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臺灣華語熱潮之幻想主題分析

第三節 行動主題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行動主題分析

行動主題主要分析角色於戲劇中所被賦予的行動;角色人物即透過行動與他 人產生連結,進而能帶動情節的發展。在此主題分析中,主要探討文本如何描述 角色行動,並分析行動背後的動機及目的,以此理解角色的意識形態和立場。本 文於是藉由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中,「華語教師」、「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與「各 國市場」此三大重要角色的互動,分析各行動背後所蘊藏的意涵。筆者於研究中 發現:「教學」是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中最主要的行動;但在論述所描繪的場景與 角色互動下,「教學」儼然成為一種「商業」行為及「外交」形式。論述裡的「教 學」行動目的在滿足各國市場對於華語學習的需求,同時也透過教學中跨文化交 流的機會,期許能贏得市場(國際)認同以達永續經營的成效;又如此非政治性 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臺灣對外發聲的管道,進而成為兩岸對外宣示「正統」地位的 文化符碼。

一、 華語教學中的商業行為

從前所討論得知,臺灣華語熱潮論述雖以「教學者」身分回應海外華語學習 熱潮,但分析論述潛在語藝後不難發現:華語「教學」與「商業」結盟的趨勢。

例如《商業週刊》以「華語教學商機兩兆」為標題,年新可高達新臺幣一百六十 萬的海外華語教師,如同捧著「金飯碗」(鄭呈皇、彭媁琳,2007);又根據資料 統計推算,世界華語學習熱所釋出的教師職缺多達九萬至四百萬不等,豐厚的薪 資供給又為華語教師一職增添更多迷人色彩(吳錦勳,2008)。論述中,教與學 成為一道利益交換的程序,難以忽視的龐大「商機」促使華語教學傾向商業化經 營。因此,面對各國市場中的華語學習者的選擇,「教學客制化」提供最佳服務 以招攬顧客、鞏固客源;面對同行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的競爭,「品牌區隔化」

則強調臺灣華語教學的正統與優勢。故以下筆者嘗試從華語教師與各國市場互動 所呈現的「教學客製化」,以及華語教師與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交流所突顯的

「品牌區隔化」,敘述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中行動/情節的發展。

(一) 教學客製化

本文於「角色主題」一節曾提及各國市場中華語學習者「亦生亦客」的角色 特質。在教學過程裡佔有強勢地位的學習者,透過「主動」要求「主導」教學內 容與課程安排;而其所表現出「畏難」、「求快」學習態度,進一步促使華語教師 規畫「量身訂做式服務」。「鼓勵學生學習」或許本是教師的責任與義務,但在市 場導向的教學環境中,提升並維持華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讓學習者願意繼續學 習(持續消費),更是華語教師必須考量的教學要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位資深的華語教師於論述中將「教學」比喻為「廚藝」:「教華語的時候,

教師是大廚,品嘗者是學生,食材是教學的內容,火候、調味料的比例、食材下 鍋的順序、翻炒的速度則是教學法和教學技巧,而盤子、用餐的氣氛可比擬為教 學環境。」1如何讓品嘗者對菜餚讚不絕口,願意再度光臨?有關食材特性、客 人口味,以及烹煮的方法和技巧都是必須講究的細節。華語教學亦如是。為把握 華語學習客源,確定食材-華語,了解客人口味-怕難、講效率,教學方法和技 巧則是華語教師必須推敲琢磨的部分。筆者於文章分析中發現,論述裡不乏許多 針對不同主題、不同教學對象之個人教學方法與技巧的分享,然其中具備一定的 共通特色:華語教師應讓學生產生並維持興趣,而教學過程更應該趣味橫生、寓 教於樂。實際例證可參考以下敘述:

為使一個完全不懂華語的學習者,短時間內,有興趣,有效率的輕鬆學 會注音符號,就必須使「注音符號教材」配合「說話教學」,依綜合法 的教學精神來編寫。(H107-6)

一旦學生失去了參與的興趣,再好的教學技巧也打了折扣。怎麼辦?變!

把課堂時間分成若干區塊,不斷變換活動方式。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住 學生的新鮮感,進而確保其參與的積極性。(H105-14)

上述第一則例子主要在分享注音符號的教學方法,其中提到最終目標-讓學 生在「短時間」內產生「興趣」,才能「有效率」且「輕鬆」地學會注音符號,

如此符合華語學習者的角色需求,也呼應了教學客製化的趨勢。第二則例子則強 調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將影響教學的成效,故華語教師應不斷設計各式教學 活動,維持學生對課程的新鮮感,「不停『求變』」更是優秀教師維持教學激情的 重要方式(H105-14)。然而,對於論述中不時提及「學習者興趣」之責任歸屬,

筆者曾經質疑:相對於學位課程裡的義務性學習,華語教師為何必須關照自願學 習華語者的學習興趣?2或許,市場導向及消費機制可以提供某一合理詮釋:供 應者(教學者)的存在不只在滿足消費(學習)的需求,其更要刺激、創造更多 的消費(學習)的欲望。換句話說:華語教師除了讓學習者學會運用華語(滿足

