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批駁前人意見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104-109)

第五章 《史記菁華錄》的歷史評論

第五節 批駁前人意見

《史記菁華錄》中,還有一些對前人解讀意見的反駁。苧田氏擅長從《史記》

敘述的細節中找出論據,批駁前人看法中的漏洞。

例如項羽殺宋義一事,苧田氏在評論中便反駁了宋代學者蘇軾的觀點。關於 項羽殺宋義一事的始末,在〈項羽本紀〉中是這樣描寫的:最初,宋義受楚王重 用,擔任救趙之行的上將軍,而項羽和范增分別擔任次將和將。在行軍途中,宋 義和項羽因為何時該出兵攻秦的問題起了激烈爭執,宋義主張按兵不動,項羽則 認為應當盡快出擊。後來,宋義送自己的兒子去輔助齊王,大宴賓客,此時正好

36 漢‧司馬遷撰、南朝‧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瀧川資言會注考證:

《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年 6 月 1 日),〈汲鄭列傳〉,卷一百二十,頁 1248。

第五章 《史記菁華錄》的歷史評論

天寒大雨,士兵饑寒交迫。項羽便以此為藉口,說宋義不體恤士兵,戰略錯誤,

然後將其首級砍下。並對軍中宣佈是宋義與齊國謀反,自己是奉楚王之命殺人的。

蘇軾〈論項羽范增〉中對「項羽殺宋義」一事評論道: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 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 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 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 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閒無 疑之主哉?37

蘇軾立論之基,在於范增為「立義帝」之謀主,一旦項羽對義帝起殺心──如殺死 義帝所立的卿子冠軍宋義,即表明他拋棄此計,自然也會對謀主的看法有變。因 此他說,項羽殺宋義乃「疑增之本」。對此,苧田氏提出不一樣的看法。他在眉 批中評論道:

宋義庸妄,不難一見而決,然是時好奇計之范增為末將,豈有不置一策之 理?且項羽歷數宋義之失,言言中竅,非羽所及,而其後增又即委贄於羽,

故吾嘗謂自此以下,皆增之計畫也。蓋立懷王之意,原欲借以就項王之業,

今乃任其用宋義以僨績,豈所甘哉?蘇子謂殺宋義乃疑增之本,未必然也。

38

苧田氏從另一角度對此進行反駁。他從范增「好奇計」的性格判斷,推測他始終 在為項羽出謀劃策,包括後來項羽殺宋義前那段話,也很可能是出於范增指點,

由此對蘇軾的判斷進行反駁。

苧田氏很擅長從人物的性格作為立論的依據,以此反駁前人的一些觀點。除

37 宋‧蘇軾:《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 年 6 月),頁 539。

38 清‧苧田氏:《史記菁華錄》,卷一,頁 8-9。

了上述的例子之外,還可以從他對項王要挾要烹劉太公一事的評論中看出: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

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

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 益禍耳。」項王從之。

苧田氏眉批道:「先儒多謂分羹之語為英雄作略,太公全虧此語因得不烹;吾謂 父子之間分雖殊而理則一,當其推墮子女時,忍心固已畢現,豈得謂孝惠、魯元 亦虧其推墮因得不死耶?此指示隆準翁頑鈍處,不必曲之為說。」39

對於前儒對漢高祖「分羹之語」的好評,苧田氏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從劉邦 當年親手推墮自己親生子女下車的事件中,分析出劉邦這個人有「忍心」,對於 親情的淡薄已有徵兆。因此,他對項王所說的「分羹之語」同樣也是其在孝義方 面的一脈表現。

苧田氏還擅長從細節處找出前人批評的漏洞。如〈項羽本紀〉中: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40 苧田氏眉批道:「高祖定天下,誅丁公而侯項伯,此中實有不可一例論者。先輩 或以此為比例,非也。」

漢高祖對於兩個同樣有救命之恩的故人,選擇誅殺丁公而侯項伯,前人有所 議論。苧田氏卻從項羽傳記的一處細節,挖掘出項伯當初對劉邦的救命之恩是純 粹的捨己救人,反觀丁公則是一開始追擊自己的敵人,從而為高祖平定天下時誅 殺丁公,卻給了項伯封侯之譽的疑案一種合理的解釋。

39 清‧苧田氏:《史記菁華錄》,卷一,頁 17-18。

40 清‧苧田氏:《史記菁華錄》,卷一,頁 13。

第五章 《史記菁華錄》的歷史評論

第六節 小結

本章討論的是《史記菁華錄》的歷史評論,包括史法批評、評太史公「好奇」、 解讀太史公深意、提出與太史公不同的見解以及批駁前人意見等五個部分:

一、史法批評。史法批評的部分,苧田氏主要評價了太史公的「不虛美,不 隱惡」,對《史記》的敘事與描寫手法以及對《史記》中的微言大義表示了肯定。

二、評太史公「好奇」。對太史公「好奇」的評價,苧田氏兼持褒貶兩種態 度。一方面,他繼承前人的觀點,認為太史公由於好奇而導致《史記》出現破體,

諸如項羽入本紀、陳涉入世家。但從太史公〈自序〉中對《史記》體例的說明,

可以了解苧田氏的批評是站不住腳的。另一方面,苧田氏又表現出對太史公好奇 的讚賞,認為他的「好奇」是與「奇識」結合在一起的,能夠對史學書寫有所裨 益。

三、解讀太史公深意。苧田氏由於反復研讀《史記》,因此常常能從細枝末 節處闡發前人所未解讀出的太史公之深意,尤其是《史記》敘事背後隱微的批評。

四、提出與太史公不同的見解。苧田氏在《史記菁華錄》中大多表達出對太 史公史學素養與見識的讚美與認同,但在對人物的看法與評價上,他們有時存在 一些分歧。在對蕭何的論贊及汲黯行政風格分析等意見相左處,苧田氏會直言不 認同,並發表自己的見解。不過,苧田氏的兩處批評,或是失於對《史記》體例 之不明,或是失於證據不夠充分。

五、批駁前人意見。除了對太史公的書寫發表不同意見外,苧田氏也在評點 中回應了前人對《史記》的一些看法,他擅長從人物性格以及歷史描寫的細節處 出發,反駁前人的見解或揭示前人批評的漏洞。

在文檔中 《史記菁華錄》研究 (頁 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