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前文已大篇幅地關注臺灣華語教學團體如何藉由論述反映社群思維並展現 行動,結合幻想主題和幻想類型創建共享的語藝視野,並形成一致的價值體系和 想像。最後,在本文的最後一章,亦是幻想主題即將告一段落的章節裡,筆者將 進一步討論臺灣華語熱潮論述的原型,總結幻想世界基本架構的特色,並探討論 述本身所忽視的細節及可能的後續發展,藉此呈現筆者對於臺灣華語熱潮整體符 號系統運作、實踐之內涵與意義的思考。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探討

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臺灣華語熱潮,可以看見論述以「我」的立場、「我」

的想像,構築「我」的幻想新世界,並以團體內部的邏輯剖析競爭對手的策略、

詮釋渴慕對象的迴響。藉由論述語藝的梳理,隱然可見臺灣華語教學的趨勢與走 向。數個幻想主題不斷地被強調、覆誦,展現臺灣華語教學積極向外爭取支持及 自我定位的表現;而語藝內涵對於團體或個別成員亦能達到自我安慰、自我期許 以及自我鼓勵的效果。本文透過論述語藝的檢視,揭示華語教學的不純粹性,筆 者因此認為:當視華語不只是一種語言,就能看到臺灣華語熱潮之中更多潛在的 重要訊息。以下即列舉本文的重要發現,透過討論與辯證的方式展示語藝分析實 踐的成果,並嘗試以個人觀點與臺灣華語熱潮所建構的幻想世界交流對話。

一、 群我之間的區辨:專業與優越

從場景的鋪陳開始,可見華語教學伴隨著時代使命感興起;接著主角「華語 教師」於幻想世界中現身,釐清身分定位成為重要任務;又為配合商業色彩濃厚 的情節,「專業」是論述亟欲表現和說明的概念。而「專業」劃清了群我界線,

意味著體制內才有發言的權力;同時,「專業」的概念也象徵著篩選機制的成立,

由掌握權力的「我」決定誰有資格教學、誰能共享活動利益,無形間也透露出某 種程度的優越心態。華語教師咬著字正腔圓的語音,檢討臺灣華語的缺失和謬誤,

論述中所呈現的「優越」不再建立於「國語說不好」1的自卑上,而是根植於華 語教學能與國際接軌、同時參與世界熱潮的想像之中。

而如此「專業與優越」的語藝內涵也反應在論述呼籲政府重視臺灣華語教學 發展的部分。華語教師任重道遠但卻「孤軍奮戰」的形象,常是論述用以指陳臺 灣政府推展華語教學不力的依據;又隨著「比較對象」、「競爭對手」、「合作夥伴」

1 段震宇描述小時候上國語課的經驗時表示:因為標準「外省小孩」的家庭背景,感覺自己學ㄅ ㄆㄇㄈ學得比別的同學快,也往往代表班上參加演講比賽。回想當時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的優越 感,「實在是建立在我那些國語講不好的同學的自卑上」。資料來源: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 群意識-臺灣社會學研究》(臺北:文鶴,1995),頁 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登場,其憑藉著國家全力支持而在國際舞台上活躍,嚴 重威脅臺灣華語教學於海外中文市場的生存空間,促使論述再度將矛頭轉向政府,

對著國家高層大聲疾呼。臺灣華語熱潮論述集結各界聲音呼籲政府有所作為,期 待由上到下一條鞭的行政模式得以整合並推動臺灣華語教學的發展。從前文分析 可以得知,面對不夠積極的政府,論述或以海外市場利誘之,或以處境危急委婉 指責之,不但比較華語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的同異處,也透過語藝暗中比較兩岸 政府對於華語文化推動的態度。2總而言之,臺灣華語教學團體不滿目前以「散 兵個體游擊」的方式,單薄且無力地推動整體發展,故轉而呼籲政府應投注心思 規畫並帶領各界共同為臺灣華語教學發展而努力。因為對於團體成員而言,「華 語教學」關係國家對外形象和文化宣揚,故不可不慎,更無置之不理的道理。

的確,近年來陸續可見官方對於華語教學發展有所回應,包括成立國家對外 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舉辦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研發華語文能力測驗等。

但筆者另外觀察到一值得探討的現象:即政府單位將流浪教師與華語教師作一理 所當然的連結(如H107-6;李菁菁,2006)。筆者以為,如此現象又再次突顯了

「專業」在臺灣華語教學領域中的定位問題。所謂的流浪教師來自不同專業背景,

或許工於天文數理,或許精於藝術人文,而將流浪教師一併轉化為語言教師出口,

可是解決國內師資過剩又滿足海外市場需求的兩全其美好方法?根據前文分析,

臺灣華語教學團體內排斥「會說華語就能教中文」的說法,但分析流浪教師的組 成:皆具「教師」身分但所擅長的教授內容不一,「教師」是否皆能勝任教授語 言的職務,有待觀察;然而,流浪教師皆具備華語能力,此為無庸置疑的共通點,

