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測量華語的真實溫度: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臺灣華語熱潮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測量華語的真實溫度: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臺灣華語熱潮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范宜如教授. 政 治 大. 立 測量華語的真實溫度:. ‧ 國. 學. 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臺灣華語熱潮. ‧. Measuring The Real Temperature of Chinese:. Nat. n. al. er. io. sit. y. A Fantasy Theme Criticism of Chinese Trend in Taiwan.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蔣宗諴. 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 v.

(2) 中文摘要 自 2003 年行政院正式核定成立國家對外華語文政策委員會以來,臺灣華語 教學迅速發展,不但大學/民間華語中心倍增、華語教學系所林立,相關政策亦 持續積極建設,於是可見相關論述逐漸形構出「華語熱潮」的想像。然此「熱」 的本質究竟為何? 是 Menia,一種病態的狂熱?還是 Heat,一種讓人灼傷的溫 度?或是 Hot,一股令人垂涎的風潮?還是 Fever,一波使人昏眩的幻想? 本文試以 Bormann Ernest G. 所提出的幻想主題分析方法(fantasy theme criticism)解讀臺灣華語熱潮,針對「華語教學」進行後設的反思與宏觀的檢視, 探討在華語教學活動參與者的想像之下:華語教學是什麼?為什麼?臺灣華語熱 潮又是如何成形並延燒?這股熱潮且又隱含怎麼樣的魅力,能聚集華語教學活動 者參與支持?本文將藉由語藝文本的拆解與重組,呈現團體成員認知中的真實世 界,並透過語藝視角理解臺灣華語熱潮現象的運作過程及內在本質,以期為臺灣 華語教學明確定位,未來能以更完善的方式規劃臺灣華語教學的走向。同時,也 希望透過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之語藝梳理,提供國內華語教學發展另一種自我反省 與觀看的方式。.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分析臺灣華熱潮論述語藝後可以發現:「中國崛起」一幕隨著「全球化」的 作用表現戲劇張力,突顯重要道具-中文的重要性;華語教師、中國大陸對外漢 語教學、各國市場等角色一一登台亮相,彼此藉由語言教學的機會周旋於商業與 外交活動之間;而華語教學中所提供的多元機會以及民族情感渲染,則成為華語 熱潮之所以成形的重要因素。各類幻想主題依循著幻想類型兩條主線:「珍視中 華/臺灣文化」和「強調公眾/個體利益」脈絡交叉串連,形成文化與利益交織 的價值體系,並匯聚成臺灣華語熱潮論述的全景圖,最終開展出「臺灣,從未缺 席」的語藝視野。. Ch. engchi. i n U. v. 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臺灣華語熱潮,可見全球化、國際化、在地化等機 制,皆在「語言」和「教學」的包裝之下巧妙地運作著。語藝文本共同反應出充 滿期待、深切期許且積極的世界觀,其中並多強調群我之間的區辨,試圖劃清專 業界線並隱約透露出些許的優越感;論述間亦充斥著大我中華的想像,視正統與 傳統為唯一價值;敘述中並呈現出模糊空泛的主體,他者需求無限放大,語言及 其文化的主體性則受到擠壓。種種臺灣華語熱潮論述所呈現的語藝特色,反映出 臺灣華語教學現況以及未來可能走向,值得臺灣華語教學發展反省深思。.

(3)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interpret Chinese trend in Taiwan with fantasy theme criticism theorized by Bormann Ernest G. Moreover, issues such as “What’s TCSL?” “Why do we have to deal with TCSL?” “How is the Chinese trend in Taiwan formed?” and “What kind of attraction does the trend have?” are further discussed. Therefore, this thesis analyzes discourses in TCSL groups to unveil the members’ imagination, thus searching for the proper orientation of TCSL in Taiwan. Meanwhile, this thesis also applies different ways for TCSL groups to examine and reflect on the issue. To begin with, we can see “Chinese Century”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setting theme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Next, main roles in character theme- TCSL Teachers in Taiwan, TCSL in China, and Markets of the World, interact in business and diplomacy through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reover, various rewarding opportunities and national sentiment in TCSL rationalize all above group fantasies. Apart from that, each fantasy theme is arranged by two fantasy types: “Treasuring Chinese/Taiwan Culture” and “Emphasizing Public/Personal Benefits.” Finally, the rhetorical vision-“Taiwan, Never Absent” is analyzed in detail..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10 第三節 研究議題與目的 ......................................................... 15.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8. 治 政 第一節 幻想主題分析方法 ..................................................... 18 大 立 一、理論緣起 .................................................................................. 18 ‧. ‧ 國. 學. 二、理論基礎 .................................................................................. 19 三、分析結構 .................................................................................. 20 四、相關文獻 .................................................................................. 22. 第二節 幻想主題之適用性 ..................................................... 25. sit. y. Nat. io. al. er.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程序 ......................................................... 27. n. 一、文本選擇說明 .......................................................................... 27. Ch. i n U. v. 二、分析架構 .................................................................................. 31. 第三章. hi. en. gc 臺灣華語熱潮之幻想主題分析 ............................ 34. 第一節 場景主題分析 ............................................................. 35 一、全球化與中國崛起 .................................................................. 35 二、我不在國外,就在前往國外的路上 ...................................... 40 三、重要道具:好難但是好重要的中文 ...................................... 43. 第二節 角色主題分析 ............................................................. 49 一、聽到世界的呼喚:主角華語教師亮相 .................................. 49 二、相遇並不是偶然: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 .......................... 57 三、Course shopping 中的各國市場 .............................................. 65. 第三節 行動主題分析 ............................................................. 70 I.

