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論述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闡述研究範圍和限制,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吳清山(2008)指出,學校的空間規劃與課程、教學和行政一樣,均具有引 領學校發展的影響力量。

學校建築設施所建構的環境,是學生學習、互動和休憩的生活空間,學校建 築規劃對學生行為自有其影響。學校的生活空間,是社會的空間,也是物質的空 間,存活於每位師生的不同課程設計和學校生活樣態中,且各異其趣。

校舍面積的增加,不在於興建,而在於巧妙的重疊運用,隨著使用者的課程、

教學、活動和管理之需(湯志民,2013)。是以透過學校建築的形式,可以窺見在 該時空下對教育目的、過程的看法。

學校作為一個教育的場所中所包括的軟體(課程內涵、教學方式等)與硬體

(教學設備、學校建築等),都應該是經過教育者精心籌劃而來。籌劃的目的不在 於限制或掌控校園裡將要發生的教育活動,而在於將教學者的教育哲學具體地表 現,並成為貫串校園面貌的核心價值(王涵儀、黃立欣,2002)。近年來,臺灣新 建的學校建築,不僅是設備新穎、綠色建築、無障礙空間、耐震結構、無圍牆設 計,學校空間和教室規劃更能與課程、教學、文化結合,教育意境和層次提升。

臺灣學校校舍規劃配置的制度而言,在功能性的配置上,通常配合課程與空 間的營運有四種型態(日本建築學會,1974;西日本工高建築聯盟,1986;谷口 汎邦,1982;湯志民,2006a)(表 1-1):

一、綜合教室型(activity type, A 型):全部的課程均集中在同一個教室上課。

二、特別教室型(usual & variation type, UV 型):一般的課程在普通教室上課,特 別的課程在特別教室或專門的學科教室上課。

特別教室型 usual & variation type classroom , UV 型

混合型 platoon type classroom, P 型

未定名

圖例: 普通教室、 專科教室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學科教室型的名稱,出自湯志民(2006a)。教學空間革新―學科教室型規劃之探析。友善校園規

3

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英國、芬蘭等國家的中學多採學科教室型(V 型)設計,學生跑教室上課,教室屬於老師的,此型設計的優點比特別教室型(UV 型)節省建築和空間,可增加教室的使用效率,利於教師教學準備和教室布置,

教室視聽化的教學設備有專人管理,對教學品質的提升,大有助益。

大陸於 2008 年推動的新課標要求走班式3(跑班制度)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現 有的知識基礎以及學習能力在不同層次的教學班上課,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 目標,提出不同層次的學習要求,給予不同層次的教學與輔導,進行不同層次的 檢測,使所有學生都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張世玲,2011)。走班式分層教學是一 種層次有區分,班級不固定,學生可流動的學習制度。

目前,臺灣的學校大部分時間都以固定的班級型態(此即特別教室型,UV 型), 在普通教室進行教學,但是,普通教室教學資源有限,高中分科較細,教師對教 學空間的掌控性不強,加上老師需奔走各個教室上課,只能帶個簡易的教具。普 通教室布置,一般都偏重在導師的責任,教室布置與教學布置並不畫上等號,且 沒有隨著教學單元的進行,靈活更換情境布置。

McGuffey(引自 Earthman&Lemasters,1998)的研究提出,陳舊不合時宜的 學校建築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負面的影響,相反地, 安全、現代和管理良好 的環境設施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學校設施因年級及科目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影 響。

在教學情境中,每位教師的教學需要資源豐富、運用得心應手的教學空間,

以提供學生「始於快樂,終於智慧」的學習(盧美貴,1994)。

長期以來,由於受班級授課制的束縛,教師大採用「一刀切」、「一鍋煮」的 教學方法,很少顧及學個體差異,往往導致「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中生吃

3 走班式,上課時學生要依課程表移動至各教室上課,在臺灣常將此型態上課名為「跑班」上課,

大陸說「走班」。

不好」的現象,進而影響教學效果(金清土,2012)。

據上述三位學者論述可知,教室是教學最重要的空間,由於高中的課程和師 資安排係採分科制,學科教室型設計,適合高中學校的學科上課營運制度。

面對學生的學習起點能力越來越大的差異,統一的教學要求、教學進度和教 學內容必須有所調整,以滿足多層次學生發展的需求,在這背景之下,2000 年起 臺灣開始出現學科型敎室,學校建築規劃、教學空間革新與教室的配置類型,是 新穎的觀念與議題(湯志民,2006b),使得教育空間和教學策略再展新貌。

