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編著者問題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28-37)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第二節 編著者問題

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三 種稱呼。學界公認這三種稱呼指稱的都是同一人,因此它們之間可以相互通用:

在書籍的出版時,北京中華書局將《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署名為「姚苧田」,

臺北聯經出版社則署名為「姚祖恩」;在學術論著中提及時,有人稱《史記菁華 錄》的編著者為「苧田氏」、有人稱為「姚苧田」……諸如此類,用「苧田氏」、

「姚祖恩」、「姚苧田」的任一個來稱呼《史記菁華錄》編著者,原本都是沒有問 題的。

但是,這一認知在近年來不斷受到挑戰。侯富芳從《史記菁華錄》題辭的落 款時間與姚祖恩的生卒年的差距出發,提出對「姚苧田即是姚祖恩」的質疑;隨 後李振聚、陸平也加入了這一問題的討論,進一步探析「誰才是《史記菁華錄》

的真正編著者」。

這意味著,我們原有的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稱呼和認知是可以打上問 號、重新檢討的。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三者的真正關係為何?它們是否都可 以用來指稱《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前賢的質疑是否合理?《史記菁華錄》的

6 陸平:〈《史記菁華錄》作者獻疑〉,《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第 7 期(2013 年 7 月),頁 47-48。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編著者是否真的另有其人?這些問題,都是本小節所要探究的內容。

一、《史記菁華錄》編著者之稱呼溯源

要釐清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三者的真正關係,我們需要先了解這三種稱 呼是何時開始出現,又如何一步步成為可以互通的稱呼。

苧田氏這一稱呼的出現,應當是最早的,因為《史記菁華錄》題辭的落款署 名即是苧田氏。而由此,我們也可以確定,苧田氏作為《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 稱呼是沒有問題的。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姚祖恩」和「姚苧田」這兩個稱呼。首先是以「姚 祖恩」稱呼《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歷史溯源。葉聖陶在〈《史記菁華錄》讀法 指導大概〉中將《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稱作「姚祖恩」,他記載道:

《史記菁華錄》是錢塘姚祖恩編的。他在卷首有一篇題辭,末書『康熙辛 丑七夕後三日,苎田氏題』;卷尾又有一篇跋,末書『辛丑長至後三日閱 訖題此』;據此可知他這部書的編成在清康熙六十年辛丑(公元一七二一 年)。『苎田氏』是他的別號,幸而題辭後面有吳振棫的短跋:『此本為吾 鄉姚公祖恩摘錄,比携之入黔,中丞善化賀公見而善之,命校勘刊行,以 惠學者;道光癸卯五月,錢塘吳振棫識』;才使我們知道編者的姓名和籍 貫。但除此之外,我們對於姚祖恩便別無所知。『善化賀公』是賀長齡,

曾做貴州巡撫。吳振棫曾做貴州布政使,此書原版就在任內刊刻,所以卷 首書名旁邊署著『藩憲吳開雕』五字。『癸卯』是道光二十三年(公元一 八四三年),據此可知此書行世快滿一百年。原版而外,各地刻本不少⋯⋯7 由此看來,葉聖陶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身份的判斷,乃依據吳振棫( 1792-1870)的短跋。吳振棫寫下「此本為吾鄉姚公祖恩摘錄」,直接宣告了《史記菁

7 葉聖陶:〈史記菁華錄讀法指導大概〉,《略讀指導舉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年 2 月),頁63。

華錄》的編著者是姚祖恩。這是目前對「姚祖恩」這個稱呼所能追溯到的最早源 頭。

至於最先以「姚苧田」稱呼《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的,當是趙承恩(生卒 年不詳,約生活於道光至同治間)。在同治十二年趙氏紅杏山房刊本的序中,趙 承恩如此寫道:

《史記菁華錄》,蓋錢塘姚公苧田先生摘錄成帙,刊以行世,其書頗傳於 蘇、浙間,而一二好古之士,往往愛其書而卒不獲見,每深恨焉。⋯⋯余 久欲購一節鈔善本,使便流覽,適得斯錄,見其刪繁就簡,不戾史公本旨,

則不得謂史公之功臣,而未嘗不為讀史公書者之一津梁也。余刻其書以公 諸世,即為敘其沿起如此云。8

趙承恩提出《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與刊刻者都是「錢塘姚公苧田先生」。這裡 的「姚公苧田先生」,就是「姚苧田」。趙承恩在這篇序里用「姚苧田」來稱呼《史 記菁華錄》編著者。這是現存資料中最早使用這一稱呼的記載。

了解了《史記菁華錄》編著者三種稱呼各自的出處,那麼這三種稱呼是如何 開始互通、用來指稱同一人的呢?依據現有的資料來看,筆者以為很可能始於趙 承恩的序言。

上述趙承恩的序言中,他所提到的「苧田先生」這一說法,應當是根據《史 記菁華錄》題辭的落款,指的是「苧田氏」。稱呼「錢塘姚公苧田先生」,即認為 苧田氏是「錢塘姚公」。

那麼,這位「錢塘姚公」指的是誰呢?趙承恩說這位「錢塘姚公」是《史記 菁華錄》的編著者和刊刻者。我們知道,《史記菁華錄》現存最早的版本是由姚 祖恩刊刻;此外,根據《乾隆杭州府志》的記錄:「姚祖恩,錢塘人,補用知縣。」

8 趙承恩:〈史記菁華錄‧序〉,轉引自《史記菁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5 月),〈附錄一〉,頁237。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9,姚祖恩正是錢塘人。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確定,趙承恩所說的「錢塘姚公」

是指「姚祖恩」。

這也就是說,趙承恩不僅提出了「姚苧田」這一說法,還將「姚苧田」與「苧 田氏」、「姚祖恩」三者等同起來,共同指稱《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

