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史記菁華錄》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史記菁華錄》研究"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史記菁華錄》研究 A resarch on Shiji Jinghualu

鄭海虹

Hai-Hong Cheng

指導教授﹕李偉泰 教授 Advisor: Professor Wei-Tai Lee

中華民國 一○六 年 七 月

July 2017

(2)

ኧ ಚൈقᚆሴ ಚൈڠୌ

(3)

摘要

《史記菁華錄》是清代流傳最廣的《史記》選評本之一。編著者苧田氏按照

「掇其菁華,略其敷衍」的標準,從《史記》中精心挑選出敘事描寫最精彩的篇 章,并加以裁剪和評點。書中的評點詳密而見解獨到,對學者研讀《史記》起到 重要的輔助作用。

近年來,關於《史記菁華錄》的研究明顯增多,但多數為針對某一問題的單 篇論文,對於《史記菁華錄》一書的評點缺乏系統性的整體研究。此外,該書的 編著者問題也有待進一步探析。

本文立足於前人的基礎,進一步探究《史記菁華錄》一書的編著者問題,并 對《史記菁華錄》的評點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包括評點體例、文學評論、歷 史評論以及與《史記鈔》對比等四個面向。期望能透過研究,對該書零散細密的 評點有全面、系統性的了解,并對苧田氏的批評思想與特點有更深入的認識。

關鍵詞:《史記菁華錄》 苧田氏 評點 《史記》批評

(4)

Shiji Jinghualu was one of the most wild spread selected works of Shiji in Qing Dynasty.

The editor of Shiji Jinghualu, Zhu Tianshi, picked up the most wonderful narrative pieces in Shiji with some of the paragraphs cut. Besides, he wrote the so-called Pingdian, the commentaries that consist of comments attached closely to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xt of Shiji. The Pingdian were detailed as well as insightful, which helped people understand and learn from Shiji.

In the past few years, research of Shiji Jinghualu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most of them were articles focused on a single topic while systematic research was rather limited. What’s more, the identity of the editor was still an unsolved problem.

The study explored the problem of the editor’s identity, and went into the Pingdian of Shiji Jinghualu, including the stylistic rules of the Pingdian, the literary criticism, the historical comments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Mao Kun’s Shiji Chao. It aimed at gain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ingdian as well as Zhutianshi’s view points.

Key words:Shiji Jinghualu, Zhutianshi, Pingdian, the criticism of Shiji

(5)

目次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次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3

一、《史記菁華錄》的注釋本及導讀文章 ... 3

二、《史記菁華錄》相關學術研究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 14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 17

第一節 版本概述 ... 17

一、《史記菁華錄》六卷本系統概況 ... 17

二、《史記菁華錄》四卷本系統概況 ... 18

三、六卷本與四卷本《史記菁華錄》之差異 ... 19

第二節 編著者問題 ... 22

一、《史記菁華錄》編著者之稱呼溯源 ... 23

二、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質疑與探究 ... 25

第三節 小結 ... 31

第三章 《史記菁華錄》的體例 ... 33

第一節 《史記菁華錄》的編著緣起與目的 ... 33

第二節 《史記菁華錄》的選錄標準 ... 35

第三節 《史記菁華錄》的評點形式 ... 39

一、評點的內涵 ... 39

二、《史記菁華錄》中的圈點符號及其意涵 ... 42

三、《史記菁華錄》評語形式及其功能 ... 56

第四節 小結 ... 61

第四章 《史記菁華錄》的文學評論 ... 63

第一節 疏解文意 ... 63

一、註釋考證 ... 63

(6)

三、劃分層次,總結段落大意 ... 66

第二節 文本鑑賞 ... 69

一、評組織架構 ... 70

二、評敘事手法 ... 75

三、評描寫手法 ... 77

四、評語言藝術與風格 ... 79

第三節 小結 ... 82

第五章 《史記菁華錄》的歷史評論 ... 83

第一節 史法批評 ... 83

一、不虛美,不隱惡 ... 83

二、敘事與描寫出色 ... 86

三、微言大義 ... 88

第二節 太史公「好奇」 ... 89

一、評司馬遷之「好奇」與「破體」 ... 90

二、對太史公「好奇」的褒獎 ... 94

第三節 解讀太史公深意 ... 94

第四節 提出與太史公不同的見解 ... 96

第五節 批駁前人意見 ... 98

第六節 小結 ... 101

第六章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異同 ... 103

第一節 明代的《史記》評點風氣及其延續 ... 103

第二節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比較 ... 106

一、編著動機與目的 ... 106

二、評點體例 ... 108

三、評點內容 ... 119

四、文學觀念 ... 120

第三節 小結 ... 122

第七章 結論 ... 125

參考文獻 ... 133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史記菁華錄》是清代流傳最廣的《史記》選本之一,該書由苧田氏1在康熙 年間編著而成。他按照「掇其菁華而略其敷衍」的選錄標準,從《史記》一書中 精選出五十一篇、加以裁剪,并輔之以詳密的圈點批註,希望藉由對《史記》內 容的解讀、作文之法的分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欣賞與學習《史記》。

此書自道光四年(1824 年)姚祖恩扶荔山房刊刻出版以來,不斷被重版再 刊。王有宗(生卒年不詳,生活於晚清到民國初年)還專門為它作了一個注釋本

──《分段詳註評點史記菁華錄》。一直到現在,仍有不少出版社將《史記菁華 錄》重新整理、出版2;而在《史記》相關的研究論著中,也可以經常看到它被引 用的身影。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這部選本對我們研究《史記》批評史及《史記》選本的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也能夠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明清以來的文學批評與史學批評。然而,遺憾的是,現 今市面上通行的《史記菁華錄》的幾個版本,都將書中與評點密切相關的圈注符 號全數刪去:

1《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稱呼通常為「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三種。不過,后兩種稱 呼現已被證明是錯誤的:侯富芳、李振聚、陸平等學者已經論證《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並 非姚祖恩;筆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基於編著者姓「姚」而使用的稱呼「姚苧田」也應 當取消(詳見本文第二章第二節)。目前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正確的稱呼應當是「苧田 氏」。本文引述資料時,如遇資料中將《史記菁華錄》編著者誤當作姚祖恩、姚苧田的情況,

將用引號對這些稱呼加以標示。

2 聯經出版社於 1977 年整理出版《史記菁華錄》,此後不斷重印,初版歷經十八刷,2013 年二 版二刷刊行。此外,現代標點與排版的《史記菁華錄》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7 年版、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北京中華書局 2010 年版、臺北商周 出版社2011 年版、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2015 年版等多個版本。

(8)

(上圖為聯經出版社1977 年版《史記菁華錄》)

(上圖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史記菁華錄》)

(9)

第一章 緒論

而諸如《歷代名家評史記》這樣的輯錄本中,選擇性地淘汰佔據《史記菁華錄》

評點大半的文學批評,基本只收錄其歷史評語,導致給人留下「《史記菁華錄》

乃歷史評論之書」的片面印象。至於研究方面,目前所見的、對於《史記菁華錄》

的研究仍相當匱乏,而且基本是流於碎片化的零散研究,罕見對全書系統化的分 析。

筆者基於這樣的現狀,希望能以更接近《史記菁華錄》原貌的刻本為底本進 行研究,將書中的評點符號及評語做一番梳理、歸納,將零散分佈全書的評點內 容整合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并將其放在明清《史記》評點的歷史脈絡,全面、

