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程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象。筆者最終目的是希望透過對專業學術訊息交流活動及行為的討論和反省,從 語藝的角度來檢視「理所當然」事件背後的深刻內涵,進而完成後設知識的理論 建構。換言之,筆者希望能藉幻想主題分析方法的解讀,提供華語教學領域之外 的讀者一種了解「華語熱潮」的途徑,並提供參與華語熱潮者(當然包含筆者本 身)另一種觀看熟悉世界的方式,使幻想主題分析方法實踐時所產生的知識,能 讓人在理解他者的同時,檢視自己的角色與所在位置。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程序

自十九世紀中葉各國傳教士來臺、1950 年代美國政府在臺設立華語機構,

臺灣華語教學發展在學習者需求的支持下萌芽、成形且愈現規模。直至二十一世 紀初,適逢中國於世界影響力提升所引發的漢語學習風潮,臺灣官方統籌華語教 學事務之單位-國家對外華語文政策委員會,在民間與學界千呼萬喚之下成立。

自 2003 年年底官方介入語言教學活動之,臺灣華語教學於是走進不同以往的發 展趨勢:大專院校設立的華語中心增多、相關系所、學分、學位學程陸續開設、

國家認證、考試亦相繼完備…無論系所招考、師資培訓或認證,都能看見積極參 與的人潮。海外華語學習的熱度傳回臺灣島上,為華語教學增升了溫度,「華語 熱潮」一詞於是在傳播媒體上、專業論文裡、宣傳海報中等隨處可見。本文所欲 探討的即是自 2003 年成立國家對外華語文政策委員會以後,臺灣華語教學成為 一股熱潮的文化現象,並嘗試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來解讀潮流中的「真實溫度」。

前面段落已就符號輻合理論、幻想主題分析方法和幻想主題之適用性作一統整性 的陳述,本小節將說明研究文本選擇的考量和研究文本的性質,以及整體的研究 架構與執行步驟。

一、 文本選擇說明

不同於如新直銷公司、慈濟功德會,欲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了解「華語熱潮」

所構築的世界觀,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即為:熱潮下所反映的團體成員界線模糊。

參與臺灣華語熱潮者可以是一名華語教師、參與師資培訓者、規畫師資培訓課程 的專家或某專業領域的學者等等,成員數量龐大且分散各地,無法面對面討論、

分享有關華語教學的相關經驗,在缺乏共同參與的情況下,恐怕難以匯聚團體想 像。然而,針對如此團體界線模糊的研究情境,Bormann(1985)認為藉由傳播 媒體讓分散各地的團體成員接收相同訊息、產生相同情感,同樣可達到幻想串連、

符號融合的效果。有鑑於此,筆者認為對於散布各地參與華語教學活動的成員而 言,閱讀有關單位發行的刊物-投入文本論述所組合而成的劇情,並且認同劇情 中的角色進而產生共鳴,無形中凝結共識,如此可謂最簡易之共同參與、相互交 流的形式。故筆者將研究文本鎖定為華語教學相關單位所產出的刊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從第一章的介紹可知,目前推動並支持臺灣華語教學發展的單位可區分為 大學院校(學術團體)、民間團體及公部門機構三類,其中公部門機構以推行政 策、制訂規章為主要作業,又相較於學術、民間團體在公部門成立前即自發參與 華語師資培育、教學研究等實務活動,公部門在臺灣華語教學發展中是處於一相 對被動的位置,故在此不考量選擇其所產製的刊物為本文主要分析對象(事實上 公部門也並未發行華語教學相關刊物)。至於民間、學術團體部分,各華語中心 及系所基本上皆處於獨立運作的狀態,筆者則必須考量特定單位於臺灣華語教學 發展中是否具備一定代表性;又為符合本文研究需求,被選用的刊物須對宣傳華 語熱潮或鞏固華語教學者的共同理念有所助益。根據以上考量,筆者最後選擇世 界華語文教育學會所發行的《華文世界》以及臺灣華語文學會所發行的《臺灣華 語文教學》兩期刊為主要研究文本。以下即分別說明本文選用上述兩單位之特定 刊物的主要原因:

(一) 世界華語文學會:《華文世界》

根據第一章的說明可以得知,早在政府積極規劃華語教學相關事宜之前,民 間團體就已著手推行華語教學與師資培育計畫,1972 年成立的世界華文教育協 進會(於 1997 年更名為世界華語文學會)即為其中的重要代表。世界華語文學 會自 1977 年開辦華語文師資研習班,至 2011 年已辦理 208 期,結業學員八千 餘人,部分於國內各大學華語中心任教,亦有部份至海外從事華語推廣的工作。