(5) 一、華語教學中的商業行為 .......................................................... 70 二、華語教學中的外交形式 .......................................................... 76. 第四節 合法化機制 ................................................................. 85 一、世界脈動新契機:華語教學中的多元機會 .......................... 85 二、中華民族站起來:我們都是「傳龍的人」 .......................... 91 三、世界都說華語好:來自國外的稱許及肯定 .......................... 97. 第四章. 臺灣華語熱潮之幻想類型和語藝視野 .............. 104. 第一節 幻想類型的呈現 ....................................................... 104 一、主線之一:珍視中華/臺灣文化 ........................................ 105 二、主線之二:強調公眾/個體利益 ........................................ 111. 治 政 第二節 語藝視野的建構 ....................................................... 117 大 立 一、華語教學中的築夢之境 ........................................................ 118 ‧ 國. 學. 二、華語教學中的臺灣印象 ........................................................ 122. 第三節 幻想主題評估 ........................................................... 127. ‧. 一、真實判準 ................................................................................ 127. 研究結論a .............................................................. 137 iv l. n. 第五章. er. io. sit. y. Nat. 二、效果判準 ................................................................................ 129 三、美學判準 ................................................................................ 131 四、道德判準 ................................................................................ 133. 第一節. n U engchi 研究發現與探討 ....................................................... 139. Ch. 一、群我之間的區辨:專業與優越 ............................................ 139 二、大我中華的想像:正統與傳統 ............................................ 141 三、模糊空泛的主體:本土與國際 ............................................ 143. 第二節 徘徊在幻想與真實之間的反思................................ 145 參考資料 .............................................................................................. 148 附錄一 .................................................................................................. 163 附錄二 .................................................................................................. 171. II.

(6) 第一章. 緒論. 無論住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我所能給予他們的最佳忠告可能是:讓 你的孩子和孫子學中文。在他們的世代,中文和英文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兩種語 言。二十一世紀是屬於中國的,這個發展此時此刻正在發生,就在你的眼前。 Jim Rogers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華爾街金童」Jim Rogers 贈予愛女的十二句箴言中,特別叮嚀他的孩子: 「這 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文!」這位投資界的傳奇人物帶著孩子移居亞洲,為孩子 聘請中國籍的家庭教師,並提醒讀者: 「中文會是下一種世界語言」 。無獨有偶, 曾被票選為全美最有權勢的女強人-eBay 公司前執行長 Meg Whitman,也將兒子 送至北京求學,如今這孩子已能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吳錦勳,2008)。以上兩 位名人的故事描述目前西方為人父母者對下一世代的教養方式,其中蘊涵著對於 全球未來發展趨勢的關注。而 1984 年出生的網路社群「臉書」 (Facebook)創辦 人 Mark Zuckerberg 則身體力行,每天花一個小時學習中文,希望透過語言來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解中國十多億人口有別於美國的價值觀,再進一步規劃網路社群於中國市場的佈. al. er. io. sit. y. Nat. 局。Zuckerberg 表示:「我試著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和思想,中國在全球的地 位是如此重要。如果我們忽略這十六億人,談什麼連結全世界?」。2. n. 當「中國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可以是一種對自我的 期許,也可以是一種民族自信心的表現;或以批評者的角度解讀之,也可能不過 是某種程度的自我膨脹罷了。但當一位西方的父親以「這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 文!」為金玉良言來教育孩子、當一位西方的母親目送孩子負笈北京學語言、當 一位紐約出生的年輕資訊人每天努力學中文,這又反映了何等現象?. Ch. engchi. i n U. v. 回溯歷來特定語言的流通或學習盛況,與特定國家的國際聲望與勢力關係密 切。如西元前第四世紀初,希臘語和拉丁語隨著羅馬帝國的版圖擴張,成為當時 歐亞非大陸最為通用的語言(鍾志邦,2006;Waquet, 2007) ;西元十七世紀,路 易十四帶領法蘭西帝國成為歐洲盟主,確立了法語的國際地位(陳健宏,2010); 而英語則於十九世紀末藉由大英帝國殖民的力量遍布全球,二十世紀美國強權進 一步讓英語的世界地位維持至今(Crystal, 2007) 。根據前文中文學習者或「鼓勵」 1. Rogers Jim 著,洪蘭譯, 《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 12 封信》 (臺北:遠流,2008) ,頁 104。 〈臉書創辦人查克伯格學中文 拚中國露「臉」〉 ,聯合新聞網,2010/10/19,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78006,截取於 2012/4/13。 2. 1.

(7) 學習中文者的說法,其語言學習動機和目的也多與「中國的世紀」 、 「中國的地位」 緊密扣連,似乎預言中文將隨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而變得更加實用且重要,隱約 呼應著語言通用與流行的歷史。 長期研究中國消費主義的牛津大學教授 Gerth Karl 在其著作中直言:「全世 界的問題都繞著中國打轉」3,或可清楚說明文章一開始那兩位西方父母與年輕 人學習中文的潛在動機。中國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牽動世界經濟、影響國際政局, 於二十一世紀初始的今日已見端倪,未來國際發展趨勢的軌跡也藉此逐漸成形。 從文中可見西方社會意識到如今的中國已不可同日而語,其龐大的市場潛力和經 濟成長速率共同形構了中國不可限量的前途,西方學者於是預言: 「也許有一天, 英文會像現在的法文一樣,中文會像現在的英文一樣,變成最重要的世界語言…」 4 。藉由語言的重要性暗示國際間國家勢力的消長,正也清楚說明了「學習中文」 與「掌握未來」之間的因果關係。. 政 治 大 而就在歐洲街頭矗立著「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內的機會和財 立 富。」(吳錦勳,2008)如此標語,臺灣與中國境內同時出現了所謂的「華語熱 ‧. ‧ 國. 學. 潮」或「漢語熱潮」。面對「2010 年全球華語文學習者高達三千萬人」、「全球華 語教師需求從六十到一百萬」等調查數據(何淑貞等,2008),以「超高難度語 言」5之一「華語」為慣用語言的海峽兩岸,各自詡為華語教師之必然出產國, 相關政策、配套措施應運而生。然而資料顯示,早在這波學習熱潮之前,兩岸在. al. er. io. sit. y. Nat. 不同國際處境和社會脈絡中,皆已對「教外國人中文」6如此領域有所耕耘,在 此先以中國為例:. n. 根據中國學者的研究歸納,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呂 必松,2006):首先是 50 年代初到 60 年代初的初創階段,主要針對國內的外籍 生開設漢語預備教育課程,相關機構、師資隊伍從無到有,不甚穩定。60 年代 初到 60 年代中期是為鞏固和發展階段,為因應外籍生人數逐年增長,成立外國 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即為現今北京語言大學),並舉辦第一次全國性對外漢語 教師培訓班,另創辦專業刊物、廣播教學節目等。1966 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 Ch. engchi. 3. i n U. v. 參見 Gerth Karl: 《中國好,世界就好?》(臺北:高寶國際,2011),頁 15。該書以消費市場 的角度切入探討今日中國對於全世界的影響。而筆者以為,原文書名《AS CHINA GOES,SO GOES THE WORLD》更能表現該書作者欲突顯中國牽引世界脈動之核心地位的意圖。 4 同註 3,頁 12。 5 美國國會下屬的審計總署於 2006 年,(the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將中文、阿拉伯 文、日文、韓文列為所謂「超高難度語言」 。國務院培訓外交官的對外事務研究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多年前統計,一個母語是英文的人,在同樣的學習條件下,要將德語、法語、義大利 語學到高級進階級,約需 720 小時,但對「超高難度」語種如中文、阿拉伯文,要學到同等級, 卻需要 1800 小時(吳錦勳,2008)。 6 「教外國人中文」就字面解釋即可得知所指概念,即是針對母語非華語者進行中文教學(江惜 美,2007) 。在臺灣,稱此專業為「華語教學」 ;在中國,則稱之為「對外漢語教學」(張金蘭, 2008)。 2.