深入地了解苧田氏的評論思想及特點,闡述其在明清《史記》評點史上的獨特意 義。

第二節 研究回顧

一、《史記菁華錄》的注釋本及導讀文章

《史記菁華錄》一書流傳與影響極廣。1924 年3,王有宗為此書作了一個注 釋本──《分段詳註評點史記菁華錄》。該書對《史記菁華錄》進一步加工整理,

包括對書中內容劃分段落、為苧田氏的選文增加更詳細的注釋,以及為《史記菁 華錄》中的十六篇文章撰寫了解題。

除了王有宗的注釋本之外,尚有葉聖陶所撰寫的導讀文章──〈《史記菁華 錄》讀法指導大概〉4。這篇文章的前面一半內容,是對《史記》的概述;而後面

3 據凌朝棟、高軍強考述:「王有宗,古杭州人氏,生卒年代不詳。根據其在〈分段標註評點史 記菁華錄‧序〉中所自署時間『歲在甲子春三月』、又為曾國藩所編成於1867 年而由李鴻章 審定的《十八家詩鈔》作過音註,吳宓先生的女兒吳學昭曾經在《吳宓日記續編》前言中提 到王有宗,據此,他應該生活在晚清到民國初年。因而《分段標註史記菁華錄》應該完成於 1924 年這個『甲子春三月』。」見漢‧司馬遷撰,王有宗注釋,凌朝棟、高軍強整理:《分段 標註史記菁華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年 3 月),前言頁。

4 在一些出版品中,〈《史記菁華錄》讀法指導大概〉一文的作者被寫作朱自清。案:此篇的作

(10)

一半,才是對《史記菁華錄》的簡介與概括。關於《史記菁華錄》的部分,葉聖 陶首先介紹了其版本流傳與編著者的信息,繼而介紹苧田氏的編撰體例,最後對

《史記菁華錄》的評語逐一分類、概述,并加以評析。

總的來說,王有宗的《分段詳註評點史記菁華錄》與葉聖陶的《史記菁華錄》

讀法指導大概〉都可視為《史記菁華錄》的輔助性讀物,能夠對讀者閱讀、理解

《史記菁華錄》有所助益。

二、《史記菁華錄》相關學術研究

前面介紹的是與《史記菁華錄》相關的注本與導讀文章,以下將概述學界對

《史記菁華錄》一書的研究情況。

在2007 年以前,對於《史記菁華錄》的學術研究基本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近十年來,學界對《史記菁華錄》的關注有了不小的提升5,關於《史記菁華錄》

的研究文獻日益豐富。不過,目前所見仍以單篇的研究論文居多,碩博士論文或

者當是葉聖陶,而非朱自清。〈《史記菁華錄》讀法指導大概〉一文,最早收錄於四川省立教 育科學館《國文教學叢刊》之一《略讀指導舉隅》一書。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附錄

〈《史記菁華錄》讀法指導大概〉末尾的按語,該書署「葉紹鈞、朱自清著」,「書中各篇未標 著者姓名」。也就是說,此文的作者是誰並不確定。上海古籍出版社最終將此篇的作者署名朱 自清,乃是由於「惟《朱自清研究資料集》則標此篇作者為朱自清,姑從之。」可見,以朱 自清為此文的作者,只是作者不明情況的權宜之計,並非有確鑿的證據。有更多證據顯示,

〈《史記菁華錄》讀法指導大概〉的作者是葉聖陶,而非朱自清。《朱自清日記》1941 年 2 月 6 日條:「上午聖陶來,受郭子傑囑帶來二百元稿費。此舉出乎意外,當即對郭及聖陶表示感 謝。實際上這只是預支稿費罷了。贈聖陶酒與茶。彼亦以孩子入學事相託。我們並一起定了

《略讀指導舉隅》一書的目錄,即《孟子》、《史記菁華錄》、《唐詩三百首》√、《常識文范》

√、《胡適文選》√、《水滸傳》、《吶喊》、《愛的教育》及《中國的西北角》√,其中有√號者由 余進行。」(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年,頁 199- 200。)可以看到,打了勾的、由朱自清所編寫的篇目中,並沒有《史記菁華錄》。此外,《葉 聖陶集》第十九卷中,1941 年 7 月 28 日條寫道:「午後閱《史記菁華錄》,預備為此書之略 讀指導。此篇作成,佩弦再作一篇,《略讀指導舉隅》一書即完稿矣。」又,1941 年 8 月 4 日條:「今天開始作〈《史記菁華錄》指導大概〉,上午得五百言。」,1941 年 8 月 28 日條:

「『史菁』指導大概完篇,而『略讀指導』余之所任之稿亦完畢。」(葉聖陶:《葉聖陶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年,頁 385-393)根據朱自清、葉聖陶日記中的這些記載,我 們基本可以確定,〈《史記菁華錄》指導大概〉的真正作者是葉聖陶。

5《史記菁華錄》相關的研究論文數量自2007 年開始顯著增長,自 2007 至今共計 12 篇。

(11)

第一章 緒論

專書論著依然十分匱乏,僅有碩士論文一篇:左方霞《《史記菁華錄》研究》6。 左氏一文主要從敘事學的角度對《史記菁華錄》的評點進行研究。全文共三 章,作者從文本出發,探尋《史記菁華錄》評語中有關敘事學的論斷,結合實例,

對苧田氏評論中涉及大敘事時間、敘事時間速度與敘事邏輯等三個方面的內容進 行分析總結。另一方面,作者也將苧田氏對《史記》敘事風格、結構章法、人物 形象的點評進行歸納總結。在對苧田氏文學批評立場的研究中,左芳霞指出,苧 田氏對《史記》的敘事風格、結構章法的品評是從詩意文學的角度出發,而對《史 記》寫人藝術的評論則多從司馬遷所採用的平常和醜陋之語入手,可見苧田氏對

《史記》的品評是多元化的。

左方霞的《《史記菁華錄》研究》,是現有的從敘事學角度對《史記菁華錄》

進行研究的文獻中最有系統、最詳盡的。作者對《史記菁華錄》中有關敘事的評 論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與歸納,并對苧田氏的評點特色提出很有價值的說明,在《史 記菁華錄》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不過,對於書中遍佈的圈點符號,左氏並未 予以關注;而她所聚焦的苧田氏的評語,亦基本限於敘事相關的內容。

至於單篇論文,則基本圍繞作者問題、評點特色、敘事、學術價值等幾大方 面對《史記菁華錄》進行研究。下面將針對各篇論文主要內容逐一介紹:

(一)《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研究

關於《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研究文獻共有四篇,均為單篇論文,主要可分 為兩類。一類討論「《史記菁華錄》編著者是誰」的問題,包括侯富芳的〈《靜志 居詩話》散論〉、李振聚〈《史記菁華錄》編者非姚祖恩考〉、陸平〈《史記菁華錄》

作者獻疑〉三篇。另一類是關於《史記菁華錄》編著者苧田氏的研究,這一類目 下有一篇文章,季紅花的〈被淡忘的明清評點大家「姚苎田」〉7。下面將分別敘

6 左方霞:《《史記菁華錄》研究》(安慶:安慶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汪祚民先生指導,2011 年)。

7 季紅花:〈被淡忘的明清評點大家姚苎田〉,《長春教育學院學報》第 29 卷 12 期(2013 年 6 月),頁71-72。

(12)

述。

1、《史記菁華錄》編著者問題研究

關於編著者問題的探討,最早可以追溯到侯富芳的〈《靜志居詩話》散論〉

8。這篇文章有一個小節是關於《史記菁華錄》編著者問題的論述,但侯氏並未進 行大篇幅的深入闡述。此後,有李振聚〈《史記菁華錄》編者非姚祖恩考〉9 和陸 平〈《史記菁華錄》作者獻疑〉〉10兩篇文章,對《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進行專 門性研究。

侯富芳〈《靜志居詩話》散論〉一文,提出了「《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不是 姚祖恩」這一重要論斷。她從清代相關史料中查出姚祖恩中進士與仕宦的年份,

