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幻想主題分析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採用幻想主題分析方法(fantasy theme analysis)來觀察臺灣華語熱潮 之現象,主要目的在藉此了解臺灣華語教學發展至今所呈現的樣貌,並梳理其內 在結構以探究「華語教學」如此語言教學活動所反映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本章 將討論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之理論內涵,並說明理論實踐之過程與依據。第一節介 紹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之理論源起、預設、分析結構和該分析方法於實務操作上所 累積的成果;第二節說明幻想主題分析方法應用於本研究之適當性,以及本文所 能提供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之實務對應;第三節則介紹本研究之設計與執行步驟,

並說明本研究所選取之文本的性質,進而詳述研究程序與分析架構以呈現研究歷 程的脈絡。

第一節 幻想主題分析方法

學者 Bormann Ernest G.認為傳統的語藝1分析著重於言者與訊息之間的交互 關係,忽略了聽者在傳播過程中亦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故傳統語藝分析無法 解釋:為何群眾聽到甘迺迪(John F. Kennedy)言道:「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

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以及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經 典演說「我有一個夢」時,會莫名感動、群情激昂;又為什麼某些語藝活動卻無 法獲得聽者的共鳴迴響(Cragan & Shields, 1981)?而 Bormann 利用幻想主題分 析方法解決了上述的疑惑。而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之理論基礎根植於符號輻合理論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之中,本節即將介紹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之緣起、

理論基礎和其中分析結構,並說明符號輻合理論對幻想主題分析方法的影響,最 後回顧幻想主題分析方法目前於臺灣本土研究中的實踐成果。

一、 理論緣起

貝爾斯(Robert Bales)及其團隊於 1950 年在小團體溝通實驗中發現:在小 團體會議的討論過程間,許多緊張場面是透過「說故事」的過程來解除,故貝爾 斯將「緊張解除」稱為「戲劇化」(dramatizes);又成員會彼此傳遞特定的傳播 符號或訊息,而這些傳播符號和訊息會戲劇化地被團體成員不停覆誦(chain out),

1 本文所謂的「語藝」是為英文「rhetoric」的翻譯。「rhetoric」一詞自希臘文「rhetorikê」演變 而來,究其字源:「rhetor」指「話語」,「ikê」指「藝術」,故「rhetorikê」原意可解釋為「語言 藝術」,簡稱「語藝」。參見游梓翔:《領袖的聲音:兩岸領導人政治語藝批評(1906-2006)》(臺 北:五南,2006)。林靜伶(2000)則將語藝的定義歸納為:語藝就是一種關切語言作為說服工 具的藝術。有關語藝的介紹參見林靜伶:《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2000);Foss Sonja K., Foss Karen A., Trapp Robert 著,林靜伶譯,《當代語藝觀點》(臺北:五南,19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進而形成能使成員間彼此修正或深化共同觀點的團體幻想鏈(group fantasy chains)。特定的傳播符號及訊息經由戲劇化的覆誦過程,能使會議節奏加快、與 會成員情緒高昂、討論熱烈,甚至相互插話、哄堂大笑;開會氣氛也會從原先安 靜、緊張,戲劇化地轉而展現出熱鬧活潑、生氣蓬勃的氣象。如此語言或非語言 的連鎖過程,為團體成員形塑了某些共同的幻想或戲劇,而這些團體幻想(group fantasizing)或戲劇化(dramatizing)傳播方式所產生的結果,能進一步成為促使 成員行為或觀念修正、強化的社會真實(Bormann, 1972)。

Bormann(1972)認為,貝爾斯的實驗結果提供了一套解釋戲劇化傳播如何 為團體成員創造真實的觀點,也提供了一種透過檢視訊息來觀察團體文化、動機、

情緒、風格與凝聚力的方法。於是 Bormann 根據貝爾斯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延伸 討論,在1972 年提出了「符號輻合理論」以及其應用方法「幻想主題分析方法」,

用以分析團體中言者、訊息、聽者的交互作用,並理解其中符號訊息交織而成的 共享世界觀。自 1970 年代以來,大量有關符號輻合理論之研究湧現,該理論已 成為美國語藝學界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學術發展之一,是語藝學門當中一重要研究 焦點。

二、 理論基礎

Bormann 觀察到貝爾斯小團體溝通研究中「戲劇化」的概念,延伸發展成符 號輻合理論,該理論即透過名稱上的「符號」與「輻合」來突顯自身的特質。「符 號」標明該理論著重探討的是「符號真實」(symbolic reality),如語言、幻想、視 野等,而非其他理論關注的「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如層級、地位、角色,

亦非「物質真實」(material reality),如具體事物。「輻合」則說明該理論的基本 原理-團體成員會透過彼此符號分享促成符號世界趨於同一(Bormann, Cragan &

Shields, 2001),故「符號輻合」所指即為群體意識之符號真實的建構(游梓翔,

2006)。

Foss(1996)則指出,符號輻合理論奠基於以下兩項預設:第一項預設為「符 號創造真實」,第二項預設則是「個人透過符號創造真實」。符號之所以能創造真 實,是因其能運用型式(form)與定律(law)梳理雜亂且失序的感官世界脈絡;

