內有未滿六歲子女在照顧上所產生困擾的調查,發現其中有 69.7% 的女性仍是
自己照顧子女,由自己的父母代為照顧子女者佔21.3%(隔代教養或主幹家庭),第三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5 年。網址:www.stat.gov.tw - 17k - 2006/10/30 在不斷提升;2004 年與 2000 年兩性平日工作比率為 41.75: 37.78,男性 31.31:27.80 而言,男性家務參與比率增加 3.51;兩性在週六都有較大幅的家務工作量出現,約為 34.4:76.34>27.7:73.9,男性增加 0.45 倍工作量,顯示兩性利用此一時段共同處理家 庭工作的機率增加,而男性在實務參與上相當投入;週日以兩性協作比2.38>2.08,差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料庫,2005 年。網址:www.stat.gov.tw - 17k - 2007/03/20 76.40
依據行政院 2007 年統計資料,以兩性歷年十五歲以上民間人口教育程度狀況資料 來比較,1981 年女性受教育人口為 49.87 %、男性為 50.13%,受大專教育人口為 9.79%,
女性3.58%約為男性的七成;到 2006 年受教育者人口出現逆轉現象,女性為 50.5%,較 男性多出一個百分點,受大專教育的男性與女性人數比率雖保持男性略高的 16.46%:
15.11 %,唯其差距已縮短到僅 1.35%,這現象說明台灣在兩性教育機會平等的推動與執 行上的成就斐然。但是從1981~1990 兩性在同等職務收入比較上,女性普遍低於男性約 三至四成,其中尤以「其他營造業」等需要體力或傳統上認為男性較適宜的「醫療保健 服務業」等落差特別大,而一般服務業差距則明顯的縮小許多;到 1994 年甚至有普遍 拉大的趨勢,這情形由曲線圖3 明確彰顯出職業收入上兩性面對的是極大落差的性別差 異待遇(表3-3,圖 4)。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 1995 年人力資源統計年報及薪資與生產 力統計年報中指出,聯合國出版之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所述,
女性薪資低於男性乃舉世皆然現象,主要係女性擔任基層工作人數較多所致;或許堪可 安慰的這並非台灣唯有的現象,但應該是一則值得全球共同省思、女性省悟自覺的資訊。
表3-3 1981~1994 二性職業別收入比較表
十年平均薪資(千元) 四年平均薪資(千元) 1981~1990 年 1991~1994 年 編
碼
行 業 名 稱
男 女 男 女
1 批發及零售業 19.40 12.38 34.31 23.96 2 金融及保險業 30.92 22.22 57.55 42.29 3 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 17.49 13.24 34.24 22.38 4 食品及飲料製造業 18.53 10.43 34.84 20.68 5 成衣、服飾品及其他紡織製品製造業 14.09 10.47 25.85 17.50 6 印刷及其輔助業 17.56 13.11 17.49 13.07 7 其他營造業(77 年起) 22.85 14.90 32.68 21.73 8 住宿服務業 16.62 10.82 28.52 20.63 9 餐飲業 11.42 8.81 18.78 15.26 10 廣告業(77 年起) 27.03 20.69 39.50 32.13 11 醫療保健服務業(77 年起) 37.58 20.55 51.07 30.57 12 出版業(77 年起) 27.80 22.36 39.16 31.61 13 電影、藝文及娛樂業 18.69 13.82 26.07 16.92
附 註:九十三年一月起受雇員工薪資與生產力統計參照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七次 據顯示仍有1/4(568,403:424,122,14.4%)的差距,而以年薪的巔峰期 45-54 歲與以十
等分位組之巔峰 40-44 歲比較,又可推測為因女性的職場年齡影響年收入所致。這些兩
圖5 1985、1995 與 2005 二性職業別收入比較圖
大 學 172 674 8 144 8 238 10 29
統的新時代,親子教育仍是女性性別責任無法打破之所在,仍是眾所矚目無可拋棄的兩 性原生僵局,這一點可由 2005 年女性有偶者社會參與率、普遍薪資所得等仍較男性低 等跡象推論。
我國15-64 歲已婚、就業女性在前述已提及的 2003 年每天平均照顧小孩時間為 1.52 小時,較非勞動力女性減少0.83 小時;2004 年女性有 54.5%以料理家務為主(含照顧 子女)、求學及準備升學者22.4%居次、高齡或身心障礙者 19.5%再次之;依 2005 年 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概況對育兒情形調查,有偶婦女無子女者勞動力參與率 71.21%,有 未滿6 歲子女者 55.64%,子女均在 6 歲以上則為 44.54%;近年已婚女性對 3 歲以下幼 兒多半以自己照顧為主;唯較10 年前減少 5.6%,委請他人則增加 5.4%,中間相差的 0.2%,本研究認為極有可能轉入隔代教養的區塊內。
以前三項數據間的關係去推論產生兩性職場差距的原因,女性為照顧子女離開職場 的機率相當高。上述顯示的意涵:經濟繁榮就業市場活絡,女性職場人口大幅增加;但 是自1979~2005 年女性因家務離職的比率較其他項目攀升率為低(有偶或同居勞動非參
以前三項數據間的關係去推論產生兩性職場差距的原因,女性為照顧子女離開職場 的機率相當高。上述顯示的意涵:經濟繁榮就業市場活絡,女性職場人口大幅增加;但 是自1979~2005 年女性因家務離職的比率較其他項目攀升率為低(有偶或同居勞動非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