再對比〈史記菁華錄‧題辭〉中苧田氏的落款時間,指出兩者的時間跨度過大、

遠超出一個正常人的生命長度:〈題辭〉中,苧田氏落款時間是康熙六十年辛丑

(1721 年),而姚祖恩在嘉慶十二年 1807 年)還有擔任惠安縣令的記錄。她假 設苧田氏落款時為20 歲,則擔任縣令時已有 106 歲高齡,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從而論證了《史記菁華錄》的作者並非祖恩。

侯氏敏銳地捕捉到〈史記菁華錄‧題辭〉落款時間與公認的編著者──姚祖 恩的仕宦時間跨距過長,通過有力的證據,證明了《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不是 姚祖恩。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發現,對後來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不過,侯富芳在論述的過程中存在一處漏洞。她將《史記菁華錄》的真正編 著者稱為「姚苧田」,這是不妥當的。「姚苧田」這一稱呼的產生,是基於學界長 期以來的認知,即《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苧田氏等於姚祖恩。既然侯富芳已經

8 侯富芳:〈《靜志居詩話》散論〉,《圖書館雜誌》第 11 期(2011 年),頁 95。

9 李振聚:〈《史記菁華錄》編者非姚祖恩考〉,《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第 12 期(2012 年 12 月),頁70-72。

10 陸平:〈《史記菁華錄》作者獻疑》〉,《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 28 卷 7 期(2013 年 7 月),頁 46-48。

(13)

第一章 緒論

論證了苧田氏不是姚祖恩,那麼就沒有道理將「姚」姓冠於苧田氏之前。

侯富芳〈《靜志居詩話》散論〉一文之後,有李振聚所撰的專文〈《史記菁華 錄》編者非姚祖恩考〉,就《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問題進行專門性的探討。

李振聚在侯氏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據了「《史記菁華錄》編著者苧田氏即姚 祖恩」這一論斷的形成過程,并搜集了姚祖恩生平的相關材料,利用更完善的證 據詳密地論證了「《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不是姚祖恩」這一觀點,並提出對《史 記菁華錄》真正編著者的猜測。

李振聚查考姚祖恩生平相關記載,推算出姚氏的生年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晚於〈史記菁華錄‧題辭〉中苧田氏的落款時間──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 年),更詳密地論證了「《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不是姚祖恩」這一觀點。同時,

他也澄清了「姚苧田」這一稱呼的不可靠性──之所以稱「姚苧田」,是建立於

「姚祖恩是《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苧田氏」這一認知上。既然姚祖恩不是《史 記菁華錄》的編著者苧田氏,那麼苧田氏的姓氏為何,我們是不得而知的。

此外,李振聚推測《史記菁華錄》的真正作者可能是清代學者章楹。他推測 的主要依據是,章楹的著作《諤崖脞說》中多有署名為「苧田氏」的評語,與〈史 記菁華錄‧題辭〉中的落款名相同;而章楹的生年為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稍 前,也與〈史記菁華錄‧題辭〉的落款時間(康熙六十年)不衝突。除此之外,

章楹的籍貫是浙江新城,與《史記菁華錄》的刊刻者姚祖恩同為江浙人士,地域 上的接近使得姚祖恩刊刻其書具有更充分的合理性。不過,李振聚承認這一猜測 的證據不夠充分,目前最好還是稱《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為「苧田氏」。

李振聚之後,再次討論《史記菁華錄》編著者問題的是陸平。他撰寫專文〈《史 記菁華錄》作者獻疑〉,在前人的論證基礎上,為《史記菁華錄》的作者提供新 的推測。

陸平在文章中首先論證了「《史記菁華錄》的作者不是姚祖恩」這一說法,

不過,他在材料的使用或是觀點的推論方面,大多是對前人研究的沿襲,並未提

(14)

出新的證據或結論。其論證過程也不如李振聚的〈《史記菁華錄》編者非姚祖恩 考〉詳密周嚴。他同樣通過查考姚祖恩的生平資料,推出其生年為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年),晚於《史記菁華錄》中苧田氏的落款時間,繼而得出「《史記菁華 錄》的編著者非姚祖恩」的論斷。

其後,陸平對《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提出了新的猜測。他認為,范甫霑可 能是該書的真正作者。不過,他所提出的證據還不太充分,主要的依據是現知康 熙時期號「苧田」的人僅有范甫霑一人,且此人「長於治藝」。明清評點風氣與 八股有一定的關係,這使得「范甫霑是《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的猜測有了一 定的合理性。另外,陸平認為,范甫霑熱衷「相地風水之術」,意味著他對山水 有敏感性,這與〈史記菁華錄‧題辭〉中以山水遊歷為行文之喻的做法相契合,

同樣也是范甫霑為《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輔助證據。

顯然,這些證據並不夠充分有力,因此,陸平也說「范甫霑為《史記菁華錄》

的編著者」仍有待進一步考察。

以上是學界已有的、關於《史記菁華錄》作者問題的討論。可以看到,從侯 富芳〈《靜志居詩話》散論〉提出「《史記菁華錄》的作者不是姚祖恩」開始,到 李振聚、陸平撰寫專文進一步完善這一論證,基本可以確定原有的認知──「《史 記菁華錄》的作者是姚祖恩」是錯誤的。儘管李振聚、陸平均對《史記菁華錄》

的作者提出自己的推測,但他們的證據都不夠充分,因此這些推測仍有待檢驗。

換句話說,《史記菁華錄》的真正作者是誰,仍然是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

2、《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研究

關於《史記菁華錄》編著者苧田氏研究的文獻,目前唯有季紅花〈被淡忘的 明清評點大家「姚苎田」〉11一篇。

該文主要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苧田氏進行介紹,其中包括對苧田氏生平

11 季紅花:〈被淡忘的明清評點大家「姚苎田」〉,《長春教育學院學報》第 29 卷 12 期(2013 年 6 月),頁 71-72。

(15)

第一章 緒論

的簡介,以及苧田氏與明清之際四大評點家李卓吾、金聖歎、毛宗崗和張竹坡的 評點特色進行對比。她總結出苧田氏與其他幾位評點家有很多共同的特色,包括 在評點中體現了自我表現慾、評點家們都是金針度人之士、其評點能夠培養讀者 的藝術敏感力、評點融於文本等。另一方面,苧田氏的點評也有異於其他幾位評 點家的特色,包括評點體裁為史書而非小說、通過刪選扮演了大規模重建的「新 作者」身份而不是單純的讀者和鑒賞者、具有清代文人追求質實、冷靜沉思的精 神氣質而非晚明人的狂狷、狂禪之氣。最後,她對苧田氏的學術水平提出了極高 的讚賞。

這篇文章將《史記菁華錄》的評點特色與其他著名評點家對比,總結出了一 些有價值的見解。不過,該文在《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問題、以及論證材料的 完整性、論述的邏輯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被淡忘的明清評點大家姚苎 田〉一文發表於2013 年 6 月,晚於侯富芳〈《靜志居詩話》散論〉及李振聚〈《史 記菁華錄》編者非姚祖恩考〉兩篇文章。侯氏、李氏的文章已經充分論證「《史 記菁華錄》的編著者不是姚祖恩」,但季紅花一文沒有及時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繼續錯誤地將「苧田氏」冠以「姚」姓。此外,文中關於姚祖恩生平的介紹與引 用資料顯得有些單薄、過於簡略。

(二)《史記菁華錄》評點研究

《史記菁華錄》評點研究相關的文獻,目前有王靜雅〈《史記菁華錄》人物 評點特色研究〉12、葉浩〈略論《史記菁華錄》之「閒筆」及其不足〉13、汪晗〈略 談《史記菁華錄》之論「奇」〉14、范文靜〈試論《史記菁華錄》關於《史記》敘

12 王靜雅:〈《史記菁華錄》人物評點特色研究〉,《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 8 卷 1 期(2015 1 月),頁 1-4。

13 葉浩:〈略論《史記菁華錄》之「閒筆」及其不足〉,《考試週刊》第 51 期(2016 年 6 月),

13。

14 汪晗:〈略談《史記菁華錄》之論奇〉,《現代職業教育》第 18 期(2015 年 6 月),頁 120。

(16)

