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131-142)

《史記菁華錄》一書,是由苧田氏精心編著而成的《史記》評點選本。他對

《史記》中的篇章篩選剪裁,抽挹出這部鴻篇巨製中的菁華;并輔以細緻全面、

見解獨到的評點,貫穿全書。

作為清代流傳最廣的《史記》選本之一,《史記菁華錄》一書的優點非常突 出。在選文方面,該書篇幅不過《史記》的十分之一,解決了《史記》卷帙浩繁、

不便存放的問題;而精要的選文、恰如其分的剪裁,不僅使選文銜接自然,讀來 絲毫沒有內容殘缺或突兀之感,更讓《史記》最菁華的部分集中呈現,讓讀者能 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抓住重點,領略《史記》行文之奧妙,擺脫「掩卷不遑卒讀」

的困境。至於評點方面,《史記菁華錄》一書的註解細緻詳密,為讀者提供了極 好的閱讀指導作用,使他們不再迷失於《史記》的廣博深奧之中。

不過,《史記菁華錄》也存在若干不足之處。選文方面,它所展現的《史記》

面貌是不完整的。苧田氏「掇其菁華略其敷衍」的選文和剪裁,完全是出於文學 性之考量;對於《史記》史書性質與太史公精神的呈現,不免有所欠缺。圈注方 面,書中沒有類似於〈凡例〉性質的文章,對圈點符號的作用與內涵加以說明,

這對當時的學者而言或許不成問題,但對當今多數讀者而言,這些圈注符號的意 義便難以索解了,因而削弱了指點閱讀之作用。評點方面,《史記菁華錄》中存 在一些錯誤的注釋與解讀,這可能對讀者的理解造成誤導。此外,由於《史記菁 華錄》的文學性傾向,書中的歷史評論篇幅較少,且所論大多不出前人的窠臼,

缺乏新的見解,啟發性有限。

當然,這些不足並不能掩蓋《史記菁華錄》作為優秀《史記》評點選本的事 實。它的價值與影響受到歷代學人的肯定。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曾對此有過 論述,他說:

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

遠之。朱子似乎見到了這個,他注「四書」,一種作用就是使「四書」普 使用的教材。胡懷琛(1886-1938)說:

現在學校裡常用的《史記菁華錄》、《諸子精華錄》,都是節錄的《史記》、

參考文獻

書中的評點稱讚有加:「古文宜讀《史記菁華錄》,書止四本,評點醒目。」8

參考文獻

分散,因此並未受到研究者太多的關注,至今仍然沒有針對該書的系統性研究。

近年來,隨著《史記》學發展的開拓與深入,明清時期諸多《史記》評點選 本也開始為更多學者所關注。丁德科、凌朝棟將明清乃至民國時期《史記》選本 的一些代表作,如《史記纂》、《史記半解》、《史記七篇讀法》等重新整理,編成

《史記選本叢書》出版。針對《史記菁華錄》的研究數量自2007 年起也有了顯 著的增長。

本論文基於前人的基礎上,對《史記菁華錄》一書展開全方位、系統性的研 究。該書共有六卷本和四卷本兩大版本系統,六卷本的祖本是清道光四年(1824 年)姚祖恩主持刊刻的扶荔山房朱墨套印本,此後有同治十二年的趙氏紅杏山房 本、清光緒九年(1883 年)廣州翰墨園本等刻本。四卷本現存最早為清道光二十 三年(1843)紅杏山房刻本,由吳振棫(1792-1870)在姚氏六卷本的基礎上校 勘、略作刪改后刊刻出版。六卷本與四卷本的區別在於冊數以及選文數量──四 卷本較六卷本少一篇〈封禪書〉。此外,兩個版本中〈滑稽列傳〉與〈貨殖列傳〉

的篇目順序相反。

《史記菁華錄》的編著者過去有三種稱呼:苧田氏、姚祖恩、姚苧田。苧田 氏是據《史記菁華錄》題辭上的落款確定的,姚祖恩是吳振棫最先提出的,姚苧 田之稱則起源於趙承恩。根據侯富芳、李振聚與陸平的考證,姚祖恩的生年與苧 田氏落款時間相去甚遠,因此姚祖恩並非苧田氏,而姚苧田的稱呼也相應地要被 取消。侯富芳、李振聚與陸平對苧田氏真實身份的推測還缺乏充分證據,因此目 前最好還是將編著者稱為「苧田氏」。

