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比較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112-131)

第六章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異同

第二節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比較

由於《史記菁華錄》編著者苧田氏的真實身份尚不明確,因此我們無從知曉 其生平、交遊,以及是否有其他學術著作。而根據現有的資料,在《史記菁華錄》

之後發展起來的桐城派及相關的《史記》評點,似乎都未曾提到這部康熙年間寫 成的作品。如果我們要將《史記菁華錄》放在明清《史記》評點的學術脈絡中考 察,則它作為桐城派古文理論或《史記》之評點先驅的可能性是不高的。而從《史 記菁華錄》的評點內容來看,除了形式上與明代《史記》評點沒有太大差異──

有選文、有圈點、有評論,我們也難以看到苧田氏受到明代哪一派文學復古運動 健將的思想影響,或者對前人有明顯的承繼。

為了能夠在明清《史記》評點風氣與脈絡中進一步認識《史記菁華錄》,筆 者從挑選了在形式上與《史記菁華錄》最接近、明代經典的《史記》評點之作──

《史記鈔》與之對比,從編著動機與目的、評點體例、評點內容與文學觀念等方 面進行比較,希望能見出《史記菁華錄》與明代《史記》評點代表作的《史記鈔》

的異同,繼而對《史記菁華錄》之特色有更深入之體察。

一、編著動機與目的

關於《史記菁華錄》的編著動機,苧田氏在該書卷首的題辭中有所論述。他 提到,自己之所以編著這部《史記菁華錄》,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史記》

一書卷帙浩繁,不便於存放;其二是市面上的評點作品尚無定本。

苧田氏認為,《史記》是一部長篇累牘、廣徵博引的經典巨著,其內容的繁 多與深厚導致很多讀者在閱讀時迷失其中,無法得其門而入;甚至還沒讀完便半 途而廢。另一方面,儘管市面上有前賢所著的《史記》評點可供參考,但這些評 點都不夠深入與完整,難以解決讀者閱讀《史記》時的困難、或起到很好的指引 點撥之效。

正是出於《史記》傳播、接受過程中的這一情況,苧田氏才決定自行編著一

第六章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異同

難看出,此書的目的正是教導讀者從《史記》中學習如何作古文。

由此,我們知道,苧田氏與茅坤在選評《史記》時的動機與目的差異頗大。

前者乃針對讀者難以讀懂、讀完《史記》的問題而編著《史記菁華錄》,意圖對 他們進行指導、點撥,其重點在於指導讀者閱讀與欣賞《史記》;後者則是基於 時人學習《史記》為文的誤區而開始評點《史記》,而後以教導讀者學作古文文 為目的編著《史記鈔》,其著述的歸依不在《史記》本身,而在於如何以正確的 方式模仿和學習《史記》為文之精髓。

二、評點體例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在評點體例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 通過「選」與「評」結合的方式對《史記》進行評點。一方面,苧田氏和茅坤皆 以某種標準從《史記》中篩選出若干篇章,加以刪節或全文完整收錄;另一方面,

苧田氏和茅坤都採用了若干種符號來圈點《史記》中選錄的文段或語句,也在文 本中各處穿插評析、鑒賞類的批語。

下面,我們將進一步對比《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探析兩者在評點體 例方面具體的同與異。

(一)選文及選文標準

對於一個選本來說,選取哪些篇章、刪節哪些內容,本身即帶有批評性質。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作為《史記》選本,同樣也不例外。下面,筆者將 整理《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對《史記》篇章的選錄情況,以表格的形式做 一番對比與分析。首先是《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選文篇目的情況比較:

《史記菁華錄》 《史記鈔》

51 篇 99 篇

第六章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異同

家〉、〈陳丞相世家〉、〈絳侯周勃世家〉、

第六章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異同

傳〉、〈范雎蔡澤傳〉、〈樂毅傳〉、〈廉頗

第六章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異同

文甚苦,而我之讀之者乃甚甘也。10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苧田氏明確提出的選文標準──「掇其菁華,略其敷 衍」。這裡的「菁華」與「敷衍」都是針對文章而言。那麼,何謂「菁華」、何謂

「敷衍」?苧田氏自己解釋道,古人是通過敘述事情而連綴成文的,如果一件事 是「奇」的,那麼用以敘事的文辭也同樣會「奇」,也就是行文中「精華結聚」

的部分;至於描寫到一些紛糅的事情,則相關的文辭也會同樣顯得「冗蔓」,也 就是所謂的「隨事敷衍之處」。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茅坤的選文標準。〈史記鈔‧附讀《史記》法〉中,茅 坤詳細闡述了自己篩選文章的原則。這些原則主要圍繞三個方面:

1、歷史完整性角度:以存其概

對於《史記》中記載先秦時期的歷史,茅坤認為:

紀三皇五帝處,去上古既遠,無文可考,故所載於篇者多不可讀。僅錄〈黃 帝紀〉一首。其紀唐虞三代處,大都本《尚書》,僅錄〈周紀〉,起后稷立 國至武王定商處,以存太史公紀帝王之概云。11

至於《禮書》則本荀卿,《樂書》則本《樂記》。況漢興未遑而禮崩樂壞特 甚,太史公之論著殊鹵莽矣。姑撮錄引之首者,以存其概云。12

茅坤認為,三皇五帝、唐虞三代時期的記載,由於當時可供參考的資料有限,因 此多不可讀。但是,他最終還是從中擇取了〈黃帝紀〉與〈周紀〉,理由是從歷 史完整性的角度出發,「以存其概」。對於明顯有所本且史公論著魯莽的〈禮書〉

