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

第二節 徘徊在幻想與真實之間的反思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曾經,臺灣華語教學提供海外學習者良好的進修機會和管道,雙方克盡職責

(認真教學、努力學習)彼此互動良好。然而曾幾何時,學習者抱持著學習以外 的動機來到臺灣,主辦單位的「認真教學」已無法滿足需求,「努力學習」也不 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表現。針對如此現象,該論述認為是「由於兩岸爭相提供研習 機會,部分教師已將海外研習視為觀光遊學課程…」。11為搶佔國際市場、為鞏固 顧客來源,在意識型態和經濟利益的拉扯之下,華語教學活動逐漸變了調。產生 如此結果,臺灣華語教學應該反思:這果真是「我」所期待的發展路線?(還是 已然走在如此軌道上?)

藉由上述例子,筆者並非在強調「教學研習」與「觀光遊學」必須有所區隔,

亦非強調研習應附帶高尚的學習目的,不該以觀光享樂的心態應付之。筆者希望 藉此重新思考:在兩岸共同佔據的國際中文市場上,臺灣華語教學該如何發展?

良性競爭或許有助成長,然而競爭一旦失焦(如上述例子),預期中華語教學應 有的功用與內涵也將跟著走調;而為了躋身國際舞台、爭取國際認同,順應市場 主導華語教學發展、型塑文化想像,縮小自身主體性,為贏得他者的青睞,如此 可是長遠、合宜的發展之道?

第二節 徘徊在幻想與真實之間的反思

透過以上的分析與探討,筆者希望藉由語藝分析檢視生活、甚至學術專業探 索中,早已習慣並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期待從而朝向更加深刻且周全的思考方 式進步。本文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臺灣華語熱潮,讓專業領域論述在語藝的 層次架構中找到某種時空中的立場與定位,對應出一門學科或一項專業映照在社 會真實中的印象;當文章最後,臺灣華語熱潮之語藝視野全景展開,除了呈現團 體價值取向和整體積極的態度,也反映此語言教學發展所立基的臺灣社會脈動,

筆者彷彿看見臺灣華語熱潮此一文化現象的清晰紋理,同時預見臺灣華語教學團 體的未來走向。

而語藝分析的特質亦促使筆者在論證過程裡自覺思索,反省自身在生活世界 和語言符號互動的經驗、檢視個人語言使用習慣,並提醒自己:在接收各式外界 訊息的同時,必須穿過語藝透視符號背後的本質,避免隨著「趨勢」、「熱潮」奔 走,或服膺於所謂的「專業」,迷失在語言符號所架構的幻想世界中。幻想世界 的層次與脈絡提供臺灣華語熱潮一詮釋的可能,筆者以華語教學活動參與者的角 色和語藝批評者的角色介入,與臺灣華語熱潮展開一場主觀的對話。分析過程中,

11 引自文本 T2-11。該文本並表示,目前海外教師來臺參與華語師資研習,食宿、學費及國內旅 遊費用由主辦單位支付,國際旅費亦有補助。然來臺研習的「教師」們華語程度參差不齊,有些

「教師」連日常的華語溝通都無法掌握,由此顯見主辦單位投注大量資源但忽視篩選機制,使得 研習效果大打折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筆者歷經無數次角色立場的快速轉換與抽離,在理論與自我情感的相互對照之下,

有時激昂、有時沮喪。因為就筆者的立場而言,「語藝批評」批評的不只是語藝,

還有語藝產製的所有過程,包括語藝文本的來源-團體成員的價值理念-而「我」, 也具備團體成員的身份。批評者剖析參與者,就如「我」不加掩飾地站在理論之 前,任人書寫並被自以為是地歸納。然而,這是語藝批評的特質,促使人反省、

促使人檢討。故筆者(批評者)在書寫的當下,也經歷了(參與者)深刻的成長。

而從華語教學行伍一份子的角度思考,藉由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臺灣華語 熱潮,還能從中發現某些所謂「華語教學專業」討論不曾留意的癥結點,讓原本 專業領域的「問題」從「必須想辦法解決的麻煩」,轉變成「必須改變態度面對 的現象」。如當學生拒學識讀、拒寫繁體字,當華語教師待遇始終不如人意,當 政府相關舉措總是欲振乏力…從語藝觀點抽絲剝繭,種種現象在幻想主題分析方 法所包容的多元理論典範之下,皆有理可循。透過各式理論、意識型態的對話解 析,瞭解現象的本質和脈絡後再面對之,「問題」或許不再是「問題」,而是需要 深刻反省與思索的時代面貌。在筆者學習與教學的過程中,感受到專業領域論述 提供單一問題解決模式的困境,而透過語藝批評的書寫與實踐,筆者似乎找到不 同方式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的可能。或許,這正是語藝批評提供筆者後設思 考空間的最重要功能:在熱潮中保持清醒,清楚瞭解自己為何行動、精準確定接 下來該如何行動,必要時也不吝於換一種方式行動。