事時間的評點〉15、左方霞〈略論《史記菁華錄》對補敘手法的總結〉16、魯青〈從

《史記菁華錄》看「姚苧田」的評點特色〉17、王平〈姚苎田《史記菁華錄》之 文章評點解析〉18共七篇。這些文章大多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對《史記菁華錄》

的評點內容與特色進行分析和總結;不過,也有個別是從整體對《史記菁華錄》

的評點進行研究的。下面將分別敘述。

1、特定角度切入的《史記菁華錄》評點研究

選取某個角度對《史記菁華錄》的評點進行研究的,目前所見有如下幾篇文 章:王靜雅〈《史記菁華錄》人物評點特色研究〉19、葉浩〈略論《史記菁華錄》

之「閒筆」及其不足〉20、汪晗〈略談《史記菁華錄》之論「奇」〉21、范文靜〈試 論《史記菁華錄》關於《史記》敘事時間的評點〉22、左方霞〈略論《史記菁華 錄》對補敘手法的總結〉23

王靜雅〈《史記菁華錄》人物評點特色研究〉一文從「人物評點」的方向切 入,梳理、歸納出《史記菁華錄》中苧田氏對人物評點的四大特色,包括藝術手 法的揭示、對比襯托的藝術、對景物描寫的重視,以及反復修辭藝術。

15 范文靜:〈試論《史記菁華錄》關於《史記》敘事時間的評點〉,《考試週刊》第 45 期(2009 6 月),頁 19-20。

16 左方霞:〈略論《史記菁華錄》對補敘手法的總結〉,《考試週刊》第20 期(2011 年 3 月),

19-20。

17 魯青:〈從《史記菁華錄》看「姚苧田」的評點特色〉,《劍南文學》第 10 期(2011 年 10 月),頁244-246。

18 王平:〈姚苎田《史記菁華錄》之文章評點解析〉,《西江月》第11 期(2013 年 11 月)。

19 王靜雅:〈《史記菁華錄》人物評點特色研究〉,《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 8 卷 1 期(2015 1 月),頁 1-4。

20 葉浩:〈略論《史記菁華錄》之「閒筆」及其不足〉,《考試週刊》第 51 期(2016 年 6 月),

13。

21 汪晗:〈略談《史記菁華錄》之論奇〉,《現代職業教育》第 18 期(2015 年 6 月),頁 120。

22 范文靜:〈試論《史記菁華錄》關於《史記》敘事時間的評點〉,《考試週刊》第 45 期(2009 6 月),頁 19-20。

23 左方霞:〈略論《史記菁華錄》對補敘手法的總結〉,《考試週刊》第20 期(2011 年 3 月),

19-20。

(17)

第一章 緒論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儘管該文意在分析苧田氏在《史記菁華錄》中對人物 的評點內容,但在具體的論述中,有相當一部分篇幅偏離了主題,諸如「藝術手 法的揭示」、「對比襯托的藝術」等特色,是對《史記》中司馬遷人物描寫的內容 進行分析的。這些都不屬於對《史記菁華錄》人物評點的研究。除此之外,文中 所採用的大量分析材料,基本是《史記》的內容,而鮮有苧田氏的評語。由此可 見,這篇文章對《史記菁華錄》評點研究的參考價值是有限的。

葉浩〈略論《史記菁華錄》之「閒筆」及其不足〉24一文,主要探討了苧田 氏評點中的「閒筆」理論。他梳理《史記菁華錄》中苧田氏有關「閒筆」的評論,

歸納苧田氏對「閒筆」作用的看法,並提出自己對這些評點的評價。

這篇文章截取了苧田氏評點中一個極其細微的部分進行研究,對讀者了解苧 田氏對「閒筆」的評論有一定幫助。不過,由於苧田氏這方面的評論全書僅有四 處,且評語簡短、零碎,並沒有形成相應的理論,因此葉浩一文的研究也基本是 對現象的總結歸納與評價。

汪晗〈略談《史記菁華錄》之論「奇」〉一文,主要探討的是苧田氏對司馬 遷與《史記》文本之「奇」的評論。汪晗提出,苧田氏的評論從「奇」的角度,

把握司馬遷對人物選取和立意方面的尚奇思想。另一方面,苧田氏也挖掘尚奇意 識在《史記》文本中的體現,包括歷史人物和事件發展中的奇異之處,以及人物 對話中的奇言妙語。

汪晗的文章,從苧田氏大量關於「奇」的評論出發,圍繞其評點體系中的這 個重要而顯著的特征展開分析,對我們了解與研究《史記菁華錄》的評點有不小 的啟發。

范文靜〈試論《史記菁華錄》關於《史記》敘事時間的評點〉25和左方霞〈略

24 葉浩:〈略論《史記菁華錄》之「閒筆」及其不足〉,《考試週刊》第 51 期(2016 年 6 月),

13。

25 范文靜:〈試論《史記菁華錄》關於《史記》敘事時間的評點〉,《考試週刊》第 45 期(2009 6 月),頁 19-20。

(18)

論《史記菁華錄》對補敘手法的總結〉26兩文主要對《史記菁華錄》中有關敘事 學的評點進行分析。

范文靜〈試論《史記菁華錄》關於《史記》敘事時間的評點〉從敘事時間切 入,討論《史記菁華錄》之評點對敘事學研究的價值。范文靜梳理苧田氏對敘事 時間的有關評點,包括對倒敘法的評點、對預敘法的評點、對插敘的評點以及對 補敘的評點,并提出苧田氏有關敘事學的評點對中國敘事理論有奠基性的貢獻。

左方霞〈略論《史記菁華錄》對補敘手法的總結〉一文,主要探討的是《史 記菁華錄》中對補敘手法的評點。通過作者的梳理,我們知道,苧田氏在《史記 菁華錄》中對補敘的評點主要包括結合具體文本進行分析、指出補敘手法的使用 及用途。

范文靜和左方霞敏銳地關注到《史記菁華錄》評點中敘事學的成分,為後人 研究《史記菁華錄》的評點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與視角。

以上是從特定角度切入《史記菁華錄》評點研究的五篇文獻。它們有的探討

《史記菁華錄》中的「人物評點」、「閒筆」、「論奇」,有的從敘事學的角度對苧 田氏的評點進行研究。總體而言,這些文章都對我們研究《史記菁華錄》及其評 點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啟發。

2、《史記菁華錄》評點整體性研究

從整體對《史記菁華錄》的評點進行研究的論文,目前有魯青〈從《史記菁 華錄》看「姚苧田」的評點特色〉27和王平〈「姚苎田」《史記菁華錄》之文章評 點解析〉 28共兩篇。

26 左方霞:〈略論《史記菁華錄》對補敘手法的總結〉,《考試週刊》第20 期(2011 年 3 月),

19-20。

27 魯青:〈從《史記菁華錄》看「姚苧田」的評點特色〉,《劍南文學》第 10 期(2011 年 10 月),頁244-246。

28 王平:〈「姚苎田」《史記菁華錄》之文章評點解析〉,《西江月》第 11 期(2013 年 11 月)。

(19)

第一章 緒論

魯青所寫的〈從《史記菁華錄》看「姚苧田」的評點特色〉,主要是對《史 記菁華錄》的評點特色進行宏觀的歸納,並指出苧田氏評點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魯青認為,《史記菁華錄》評點具有兩大特色,分別是「勇於刪節,恰到好處」

和「評點精彩,簡潔獨到」。儘管魯青對於苧田氏的評論給予很高的評價,但他 也承認這些評論中仍有一個不足之處,也就是苧田氏評論中所表現出的命運觀搖 擺不定的問題。

王平的〈姚苎田《史記菁華錄》之文章評點解析〉,則從形式、內容等方面 對《史記菁華錄》中的評點進行分析。形式上,王平歸納出《史記菁華錄》中的 評點包括夾批、眉批、末評等三種形式,并概括了各形式所包含的主要評點內容。