11筆者認為,該學會透過密集開班授課,於師資培訓的課堂上傳遞華語教學知識 和理念,此對臺灣華語熱潮幻想的傳播及擴散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世界華語文學會數十年來的經營,幾乎經歷臺灣華語教學發展的全程,而筆 者檢視其中所發行的刊物-《華文世界》-「迄今三十多年,一直是華語文師生 教與學的唯一交流平臺」12,正符合本文研究分析的需求。於1974 年所發行的《華 文世界》原是以季刊形式出版,後於2001 年因經費短促停刊,2006 年復刊後改 為半年刊形式發行。該刊物所刊載的內容取向包括:華語文教與學、華語文教材 教法、華語文教育動態、華語文教學疑難問答等,多討論時下華語教學界的重要 議題,並提供教學者一教學理論與實務技巧分享的交流平臺,適合以幻想主題-

此種「用以討論團體成員交換訊息符號並融合符號之過程」的分析方法解讀之。

根據該學會統計,一百多期的《華文世界》已累計超過一千位作者、近兩千篇文 章13,其中參與討論者之眾、發表議題之廣,使得該刊物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

11 參見網頁: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師資班-師資班簡介

http://www.wcla.org.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2455,截取於 2012/4/12。

12 參見網頁: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華文世界

http://www.wcla.org.tw/front/bin/cglist.phtml?Category=101174,截取於 2012/4/12。

13 資料來源:同註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除此之外,雖然世界華語文學會於本文中歸屬為臺灣華語教學領域中的民間 團體,但觀察《華文世界》該期刊之編輯委員與顧問的身分背景,多為華語教學 界之資深老師或華語師資培育學者,各來自不同華語教學單位14,因此可將《華 文世界》視為臺灣華語教學領域中跨單位的文本,如此一來,該刊物之條件則更 加符合本文於文本選擇上的需求。

(二) 臺灣華語文學會:《臺灣華語文教學》

另於 2002 年成立的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是為二十一世紀以後為整合華語 教學界群體力量朝專業性發展的單位。其發起單位包括師大國語中心、臺大國際 華語研習所、臺大文學院語文中心中文組、政大語言視聽中心華語組、成大語言 中心中文組、文化大學華語中心、中山大學華語教學中心、輔仁大學語言中心、

淡江大學中華語言研習班、佛光大學語言中心、靜宜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逢甲 大學語言中心、中央大學語言中心籌備處、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等大學華語教 學單位,亦包括國語日報和中華語文研習所等民間華語教學機構15,而其團體會 員中更包含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等官方機構。16由 此可見,該學會是為一跨民間、學術甚至公部門團體之華語教學推展組織。

而該學會會刊《臺灣華語文教學》之發刊詞表示,臺灣雖小,但在華語教學 界已有一本具備國際水準的刊物發行數十年之久(筆者按:應指《華文世界》), 雖華語教學界之所有資源應有一整合管道,但也應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故該學 會將《臺灣華語文教學》此刊物定位為:「提供一個華語教學界互惠交流的論壇,

舉凡學者、教師、學生或是華語學習者,都可以在此找到發聲的空間」。17自2006 年 12 月創刊,一年兩期,徵稿內容包括華語教學之學理探討與論述、華語教師 之實務經驗、外籍學生在臺學華語之現身說法、各地華語文教學發展之探討與介 紹及臺灣華語教學機構之動態介紹等。18筆者認為,此刊物之性質亦適合以幻想

14 如該刊物第 100 期的主編為李利津(中央大學語言中心教師)。編輯委員:朱文宇(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中心教師)、宋如瑜(中原應用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李明懿(中央大學語言中心教 師)、周靜琬(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姚蘭(逢甲大學語言中心講師)、馬寶蓮(台北大學中文 系副教授)、陳亮光(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助理教授)、陳懷萱(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華語與 文化系專任語言教師)、許怡貞(中央研究院外籍研究員華語班專任教師)。顧問:李鍌(臺灣師 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張孝裕(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陳純音(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 授)、黃麗儀(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黃沛榮(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賴明德(中原 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名單部分參見《華文世界》第 100 期,2007 年,頁 1。身分職稱部 分則為筆者自行整理。

15 參見《臺灣華語文教學》創刊號,2006 年 12 月,頁 3。

16 參見網頁: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組織與人事/團體會員 http://www.atcsl.org/,截取於 2012/4/12。

17 參見《臺灣華語文教學》創刊號,2006 年 12 月,頁 2。

18 參見《臺灣華語文教學》創刊號,2006 年,頁 1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主題分析方法進行解讀,且其單位本身幾乎囊括全臺灣所有公私立華語教學機構,

主題分析方法進行解讀,且其單位本身幾乎囊括全臺灣所有公私立華語教學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