本文運用幻想主題分析方法詮釋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中所呈現的價值體系,但 侷限於理論設定,幻想戲劇中的角色具主從之分;且分析文本皆出自「臺灣」華 語教學單位的刊物;再加上筆者個人所在位置-手寫繁體、口說「國語」,所受 的是「華語」師資培訓,故全文多以「臺灣華語教學」為主要發言立場。筆者反 省,倘若賦予其他兩位角色(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各國市場)主動發言權,

使之與臺灣華語教學互動交流,或許能帶出臺灣華語熱潮更加豐富多元的面貌。

故在下一個文本的研究與分析中,筆者將嘗試從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和各國市 場的角度切入,展開三角對談,一窺華語熱潮的多角想像。

從場景架設、角色定位以及情節鋪陳的安排,或可見筆者嘗試從語藝觀點對 臺灣華語熱潮論述進行批判性的閱讀,藉此探尋「華語教學」不同的價值與意涵 的企圖。行筆至此,深感本文仍有許多未盡之處,觀察角度和分析方法甚或夾帶 著可能的偏見與迷思,然筆者本意在於-以不同理論視角為臺灣華語教學之發展 演進留下見證,所有的批評與反思皆根植於對臺灣華語教學發展之理性關懷的基 礎上。數萬言跳脫語音、詞彙、語法和語言教學的文字耙梳,筆者著實體會:臺 灣華語教學專業猶如一方保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領域,不看其中有關蟲魚鳥木的 細節,整體環境就是一個值得研究探索的對象。然此並非意味著欲以後設的角度 霸凌所謂的「專業」,迫使「華語教學」或「華語熱潮」成為一種躺在解剖台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任各式理論宰割的文化現象。走過幻想世界這麼一遭,筆者必須強調的是,反思 臺灣華語教學內部的價值體系,並非必然以置身於群體之外的批評高度來「揭露」

某些真實或本質,而應是積極取得觀察和反省的位置,瞭解語言、瞭解教學、瞭 解語言教學與社會互動的關係,最終目的在將研究成果回饋整體發展。

藉由以上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之幻想主題分析、幻想類型歸納,最後建構出「臺 灣,從未缺席」的宏觀語藝視野,論述當中可見「華語」披上國家、民族的外衣,

成為幻想世界中的重要道具。在這波語言熱潮裡,華語代表中華文化,用以聯繫 四海華人,敘述間可見語言與國族意識的緊密接合;而華語甚至進一步藉著全球 化的運作及影響,成為國家和個人的生財資本。同樣經由外在因素的捏塑及調整,

「教學」轉化成一種商業行為,師生之間的往來可以國際與文化間的交流模式解 析之。當華語不再只是一種語言,教學不再專屬於純粹的教師與學生,「華語教 學」於是自我定位為一種具產值之公眾事業,並理所當然地成為國家對外宣傳的 利器;而藉由語藝內涵的分析,甚至可視之為一凝聚國家、族群、文化認同意識 的載體。

在此熱潮當中,臺灣華語教學成員擁有共同的想像:全球化與跨國界的場景,

鼓勵個體於專業及國際間流動;臺灣華語教學、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和各國市 場的三角關係,促使成員反省求進步,以期突破市場、國際甚或自我的困境;而 華語教學整體行動包含商業經營及外交拓展等多功能用途,提供成員活動實踐可 參考的共同指標。然臺灣華語熱潮中如此一致的想像,並非由華語教學專業興起 後之內部規範運作所形塑、創造出來的。根據本文分析可知:臺灣華語熱潮中的 種種想像,是藉由教學市場競爭與兩岸歷史淵源的錯綜,配合臺灣政治情勢及目 前所處的國際地位,相互搭襯影響而逐漸形成。由此可推知臺灣華語教學發展影 響層面甚廣,故可從論述中觀察到各單位持續開展華語教學相關行動,如公部門 著手規畫臺灣華語教學整體發展、業界研發相關教材、學界培育師資並致力於華 語教學專業化、科學化及系統化,華語教師則透過實務經驗的積累,實踐臺灣華 語教學行動中的內涵意義。

根據本文以上章節的分析與探討,臺灣華語教學之未來或許將在「文化財」

與「軟實力」之概念支持下,藉由公眾與個人之理想落實,於臺灣印象的嶄新刻 劃中逐步實現。筆者希望透過本文之梳理與檢視,能在政治、經濟之實質利益到 文化、認同之抽象價值的光譜上,為臺灣華語教學明確定位以掌握其真切本質,

並藉此區辨華語熱潮與倏忽即逝的流行文化,進而期許臺灣華語教學之推行得以 獲取更大效益。本文在此即將告一段落,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不同觀點與視角的

並藉此區辨華語熱潮與倏忽即逝的流行文化,進而期許臺灣華語教學之推行得以 獲取更大效益。本文在此即將告一段落,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不同觀點與視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