內容上,王平總結出了《史記菁華錄》評點的幾大類別,包括佈局謀篇的揭示、

語言風格的體悟以及敘事方法的說明。

魯青和王平的文章都試圖從整體上對《史記菁華錄》的評點進行研究,魯青 的重點在於從評點中歸納出其特色,而王平則著力於對評點內容的直接梳理和分 類。這兩篇文章都對我們從整體上研究《史記菁華錄》的評點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不過,或許由於篇幅所限,兩文的分析與歸納依然不夠詳盡、充分;將《史記菁 華錄》中零散的評點梳理成相對完整的體系,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三)《史記菁華錄》價值研究

對《史記菁華錄》的價值進行研究和探討的,目前僅王俊〈論姚苎田《史記 菁華錄》的學術價值〉29一篇。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史記菁華錄》的選錄原則、評點體例與價值以及文學 性評點。王俊通過分析得出《史記菁華錄》的選錄原則是「奇」,而其評點體例 包括夾批、眉批和末評,它們之間的內容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又相互配合,彼 此補充。王俊認為,這種評點形式是從文本通向文學理論和文學觀念的橋樑,在

29 王俊:〈論姚苎田《史記菁華錄》的學術價值〉,《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 22 卷 6 期(2007 年 11 月),頁 29-32。

(20)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至於文學性評點,王俊指出,

苧田氏從「文史之辨」的角度出發,對司馬遷寫作過程中對史料的裁奪和虛構的 運用進行了詳盡的辨析,從而達到了對《史記》文學性的發明。

這篇文章是目前所見關於《史記菁華錄》單篇研究論文中最有系統、最全面 的,不僅對我們了解《史記菁華錄》的學術價值有重要意義,也對《史記菁華錄》

的整體性研究具有參考作用。稍有遺憾的是,這篇文章主要關注《史記菁華錄》

的文學性評論,忽略了占不小篇幅的歷史性評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筆者立足文獻學、評點學以及《史記》評點學史的視野,通過運用文獻研究、

文本分析與歸納、比較研究等方法,對《史記菁華錄》一書的評點體系、內容結 構與批評思想進行系統性梳理與探析,並將其放在明清《史記》評點的背景之中,

藉由該書與明代經典《史記》評點之作《史記鈔》的異同比較,窺探《史記菁華 錄》在這一學術脈絡中的特色與影響。以下將對各章節的構思及其所運用的方法 略作介紹。

第一章為本文緒論部分,敘述著作的動機與緣起,并採用文獻研究法搜集以 往與《史記菁華錄》研究相關的著述、逐一分類整理,予以介紹和評析,最後再 綜述本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各章節具體的構思。

第二章主要從文獻學的角度出發,探討《史記菁華錄》的版本與作者問題。

版本方面,通過版本源流探尋、版本信息比對等方式,鑒別并整理出《史記菁華 錄》一書的版本系統。至於作者問題,則對已有文獻的論證與材料的檢討,進一 步得出對作者身份的看法與判斷。

第三章至第五章屬於文本內部研究,主要運用文本歸納與分析的方法,將《史 記菁華錄》一書碎片化而零散的評點符號與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將其整合為系統

(21)

第一章 緒論

性的批評體系。

第六章屬於文本外部研究,重點採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把《史記菁華錄》納 入明清《史記》評點的歷史背景與學術脈絡中,通過對比《史記菁華錄》與《史 記鈔》的異同,更深入地理解《史記菁華錄》一書的特色與價值。

第七章是本文的結論,主要對前文進行概括與總結。

(22)

(23)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第一節 版本概述

《史記菁華錄》是有清一代流傳最廣的史記選本之一,其版本眾多,目前大 部分館藏位於大陸地區。根據《中國古籍總目》記載,該書共有兩大版本系統,

分別是六卷本系統與四卷本系統。留存至今的主要是六卷本系統。1本節將介紹

《史記菁華錄》六卷本與四卷本系統的概況,并對兩者做一比較。

一、《史記菁華錄》六卷本系統概況

在《史記菁華錄》六卷本的系統中,現存最早的是清道光四年(1824 年)吳 興姚氏扶荔山房的朱墨套印本,由姚祖恩(1762-?)主持刊刻。在中國國家圖書 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多個圖書館有藏。北京大學圖 書館對該藏本的版式信息著錄如下:9 行 20 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左右雙邊,

單魚尾。牌記題「道光甲申秋八月吳興姚氏校刊於扶荔山房」,鈐「臣氏大樑人」

等印,扶荔山房藏版2

道光四年(1824 年)的本子,當是現存其他六卷版本的祖本。同治十二年

(1873 年)趙氏紅杏山房的刻本,即是據道光四年(1824 年)的扶荔山房朱墨 套印本補刻重刊的3。此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與北京大學圖書館。

此外還有清光緒九年(1883 年)廣州翰墨園刻朱墨套印本。此本在臺灣大學

1 見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古籍總目(史部一)》(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10 月),頁443;《中國古籍總目(叢書部一)》,頁 572。

2 參見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史記菁華錄》書目信息。

3 參見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所藏漢籍資料庫」《史記菁華錄》書目信息。

(24)

圖書館有藏,大陸地區的館藏位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

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等。根據其版式信息「9 行 20 字,小字雙行 同,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與內容4,可以確定此版是據道光四年(1824 年)姚 氏扶荔山房朱墨套印本覆刻。

石印本方面,現存最早的是光緒十二年(1886 年)上海蜚英館的版本,現藏 於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光緒十三年(1887 年)的上海蜚英館石印本,則在臺灣 國家圖書館有藏。除了上海蜚英館的版本外,另有清光緒十九年(1893 年)上海 書局石印本,現存於南京圖書館與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煥文書局石印本,現存於南京圖書館。

民國年間出現了《史記菁華錄》鉛印本。如民國十四年上海掃葉山房铅印本,

現存於北京大學圖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現存於廣州中山 大學圖書館。

二、《史記菁華錄》四卷本系統概況

至於四卷本系統,目前所見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清光緒十一年

(1885)紅杏山房刻本、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刻本,各版本在南京圖書館皆 有藏。南京圖書館所藏的這幾個四卷本,無論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刻本,

還是光緒十一年(1885)、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本子,在卷首苧田氏的題辭 後,都印有吳振棫(1792-1870)的跋語:「此本為吾鄉姚公祖恩摘錄,比攜之入 黔,中丞善化賀公見而善之,命校勘刊行,以惠學者。道光癸卯五月,錢唐吳振 棫識」。又,〈《史記菁華錄》讀法指導大概〉記載:「『善化賀公』是賀長齡,曾 做貴州巡撫。吳振棫曾做貴州布政使,此書原版就在任內刊刻,所以卷首書名旁

4 咸豐皇帝名「奕詝」,「苧」字因避諱而缺筆作「苎」。因此,可以通過版本中「苧」字是否缺 筆,作為判斷版本年代的一項參考依據。如果該版本是咸豐朝或咸豐以後的出品,「苧」字應 當缺筆、寫作「苎」。而在咸豐之後出版的廣州翰墨園《史記菁華錄》中,「苧」字無缺筆,

仍寫作「苧」,故而可以推斷,它應該是根據咸豐朝以前的底板直接翻刻的。

(25)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邊署著『藩憲吳開雕』五字。」5

道光癸卯即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此可以確定,吳振棫所主持開雕的,

正是現存最早的四卷本──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從吳振棫的跋語來看,

這個四卷本是他以自己「攜帶入黔」的本子為底、重新刊刻的。根據現有的資料,

比道光二十三年(1843)更早的《史記菁華錄》版本,唯有道光四年(1824 年)