(8) 響,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停滯,直至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才進入恢復階段。此 階段隨著中國外交情勢的改變(中國取得/重得聯合國席位),漢語成為聯合國 大會和安理會的工作語文之一,對外漢語教學各項發展百廢待興。而 70 年代末 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政治改軌及隨之而來的經濟發展引起各國關注, 進一步引發世界「漢語熱」,此時亦為對外漢語教學蓬勃發展階段。在此階段當 中,教學體制、規模迅速擴張,並透過派遣教師、提供教材、建立教學點等多元 方式支持海外教學工作,且將對外漢語教學視為獨立專門學科來建設,更重要的 是於 1987 年成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以專門領導機構統籌「對外漢語 教學」此項「國家和民族的事業」 ,反映中國政府對於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重視。 藉以上四個階段的發展回顧,可見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版圖擴張的基礎與脈絡。 而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之下設辦公室,簡稱「國家漢辦」,近年來積 極與各國合作,廣設「孔子學院」作為漢語教學據點(張金蘭,2008)。自 2004 年於韓國成立第一所孔子學院,截至 2010 年 10 月為止,全球五大洲九十六個國 家(地區)共計設有 322 所孔子學院,擴展速度甚快。7除此之外,北京語言學 院(今北京語言大學)於 1984 年開始研製漢語水平考試(Hanyu Shuiping Kaoshi, 簡稱 HSK) ,此專為母語非漢語者設計、用以測試中文程度的國家級標準化考試 歷經改版,已廣泛作為求職、升學等中文能力需求的參考依據。8面對全世界的 學習熱潮,中國教育部亦於 2004 年頒佈「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認定辦法」 ,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證書」分為初、中、高三等級,作為對外漢語師資的評. sit. y. Nat. 核標準(張和生、步延新,2006) 。. n. al. er. io. 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備妥了周延政策、教學據點、語言測試系統和師資, 有恃無恐地迎接世界中文熱潮,語言教學活動在政府領導之下大力推展,相關論 述也不時流露出對於國家、民族「和平崛起」的自信與光榮感。9海外學習者眼 裡所見的是「『中國』的世紀」、「『中國』的地位」,中國也自覺「中國」的身價 地位今非昔比,因而推出對外漢語教學以回應學習需求,「中國」因此成為這股 語言學習潮流中的關鍵詞彙。而臺灣此刻也感受到世界對於中文學習的熱度,於 是積極推動「華語教學」發展以加入這波語言學習的熱潮。以下即為臺灣華語教 學的主要現況(董鵬程,2007;何淑貞等,2008;周中天,2011):. Ch. engchi. 7. i n U. v. 參見網頁:國家漢辦-孔子學院/課堂-關於孔院 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截取於 2012/4/13。 8 參見網頁:國家漢辦-漢語考試-考試介紹 HSK http://www.hanban.org/tests/node_7486.htm,截取於 2012/4/13。 9 如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凌德祥(2006)認為中國的和平崛起,使漢語走向世界成為必然的趨勢; 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2006)認為世界漢語熱與中國之國情及其國際地位有關;北京語言大學教 授趙金銘(2007)認為中國經濟穩定高速地發展,使得漢語在世界上的地位日顯重要。參考中國 學者產出有關對外漢語教學的論述,可見中國日益壯大的經濟實力和不斷提升的國際地位與漢語 學習熱潮息息相關。 3.

