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各國學科教室型的發展概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各國學科教室型的發展概況

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英國、芬蘭等國家的中學皆採學科教室型設計,

學生跑教室上課,教室屬於老師的,對教學品質的提升大有助益。中國、韓國近 年來亦考察歐美的教育改革,借鑑國外的學科教室型空間規劃與使用,推動教室 革命。本節分別論述美國、日本、中國、芬蘭、韓國的學科教室型發展背景和實 施方法。

壹、美國 一、背景

美國中等學校選課制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課程安排注重因材施教,這種做 法給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帶來很大麻煩,加上學校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是有限的,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們採用跑班制度教學管理制度,即按學科劃分教室,學生 上什麼課就到什麼學科教室。

二、實施

美國非常重視學生的個別學習計畫,由於跑班制度及重視學生的差異性與獨 立性,每個人的課表從國中開始就不盡相同(許維素,2013)。學校制定全校教師 課程表和學生個人課程表兩種,根據其個人所制定的學習計劃及教師課程表,規 定其每週上課的時間安排和教室安排。

美國的跑班制度,即每位教師上課的教室和上課時間固定,如果每位教師只 擔任一門同年級、同水準的課程,他一天所上的數節課內容就完全一樣。如此一 來,選修這門課的學生就可以在多種聽課時間進行選擇,避免與自己學習的其他 科目發生時間上的衝突。

學科教室型可以提高教室的利用率,為教師節省時間和精力。張杰(2004)

提及跑班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於每節課都處於不同的教室中,與不同的 教師、學生相處,歸屬感得不到滿足,不利於學生的心理發育和人格的完善;二 是學生出勤難以掌握,不利於學生全面的管理。對此,美國解決的措施是﹕學生 入學開始便被分成20人左右的小組,每組指定一名指導教師並安排一間教室作 為他們的活動基地,每天早晨上課前本組學生與其指導教師在這間教室碰面,進 行一定時間的交流,然後各自去上課,教室另作他用。這樣的作法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滿足學生的心理歸屬需求。

與這種跑班制度相適應,美國中小學的校舍建築與臺灣中學有很大的不同,

學校所有建築設施,全在一個連成整體的建築中,不管是教室、辦公室、體育館 還是餐廳、圖書館等等,所有室內場所,全都在一個整體性的建築裡(李海林,

2012)。而且,幾乎所有的建築,都控制在一兩層內,三層、四層的幾乎沒有,以 方便學生跑班。

貳、日本 一、背景

日本對國中和高中學科教室型設計甚為重視,因應少子化和在政府的倡導下,

許多中等學校運用老舊校舍改建之際,改採學科教室型空間營運方式。長澤悟和 中村勉(2004)、湯志民(2006b)強調,過去高級中學建築規劃以學習群體與生 活群體一致的固定班級,無法因應日本正推展的特色高級中學校,包括:

(一)綜合學科高級中學校:過去的普通科加上專門學科,而第三學科則是 1944

15

年開始設置。設有系列課程,共計 80 學分,其中 35 學分為必修課,其餘的學 分則從專門學科群中選修。

(二)學分制高級中學校:課程設置不是按照學年劃分,只要修完了畢業所規定 的學分,便可被認定為畢業。

(三)綜合選修制高級中學:開設眾多可供選修的科目之講座,以滿足學生的多 樣性的需求。在教師人數和設施內容等方面,學校規模越大,對開設多種講座越 有利。

(四)設置有特色的學科、課程和科目:迎合資訊、社會福利、商貿、旅遊、體 育等的社會需求。

日本學科教室型規劃設計與營運的相關研究有 30 年以上之歷史,採用學科 教室型的中學校已達 50 所(長澤悟和中村勉,2004;湯志民,2006b),高等學 校和綜合高等學校也有多所學校規劃學科教室型(長倉康彥,1993;長澤悟等,

2006;長澤悟和中村勉,2004;建築思潮研究所編,2006;湯志民,2006b)。 湯志民(2006b)指出,日本從 1976 年起沖繩縣立沖繩水產高等學校學科教 室型的設立,1991~1995 年福島縣三春町立初級中學校通過重新啟用學科教室型 教學制度的教學實踐,使公立學校重生的典型評價。2000 年以後,更是新增許多 學科教室型設計學校。