吳興姚氏扶荔山房的朱墨套印本。從南京圖書館所藏的道光二十三年四卷本來看,

其版式行款與道光四年(1824 年)吳興姚氏扶荔山房的朱墨套印本相同,都是 9 行20 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吳振棫 所據的底本當是道光四年(1824 年)吳興姚氏扶荔山房的朱墨套印本。

後來的四卷本,光緒十一年紅杏山房刻本及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版式行 款都與道光二十三年的四卷本相同:9 行 20 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左右雙邊,

單魚尾。所以它們應當是以道光二十三年的四卷本為底本重刻的。

三、六卷本與四卷本《史記菁華錄》之差異

檢閱四卷本與六卷本《史記菁華錄》之目錄,發現四卷本與六卷本在篇目數 量與個別篇目的排列次序上存在差異。

六卷本,以道光四年(1824 年)吳興姚氏扶荔山房的朱墨套印本為例,各卷 篇目信息如下:

第一卷:〈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高祖功臣表〉、〈秦楚 之際月表〉、〈六國表〉、〈封禪書〉。

第二卷:〈河渠書〉、〈平準書〉、〈越世家〉、〈陳涉世家〉、〈外戚世家〉、〈齊 王世家〉、〈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

5 葉聖陶:〈史記菁華錄讀法指導大概〉,《略讀指導舉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年 2 月),頁7。

(26)

第三卷:〈絳侯周勃世家〉、〈伯夷列傳〉、〈司馬穰苴列傳〉、〈商君列傳〉、〈張 儀列傳〉、〈孟子荀卿列傳〉、〈孟嘗君列傳〉、〈平原君列傳〉、〈信陵君列傳〉、〈范 雎蔡澤列傳〉

第四卷:〈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賈生列傳〉、〈刺客列傳〉、〈張耳陳餘列 傳〉、〈淮陰侯列傳〉、〈韓王信盧綰列傳〉、〈酈生陸賈列傳〉、〈劉敬叔孫通列傳〉、

〈季布欒布列傳〉。

第五卷:〈張釋之馮唐列傳〉、〈扁鵲倉公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 軍列傳〉、〈匈奴列傳〉、〈衛霍列傳〉、〈司馬相如列傳〉、〈淮南列傳〉。

第六卷:〈汲鄭列傳〉、〈酷吏列傳〉、〈游俠列傳〉、〈貨殖列傳〉、〈滑稽列傳〉、

〈太史公自序〉。

四卷本的篇目信息,以道光二十三年《史記菁華錄》刻本為例,列舉如下:

第一卷:〈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高祖功臣表〉、〈秦楚 之際月表〉、〈六國表〉、〈河渠書〉、〈平准書〉、〈越世家〉、〈陳涉世家〉、〈外戚世 家〉、〈齊王世家〉、〈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

第二卷:〈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絳侯周勃世家〉、〈伯夷列傳〉、〈司 馬穰苴列傳〉、〈商君列傳〉、〈張儀列傳〉、〈孟子荀卿列傳〉、〈孟嘗君列傳〉、〈平 原君列傳〉、〈信陵君列傳〉、〈范雎蔡澤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賈生列 傳〉、〈刺客列傳〉。

第三卷:〈張耳陳餘列傳〉、〈淮陰侯列傳〉、〈韓王信盧綰列傳〉、〈酈生陸賈 列傳〉、〈劉敬叔孫通列傳〉、〈季布欒布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扁鵲倉公列 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

第四卷:〈匈奴列傳〉、〈衛霍列傳〉、〈司馬相如列傳〉、〈淮南列傳〉、〈汲鄭 列傳〉、〈酷吏列傳〉、〈游俠列傳〉、〈滑稽列傳〉、〈貨殖列傳〉、〈太史公自序〉。

(27)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從上述篇目信息,我們可以看到,六卷本收錄《史記》篇章五十篇,四卷本 則收錄了四十九篇,比六卷本少了一篇〈封禪書〉。此外,六卷本中〈滑稽列傳〉

與〈貨殖列傳〉一前一後的排列顺序,到了四卷本中發生了對調,變成〈貨殖列 傳〉在前,〈滑稽列傳〉在後。

而六卷本《史記菁華錄》所著錄的《史記》篇目,與通行的六卷本《史記菁 華錄》整理本相比,又少了一篇〈老莊申韓列傳〉。不過,翻查六卷本內文,會 發現其中有收錄〈老莊申韓列傳〉。也就是說,儘管六卷本的目錄只著錄了《史 記》五十篇章,但書中內容實際包含了五十一篇,與通行本所收一致。

至於四卷本的內文詳情,因筆者未能親身前往南京圖書館,其具體情況不詳。

幸而陸平對該版本有過相關描述,現轉述如下:

吳本與姚本相比在篇卷安排上,少了〈封禪書〉一篇,改分原六卷為四卷。

〈封禪書〉是姚本中第一冊(即第一卷)的最後一篇,或許吳振棫所得本 第一冊最後幾頁有缺損,所以舍棄了最後這一篇〈封禪書〉。而〈封禪書〉

在姚本第一冊中所占比例較大,舍棄後第一冊明顯在厚度上與其他五冊 不協調,所以吳本將去掉《封禪書》後的全書平均分為四卷,訂成四冊。

在刻板方面,吳本不再采用套印,正文和眉批都采用普通的方體字,雖然 沒有姚本精美,也刻字精整,清晰明朗。而吳振棫也確實做了一些校勘工 作。首先,在篇目順序上,吳本把姚本列在《滑稽列傳》後面的 《貨殖 列傳》移到了之前,使之與《太史公自序》中列出的順序相符合。其次,

吳本對姚本眉批的改字補字較多,如〈始皇本紀〉眉批「故凡進諫者,皆 以謗古為本」,姚本「本」原訛作「木」,吳本作了改正;姚本原作「擬今 要一字無虛設」,吳本刪去「要」字;〈六國表〉姚本眉批「秦之興僭亂」, 吳本刪去「僭」字。⋯⋯光緒十一年(1885),紅杏山房又翻刻吳本,書 前牌記「光緒乙酉重鐫」,大小行款與吳本皆同,但版刻質量也與同治癸

(28)

酉翻刻姚本一樣,筆畫多有訛錯,字旁的圈點也常有漏刻。6

從陸平的描述中,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六卷本與四卷本除目錄之外的差異,以及 四卷本的更多信息。在裝冊上,六卷本每卷為一冊,共六冊;四卷本同樣以一卷 為一冊,總共四冊。在刻板方面,六卷本多採朱墨套印的方式;而吳振棫的四卷 本則無。此外,我們還知道,吳振棫所刊的四卷本是經過校勘的,對姚祖恩的六 卷本進行了改字、補字的工作。可以說吳振棫的四卷本,無論是印刷還是內容都 較為精審。後來紅杏山房所翻刻的四卷本,質量就明顯有所下降。

第二節 編著者問題

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三 種稱呼。學界公認這三種稱呼指稱的都是同一人,因此它們之間可以相互通用:

在書籍的出版時,北京中華書局將《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署名為「姚苧田」,

臺北聯經出版社則署名為「姚祖恩」;在學術論著中提及時,有人稱《史記菁華 錄》的編著者為「苧田氏」、有人稱為「姚苧田」……諸如此類,用「苧田氏」、

「姚祖恩」、「姚苧田」的任一個來稱呼《史記菁華錄》編著者,原本都是沒有問 題的。

但是,這一認知在近年來不斷受到挑戰。侯富芳從《史記菁華錄》題辭的落 款時間與姚祖恩的生卒年的差距出發,提出對「姚苧田即是姚祖恩」的質疑;隨 後李振聚、陸平也加入了這一問題的討論,進一步探析「誰才是《史記菁華錄》