1 引自文本 H100-19。該文作者宋如瑜目前為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其自 1983 年開始投入華語教學工作,曾於臺灣、中國大陸、美國、泰國等地之研究所、大學、中小學從事 華語教學、華語師資培訓等工作,教學經驗豐富。有關該文作者介紹參見宋如瑜:《華語文教師 的專業發展-以個案為基礎的探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頁 15~28。

2 筆者另於觀察中發現,華語教師除了必須關照「自願學習華語者」的學習興趣,也須面對「非 自願學習華語者」的學習心態,如文本 H100-8 提到:「郭老師看見的美國中文學校從 1971 年至 今的痛苦現象,就是學生是被家長強迫前來學習中文,而老師又沒受過專業訓練。」該文本並認 為,以「有趣」來引發這些華裔孩子學習中文的意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華裔學生的中文教育出 了問題將使其「對中國文化認同出了問題」,進而導致自我觀念的偏差。總而言之,無論臺下學 生是否自願前來學習,就臺灣華語教學論述的立場,「激發並維持學生對華語學習的興趣」是華 語教師的重要責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習需求),讓學習者對華語課程充滿興趣進而願意繼續學習(持續消費),而非 中斷學習或更換品牌,如此才能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

除了透過教學方法和技巧的精進,強調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論述中有 關華語課程搭配各式文化活動的安排,亦能成為教學客製化的另種體現。筆者分 析華語課程規畫相關論述後發現,無論語言中心的華語課程、交換學生的語言訓 練或華語營隊的活動安排,都不只規劃課堂上的「語言教學」;戶外參訪或其他 文化體驗活動,必定成為整體華語課程中的一部分。實際例證可參考以下敘述:

至於文化體驗課程,約七成之語言中心都安排了或多或少之活動,也呈 現了臺灣文化教學生動、活潑之一面,這是令人肯定的部分。(H101-3)

2009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暑期華文營規劃了 19 堂中國文化體驗課程,在 每天上完充實的語言課程後,還有充滿趣味的文化課,讓學員體驗中華 文化。(H104-5)

在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中,所謂的文化體驗課程多是指「語言學習」之外充滿

「趣味」的活動,其中內容包括中國功夫、中國結、書法、剪紙、捏麵人等實作 練習,或至博物館等具特殊文化意涵的定點參觀(H101-3)。以上二例展示了文 化體驗課程於語言教學中扮演著相輔相成的角色,透過文化體驗課程的實際操作 和實地參訪,華語學習者可體驗目的語的文化特質,「加速學習者融入在地文化」

3。筆者以為,此類課程設計的背後因素在於肯定「文化」於語言學習中的重要 性,然而,藉由如此文化體驗,是否真能增強語言學習效果?或可進一步探討。

在此,筆者嘗試以教學客製化的觀點解讀華語教學中之文化體驗課程的意義:筆 者認為,這些文化體驗課程規劃的潛在動機或許在於包裝正規語言課程4,以此 附加活動帶起異文化相遇時的新鮮、有趣、興奮之感,進而成為一種語言課程行 銷的噱頭及手法。

(二) 品牌區隔化

本文在上一節「角色主題」中曾提到,自 1950 年代開始發展的「臺灣華語 教學」可說是中文教學市場中的老品牌;而自改革開放後迅速打開知名度的「中 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則為中文教學市場裡的新銳。雖然同為對外行銷中文的商 家,但其產品-對外稱華語、漢語,對內稱國語、普通話-自 1949 年兩岸分治 後各自發展,成就了不少差異。如今雙方對於海外「學習中文」的熱潮,抱持著

3 引自文本 H101-3。

4 如文本 H103-17 中的演講人表示,在其觀察華語課程活動安排後發現,一般教師常在學生學習 意願低落時,藉由剪紙、中國結等民俗藝術課程的趣味性來振奮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方面也讓學生接觸一些中國文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自己的想像,並就自己的認知來詮釋華語學習者的需要:臺灣方面認為,教授華 語的同時必須發揚「正統」中華文化,傳統優美的「正」體字與實用多功能的注 音符號,當是華語教學中的最佳選擇;中國大陸一方認為,教授漢語讓外人學會 與「我」溝通,簡單易學的簡化字和國際化的漢語拼音,當然是唯一選擇。有關 教學中字體及拼音系統選用之議題,在論述中已是老生常「爭」,老牌、新銳藉 由繁(正)簡體字、注音拼音的比較和批評,畫出涇渭分明的品牌區隔線。實際

自己的想像,並就自己的認知來詮釋華語學習者的需要:臺灣方面認為,教授華 語的同時必須發揚「正統」中華文化,傳統優美的「正」體字與實用多功能的注 音符號,當是華語教學中的最佳選擇;中國大陸一方認為,教授漢語讓外人學會 與「我」溝通,簡單易學的簡化字和國際化的漢語拼音,當然是唯一選擇。有關 教學中字體及拼音系統選用之議題,在論述中已是老生常「爭」,老牌、新銳藉 由繁(正)簡體字、注音拼音的比較和批評,畫出涇渭分明的品牌區隔線。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