(9) 一、 大學/民間華語文中心倍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 1956 年成立國語教學中心,是為國內大學語言中心之 創始者,近每年平均招收外籍華語學習者約 1700 位左右10,其規模與資歷是目前 臺灣各大學語言教學中心最為甚者。而根據 2012 年教育部國際文教處之資料統 計,目前臺灣共有三十四所大學設立華語教學中心招收外籍學生來臺研習華語11。 民間成立華語文教學機構之歷史亦悠久,如成立至今已逾三十載的世界華語文教 育學會12、中華語文研習所13、國語日報語文中心14等,皆因長久用心經營、推動 華語文教學努力不懈,在華語教學界具相當知名度。以下筆者將目前國內所設立 之大學及民間華語文中心整理成以下表格: 序 號. 大學/民間華語文中心. 成立時間. 政 治 大. 1. 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1956. 2. *中華語文研習所. 立 輔仁大學附設語言中心. 1956 1969. 學. ‧ 國. 3. 東海大學中華語言文化教學研究中心 (2007 年改稱為華語教學研究中心). 5. *國語日報華語中心. 6. 逢甲大學國語文中心(2008 年改制為華語文教學中心). 1975. 7. 成功大學語言實驗中心中文組 (2009 年擴編後更名為華語中心). 1982. 8. 臺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中國語文組. 9. 政治大學國際交流中心華語研習班 (2008 年改制為華語文教學中心). 10. 淡江大學成人教育部華語中心. ‧. 4. n. engchi. 10. sit er. io. Ch. y. Nat. al. i n U. v. 1970 1973. 1983 1986 1991. 參見網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關於我們-國語教學中心簡介 http://web.mtc.ntnu.edu.tw/mtcweb/index.php?option=com_guoyu&task=show_information&id=1& menuid=6&lang=zh,截取於 2012/4/13。 11 參見網頁: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華語專區-華語中心-更新我國各大學校院附設華 語文教學中心一覽表,http://www.edu.tw/bicer/itemize_list.aspx?site_content_sn=15042,截取於 2012/4/13。其中臺灣大學設有「文學院語文中心中國語文組」及「語文中心國際華語研習所」 兩不同單位分別招收外籍學生研習華語。 12 參見網頁: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關於華文會 http://www.wcla.org.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1167,截取於 2012/4/13。 13 中華語文研習所的前身「臺北語文學校」於 1956 年創校,原名為「基督教語言文學院」,是 為了當時培訓臺灣外籍傳教士學習華語而設立。首位校長為美籍牧師安篤思教授,學生皆為外籍 基 督 教 傳 教 士 。 參 見 網 頁 : 中 華 語 文 研 習 所 - 關 於 TLI - TLI 創 立 http://www.tli.com.tw/BIG/aboutTLI/abouttli.asp?ID=1,截取於 2012/4/13。 14 參見網頁:國語日報社語文中心華語文課程-簡介 http://study.mdnkids.com/intro.asp,截取於 2012/4/13。 4.

(10) 11.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華語中心. 1992. 12. 靜宜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 1996. 13.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語文中心. 1996. 14. 中山大學華語教學中心. 1997. 15. 臺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國際華語研習所. 1999. 16.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2001. 17. 文藻外語學院華語中心. 2002. 18. 銘傳大學華語文訓練中心. 2002. 19. 中央大學語言中心. 2003. 20. 慈濟大學語言教學中心. 2003. 21. 中華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語言中心. 2004. 22. 交通大學華語中心. 2005. 23. 高雄大學華語文中心. 24. 中興大學語言中心華語班. 25. 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華語中心. 2006. 26. 南臺科技大學華語中心. 2006. 27. 屏東教育大學語言中心. 28. 高雄師範大學語文教學中心. 2006. 29. 開南大學華語中心. 30. 嘉義大學語言中心華文組. ‧. 2006. 31. 義守大學華語文中心. y. 2006. 32. 臺北教育大學語言中心. sit. 2008. 33. 中原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華語組. 2005 2006. ‧ 國. 學 er. al v 臺中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 i n C 屏東科技大學華語文中心 h e ngchi U n. 36. io. 35. Nat. 34. 立. 政 治 大. 2006. 2006. 2008 2008 2009. 高苑科技大學華語文中心. 2010. 37. 龍華科技大學華語文中心. 2012. 38. 崑山科技大學語言中心華語組. 2012. 標註「*」記號者為民間華語文教學機構 自 1956 年臺灣師大國語中心成立以來,各大學陸續增設華語文教學中心。 歷經半世紀的發展,許多舊有單位為因應新的需求而改制、擴編、更名,如原中 華語言文化教學研究中心於 2007 年改稱為東海大學華語教學研究中心;逢甲大 學國語文中心於 2008 年改制為華語文教學中心;成功大學語言實驗中心中文組 也因擴編於 2009 年更名為文學院華語中心;政治大學原國際交流中心華語研習 班則於 2008 年改制為為華語文教學中心。觀察以上表格可以發現:2001 年以前, 國內華語文中心成長速緩慢溫和,曾久隔十三年才增設一間(1956-1969),同年 至多增設兩間(1996) 。2001 年以後,全臺華語文中心數成長速度加快,甚至出 5.

(11) 現 2006 年單一年度成立八間華語文中心的紀錄。 根據研究指出,1970 年代初期,世界各國華語學習者逐漸增多,國外大學 紛紛開設華語文課程,來臺學習華語文的外籍人士也逐年增加(柯淑貞等,2008) , 語言中心因而成立。學習者數量提升同時反映教學者人數需求增多,再加上 1965 年美國修正移民法15公布後,臺灣移民美國大陸者眾,為提供海外華裔子弟良好 的中文學習資源,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首先於 1977 年開辦「華語文師資研習班」 , 16 是國內第一個培育華語師資的單位。 2001 年以後,臺大、師大等各大專院校陸 續開設華語師資培訓課程。設立語言中心之單位多掌握豐富的相關資源,如線上 華語教師(可傳授教學經驗) 、外籍學生班級(可提供實習機會) ,故多加開設華 17 語師資培訓課程,以因應華語教學市場的需求。 二、 增設華語文教學系所及學位學程. 政 治 大 根據研究指出,外語師資養成之管道可區分為:師資培訓(teacher training)、 立、教師發展(teacher development)三種(Waters, 2005)。 師資教育(teacher education) ‧. ‧ 國. 學. 民間團體以及各大學語文中心所開設的華語師資培訓課程,為期短、授課內容難 深入;為使臺灣華語教學專業化、學術化,提升國際競爭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於 1995 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是為國內正規華語師資教育的先聲。2000 年. y. Nat. 以後,文藻外語學院、中原大學等大專院校陸續成立華語文教學系所及學位學程。 直至 2011 年為止,全臺共計十七個華語文教學系所及學位學程。以下筆者將目. n. al. i n U. 國內華語文教學系所及學位學程. Ch. engchi. er. io. 序 號. sit. 前國內所設立之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所與學位學程整理成以下表格:. v. 成立時間.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1995. 2. 文藻外語學院應用華語文系. 2001. 3.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2003. 4.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2003. 5. 僑光科技大學應用華語文系. 2004. 6. 開南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2006. 15. 美國政府於 1965 年修訂移民法案,廢除原移民法中有關移民來源國的限制,故使亞洲移民人 口數大幅提升。有關美國 1965 年移民法案之詳細介紹參見網頁:美國國務院出版品-美國的歷 史 學 家 - Roger Daniels 著 :〈 1965 年 移 民 法 案 : 有 意 與 無 意 的 結 果 〉, 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PUBS/Historians/chapter11.htm,截取於 2012/4/13。 16 參見網頁: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關於華文會 http://www.wcla.org.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1167,截取於 2012/4/13。 17 有關臺灣華語師資培訓機構於 2007 年之成立概況可參考董鵬程: 〈臺灣華語文教學的過去、 現 在 與 未 來 展 望 〉, 收 錄 於 2007 多 元 文 化 與 族 群 和 諧 國 際 學 術 研 討 會 網 路 論 文 集 , http://r9.ntue.edu.tw/activity/multiculture_conference/file/2/2.pdf,截取於 2012/4/13。 6.