而在這一過程中,「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三個稱呼的關係也變得 明晰起來:「姚苧田」這一稱呼,是建立在姚祖恩是《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這 一前提下的產物──因為姚祖恩是編著者,因此他就是〈題辭〉落款的苧田氏,

「祖恩」和「苧田氏」分別為姚氏的名或號,因此有了「姚苧田」的說法。

二、對《史記菁華錄》編著者的質疑與探究

了解了「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三種稱呼的起源、內涵與關係,接 下來我們要看看學者們對這些稱呼的質疑。最早對這些稱呼提出異議的是侯富芳,

她所探究的是「姚苧田是不是姚祖恩」的問題;其後是李振聚和陸平更為深入的 研究,他們不僅否定了「《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為姚祖恩」這一命題,還進一 步對《史記菁華錄》的真正作者作出推測。下面,筆者將對他們的研究進行更詳 盡的探討,看看各家的論斷是否合理,並對《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問題提出自 己的看法。

關於《史記菁華錄》編著者問題的探討,最早見於侯富芳的〈《靜志居詩話》

散論〉:

一個疑點:姚苧田是姚祖恩麽?以《史記菁華錄》書首「苧田氏」所作〈題 辭〉時間來看,其時為康熙辛丑年即公元1721 年;以姚氏此時為二十歲 計,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中進士,(《清朝進士題名錄》著錄姚祖恩是 乾隆甲辰四十九年(1784)進士。前引張寅彭先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

9 淸‧鄭澐修、淸‧邵晉涵撰:《乾隆杭州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續修四 庫全書》史部地理類703 冊),頁 10。

進士」之說,不知所據為何。)姚氏已八十餘歲;以阮元等《道光廣州通 志》裡著錄「浙江人進士」姚祖恩在嘉慶十二年(1807)做過惠安縣令,

此時姚氏已近一百一十歲。顯然,僅以年齡推算,姚苧田等於姚祖恩絕不 可能。則朱自清先生所據的吳振棫的說法必然有誤。為道光四年(1824 年)

版《史記菁華錄》作序的繡谷省庵趙承恩,正是清代咸豐年間在江西臨川 創辦紅杏山房刻書的趙氏。趙氏並未講姚苧田即姚祖恩。10

侯富芳認為《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是姚苧田,但是姚苧田並不等於姚祖恩。而 後,她通过考述扶荔山房刻書情況,進一步提出姚苧田、姚祖恩及姚德恆是一脈 傳承的一家人:

根據各種書目及圖書館館藏目錄,姚氏的扶荔山房共刻印過四部書。

1、《靜志居詩話》二十四卷 (清)朱彝尊撰(清)姚祖恩編 扶荔山房嘉 慶二十四年刻;

2、《史記菁華錄》六卷 (清)姚苧田撰 朱墨套印本 扶荔山房清道光四 年(1824 年)刻

3、《南宋雜事詩》七卷 (清)沈嘉轍等撰 扶荔山房清道光九年刻 4、《萬曆野獲編》三十卷 補遺四卷 (明)沈德符撰 (清)錢枋輯 清道 光七年扶荔山房刻;錢塘姚德恆清同治八年重印

我們認為,姚苧田、姚祖恩及姚德恆應該是一脈傳承的一家人,祖籍錢塘,

後生活在羊城,並開創了扶荔山房刻印書籍。

儘管侯富芳敏銳地察覺到苧田氏在《史記菁華錄》題辭中的落款時間與史料記載 姚祖恩中進士、仕宦的時間相隔甚遠,從而指出姚祖恩並非《史記菁華錄》的編 著者,但她的推論卻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處。其一,侯氏稱呼《史記菁華錄》的

10 侯富芳:〈《靜志居詩話》散論〉,《圖書館雜誌》第 11 期(2011 年 1 月),頁 95。

第二章 版本與編著者問題

《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

另一方面,李振聚依據史料,推測清代學者章楹(生卒年不詳,生活於康熙、

雍正年間)可能是《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

偶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中影印有《諤涯脞說》五卷,浙江新城章楹撰。

卷中每小節之後多有署名「苧田氏」之評語,當然此「苧田氏」為章楹。

《兩浙輶軒錄》卷十九云:「章楹,字柱天,號苧田,新城人。雍正癸丑

(1733)進士,官青田教諭,著浣雲堂詩鈔三卷。洪燿曰:『苧田未第日,

即名著日下,以耳聾降補教諭。學問深邃,著作甚多。家本新城,寓居餘 杭,妻周氏亦解吟詠。』」《(光緒)青田縣志》載:「雍正十三年:章楹,

任青田教諭。新城進士。舉博學宏詞。」《(光緒)處州府志》云:「章楹 字柱天,新城人。雍正癸丑進士。官青田教諭。學極灝博,睥睨不可一世。

以耳疾,願就教職。著述充棟,已刻者《諤崖脞說》、《浣雪堂集》二種,

乃門人刊於中州者。餘皆鍵置一大麓 ,有偷兒入室竊之去,後鄰人得之於 屋旁池中,亟往視之,悉其手稿,已潰爛不可讀矣。初寓家余杭城東,後 徙溪塘,嘗賦詩有『家林曲水雙橋』之句,人稱『章曲水』云。」⋯⋯《諤

乃門人刊於中州者。餘皆鍵置一大麓 ,有偷兒入室竊之去,後鄰人得之於 屋旁池中,亟往視之,悉其手稿,已潰爛不可讀矣。初寓家余杭城東,後 徙溪塘,嘗賦詩有『家林曲水雙橋』之句,人稱『章曲水』云。」⋯⋯《諤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