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臺灣華語熱潮之幻想主題分析

第四節 合法化機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合法化機制

合法化機制所指為戲劇中讓幻想具備合理性,使訊息接收者接受符號真實的 事物;該機制能使語藝戲劇之接收與傳播正當化,進而增進其語藝的說服效果。

而當幻想者於言談中透露:「因為…,所以你必須接受這個幻想」時,即為啟動 了合法化機制。本文藉由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中合法化機制的分析,探討由場景、

角色、行動交織而成的論述以何為說服人的依據,從中理解臺灣華語熱潮種種行 動背後的最重要動機。筆者於研究中發現:論述中的華語教學之所以蔚為風尚、

之所以必須發展,是因為華語教學對於國家政治、經濟有所助益,亦能提供個人 夢想實踐的機會;又因為身為優秀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對外推廣華語本是與生俱 來的責任;更因為國際輿論的稱許和支持,論述中的臺灣華語教學於是抱持著當 仁不讓的態度持續發展。臺灣華語熱潮就在各合理化機制運作之下,成為理所當 然的存在與必要。

一、 世界脈動新契機:華語教學中的多元機會

在全球化與中國崛起的背景之下,華語教/學所衍伸出的議題不再侷限於語 言教學範疇。1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中敘述世界及兩岸的互動,「教學」透過商業買 賣手法或外交往來模式呈現,如此視角下的華語教/學成為更加多元立體的研究 場域。雖然華語的教與學並非歷史上的新鮮事,但就本文先前的討論可知,「熱 潮」的形成卻是趁時憑勢而發。自上世紀末迄今由「熱潮」帶來的需求與供應引 發許多討論,甚至自成體系的研究,使得學術界不時強調:「華語教學是為一種 新興學科」2,應以不同思維觀點應對之。而對於不同立場的群體而言,「熱潮」

所建構出的華語教學,也成為一種提供各種可能「機會」的管道。

透過角色主題與行動主題的分析可以發現:臺灣華語熱潮參與者對於政府的 呼籲及訴求,以及政府為回應各國市場所規畫的方案與舉措,皆將「國家」利益 視為一重要指標。無論是華語教師要求政府重視教師福利-因為華語教師肩負弘 揚中華文化的重責大任;還是教育部和外交部培育師資、對外輸送人才-為的是 拓展外交、鞏固市場,都顯示了臺灣華語熱潮於政治與經濟方面的考量。而長久 以來總以「個人」身分發言的論述主角-華語教師,雖以該立場宣稱「傳遞語言

1 如以中國軟實力外交政策的角度分析「孔子學院」的內涵(林漢發,2010;鄒雨濃,2010), 或就政治學層面探究兩岸華語文教育之全球布局策略(汪秀珍,2010),以教育經營為主軸探討 華語教學發展的問題(范毅軍,2010),以留學教育觀點審視外籍生來臺學習華語的現況(陳偉 玲,2004),等。不同學科領域以多元角度探討華語教學相關議題,使得「華語教學」研究展現 出豐富的面向。

2 如文本 H107-19 提到:「『華語教學』是一門新興的語言教育學科,隨著『中國熱』的呼聲響起,

而成為一熱門的行業,各大學校、坊間機構競相成立系所或師資培訓課程,以因應此一潮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文化」為天職使命,但筆者在文本分析中發現:個人因素亦是促使其踏入團體之 不可或缺的動力。或將華語教學視為就業機會,或依華語教學性質編織未來的遠 景,個人前途(職業選擇)與夢想實踐成為臺灣華語熱潮論述的起點。而以下即 分別從「國家政治/經濟考量」與「個人前途/夢想實踐」此兩層次來分析,希 望能藉此理解文本論述如何使臺灣華語熱潮成為一種冠冕堂皇的現象。

(一) 國家政治/經濟考量

當「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一角於幻想戲劇中登場,熟悉臺海政治情勢者不難 體會語言教學中的政治意涵。除了兩岸在海外中文教學市場裡爭取中華文化詮釋 權,臺灣方面也試圖藉由語言教學突破政治外交上的困境。再則國際間的語言學 習需求促使供需市場形成,華語教學所帶來的各式可能商機,也成為政府發展相 關政策的重要考量,因而在相關論述中「臺灣華語教學」成為一種具「產值」3的 活動,故能進一步討論強調:臺灣華語教學若欲走出國際,必須擁有自己的「品 牌」4。論述中若以國家立場發言,華語教學發展即當以國家政治與經濟的利益 為目的。實際例證可參考以下敘述:

兩岸對華語文教育市場之攻防,在民間學術文化交流頻繁,學者專家屢 屢提出「語言文字之差異與融合」、「促進兩岸語言文字的規範和統一」

之願景時,看似「君子無所爭」,然而基於國家個體之政治、經濟利益,…

以搶佔「全球華語文教育市場」為目的之競賽為大勢所趨。(H99-5)