(12) 7. 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 2006. 8. 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 2006. 9. 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原語文教育系). 2006. 10.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2007. 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2007. 12.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班. 2007. 1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 2007. 14. 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2008. 15. 文藻外語學院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2008. 16.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2009. 17. 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2011. 政 治 大. 各校華語文教學系所或以「應用華語文」命名,實皆致力於培育華語文教學 之專業人才;而「學位學程」的設置,則強調華語文教學是為跨學科的新興專業 領域,畢業後授予等同一般學制之學位。18除表格中所整理的系所之外,許多大 專院校另開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以供校內各科系之學生修習並發予學分 證明書,如中央大學、政治大學、暨南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 學、新竹教育大學、輔仁大學、靜宜大學、臺北大學、長榮大學、逢甲大學等校。 19 而觀察以上表格可以發現:臺灣師範大學於 1995 年成立國內第一間華語文教學.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研究所,直至 2003 年,近十年期間國內僅成立四所華語文教學相關系所。而自 2003 年以後至 2011 年期間,超過十所華語文教學相關系所相繼成立,可見國內 大專院校華語文師資教育日漸蓬勃。而上述之現象或可驗證 2003 年 11 月行政院 正式核定成立國家對外華語文政策委員會,鼓勵各大專院校設立華語文教學系所、 學分班之政策推行的成效。. Ch. 三、 公部門單位近年持續推動. engchi. i n U. v. 曹逢甫(2007)研究認為,1956 年美國康乃爾大學派送一批學生來臺學習華 語,臺灣師大為之成立國語中心,此為臺灣華語文教育之濫觴。何淑貞等(2008) 並於研究中指出,早期歐美人士及華裔子弟若欲學習華語文,在社會秩序與生活 機能等諸方考量下,大多優先選擇來臺,故自 60 年代以來國內華語文中心逐年 增加。雖然臺灣華語教學發展甚早,但學者們認為長久以來臺灣華語教學的相關 18. 參見大學法實施細則第八條:「本法第十一條第二項所稱學分學程,指發給學分證明之跨系、 所、院專業領域之課程設計及組合;所稱學位學程,指授予學位之跨系、所、院專業領域之課程 設計及組合。大學設學分學程或學位學程,應有相關系、所、院為基礎,並得由系、所、院提供 授課師資、教學設備空間等資源。教育學程,依師資培育法及其相關法規規定辦理。」資料來源: 全國法規資料庫大學法實施細則,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28, 截取於 2012/4/13。 19 有關國內大專院校開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之詳細資料參見各大學網頁。 7.

(13) 配套措施始終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宋如瑜,2005;曹逢甫,2007;何淑貞等,2008)。 直至 2003 年教育部召開「教育部促進華語文教育發展實施方案」會議、成立國 家對外華語文政策委員會,臺灣華語教學才有了較為明確的規劃與發展。 除前文所提國家對外華語文政策委員會鼓勵各大專院校設立華語文教學系 所及學分班,故相關系所數量迅速提升,又在教育部的規劃之下,2005 年以教 育部專案經費設置華語測驗中心,承接早期華語文能力測驗的研發與推廣,使之 成為國家級測驗; 2007 年華語測驗中心更名為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 簡稱華測會(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Test Of Proficiency-Huayu, SC-TOP) ,華語 文能力測驗之英文名稱亦更名為 Test Of Proficiency-Huayu,簡稱 TOP。歷經多次 修訂與試測,2010 年華語文能力測驗之英文名稱正式更名為 Tes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簡稱 TOCFL。目前採認 TOCFL 測驗成績的單位多為國內大專 院校,海外地區目前計有十九所學校申請 TOCFL 以評測學生華語程度。20. 政 治 大 另外,教育部也於 2006 年舉行第一次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通過五 立 項考試科目及格標準,即可取得教育部頒發的教學能力證書,該證書是為目前國 ‧. ‧ 國. 學. 內各大學華語中心徵聘、或國家外派華語教師的重要檢核依據。21整體而言,臺 灣華語教學發展與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對外華語工作小組、僑民教育工作委員會 和僑務委員會關係密切,近年來公部門於華語教材研發、華語教學系所與學程專. y. Nat. 業評核、華語教師輸出計畫、國際學術合作等方面多有建樹;除此之外,開展國 內大學華語境外專班、擴招外籍學生並設立獎學金,也吸引許多外籍生來臺就學,. sit. n. al. er. io. 持續推動臺灣華語教學的發展。僑務委員會近十年來亦將華語教學之海外推廣列 為重點政策;其自 1999 年以後每隔兩年舉辦的「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Chinese Education, ICICE) ,吸引海內外多媒 體華語教學專家學者共襄盛舉,是為華語教學產官學界的學術盛會(何淑貞等, 2008)。. Ch. engchi. i n U. v. 從「大學/民間華語文中心倍增」、「增設華語文教學系所學程」到 2003 年 以後「公部門單位近年持續推動」,由此可見臺灣華語教學積極發展,亦可藉此 感受到國內「教外國人中文」的熱度。然而行筆至此,或以海外學習者的角度審 視、或站在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立場思考,臺灣華語教學也在二十一世紀初大張 旗鼓,究竟其原因為何?華爾街大亨、全美最有權勢的女人、2010 時代雜誌風. 20. 參見網頁: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採認單位-學術機構, http://www.sc-top.org.tw/chinese/adopt1.php,截取於 2012/4/13;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 -採認單位-企業單位,http://www.sc-top.org.tw/chinese/adopt2.php,截取於 2012/4/13。 21 有關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之詳細內容可參閱何淑貞等:《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 三民,2008) ,頁 14~16。或參考網頁: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華語專區-對外華語教學 能 力 認 證 考 試 , http://www.edu.tw/bicer/itemize_list.aspx?site_content_sn=14864 , 截 取 於 2012/4/13。 8.

