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版本概述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23-28)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第一節 版本概述

《史記菁華錄》是有清一代流傳最廣的史記選本之一,其版本眾多,目前大 部分館藏位於大陸地區。根據《中國古籍總目》記載,該書共有兩大版本系統,

分別是六卷本系統與四卷本系統。留存至今的主要是六卷本系統。1本節將介紹

《史記菁華錄》六卷本與四卷本系統的概況,并對兩者做一比較。

一、《史記菁華錄》六卷本系統概況

在《史記菁華錄》六卷本的系統中,現存最早的是清道光四年(1824 年)吳 興姚氏扶荔山房的朱墨套印本,由姚祖恩(1762-?)主持刊刻。在中國國家圖書 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多個圖書館有藏。北京大學圖 書館對該藏本的版式信息著錄如下:9 行 20 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左右雙邊,

單魚尾。牌記題「道光甲申秋八月吳興姚氏校刊於扶荔山房」,鈐「臣氏大樑人」

等印,扶荔山房藏版2

道光四年(1824 年)的本子,當是現存其他六卷版本的祖本。同治十二年

(1873 年)趙氏紅杏山房的刻本,即是據道光四年(1824 年)的扶荔山房朱墨 套印本補刻重刊的3。此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與北京大學圖書館。

此外還有清光緒九年(1883 年)廣州翰墨園刻朱墨套印本。此本在臺灣大學

1 見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古籍總目(史部一)》(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10 月),頁443;《中國古籍總目(叢書部一)》,頁 572。

2 參見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史記菁華錄》書目信息。

3 參見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所藏漢籍資料庫」《史記菁華錄》書目信息。

圖書館有藏,大陸地區的館藏位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

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等。根據其版式信息「9 行 20 字,小字雙行 同,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與內容4,可以確定此版是據道光四年(1824 年)姚 氏扶荔山房朱墨套印本覆刻。

石印本方面,現存最早的是光緒十二年(1886 年)上海蜚英館的版本,現藏 於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光緒十三年(1887 年)的上海蜚英館石印本,則在臺灣 國家圖書館有藏。除了上海蜚英館的版本外,另有清光緒十九年(1893 年)上海 書局石印本,現存於南京圖書館與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煥文書局石印本,現存於南京圖書館。

民國年間出現了《史記菁華錄》鉛印本。如民國十四年上海掃葉山房铅印本,

現存於北京大學圖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現存於廣州中山 大學圖書館。

二、《史記菁華錄》四卷本系統概況

至於四卷本系統,目前所見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清光緒十一年

(1885)紅杏山房刻本、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刻本,各版本在南京圖書館皆 有藏。南京圖書館所藏的這幾個四卷本,無論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刻本,

還是光緒十一年(1885)、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本子,在卷首苧田氏的題辭 後,都印有吳振棫(1792-1870)的跋語:「此本為吾鄉姚公祖恩摘錄,比攜之入 黔,中丞善化賀公見而善之,命校勘刊行,以惠學者。道光癸卯五月,錢唐吳振 棫識」。又,〈《史記菁華錄》讀法指導大概〉記載:「『善化賀公』是賀長齡,曾 做貴州巡撫。吳振棫曾做貴州布政使,此書原版就在任內刊刻,所以卷首書名旁

4 咸豐皇帝名「奕詝」,「苧」字因避諱而缺筆作「苎」。因此,可以通過版本中「苧」字是否缺 筆,作為判斷版本年代的一項參考依據。如果該版本是咸豐朝或咸豐以後的出品,「苧」字應 當缺筆、寫作「苎」。而在咸豐之後出版的廣州翰墨園《史記菁華錄》中,「苧」字無缺筆,

仍寫作「苧」,故而可以推斷,它應該是根據咸豐朝以前的底板直接翻刻的。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邊署著『藩憲吳開雕』五字。」5

道光癸卯即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此可以確定,吳振棫所主持開雕的,

正是現存最早的四卷本──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從吳振棫的跋語來看,

這個四卷本是他以自己「攜帶入黔」的本子為底、重新刊刻的。根據現有的資料,

比道光二十三年(1843)更早的《史記菁華錄》版本,唯有道光四年(1824 年)

吳興姚氏扶荔山房的朱墨套印本。從南京圖書館所藏的道光二十三年四卷本來看,

其版式行款與道光四年(1824 年)吳興姚氏扶荔山房的朱墨套印本相同,都是 9 行20 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吳振棫 所據的底本當是道光四年(1824 年)吳興姚氏扶荔山房的朱墨套印本。

後來的四卷本,光緒十一年紅杏山房刻本及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版式行 款都與道光二十三年的四卷本相同:9 行 20 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左右雙邊,

單魚尾。所以它們應當是以道光二十三年的四卷本為底本重刻的。

三、六卷本與四卷本《史記菁華錄》之差異

檢閱四卷本與六卷本《史記菁華錄》之目錄,發現四卷本與六卷本在篇目數 量與個別篇目的排列次序上存在差異。

六卷本,以道光四年(1824 年)吳興姚氏扶荔山房的朱墨套印本為例,各卷 篇目信息如下:

第一卷:〈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高祖功臣表〉、〈秦楚 之際月表〉、〈六國表〉、〈封禪書〉。

第二卷:〈河渠書〉、〈平準書〉、〈越世家〉、〈陳涉世家〉、〈外戚世家〉、〈齊 王世家〉、〈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

5 葉聖陶:〈史記菁華錄讀法指導大概〉,《略讀指導舉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年 2 月),頁7。