也就在這「會說華語」的基礎上,流浪教師皆成為華語教師的候選人。3

從相關單位成立到華語師資來源議題,反映政府對於華語教學發展的態度與 認知,也看出「專業」在臺灣華語教學領域中擺盪的地位。或許可以歸因於規劃 者與執行者在立場上與考量點的不同,故產生雙方不同調的現象。然而,換個角 度思考,衡量國際局勢以及國內的人力物力,臺灣華語教學以游擊方式接近海外

2 如文本 H102-21 認為:「臺灣卻有人才卻無方向無後援,無組織無規劃,只能徒呼負負,望著 空轉的時局,有心人只能以散兵游勇姿態打個體戰…」。文本 H102-7 也以為:「大陸目前以漢辦 為首的對外漢語教育推廣,成為海外華教市場的要角。而臺灣尚未有跨部會的單位主導,大專院 校各憑本事爭取補助,而民間學術機構更得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單打獨鬥…」。以上論述皆將矛 頭指向政府推動華語教學發展不力,使得臺灣華語教學在缺乏政府統整領導的情況下,只能以民 間團體打游擊戰的方式於國際中文市場上出沒。

3 論述中對於流浪教師參與華語教學的議題補充說明,強調流浪教師亦需受培訓後才能成為稱職 的華語教師,如文本 H107-6 表示:「要成為一名華語教師,除了原有的教育學程專業外,還需要 專業的華語師資課程培訓。師資課程培訓的目的是因為教學對象的不同,所以要針對第二語言習 得理論到實際教學時可能會面臨的問題進行訓練,如此不論在國內進行華語教學或是國外當華語 老師,都較能得心應手。」從官方角度來看,政府為流浪教師找到了出口(exit),而且是真的「出 口」(export)。然筆者卻以為「以流浪教師填補華語教師職缺」似乎存有邏輯上的不尋常,不是 先有能力再找職位,而是先有職位再增補能力,如此是否顯示一般人對於從事華語教學的潛在認 知-「會說中文最重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文市場,或許是一種必然甚至必要的形式。中國大陸幾盡全國之力推廣對外漢 語,有其政經背景和資源供應的支持;那麼,臺灣呢?或許,臺灣華語教學發展

-應先跳脫「熱潮」所帶來的眩暈狀態,面對外在環境,冷靜思考臺灣在華語教 學市場中的位置;再審視內在條件,反省「專業」在語言教學中的定義,並解構

「優越」背後提供支持的權力機制。

二、 大我中華的想像:正統與傳統

幻想戲劇甫揭開序幕,印入眼簾的即是「中國崛起」的龐大陰影;情節中,

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的威脅不曾消逝;論述裡的臺海兩岸共同關注華語教學的 議題,存在著有別於尋常國際間政治經貿往來的關係。有關中國云云,正是語言 教學中之意識型態萌生的主要原因。而此意識型態的形成,與他族對於中華文化 的讚揚所激起「我」族的「大中華」意識關係密切。當世界競相學習華語-這個 四海中國人的文化資產,論述欲掌握華語教學(或許也是大中華?)的主導地位,

於是藉由語言教學議題的發散爭取「正統」中華文化的詮釋權,相較於歷經「文 化大革命」浩劫的中國,臺灣華語教學的重要優勢就在保留了豐厚的「傳統」文 化義蘊,「文化」也因此成為幻想類型的主線之一。

而筆者發現,如此「正統」大中華的概念也延伸至語言體系當中。雖然研究 指出,臺灣缺乏發展「標準國語」的自然語言環境,臺灣華語在與地方方言接觸、

相互影響下,於語音、句法等層面已發展出獨立體系(何萬順,2009;何萬順,

2010)。然而,臺灣華語教學團體仍不斷在已消逝(或是未曾普及)4的語言習慣 中鑽研:如堅持輕聲、兒化韻尾自然表現,努力矯正深受方言影響的錯誤語法,

或組團赴中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並檢討「臺灣腔」的種種缺失等。5為了對外 教學而致力於語言標準化,而如此標準是立基於 1949 年以前中國北方語言的特 色上。臺灣華語熱潮中複誦著什麼是標準,但不見「為什麼這是標準」的系統性 論述,逕自遵循過去「傳統」也意味著「正統」的語言習慣。

針對華語教學語言標準的問題,筆者以為或可從以下兩方面解讀之:若華語 教學的目的在滿足因中國崛起而積極學習華語者之需求,即當以市場經濟為主要

4 根據臺灣華語熱潮論述的描繪,某些中國傳統特殊語音,如輕聲、兒化韻,已在目前臺灣的語 言使用中逐漸消逝。然筆者認為,前文所提到的中國傳統特殊語音並非於現今臺灣華語中「消逝」,

4 根據臺灣華語熱潮論述的描繪,某些中國傳統特殊語音,如輕聲、兒化韻,已在目前臺灣的語 言使用中逐漸消逝。然筆者認為,前文所提到的中國傳統特殊語音並非於現今臺灣華語中「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