基於臺灣政治、經濟、外交之實質利益,與傳承中國正體文字命脈之文 化使命,臺灣應以積極宏觀之態度推動臺灣華語教學之全球化發展,因 此海內外之華語師資培育工作不僅刻不容緩,其培訓體制之規畫更需長 程化、系統化與多元化。(H99-3)

以上兩則例子明言「政治」與「經濟」是為臺灣華語教學發展的實質目的,

如第一則例子出自教育部對外華語工作小組執行秘書的訪談,該論述基於國家立 場表示:即使透過表面「君子無所爭」如此「與對岸的另類接觸」,仍能見兩岸 暗中在華語文教育市場上「攻防」、「搶佔」等競爭反應動作;第二則例子則出自 兩岸僑教華語文教育議題文章,亦是以國家立場強調臺灣華語教學發展刻不容緩,

更需要長程、系統、多元化的規畫。兩例其所爭、其所為,皆是以國家個體/臺 灣的政治、經濟為主要考量。第二則例子另將「外交」獨立論述,並與「傳承中

3 參見張良民:〈全球華語學習熱潮與僑教發展〉,《研習資訊》,2006 年 4 月,第 23 卷第 2 期,

頁 9~15。文中指出,為因應海外僑教與華語文教育邁向主流化發展之趨勢,臺灣僑教工作變革 之一即為「結合產官學打造兆元『產值』之華文新產業」。

4 如文本 H103-14、T8-7 談及兩岸競爭國際中文教學市場,不約而同地強調發展「自己的特色」, 並重視臺灣華語教學「品牌」的建立,兩者皆認為如此才能在海外市場立足拓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正體文字」之文化使命豐富了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中的合法化機制,有關「文化 使命」合法化機制留待稍後探討。除此之外,筆者於文本分析中發現:臺灣華語 熱潮論述中有關「政治」考量的進一步論述甚少,但有關「經濟」考量的細部討 論則相對易見,如以下例子:

臺灣如能善用教材編寫的經驗與出版的優勢條件,與越南當地的行銷管 道結合,成功地推廣臺灣優良教材,未來的商機將指日可待。(H102-24)

臺灣目前有關國家語言整體計畫中,有一個語言數位學習計畫。…不同 以往的目標,現階段比較著重在CSL(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也 就是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與「學」觀點,進行市場的拓展及 產值的開發…(H103-15)

有關華語教學中的經濟議題,在前文探討或引言中已有不少例子,如成千上 萬教師職缺、外籍生來臺學習語言同時觀光消費等。而在上述第一個例子中,可 另見由臺灣自身經驗與優勢所發展出「教材」於華語教學中的「商機」。第二則 例子是以華語教學數位化、電腦化為議題,說明政府各單位以數位華語文教學為 觀點,拓展「市場」、開發「產值」,「期以奠定華語文數位教學的國際地位,傳 播臺灣的產學經驗與文化價值」。5分析論述可見華語教學中「經濟」合法化機制 的各種可能,然而論述提及的「政治」實質利益如何詮釋?筆者於文本分析過程 中發現,臺灣華語熱潮論述所言之「經濟」能與「商機」、「市場」、「產值」作直 接聯想,而「政治」如此概念則相對模糊。故筆者嘗試進一步分析將「『政治』

利益視為華語教學發展目的」的論述,以此檢視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中的「政治」

所指為何。

在此以文本H99-5、H99-3 為例。文本 H99-5 回顧兩岸僑教語華語文教育發 展,前言部分即明言自政治面觀之:臺灣自1949 年以來,「以自由民主統領僑界 而睥睨中國大陸之氣勢,因簡體字與漢語拼音在國際市場之迅速擴展而受挫」。

其中的政治含義不言而喻。而文本H99-3 訪問教育部對外華語工作小組官員,探 討海內外師資培育工作,文中談及教育部為因應美國設置中文 AP 課程6,舉辦

5 引自文本 H103-15。該文本指出,臺灣國家語言整體計畫中之語言數位學習計畫,除了客委會 以客語為主之外,其他單位多以華語文數位學習相關。僑委會建置海外數位學習中心;經濟部工 業局推動全球華語文產業建立;國科會針對「卓越研究團隊」、「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之數位學習 研究」兩主題對外徵求計畫,希望整合數位、心理、華語文學科專家發展數位華語文教學,以奠 定臺灣數位華語文教學的國際地位。

6 美國大學理事會(The College Board,是由美國大約 3,900 所大學所共同組成的文教組織)於 2003 年宣布增設中文進階課程(Advanced Placement, AP)項目,即在美國高中開設中文選修課 程。該課程相當於大學二年級程度的課程,若修讀並通過 AP 考試,則可直接選修大學三年級的 課程。選修 AP 課程意味著學生可減少大學修讀時間並減少學費負擔,故學生、家長或老師皆對 AP 課程樂見其成。又因參加 AP 考試有益於未來申請大學,故學生學習中文的態度逐漸積極,進 而帶動美國境內整體的中文教學。此項目實施已成為美國教育界五十年來最重要的政策之一,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