(14) 雲人物22學中文,看準的是「中國」的世紀、 「中國」的市場,臺灣華語教學發展 是以何等角度或立場加入「教外國人中文」的行列?或許,因為海外學習者所謂 的「中文」與島上的「國語」相似;或許,亦可從早在熱潮之前的臺灣華語教學 歷史一窺究竟。 根據李惠敏(2002)研究歸納,將臺灣華語教學發展分為兩個時期:最早為 傳教士時期(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 ,此時期西方傳教士來臺宣揚福音, 為與臺灣民眾溝通交流,故留下不少「華語經驗」 。23此時期的華語教學,無論師 資或教材均未制度化,臺灣華語教學真正步上軌道是在國民政府遷臺初期(1950 至 1960)。在此時期,有關華語教學的建設可分為:一、「屬於教會體系下設立 的華語機構」 ,如中華語文研習所(Taipei Language Institute, TLI) 。24二、 「屬於美 國政府體系下設立的華語機構」,如陽明山華語學校(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Area Studies Schoo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 25 、 史 丹 福 中 心 (Inter-University Program for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in Taipei, IUP)26。三、「臺 灣本地所成立的華語教學機構」 ,如師大國語中心27。以上不同屬性的機構反映出 那個時代不同面向的臺灣社會氛圍。而筆者以為,2003 年國家對外華語文政策 委員會正式成立,「公部門單位近期持續推動」可視為臺灣華語教學發展之第三. 立. ‧ 國. 學. 22. 政 治 大. ‧. 網路社群臉書(Facebook)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於 2010 年獲選為時代雜誌風雲人物。參見 TIME 官網:http://www.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2036683_2037183,00.html, 截取於 2012/4/13。 23 資料中所謂的「華語經驗」是指這時期來臺宣教士學習臺灣當地語言的經歷記載,如宣教士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日夜苦讀自習漢語,與僕人和牧童們練習對話;臺東人所敬愛的譚 維義醫生來自美國,為融入當地族群文化,譚醫生克服萬難學會國語、臺語和阿美族語。上述例 子反映當時華語教學體系仍未制度化的狀態,也能從中得知此時期宣教士們所學的「華語」並不 限為「國語」 ,為與民眾順利溝通,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也佔了相當高的學習比例(李惠 敏,2002) 。 24 參見註 14。 25 陽明山華語學校隸屬美國在臺協會(AIT),原於 1955 年在臺中創校,臺美斷交後改設至臺北 陽明山。從校名(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Area Studies Schoo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即可看出該校成立目的-除了學習語言之外,還包括政治與軍事色彩濃厚的 Area Studies(區域 研究)。該校學員並非平民百姓,其皆肩負著學成後為美國政府至世界各地服務的責任,歷年來 許多美國駐華外交官或華府中國事務顧問都曾在該校學習中文。詳細資料可參考李惠敏:《從洋 鬼子到外勞 國族、性/別與華語文教學》(臺北:巨流,2002) ,頁 138~161。 26 美國的史丹福中心於 1963 年在臺灣大學校園內成立。根據學者研究分析,其內部權力結構和 陽明山華語學校相似,皆與二次大戰後美國興起的區域研究關連密切。相關文獻並指出,該中心 已成為美國訓練高級中文人才的重鎮,許多學生學成返國後運用中文專門知識,成為美國社會中 舉足輕重的角色。1991 年起臺大校園自主後反對外國機構無償使用校舍,故 1996 年美國董事會 決議結束在臺校務,另於北京清華大學設立語文中心(李惠敏,2002)。而該中心所遺留下來教 學經驗豐富的師資和中心營運模式,成為今日臺大國際華語研習所(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CLP)的發展基礎(陳偉玲,2005) 。 27 師大國語中心的緣起可追溯至 1956 年,美國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設立獎學金,選 送美國的大學生至臺灣學習華語,而來臺學生的語言學習活動即由臺灣師範大學協辦。於是當時 師大文學院院長梁實秋教授策劃安排,以宣揚中華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為宗旨成立國語中心, 並請國文系王壽康教授擔任該中心主任。經過數十年的耕耘,師大國語中心近年平均年招生數可 達一千五百位上下,是臺灣各校語言中心最具規模者(何淑貞等,2008)。.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5) 時期,即華語教學走向政策化的階段。 藉由以上簡短的臺灣華語教學歷史回顧,可見二十一世紀初華語教學逐步政 策化,積極加入這波因「中國」而興起的海外中文熱潮,並非單純只是不甘寂寞 而已。除了臺灣的「國語」能對應外籍人士的「中文」需求,臺灣華語教學的深 度發展與經營其實早於對岸的對外漢語教學,或以臺灣華語教學的立場言之:臺 灣才是「教外國人中文」的原始根據地。.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只有在語言清楚時,人們始能脫離混沌,從而知道自己和別人在說些什麼, 以及想些什麼。 南方朔2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在筆者的求學過程中,不時可見「中國經濟」與「全球中文熱潮」以不同方 式排列組合、換句話說,大國崛起帶動語言學習熱潮的概念不斷地被覆誦著。29自 詡對外中文教學經驗豐富的臺灣,也讓海外中文熱蔓延至國內,促使華語教學相 關活動不斷升溫。從 2007 年參加民間華語文機構所開設的師資培訓班開始,筆 者以參與者的角色,切身感受華語熱潮在臺灣的溫度。.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一次報名,已額滿。第二次報名,才取得了上課資格。師培班的同學們來 自各行各業、各領域,參加培訓班的理由應有盡有:因為要出國讀書、要移民、 待業中、換跑道、配偶不會說中文、孩子中文不流暢…師培課程密集開班一期接 一期,可選擇平日上課,也可利用週末假日進修充電。同年某華語中心推出少兒 華語師資培訓班,消息一出,筆者當天即備妥資料前往現場報名,欲以「先聲奪 人」之姿占據名額,到場時卻見櫃臺早已堆放一疊報名資料,發現自己原來已在 倒數之列;某大學華語師資培訓班甚至發生民眾漏夜排隊搶報名進而打起架來的 新聞,使得該單位決定提高報名資格門檻,後來者必須通過考試篩選才能參加培 訓。30既非巨星演唱會開放門票預購,亦非人氣小吃正開張,華語文師資班名額 搶手「秒殺」,如此現象令人匪夷所思。. Ch. engchi. i n U. v. 無論如何,彼時聽著課堂老師敘說正是時候的世界華語熱潮,重複翻看五大 28. 南方朔, 《在語言的天空下》(臺北:大田,2001) ,頁 4。 如張筱雲(2005) : 「自從中國經濟起飛,中文在全世界掀起熱潮…」 。又如李菁菁(2006) : 「中 國大陸於 1978 年決定改革開放政策之後,開始了經濟改革並引起國外的關注,經濟快速發展掀 起了『中國熱』 ,連帶帶動了『華語熱』 。」翻閱華語教學相關介紹,不難看到類似論述,筆者在 此僅列舉兩例為代表。 30 林志成, 〈全球瘋華語 臺灣萬名師資待發〉, 《中國時報》,2008/5/5,A8 版。 29. 10.