第三卷:〈絳侯周勃世家〉、〈伯夷列傳〉、〈司馬穰苴列傳〉、〈商君列傳〉、〈張 儀列傳〉、〈孟子荀卿列傳〉、〈孟嘗君列傳〉、〈平原君列傳〉、〈信陵君列傳〉、〈范 雎蔡澤列傳〉

第四卷:〈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賈生列傳〉、〈刺客列傳〉、〈張耳陳餘列 傳〉、〈淮陰侯列傳〉、〈韓王信盧綰列傳〉、〈酈生陸賈列傳〉、〈劉敬叔孫通列傳〉、

〈季布欒布列傳〉。

第五卷:〈張釋之馮唐列傳〉、〈扁鵲倉公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 軍列傳〉、〈匈奴列傳〉、〈衛霍列傳〉、〈司馬相如列傳〉、〈淮南列傳〉。

第六卷:〈汲鄭列傳〉、〈酷吏列傳〉、〈游俠列傳〉、〈貨殖列傳〉、〈滑稽列傳〉、

〈太史公自序〉。

四卷本的篇目信息,以道光二十三年《史記菁華錄》刻本為例,列舉如下:

第一卷:〈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高祖功臣表〉、〈秦楚 之際月表〉、〈六國表〉、〈河渠書〉、〈平准書〉、〈越世家〉、〈陳涉世家〉、〈外戚世 家〉、〈齊王世家〉、〈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

第二卷:〈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絳侯周勃世家〉、〈伯夷列傳〉、〈司 馬穰苴列傳〉、〈商君列傳〉、〈張儀列傳〉、〈孟子荀卿列傳〉、〈孟嘗君列傳〉、〈平 原君列傳〉、〈信陵君列傳〉、〈范雎蔡澤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賈生列 傳〉、〈刺客列傳〉。

第三卷:〈張耳陳餘列傳〉、〈淮陰侯列傳〉、〈韓王信盧綰列傳〉、〈酈生陸賈 列傳〉、〈劉敬叔孫通列傳〉、〈季布欒布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扁鵲倉公列 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

第四卷:〈匈奴列傳〉、〈衛霍列傳〉、〈司馬相如列傳〉、〈淮南列傳〉、〈汲鄭 列傳〉、〈酷吏列傳〉、〈游俠列傳〉、〈滑稽列傳〉、〈貨殖列傳〉、〈太史公自序〉。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從上述篇目信息,我們可以看到,六卷本收錄《史記》篇章五十篇,四卷本 則收錄了四十九篇,比六卷本少了一篇〈封禪書〉。此外,六卷本中〈滑稽列傳〉

與〈貨殖列傳〉一前一後的排列顺序,到了四卷本中發生了對調,變成〈貨殖列 傳〉在前,〈滑稽列傳〉在後。

而六卷本《史記菁華錄》所著錄的《史記》篇目,與通行的六卷本《史記菁 華錄》整理本相比,又少了一篇〈老莊申韓列傳〉。不過,翻查六卷本內文,會 發現其中有收錄〈老莊申韓列傳〉。也就是說,儘管六卷本的目錄只著錄了《史 記》五十篇章,但書中內容實際包含了五十一篇,與通行本所收一致。

至於四卷本的內文詳情,因筆者未能親身前往南京圖書館,其具體情況不詳。

幸而陸平對該版本有過相關描述,現轉述如下:

吳本與姚本相比在篇卷安排上,少了〈封禪書〉一篇,改分原六卷為四卷。

〈封禪書〉是姚本中第一冊(即第一卷)的最後一篇,或許吳振棫所得本 第一冊最後幾頁有缺損,所以舍棄了最後這一篇〈封禪書〉。而〈封禪書〉

在姚本第一冊中所占比例較大,舍棄後第一冊明顯在厚度上與其他五冊 不協調,所以吳本將去掉《封禪書》後的全書平均分為四卷,訂成四冊。

在刻板方面,吳本不再采用套印,正文和眉批都采用普通的方體字,雖然 沒有姚本精美,也刻字精整,清晰明朗。而吳振棫也確實做了一些校勘工 作。首先,在篇目順序上,吳本把姚本列在《滑稽列傳》後面的 《貨殖 列傳》移到了之前,使之與《太史公自序》中列出的順序相符合。其次,

吳本對姚本眉批的改字補字較多,如〈始皇本紀〉眉批「故凡進諫者,皆 以謗古為本」,姚本「本」原訛作「木」,吳本作了改正;姚本原作「擬今 要一字無虛設」,吳本刪去「要」字;〈六國表〉姚本眉批「秦之興僭亂」, 吳本刪去「僭」字。⋯⋯光緒十一年(1885),紅杏山房又翻刻吳本,書 前牌記「光緒乙酉重鐫」,大小行款與吳本皆同,但版刻質量也與同治癸

酉翻刻姚本一樣,筆畫多有訛錯,字旁的圈點也常有漏刻。6

從陸平的描述中,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六卷本與四卷本除目錄之外的差異,以及 四卷本的更多信息。在裝冊上,六卷本每卷為一冊,共六冊;四卷本同樣以一卷 為一冊,總共四冊。在刻板方面,六卷本多採朱墨套印的方式;而吳振棫的四卷 本則無。此外,我們還知道,吳振棫所刊的四卷本是經過校勘的,對姚祖恩的六 卷本進行了改字、補字的工作。可以說吳振棫的四卷本,無論是印刷還是內容都 較為精審。後來紅杏山房所翻刻的四卷本,質量就明顯有所下降。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