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史記菁華錄》的評點形式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45-69)

第三章 《史記菁華錄》的體例

第三節 《史記菁華錄》的評點形式

一、評點的內涵

目前學界對「評點」尚未形成完全統一的意見,不少學者都曾對此發表自己 的看法。孫琴安將「評點」放到「評點文學」的概念下理解,她在《中國評點文 學史》中說:

評點文學是一種由批評和文學作品組合而成又同時並存的特殊現象,具有 批評和文學的雙重含意。……因為通常來說,文學批評和文學作品儘管都 屬於文學領域之內,但卻是兩種屬性,兩種文本。而評點文學則是把這兩 種不同屬性的文學現象組合在一起。所以,評點文學是一種兼有文學批評 和文學作品雙重屬性的特殊文學形態。10

孫琴安將「評點」的概念擴大為「評點文學」,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態」。 這樣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評點」本身的性質,因此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

譚帆指出,評點文學的本質不過是「帶有評點的文學作品」,只能稱作一種「特

9 清‧苧田氏:〈史記菁華錄‧題辭〉,《史記菁華錄》,卷一,頁 1。

10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 6 月),頁 1-2。

殊的文本形態」:

以「評點文學」取代「文學評點」其實並不僅僅是一種語詞的調整問題,

涉及了對評點這一形式的性質界定,對這一界定我們也不能苟同,因為在 中國文學中,並不存在「評點文學」這一「特殊文學形態」,而所謂的「評 點文學」實際只是「帶有評點的文學作品」,包括詩詞、散文、戲曲、小 說等眾多文體。這不能說是一種「文學形態」,而是文學傳播中的「特殊 文本形態」。11

有些學者則認為,「評點」是一種文學批評的方式。如張伯偉在〈評點溯源〉

中提出:

評點是中國文學批評的傳統手段之一……這種批評形式往往又和選本結 合在一起,為讀者點明精彩,示以文章規矩,但也因此而被通人譏訾。12 吳承學則通過傳統文學批評與評點的比較來界定「評點」的內涵:

評點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傳統的文學批評講究對 於批評對象知人論世,追源溯流,其批評則重在對批評對象作整體審美把 握的品第,而很少是對文本的具體入微的批評。而評點之學恰是轉向對文 本的語言分析和形式的批評,其特點在於為人指點創作的具體途徑,從「作 文之用心」的角度進行批評,對於作品的用詞、造句、修辭、構思和結構 上的抑揚、開闔、奇正、起伏等方面的藝術技巧進行評點。它是一種綜合 性、實用性最強的批評方式……13

這些學者認為,「評點」是文學批評方式的一種。它們往往與選本相結合,對作

11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4 月),頁 5。

12 張伯偉:〈評點溯源〉,見章培恒、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 年 1 月),頁 1。

13 吳承學:〈評點形態源流〉,見氏著《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9 月),頁 376-396。

第三章 《史記菁華錄》的體例

品「具體入微」的分析是其重要特點。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以「評點」來指稱某種批評方法並不確切。龔鵬程說:

這是中國人討論文學作品時的一種方法,從宋朝晚期逐漸定型,經過明朝 幾位批評大將的推衍,至清即成為普遍的討論文學的方法。這種方法,多 用在實際批評上;並不空談原則,而常常是藉實例以帶引出一些寫作和閱 讀的原則,而且對於作品的文辭之美,可以在字裡行間細細評解,這種評 解,當然最常見的形式是評點,但由於它並不限於評點,評點亦未必盡屬 此種,因此我們建議把它稱為「細部批評」。14

龔鵬程在註解中進一步說明,「評點」應當視作一種批評的形式,而不能構成批 評方法的一個類:

評點,不能視為一個批評方法的「類」,因為評點一詞,只指出了它的批 評形式,但同樣運用這種形式的批評流派很多,其方法與批評理念互不相 同。如明之孫月峰歸熙甫,即與清之桐城派不同,桐城派又與公羊常州之 學不同,可是他們都可能使用評點的方式來評論詩文。15

儘管「細部批評」並未成為研究中的通用概念,但龔鵬程的論述使得「評點」的 概念與範圍更為明確。

以上是學界對於「評點」的幾種主要觀點。在本文的論述中,筆者將綜合各 家的說法,將評點視為一種文學文本與作品結合、針對作品本身細微分析的一種 批評形式,並在這一視角下探討苧田氏《史記菁華錄》作為評點個案所呈現的批 評方法、理念與特點。

14 龔鵬程:〈細部批評導論〉,收錄於氏著《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年 1 月)頁397。

15 龔鵬程:〈細部批評導論〉,收錄於氏著《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年 1 月),頁395。

二、《史記菁華錄》中的圈點符號及其意涵

評點,顧名思義,由「評」與「點」共同構成。然而,在眾多關於評點的研 究中,卻往往呈現出重「評」輕「點」的態勢。

就拿《史記菁華錄》來說,這是一部典型的評點文獻,行文中不僅有眉批、

夾批等文字評語,也包含各種圈點符號。但在所有關於《史記菁華錄》評點的研 究文獻中,學者無一例外地將全部焦點集中在眉批、夾批等文字性評論上,而忽 略了貫穿全書的圈點符號。