(16) 洲、三大洋龐大的華語學習人口數,以及華語師資缺口…筆者在華語熱潮自得其 樂,並嘗試各種方法欲進一步瞭解華語教學的實質內涵,如參考當時各華語教學 研究所課綱、分析各校歷屆考題趨勢,搜尋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相 關資料,研讀官方推薦參考書目等。曾經,筆者抱著各家「現代漢語」著作、各 版「語言學概論」囫圇吞棗,深信這是踏進華語教學的第一步。而當「師資培訓」 已無法滿足筆者學習需求, 「師資教育」於是成為筆者的下一個目標。2008 年春 天,筆者在師大考場小心翼翼地咬字發音,深怕口齒不清壞了研究所考試成績31; 也在政大考場惶恐不安地思索朱熹的生平與成就32。此次研究所考試經驗亦促使 筆者省思華語教師所應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內涵。 政大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第一屆,是許多新嘗試的開始。所上課程由校 內中文所、外文所及語言所老師共同開設,但許多同學們卻認為這些課程與華語 教學關連不大33,故熱衷於跨校選課。看同學勤奮地跑著跨校選課流程、分享和 他校同學擠在小教室上課的心得…似乎,他校研究所開設各種「華語 XX 教學」 類似課程34,較能安撫第一屆「前無古人」的不安。於是,筆者開始思索,甫進 入研究所的同學們何以篤定什麼課程與華語教學有關或無關?同學們對於課程 的質疑與選擇,反映出個人先入為主的華語教學印象。.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筆者於親身參與中感受到近年來臺灣華語教學的熱度,再回顧本世紀初臺灣 華語教學發展:各華語師培單位擴大事業版圖,增設各式各樣相關課程,如正音. y. sit. 31. Nat. 班、實務班、進階班、文法教學班、文化教學班、數位教學研習班等35;公部門. n. al. er. io. 臺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入學考試中,華語文教學組(甲組)口試成績占總成績百分之二十, 內容包括國語發音(佔 60 分)與英語發音(佔 40 分) ,以現場錄音方式進行; 「口試」成績未達 50 分者,不予錄取。相關資料可參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招生資訊-碩士班 招生簡章,http://www.ntnu.edu.tw/aa/aa4/brief/index.php,截取於 2012/4/13。 32 政大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九十七學年度入學考試,其中考科「中華文化概論」第三題題 目為「試述朱熹的重要學說思想,以及他對後世的影響。」參見網頁:政治大學圖書館-資源查 詢-考古題-碩士班,http://subweb.lib.nccu.edu.tw/exam/,截取於 2012/4/13。該題目對於當時 的筆者而言,實屬「超出考試範圍」 ,作答時心中不停怨懟: 「朱熹又干華語教學啥底事…?」試 圖以抱怨來掩飾考前準備不夠充分的心虛,至今猶記得當時答題過程中惶恐不安情緒。 33 九十七學年度政大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的開課資訊可參考: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 士 學 位 學 程 - 課 程 資 訊 , http://www.tcsl.nccu.edu.tw/course/pages.php?ID=course1 , 截 取 於 2012/4/13。 34 此指師大華語教學研究所的課程。九十七學年度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的開課資訊可參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課查詢系統,http://courseap.itc.ntnu.edu.tw/acadmOpenCourse/index.jsp,截 取於 2012/4/13。 35 如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為「有意從事華語文教學或報考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 者」開設華語教學正音班,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師資培訓-正音班 http://140.122.110.12/mtcweb/index.php?option=com_guoyu&task=show_information&id=33&men uid=41&lang=zh,截取於 2012/4/13。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及臺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為已完 成基礎華語師資培訓者開設教學實務班、華語文師資進階班,資料來源: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教 學實務班報名表,http://www.wcla.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doc04&Category=101270,, 截 取 於 2012/4/13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語 文 中 心 - 課 程 資 訊 http://ntulcoffice.liberal.ntu.edu.tw/course.htm,截取於 2012/4/13。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則. Ch. engchi. 11. i n U. v.