學科型敎室成為臺灣學校建築規劃、敎學空間革新與敎室營運的配置類型最 新穎的觀念和議題。一個好用的教室應該能適合以學生為中心的動態教學方法。

亦即,教室內的空間規劃,必須配合學生特性,利於學生採取主動的學習為考量。

學科教室型在國內正在逐漸發展,如:臺北市的麗山高中、政大附中和濱江 國中、新北市的私立康橋雙語學校、桃園縣大園國際高中、臺南市南科國際實驗 高中等。

就高中而言,麗山高中的營運方式已由全面跑班變更為一、二年級跑班;政 大附中變更為一、二年級選修科目跑班;私立康橋雙語學校是英文教學採跑班制 度;南科國際實驗高中是一、二年級部分專業科目跑班,一般科目在原班級上課。

大園國際高中是目前(2013 年)最新並以學科教室型作為主要設計系統的學 校,其空間規劃參考了麗山高中、政大附中的制度,既繼承推廣學科教室型的教 育趨勢,又部分更新建築設計與營運制度,並融入籌備者的教育理念和構想,形 成新的特色。

大園國際高中當前正在試運跑班制度,是桃園縣內唯一採學科教室型跑班之 學校,企圖將全校教學空間安排以學科教室型為主軸,同一學科安排在同一樓層,

讓學科教室型各自獨立卻彼此相繫。採實驗教育課程規劃,以增進人與人之間互 動,讓學習更有效率,促進空間使用效益。

未來在發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時,適性學習、課程彈性組合、部定必修依

5

學生能力差異,採分版或分級課程設計、落實學生自主選課、教學實施根據學生 差異需求,選用多元且適合教學制度與策略、採用實踐檢驗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教 學策略、規劃適性分組、採用多元教學制度等規定,和學科教室型跑班制度的特 色相契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規劃有助於學科教室型的運行。

本研究以學科教室型空間規劃與使用為主題,將大園國際高中、麗山高中和 政大附中視為個案學校,透過研究以瞭解學科教室型在實際使用上之情形,及遭 遇問題時如何面對、改善,並探討高中學科教室型空間規劃與使用和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教學空間的關係,提供未來新建學校規劃學科教室型之參考,

或可為臺灣教育未來指引一個新方向。

貳、研究動機

學校環境的優劣和學校建築的良窳,對學生的學習、成長與茁壯,有著深遠 的影響。學校建築不僅是輔助教師進行教學,使教學效果得以發揮之必要硬體設 備,其本身亦具有陶冶學生身心,涵養開闊胸襟、蘊育豁達人生哲理的境教教育 功能。

教室是學校教育中師生進行教與學的主要場所,也是師生共同生活、社會性 互動的地方。要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幫助學生學 習增進學習效果,除了教材、教法、師資等軟體外,教室的空間、設備和布置等 硬體的設計規劃,對於教學和學習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面對多變的時代,學校自身應調整其步伐,發揮其多元的功能,不僅只提供 空間、硬體的設備,更要能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氣氛,以充實與豐富學生的學 習環境,讓學生更樂於學習。(陳建明,1999;高強華、邱鴻燕,2000)。

透過學科教室型的分層教學,能把成績和個性指標相近的學生分在同一各層 內,將教學內容的安排、作業練習的布置、思想情感的教育、學習方法的指導等 教學目標分層化解,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效學習。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巨大的

潛能和個性差異,只要善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學生的興趣、情 感、動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對落後的學生同樣可以取得好的成績。

學科教室型在國內發展將近 10 年,臺北市的麗山高中於 2000 年開始招生並 全面施行跑班制度,政大附中亦於 2005 年推行全校跑班制度,但是實際上,當時 的麗山高中只有一、二年級,政大附中僅有一年級,跑班制度並未達到「全校」

的標準。若是真正的「全校」跑班制度確實施行後,對於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有 何助益?有何困難?學科教室型的空間規劃是否符合教育現場的需求?待改進的 課題為何?這些問題尚未有研究篇章,研究者欲從此深入探討,掌握優勢改善缺 失,則有利於學科教室型的實施與發展,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國內首篇以學科教室型為主題的論文,是邱華玉(2002)「學科教室班群空間 的規劃與使用研究-以臺北市麗山高中為例」,但麗山高中全校學生跑班的制度,

在實施兩年之後,曾經停止,爾後,恢復為一、二年級部分跑班,高三不跑班。

在實施兩年之後,曾經停止,爾後,恢復為一、二年級部分跑班,高三不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