苧田氏編著《史記菁華錄》的起因,乃是因為看到時人在學習《史記》時遇 到種種困境,加上他個人自小對《史記》的喜愛與鑽研。他編著這部《史記》評 點選本,目的是希望能夠幫助學子更好地研讀與學習《史記》。

《史記菁華錄》選文涵蓋《史記》五體,不過所選篇章數目與篇幅都十分精 簡。苧田氏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採取「掇其菁華,略其敷衍」的選錄原則,精心

挑選出《史記》敘事描寫中精彩的部分。《史記菁華錄》的評點由「圈點」與「評

參考文獻

風格的分析,苧田氏直接提出自己的反對意見和理由。不過,苧田氏的這兩處批 評,不是失於對《史記》體例不明,就是失於證據不夠充分。除了對太史公的書 寫發表不同意見外,苧田氏也在評點中回應了前人對《史記》的一些看法,他從 人物性格以及歷史描寫的細節處出發,反駁前人的見解或揭示前人批評的漏洞。

明清時期是評點學與《史記》研究的高峰期。把《史記菁華錄》放在明清《史 記》評點的脈絡中考察,將它與形式最為接近的《史記鈔》進行比較,可以從中 見出《史記菁華錄》的特性。苧田氏的編著動機是由於時人學習《史記》時的困 境,他希望能編著一書展現《史記》之文學技巧與精神,對讀者研讀與學習《史 記》提供幫助。而茅坤則是有感于時人學習《史記》的誤區、以教導讀者學習作 文為目的編著了《史記鈔》。在評點體例方面,本文探討了兩書的選文及選錄標 準、書中所使用的圈點符號及用法,還有批語形式及其內容。兩書的選錄標準各 有不同,《史記菁華錄》的選文遠少於《史記鈔》,但評論則詳細許多。至於評點 內容,兩書的共同點是都包含了文章理解、文學鑒賞與歷史評論三大方面的內容。

他們都有各自獨到的體會。不過,茅坤的評語要比苧田氏的簡短許多,也不如苧 田氏來得全面、詳細。像苧田氏所關注的語言藝術與風格、史法批評等,茅坤的 評論中也少有提及。由此可以看出,《史記菁華錄》精簡的篇幅、詳密的批註確 實是它作為《史記》評點選本的一大特色。

以上是本文對《史記菁華錄》一書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使學者對該書零散細 密的評點有進一步、體系化的了解,對苧田氏的批評思想與特點有更深入的認識;

也期待此文能為《史記》傳播接受史與明清《史記》批評史、《史記》評點選本 史的研究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以著作時代先後為順序)

漢‧司馬遷撰、南朝‧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日〕瀧 川資言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年 6 月)

漢‧司馬遷撰,清‧王有宗注釋,凌朝棟、高軍強整理:《分段標註史記菁華錄》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年 3 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62 年 6 月)

漢‧揚雄撰,汪榮寶註疏:《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店,1991 年 6 月)

南朝‧范瞱:《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 5 月)

南朝‧劉勰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8 年 4 月)

唐‧劉知幾撰,清‧蒲起龍通釋,呂思勉評:《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 12 月)

宋‧蘇軾:《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 年 6 月)

明‧茅坤著,張大芝、張夢新校點:《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年 10 月)

明‧茅坤編著:《史記鈔》(明泰昌元年(1620 年)烏程閔氏刊朱墨套印本)

明‧凌稚隆輯校,明‧李光縉增補,于亦時整理:《史記評林》(天津:天津古籍 出版社,1998 年)

明‧金聖嘆:《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12 月)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臺北:中華書局,1970 年 11 月)

清‧苧田氏編著:《史記菁華錄》(清光緒九年(1883 年)廣州翰墨園刻朱墨套印 本)

清‧苧田氏編著:《史記菁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5 月)

清‧牛運震撰,崔凡芝校釋:《空山堂史記評註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8 月)

淸‧鄭澐修、淸‧邵晉涵撰:《乾隆杭州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703 冊)

參考文獻

年3 月)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13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