究其原因,主要與圈點符號自身特性有關。吳承學指出,與顯豁的文字評語 相比,諸家的圈點方式帶有「秘傳」性質,因為它們的「義例」各不相同:

今人研究評點,多研究「評」而少涉及「點」。⋯⋯圈點與評語不同:評語 所論,十分顯豁,而諸家的圈點方式「義例」各不相同,帶有「秘傳」性 質,更需人去揣摩,弄通各種符號的象徵意義以及彼此之間的微妙區別。

16

圈點自身的性質,決定了它在研究上的困難。即使是相同的符號,在不同的評點 家筆下、不同的評點作品中,也會有不一樣的意涵。如果評點家沒有對這些圈點 符號作出說明,研究者很難徹底弄清評點作品中每個符號所象徵的意義,導致研 究中出現相應的空白。

此外,印刷過程也會對圈點符號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印刷過程中 如果不夠精審,作品中密密麻麻的圈點符號很可能發生錯位或缺漏的情況,加大 了正確解讀圈點符號意涵的難度。另一方面,有些出版商在印刷過程中甚至直接 刪除了原作中的圈點符號,只保留了文字評語。這也會造成研究者對圈點符號的 忽略。

16 吳承學:〈評點之興──論文學評點的形成與南宋詩文評點〉,《文學評論》1995 年第 1 期,

31。

第三章 《史記菁華錄》的體例

不過,如果想要對一部作品的評點及其背後的作者思想有深入的了解,那麼 對其圈點符號的研究是斷斷不能忽略的。既然苧田氏並未對《史記菁華錄》中的 圈點義例做出說明,那麼讀者唯有自行分析。

吳承學曾提出解讀圈點符號意義的線索,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古人圈點意義,是由其標註符號的形狀、位置、顏色三者來表示的。17 在各版本的《史記菁華錄》中,圈點符號的顏色全部一致。因此,我們主要依據 它們的形狀和位置,並結合上下文,對圈點符號的意義進行分析與推測。

通過這一方式,筆者整理出《史記菁華錄》中的十一種圈點符號及其大部分 象徵意義,它們有的承擔句讀功能,有的則與文章的理解與欣賞有關。下面將分 別舉例敘述。

(一)標示句讀的符號

1、「◦」

這個形狀為空心圓的符號,在《史記菁華錄》中承擔正文的斷句功能,我們 可以將其理解為現代漢語標點符號中的逗號及句號,它通常出現在正文中、每句 話最後一個字的右側。以〈絳侯周勃世家〉的開頭為例:

17 吳承學:〈評點之興──論文學評點的形成與南宋詩文評點〉,《文學評論》1995 年第 1 期,

32。

可以看到,在正文每句話結尾處的文字,也就是「立」、「相」、「斤」、「戶」、

「餘」、「曰」、「呂」等字的右邊,都有一個「◦」符號作為斷句標誌。

需要注意的是,「◦」在正文中的斷句功能,有時會由「、」取代。關於這一 點,請參見下文關於「、」符的介紹。

2、「、」

這個點狀的符號,在《史記菁華錄》中依據位置的不同,分別承擔正文的停 頓、斷句以及夾批雙行小字的斷句功能。

在正文中,「、」所扮演的角色相當於現代漢語標點中的頓號。以〈秦始皇 本紀〉為例:

第三章 《史記菁華錄》的體例

如圖所示,在「丞相綰、御史大夫刼、廷尉斯等皆曰⋯⋯」一句中,「綰」、

「刼」二字的右邊各有一個「、」符號,起著頓號的作用。

此外,出現在正文之中的「、」符號,有時也會取代「◦」,起到斷句的作用。

此處以〈秦始皇本紀〉為例:

可以看到,「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 名,異取以為高⋯⋯」一段文字的右方,皆被逐字標註了「◦」符號。在這樣一長 串具有其他意義的「◦」中,原本單獨出現在句末字右方、用以標示句讀的「◦」

號便無法辨識。

苧田氏採取了相應的解決措施──用單個「、」符號取代單個「◦」來標示句 讀,置於句末字右方「◦」符號的下方。因此,這一段話的句末字「下」、「之」、

「非」、「議」、「名」、「高」的右方,皆有「 」樣式的符號。其中的「、」是標 示句讀的符號;「◦」則不表示句讀,而是前後的一長串相同的空心圓的其中一部

第三章 《史記菁華錄》的體例

分,它們相連起來、共同構成一種新的意義符號。

而在夾批的雙行小字中,「、」則起著斷句的作用。以〈秦始皇本紀〉開頭 的夾批為例:

我們看到,在第一處夾批「以謙吻作誇詡,辭氣峻厲」中,句尾「詡」、「厲」

字的右下角各有一個「、」符號作為斷句標誌。在第二處夾批「總前六國罪案,

簡而偉」中,句尾字「案」、「偉」的右下角同樣有「、」符號作為斷句標誌。

(二)文章理解與欣賞相關的符號

(二)文章理解與欣賞相關的符號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4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