語言或語藝即是藉由語言符號將流動的意識內容加以固定,呈現所指對象的本質,

為人認知、然後接受,進而成為真實(real)。而符號不只為人們創造真實,個人 賦予符號的意義也會經由傳播和溝通的過程相互融合,因而創造出團體成員所共 享的真實。在Bormann 的理論中,所謂的「輻合」(convergence)即是指在傳播 過程中,個人主觀的符號詮釋逐漸趨近融合的過程,其外在表現可能是符號建立 起共同認可的意義,也可能是某個人觀點獲得普遍贊同;而符號輻合最後結果即 是:群體成員將擁有共同的經驗與相似情感,對於特定戲劇情節的角色具有相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態度和回應,並對某些經驗給予相同詮釋,進而逐漸形成團體意識。以上兩項預 設成為符號輻合理論的立論基礎,也為幻想主題批評分析團體共享與複誦之符號,

提供了論述根據。

在此必須強調的是,Bormann(1985)所謂的「幻想」並非指天馬行空、缺 乏事實依據的妄想,而是指對事件進行具創意與想像的詮釋,而如此「具創意與 想像的詮釋」在 Bormann 的語藝觀點之下,即為「戲劇化」的過程。Bormann 認為人類會以個人化的術語來解釋並簡化生活周遭所發生的事件,如此本能可幫 助人類應付日常生活中紛雜紊亂的訊息(Rybacki & Rybacki,1991)。於是人類常 透過幻想將訊息戲劇化,亦即將事件比擬為一齣戲劇,找出事件中誰為英雄、誰 為反派、場景何在、行動為何,分析解構之後再進一步反應。戲劇化能將事件繁 瑣細節快速歸納,讓人依循戲劇中角色類型判斷現實事務的發展,進而能使人在 短時間內理解陌生訊息,故Bormann 又將生活詮釋為社會戲劇。

三、 分析結構

在提出符號輻合理論的同時,Bormann 亦發展了一套相應的分析程序,稱之 為幻想主題分析(fantasy theme analysis)。Bormann 於 1972 年提出「幻想主題」

與「語藝視野」兩個分析單元,後來又提出了「幻想類型」(Bormann,1982),

作為幻想主題與語藝視野之間的中間歷程,用以避免從微觀到鉅觀分析中因化約 而產生的疏漏(林靜伶,2000)。以下即分別探討幻想主題分析所包含的分析單 元:幻想主題、幻想類型以及語藝視野。

(一) 幻想主題(fantasy theme)

幻想主題為此分析方法中的最小基本單位,它可以是語藝文本中的一個詞彙、

一組短語、一個句子或某個段落,甚至是一種顏色、圖像、手勢等非文字的呈現。

根據前述 Bormann 的說法,幻想主題不是缺乏事實的妄想,而是一種對真實的 詮釋方式,而此種對真實的詮釋方式會以戲劇形式呈現。換言之,幻想主題是一 種微觀戲碼(micro-drama),當語藝中呈現戲劇形式如場景、角色、行動及合法 化機制等元素時,幻想主題已然成形。以下即就場景主題、角色主題、行動主題 及合法化機制分別介紹:

所謂場景主題(setting theme)是指人物開展行動的地方。幻想者在描繪場 景時,可能將其熟悉的戲碼隱藏其中,無形間賦予場景意義而不鑿痕跡。在此,

Bormann(1972)建議批評者考量以下問題:戲碼於何處上演?荒野、鄉村還是 都市角落?場景是否被賦予超自然力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角色主題(character theme)原指出場人物,在幻想主題中則指被賦予生 命的角色或事物。幻想者可能描述這些角色的彼此關係與善惡特質,以及這些特 質的維持與轉變。Bormann 建議批評者針對以下問題思索:誰是英雄、誰是反派?

人物描寫具體與詳細至何種程度?人物是否被賦予動機?語藝社群成員如何被 描寫?自己人如何被稱許、反方為何受斥責?被讚許人物之背後隱涵價值為何?

第三類幻想主題為行動主題(action theme),即為戲劇中的「plot」。角色人 物透過採取行動而與他人產生關聯,進而帶動情節的發展。幻想者除了描述行動,

亦會提及行動背後動機,可藉此了解角色的意識形態與立場。

最後為合法化機制(sanction agent),此指劇碼中讓幻想具備正當性,促使閱 聽眾接受符號真實的事物。它可以是指崇高的權力,如上帝、公平、自由等概念;

也可以是當代某種顯著的強大力量,如原子彈、核武等。當幻想者明示或暗示「因 為…,所以你必須接受這個戲碼」時,便啟動了合法化機制。合法化機制使得語 藝戲劇的接收與傳播正當化,增進其達成說服的效果。

除此之外,幻想主題另一重要概念為「複誦」的現象,其是指團體成員共享 的幻想主題以語言或其他符號的方式展現,並於成員間不斷傳誦;而此現象是幻 想主題得以形成與共享的符號行為,也是語藝社群得以形成、語藝社群界線得以 辨識的行為。因此,在團體成員的對話、論述等溝通行為中,可以發現這些被覆 誦的幻想主題,而團體成員透過具有特定、共享意義的語言符號溝通,不用詳加

除此之外,幻想主題另一重要概念為「複誦」的現象,其是指團體成員共享 的幻想主題以語言或其他符號的方式展現,並於成員間不斷傳誦;而此現象是幻 想主題得以形成與共享的符號行為,也是語藝社群得以形成、語藝社群界線得以 辨識的行為。因此,在團體成員的對話、論述等溝通行為中,可以發現這些被覆 誦的幻想主題,而團體成員透過具有特定、共享意義的語言符號溝通,不用詳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