的真正編著者」。

這意味著,我們原有的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稱呼和認知是可以打上問 號、重新檢討的。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三者的真正關係為何?它們是否都可 以用來指稱《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前賢的質疑是否合理?《史記菁華錄》的

6 陸平:〈《史記菁華錄》作者獻疑〉,《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第 7 期(2013 年 7 月),頁 47-48。

(29)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編著者是否真的另有其人?這些問題,都是本小節所要探究的內容。

一、《史記菁華錄》編著者之稱呼溯源

要釐清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三者的真正關係,我們需要先了解這三種稱 呼是何時開始出現,又如何一步步成為可以互通的稱呼。

苧田氏這一稱呼的出現,應當是最早的,因為《史記菁華錄》題辭的落款署 名即是苧田氏。而由此,我們也可以確定,苧田氏作為《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 稱呼是沒有問題的。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姚祖恩」和「姚苧田」這兩個稱呼。首先是以「姚 祖恩」稱呼《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歷史溯源。葉聖陶在〈《史記菁華錄》讀法 指導大概〉中將《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稱作「姚祖恩」,他記載道:

《史記菁華錄》是錢塘姚祖恩編的。他在卷首有一篇題辭,末書『康熙辛 丑七夕後三日,苎田氏題』;卷尾又有一篇跋,末書『辛丑長至後三日閱 訖題此』;據此可知他這部書的編成在清康熙六十年辛丑(公元一七二一 年)。『苎田氏』是他的別號,幸而題辭後面有吳振棫的短跋:『此本為吾 鄉姚公祖恩摘錄,比携之入黔,中丞善化賀公見而善之,命校勘刊行,以 惠學者;道光癸卯五月,錢塘吳振棫識』;才使我們知道編者的姓名和籍 貫。但除此之外,我們對於姚祖恩便別無所知。『善化賀公』是賀長齡,

曾做貴州巡撫。吳振棫曾做貴州布政使,此書原版就在任內刊刻,所以卷 首書名旁邊署著『藩憲吳開雕』五字。『癸卯』是道光二十三年(公元一 八四三年),據此可知此書行世快滿一百年。原版而外,各地刻本不少⋯⋯7 由此看來,葉聖陶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身份的判斷,乃依據吳振棫(1792- 1870)的短跋。吳振棫寫下「此本為吾鄉姚公祖恩摘錄」,直接宣告了《史記菁

7 葉聖陶:〈史記菁華錄讀法指導大概〉,《略讀指導舉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年 2 月),頁63。

(30)

華錄》的編著者是姚祖恩。這是目前對「姚祖恩」這個稱呼所能追溯到的最早源 頭。

至於最先以「姚苧田」稱呼《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的,當是趙承恩(生卒 年不詳,約生活於道光至同治間)。在同治十二年趙氏紅杏山房刊本的序中,趙 承恩如此寫道:

《史記菁華錄》,蓋錢塘姚公苧田先生摘錄成帙,刊以行世,其書頗傳於 蘇、浙間,而一二好古之士,往往愛其書而卒不獲見,每深恨焉。⋯⋯余 久欲購一節鈔善本,使便流覽,適得斯錄,見其刪繁就簡,不戾史公本旨,

則不得謂史公之功臣,而未嘗不為讀史公書者之一津梁也。余刻其書以公 諸世,即為敘其沿起如此云。8

趙承恩提出《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與刊刻者都是「錢塘姚公苧田先生」。這裡 的「姚公苧田先生」,就是「姚苧田」。趙承恩在這篇序里用「姚苧田」來稱呼《史 記菁華錄》編著者。這是現存資料中最早使用這一稱呼的記載。

了解了《史記菁華錄》編著者三種稱呼各自的出處,那麼這三種稱呼是如何 開始互通、用來指稱同一人的呢?依據現有的資料來看,筆者以為很可能始於趙 承恩的序言。

上述趙承恩的序言中,他所提到的「苧田先生」這一說法,應當是根據《史 記菁華錄》題辭的落款,指的是「苧田氏」。稱呼「錢塘姚公苧田先生」,即認為 苧田氏是「錢塘姚公」。

那麼,這位「錢塘姚公」指的是誰呢?趙承恩說這位「錢塘姚公」是《史記 菁華錄》的編著者和刊刻者。我們知道,《史記菁華錄》現存最早的版本是由姚 祖恩刊刻;此外,根據《乾隆杭州府志》的記錄:「姚祖恩,錢塘人,補用知縣。」

8 趙承恩:〈史記菁華錄‧序〉,轉引自《史記菁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5 月),〈附錄一〉,頁237。

(31)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9,姚祖恩正是錢塘人。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確定,趙承恩所說的「錢塘姚公」

是指「姚祖恩」。

這也就是說,趙承恩不僅提出了「姚苧田」這一說法,還將「姚苧田」與「苧 田氏」、「姚祖恩」三者等同起來,共同指稱《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

而在這一過程中,「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三個稱呼的關係也變得 明晰起來:「姚苧田」這一稱呼,是建立在姚祖恩是《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這 一前提下的產物──因為姚祖恩是編著者,因此他就是〈題辭〉落款的苧田氏,

「祖恩」和「苧田氏」分別為姚氏的名或號,因此有了「姚苧田」的說法。

二、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質疑與探究

了解了「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三種稱呼的起源、內涵與關係,接 下來我們要看看學者們對這些稱呼的質疑。最早對這些稱呼提出異議的是侯富芳,

她所探究的是「姚苧田是不是姚祖恩」的問題;其後是李振聚和陸平更為深入的 研究,他們不僅否定了「《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為姚祖恩」這一命題,還進一 步對《史記菁華錄》的真正作者作出推測。下面,筆者將對他們的研究進行更詳 盡的探討,看看各家的論斷是否合理,並對《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問題提出自 己的看法。

關於《史記菁華錄》編著者問題的探討,最早見於侯富芳的〈《靜志居詩話》

散論〉:

一個疑點:姚苧田是姚祖恩麽?以《史記菁華錄》書首「苧田氏」所作〈題 辭〉時間來看,其時為康熙辛丑年即公元1721 年;以姚氏此時為二十歲 計,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中進士,(《清朝進士題名錄》著錄姚祖恩是 乾隆甲辰四十九年(1784)進士。前引張寅彭先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

9 淸‧鄭澐修、淸‧邵晉涵撰:《乾隆杭州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續修四 庫全書》史部地理類703 冊),頁 10。

(32)

進士」之說,不知所據為何。)姚氏已八十餘歲;以阮元等《道光廣州通 志》裡著錄「浙江人進士」姚祖恩在嘉慶十二年(1807)做過惠安縣令,

此時姚氏已近一百一十歲。顯然,僅以年齡推算,姚苧田等於姚祖恩絕不 可能。則朱自清先生所據的吳振棫的說法必然有誤。為道光四年(1824 年)

版《史記菁華錄》作序的繡谷省庵趙承恩,正是清代咸豐年間在江西臨川 創辦紅杏山房刻書的趙氏。趙氏並未講姚苧田即姚祖恩。10

侯富芳認為《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是姚苧田,但是姚苧田並不等於姚祖恩。而 後,她通过考述扶荔山房刻書情況,進一步提出姚苧田、姚祖恩及姚德恆是一脈 傳承的一家人:

根據各種書目及圖書館館藏目錄,姚氏的扶荔山房共刻印過四部書。

1、《靜志居詩話》二十四卷 (清)朱彝尊撰(清)姚祖恩編 扶荔山房嘉 慶二十四年刻;

2、《史記菁華錄》六卷 (清)姚苧田撰 朱墨套印本 扶荔山房清道光四 年(1824 年)刻

3、《南宋雜事詩》七卷 (清)沈嘉轍等撰 扶荔山房清道光九年刻 4、《萬曆野獲編》三十卷 補遺四卷 (明)沈德符撰 (清)錢枋輯 清道 光七年扶荔山房刻;錢塘姚德恆清同治八年重印