10 清‧苧田氏:《史記菁華錄》,卷一,頁 2。

11 明‧茅坤:〈附讀《史記》法〉,《史記鈔》(明泰昌元年(1620 年)烏程閔氏刊朱墨套印 本),卷一,頁1。

12 明‧茅坤:〈附讀《史記》法〉,《史記鈔》(明泰昌元年(1620 年)烏程閔氏刊朱墨套印 本),卷一,頁3。

第六章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異同

和〈樂書〉,茅坤也予以選錄,原因同樣是要「以存其概」,保持歷史記述的完整。

2、文學角度:其文可觀

對於〈秦紀〉、〈項羽本紀〉、〈高祖紀〉等篇,茅坤則從文學的角度考察:

〈秦紀〉錄始皇及二世,由於太史公去秦未遠,而於漢為勝國,本無忌諱,

故得以恣情描畫,文最精悍。項羽本草莽,不當列之帝王紀,其所載次并 本《楚漢春秋》及當時故老所口傳者,情曲而詳,大都如畫。〈高祖紀〉

按年而紀,紀入秦滅項時,文甚工,即帝位以後多疏闊矣。惠帝以後所次 事多散逸、諱忌,獨呂后稱制與孝文代來初并文帝遺詔可觀,故撮錄之。

13

茅坤對於〈秦紀〉、〈項羽本紀〉和〈高祖紀〉在文學方面的表現十分讚賞,認為

〈秦紀〉「恣情描畫,文最精悍」;〈項羽本紀〉「情曲而詳,大都如畫」;〈高祖本 紀〉「文甚工」,因此在《史記鈔》中收錄這些篇章。

3、文獻學角度:未定之書不錄

此外,對於另外一些篇章,茅坤則以文獻的可靠與否來看待:

〈景帝紀〉,予按太史公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覽,武帝怒 而削去之。后坐舉李陵降匈奴,下太史公蠶室。此紀乃元成間褚先生補之,

非太史公本書也。〈漢武帝紀〉并本〈封禪書〉而已,竊謂武帝多雄才大 略,又太史公所躬睹本末,何漫至此?愚意孔子修〈春秋〉而當時卿大夫 猶有欲害之者,豈腐刑以後,太史公多戒心,遂毀其書而不出耶?即如文 景間,亦每年僅錄所下明詔與系時事之大者而已。朝廷之大政大議,特條 見於將相名臣傳記中,不敢詳次如〈秦紀〉,予竊謂太史公未定之書也,

13 明‧茅坤:〈附讀《史記》法〉,《史記鈔》(明泰昌元年(1620 年)烏程閔氏刊朱墨套印 本),卷一,頁1-2。

故皆不錄。14

茅坤指出,〈景帝紀〉是元成年間褚先生所補,非太史公原本所作之紀;而〈漢 武帝紀〉幾乎本〈封禪書〉而來,親歷漢武帝雄才大略時代的太史公不該將此紀 寫得如此散漫,因此現今所見之紀,同樣不是出自太史公之手筆。這些從文獻學 角度發出的批評和疑慮,使得茅坤沒有收錄〈景帝紀〉、〈漢武帝紀〉等篇章。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苧田氏與茅坤在《史記》的選文及選文標準上存在一 定的差異。苧田氏的《史記菁華錄》選文篇數精簡,對於所選的篇章也大量進行 刪節,他以「文辭之菁華」為標準,將敘述奇事的精彩文辭予以收錄,而略去那 些隨事敷衍的平淡之處。茅坤的《史記鈔》則選編了大量的《史記》篇章,並且 其所選錄篇章的內文大部分保持完整、不加刪節。茅坤從歷史完整性、文學以及 文獻學角度考量《史記》中的篇章,將那些儘管內容一般、但可以補足歷史記述 完整性的文段以及文學技巧甚高的文本收錄到《史記鈔》中;至於在文獻的真實 性和可靠度存疑的內容,則不予選錄。

(二)圈點符號及其用法

苧田氏和茅坤都在評文過程中使用了圈點符號來表達不同的批評意涵。不過,

從《史記菁華錄》和《史記鈔》二書的對比來看,他們所使用的符號及其意涵都 有所不同。

苧田氏在《史記菁華錄》中所使用的圈點符號包括:「◦」、「、」、「㇀」、「◦◦◦」、

「、、、」、「△」、「 」、「 」共八種。這些符號依據其功能不同,可分為兩類,

一類承擔「標示句讀」的語法功能,一類承擔標示文章脈絡、文辭菁華的理解與 批評功能。

在本論文的第三章中,筆者已經通過《史記菁華錄》中具體用例的圖示,對 這些符號各自的功能加以說明。為了便於與茅坤《史記鈔》的圈點符號體系進行

14 明‧茅坤:〈附讀《史記》法〉,《史記鈔》(明泰昌元年(1620 年)烏程閔氏刊朱墨套印 本),卷一,頁2。

第六章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異同

此外,據筆者所見,茅坤在《史記鈔》中同樣也使用圈點符號為句子斷句,他所

第六章 《史記菁華錄》與《史記鈔》的異同

批的篇幅更為短小。夾批內容豐富多樣,有字詞注音註釋,有段落大意,有敘事、

描寫手法的評議,也有苧田氏隨文而寫的片段感想。最後是尾評,也就是一篇末 尾的評論。與眉批、夾批相比,尾評的篇幅往往更長,其內容並不針對文章的某

描寫手法的評議,也有苧田氏隨文而寫的片段感想。最後是尾評,也就是一篇末 尾的評論。與眉批、夾批相比,尾評的篇幅往往更長,其內容並不針對文章的某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11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