二、實施

日本文部科學省將學科教室型納入《中学校施設整備指針》(文部科学省大臣 官房文教施設部,2003)和《高等学校施設整備指針》(文部科学省大臣官房文教 施設部,2004)。横浜市教育委員会事務局施設課(2002)在《横浜市小・中学校 施設計画指針》中,納入中學學科教室型的營運,各學科對應的設備、家具、教 材等之配置,以及學科教室的整備和氛圍的充實。

近年來採用以學科教室型為主體的學習環境,已在日本全國各地逐漸施行並 形成特色。

學科教室型滿足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自主選擇權,展現了學生 的主體地位,並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性。學生自主性與自律性的習慣養成後,運用 學科教室型型來學習,產生了學習的效果與魅力。湯志民(2006b)分析日立市立 駒王中学校(2006),對該校學科教室型優點的活用,提出四點說明:

(一)深具彈性的校舍空間。各學科有各自獨立的環境,為配合學習內容,要有 活用教材講義、圖書資料、視聽器材、電腦資訊設備的能力,才能有多樣化的學 習活動,而促進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狀態,意味著快樂學習的展開。

(二)自己選擇、自己決定的學習場所。各個學科,為因應學習內容、從學習課 題、學習方法、學習課程和學習場所,都能依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和決定。學習進 行中,自己選擇、自己決定學習場所的這件事,能提高學習熱誠,並可把它當作 目標來思考,連帶著也能思考該學習所帶來的喜悅與成就感。

(三)配合學習的排列展示。活用教學媒體製作室寬廣的教育空間,不僅展示學 習成果的作品,學生據此展示來互評。透過展示,學年和班級的其他細項也做了 交流,這種學習態度的養成能提高學習意願。

(四)社區提供的教育資源。設置了公民與道德的專用教室,期能在校內恆常的 生活環境中去落實公民與道德的教育。定期邀請相關的社會人士,為一年級的公 民與道德來演講,致力擔當與共同努力於道德品性的學習,並努力使公民與道德 的上課方式極具魅力與學習效果。

參、中國 一、背景

根據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規定,高 中生在學校除了學習必修課程,還有總量超過必修課程的國家選修課程和一定數 量的學校自主開發的校本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 科方向和教師,安排自己的課堂學習。

17

由於高中教育已經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隨之發生變化,從只面向少 數人的精英主義教育,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大眾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不再是只為大學輸送合格的新生。高中畢業生可能繼續升學,也可能直接走向社 會,高中教育就應當轉變為培養學生的人生規劃能力、職業意識和創業精神,這 些正是新課改所十分強調的。

20 世紀末,大陸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 21 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國 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提出:人才 培養體制改革,其中注重因材施教為重點之一。有五點要求:

(一)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

(二)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

(三)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機制。

(四)改進優異學生培養方式,在跳級、轉學、轉換專業以及選修更高學段課程 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

(五)健全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拔方式,改進中學生升學推薦辦法,創 新研究生培養方法。

高中新課程實驗於 2004 年啟動,海南、廣東、山東、寧夏為首批實驗區。2005 年,江蘇成為實驗區。2006 年實驗範圍擴大到福建、遼寧、浙江、安徽、天津五 省市,初步形成了東部沿海省市全面推進高中新課程的格局。

二、實施

李一瑋(2011)歸納整理走班制(即跑班制度)的實施辦法:

(一)課程設計更具靈活性、多樣性和可選擇性

構建一個全新的課程結構,是實施走班制(即跑班制度)的前提和關鍵。課 程結構的構建以突出選擇性、多樣化原則,課程類型包括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這種課程結構賦予了學生很大的自

主權,他們可根據自身的能力和愛好靈活地調整所學各門功課的比重,並朝不同 的方向發展,打破了學科中心課程對學生的桎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 了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

(二)教師進一步尊重學生,因材施教

教師樹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觀念,平時多注意觀察、瞭解學生,尊重學 生因環境等方面的因素而造成的知識經驗、學習興趣、智力水準等的差異,充分 調動自身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握好自身教學個性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結合點,選定 任教課題並進行設計,充分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彌補學生的知識缺陷、

延伸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能力、深化學生的特長。

(三)管理機制上必須確保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三)管理機制上必須確保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