我們認為,姚苧田、姚祖恩及姚德恆應該是一脈傳承的一家人,祖籍錢塘,

後生活在羊城,並開創了扶荔山房刻印書籍。

儘管侯富芳敏銳地察覺到苧田氏在《史記菁華錄》題辭中的落款時間與史料記載 姚祖恩中進士、仕宦的時間相隔甚遠,從而指出姚祖恩並非《史記菁華錄》的編 著者,但她的推論卻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處。其一,侯氏稱呼《史記菁華錄》的

10 侯富芳:〈《靜志居詩話》散論〉,《圖書館雜誌》第 11 期(2011 年 1 月),頁 95。

(33)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編著者苧田氏為「姚苧田」。或許因為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問題的研究,乃 是侯氏探討《靜志居詩話》版本問題時涉及到姚祖恩的扶荔山房、連帶而及的,

因此她不了解學界之所以將《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稱為「姚苧田」,是基於「姚 祖恩是苧田氏」這一認知前提。既然她已經論證姚祖恩不是苧田氏,那麼用「姚 苧田」來稱呼《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肯定是不合理的。其二,侯氏從扶荔山房 的印書歷史得出姚苧田、姚祖恩是一脈相傳的一家人的結論,很可能是基於他們 共同的姓氏「姚」以及他們分別為《史記菁華錄》的撰者與刊刻者。但她推測的 基礎──「苧田氏與姚祖恩都姓姚」,本身即是錯誤的,這一點在上文已有所論 述。因此,侯富芳的推測難以令人信服。

在侯富芳之後,有李振聚〈《史記菁華錄》編者非姚祖恩考〉 一文專門探討

《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問題: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載有其簡單履歷:「姚祖恩,浙江杭州府錢塘 縣任,年二十九歲,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進士。奉旨:以知縣即用。」

又載:「臣姚祖恩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年二十九歲,乾隆甲辰科進士,

引見。奉旨:以知縣即用⋯⋯乾隆五十五年正月三十日。」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的時候其二十九歲,則當生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又《靜 廉齋詩集》有嘉慶二十五年姚祖恩跋云:「暮齒駸駸,不覺已屆周甲。」

可知嘉慶二十五年(1820 年)其年已近六十歲,與上推生於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年)正相合。那麼康熙六十年(1721 年)此人根本未出生,何來 的康熙六十年(1721 年)編出是書,可見姚祖恩非「苧田氏」。至於這位

「苧田氏」是否姓姚,我們不得而知。11

李振聚指出,在《史記菁華錄》中,編著者苧田氏題辭和跋語的落款時間為康熙 辛丑(1721 年)。但他根據清代相關文獻記載,推算出姚祖恩的出生年份是乾隆 二十七年(1762 年),比苧田氏的落款時間晚了四十一年,因此證明姚祖恩不是

11 李振聚:〈《史記菁華錄》編者非姚祖恩考〉,《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第 12 期(2012 年 12 月),頁71。

(34)

《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

另一方面,李振聚依據史料,推測清代學者章楹(生卒年不詳,生活於康熙、

雍正年間)可能是《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

偶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中影印有《諤涯脞說》五卷,浙江新城章楹撰。

卷中每小節之後多有署名「苧田氏」之評語,當然此「苧田氏」為章楹。

《兩浙輶軒錄》卷十九云:「章楹,字柱天,號苧田,新城人。雍正癸丑

(1733)進士,官青田教諭,著浣雲堂詩鈔三卷。洪燿曰:『苧田未第日,

即名著日下,以耳聾降補教諭。學問深邃,著作甚多。家本新城,寓居餘 杭,妻周氏亦解吟詠。』」《(光緒)青田縣志》載:「雍正十三年:章楹,

任青田教諭。新城進士。舉博學宏詞。」《(光緒)處州府志》云:「章楹 字柱天,新城人。雍正癸丑進士。官青田教諭。學極灝博,睥睨不可一世。

以耳疾,願就教職。著述充棟,已刻者《諤崖脞說》、《浣雪堂集》二種,

乃門人刊於中州者。餘皆鍵置一大麓 ,有偷兒入室竊之去,後鄰人得之於 屋旁池中,亟往視之,悉其手稿,已潰爛不可讀矣。初寓家余杭城東,後 徙溪塘,嘗賦詩有『家林曲水雙橋』之句,人稱『章曲水』云。」⋯⋯《諤 涯脞說》云:「余年過四十才得一科。」可知其當生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稍前,且「學問深邃,著作甚多」、「學極灝博」、「未第日,即名著日 下」,於康熙六十年(1721 年)撰寫成《史記菁華錄》極為可能。

李振聚推測的依據有三,其一是章楹的著作《諤涯脞說》中多有署名為「苧田氏」

之評語,與《史記菁華錄》題辭的落款相同;其二是時人對章楹的評價為「學問 深邃,著作甚多」,說明章楹具備才學與創作經驗;其三是章楹的生年為康熙三 十二年稍前,從時間上看,他在康熙六十年時約28 歲,在這個年紀寫出《史記 菁華錄》是可能的。

相比起侯富芳的討論,李振聚的專文無論在論證「姚祖恩不是《史記菁華錄》

的編著者」,還是推測真正編著者等方面都更為嚴謹。不過,儘管如此,李振聚 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推測仍是不易站住腳的。他的第一個證據,章楹的著

(35)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作《諤涯脞說》中多有署名為「苧田氏」之評語,與《史記菁華錄》題辭的落款 相同,並不能有力地說明問題,可能只是巧合;而后兩個證據則更為薄弱,縱觀 有清一代,符合「學問深邃,著作甚多」這一評價的學者不計其數,而具備才學 與創作經驗的、二十八歲的章楹,也遠不足以成為他著作《史記菁華錄》的充分 證據。因此,對於李振聚的推測,筆者持保留態度。

繼侯、李之後討論這一問題的學者是陸平。他在〈《史記菁華錄》作者獻疑〉〉 中也通過苧田氏的落款時間與姚祖恩的生年相去甚遠、推翻了「苧田氏即姚祖恩」

的說法。但是,他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身份猜測不同於侯、李,他認為苧 田氏可能是范甫霑(生卒年不詳,生活於康熙、乾隆年間):

最後,對於《史記菁華錄》的作者「苧田氏」做一點推測。現知號「苧田」, 且生活年代在康熙時期的,只有范甫霑。范甫霑( 1672—1744),字耕南,

號苧田,江蘇華亭人。錢載《籜石齋文集》二十一卷有為其所寫的墓志銘,

《松江府志》、《婁縣志》中也有對其生平的簡要記載,在這些記錄中,尚 未發現有關《史記菁華錄》的線索。

但是,陳元龍在為范甫霑父親范纘( 1651— 1710)的《四香樓詩鈔》所 作的序中提到范甫霑「長於制藝」。古文評點風氣與八股文相關。鄭振鐸

《都中得書記‧考工記》:「明人評點文章的風氣,自八股文之墨卷始,漸 及於古文,及於《史》《漢》,最後乃遍及經子諸古作。」啟功論及書坊 選 編、出版八股評點本時說道:「從前也有許多人用這種方法、方式去選評 古文、評點小說,甚至有評點全部《史記》的,被稱為『評點派』。可見 范甫霑有選評《史記》的可能。另外,范甫霑因家學淵源而擅長堪輿術。

錢載在墓志中說范甫霑的父親范纘「讀書至多,旁通陰陽數術」,而在錢 載為范祖年所作墓志中稱「耕南翁,明形家言也」。陳元龍在《四香樓詩 鈔序》中提到「先大夫好堪輿家言,而范子又得諸世傳,以其術行江左揚、

歙間,奉若神明」,而范甫霑也「尤善青烏術,予留之署中三月,而又喜 曰:『不墜其家學矣。』」青烏術即相地風水之術,這使范甫霑對山水有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