(17) 單位亦舉辦多項活動鼓勵華語文教學相關人士加入或進修,如國家華語測驗推動 會舉辦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命題研習36、華語文教學人員數位教學能力培訓計畫 等。37又 2006 年第一屆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報名人數達 2005 人,全科 通過僅 72 人38,在在反映了「華語熱潮」正席捲臺灣。親身經歷熱潮蔓延的場合, 筆者是為參與者、觀察者也是實踐者。如今,成為必須冷靜的研究者,於是思考: 這股「華語熱潮」到底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而去?為呼應海外華語熱潮而加入華語 教學行列的人,對於華語教學又抱著怎樣的想像? 看在生於臺灣以華語為母語者的眼裡,這波熱潮引發筆者錯綜複雜的聯想: 從「華語」的定義開始,可見臺灣華語文教學發展的政治地域性。「如何區別華 語、漢語、中文、國語、普通話?」這是華語教學入門必備的知識。參考各家說 法,臺灣對內稱「國語」,對外稱「華語」;中國大陸對內稱「普通話」,對外稱 「漢語」;其所指皆為外國人認知裡的「中文」,筆者根據郭熙(2006)、張金蘭 (2008)的解釋,將「華語、漢語、中文、國語、普通話」等詞彙之使用地區及 使用者區別整理成以下表格:. 立. ‧ 國. 在中國. 國語. 普通話. 華語. 漢語. ‧. 外國人學的是. 在臺灣. 學. 本國人稱之為. 政 治 大. 皆可以「中文」表示之. y. Nat. sit. n. al. er. io. 然而筆者以為,有關「華語」、「漢語」不只是名稱的區別而已。如此覺察 正來自筆者 2009 年擔任華語營隊教師時的課程實務經驗:那年夏天,準備了 S.H.E 的〈中國話〉39當作教材,卻意外發現這首歌已成為媒體網路批判的對象。在此 將該首歌的歌詞節錄如下:. Ch. engchi. i n U. v. 推出華語語法與教學概論課程,資料來源: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兒教師訓-語文師資 http://my.sce.pccu.edu.tw/MS/teacher/List.aspx?CataId=0602,截取於 2012/4/13。教育部亦主辦華 語文教學人員數位教學能力培訓課程,培育臺灣華語文教學人員數位教學的能力,以期在國際華 語教學市場上佔一席之地,資料來源: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即時新聞內容,發布日期:2010/9/16 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3888&pages=4&unit_sn=115,截取於 2012/4/13。除此之 外,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另開設華語文教學文化系列,教授中國結、剪紙、線裝書等技藝,其文 宣寫道:「有趣的傳統文化、生活智慧與樂趣/讓華語文教學更豐富、更吸引人/引導華語文教學 多元思考/讓華語文教學更具魅力、競爭力」 ,資料來源: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師資班-文化課 程,http://www.wcla.org.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5490,截取於 2012/4/13。 36 資料來源:2010 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茁壯級命題研習手冊(未出版)。 37 相關資料可參考 99-100 華語文教學人員數位教學能力培訓計畫網頁: http://go2school.sce.pccu.edu.tw/el99/,截取於 2012/4/13。 38 參見網頁: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即時新聞,發布日期:2006/12/13 http://www.edu.tw/bicer/news.aspx?news_sn=342&pages=0&site_content_sn=6202&d_1=95-08-01 &d_2=95-12-31,截取於 2012/4/13。 39 〈中國話〉這首歌收錄在臺灣歌手團體 S.H.E 於 2007 年發行的專輯《PLAY》中,由鄭楠作詞, 施人誠作曲。資料來源:KKBOX-S.H.E【PLAY】專輯介紹 12.

(18) 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髮/嘴裡唸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 多少年我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這幾年換他們捲著舌頭學平上去入 的變化/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 就批評聲浪的說法,S.H.E 演繹這首歌根本是「賣臺媚中」的表現。40筆者除了 慶幸當時教學現場無意識型態濃厚者參與,卻也開始反省「華語教學」於兩岸國 際情勢對立中的定位。雖然對於外籍學生而言, 「臺灣話與中國話」都是「中文」, 但在不同立場者眼中:「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 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41卻關乎政治正確與否的問題。 不能否認的是,在臺灣華語教學研究及實務中,確實經常探討正/繁體字與簡體 字的區別、「國語」和「普通話」在語音、語法、詞彙上的差異;亦須不時留意 「臺灣書院」42和「孔子學院」的對比、HSK 漢語水平考試與 TOCFL 華語文能 力測驗的參照。臺灣華語教學相關論述不時將「華語教學」的每一環節與彼岸相 關發展相提並論,比較孰先孰後、孰優孰劣,或視為他山之石引為借鑑…筆者以 為,其中與中國較勁之意味濃厚。.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 臺灣或許因為熟悉語言系統、自視為「教外國人中文」的原始根據地,於是 加入這波隨著中國熱而起華語熱潮,而參與方式與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相似,無形 間即產生比較、競爭的心態。於是,論述開始不斷尋找臺灣華語教學的優勢,希. sit. y. Nat. 望能在熱潮中佔得一席之地。43. n. al. er. io. http://tw.kkbox.com/album/pcFUZou8HYBqidL0FL-i008l-index.html,截取於 2012/4/13。 40 如臺灣閃靈樂團主唱 Freddy 認為 S.H.E「就算要進軍中國市場,也用不著去奴化自己、吹捧對 方,拍馬屁拍到這種程度。」歌手大支也針對此事件發言:「我們會同意王建民是中國人嗎?當 中國人在運動場上欺負我們,搶走國旗的時候,臺灣藝人需要唱這種歌拍馬屁嗎?」認為音樂人 應強調自尊的重要。媒體報導並以「拍中國馬屁 教壞臺灣下一代」為標題,認為歌曲〈中國話〉 所引發的一連串討論風波,不能以「大家別想太多」一語帶過,此事攸關「阿諛奉承」 、 「喪權辱 國」 ,歌手與唱片公司不得不三思。資料來源:段子薇, 〈中國話?中國化!S.H.E 媚中太過頭 臺 灣藝人看不下去〉,自由時報電子報,2007/5/2,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y/2/today-show2.htm,截取於 2012/4/13。 41 此亦為歌曲〈中國話〉中的部分歌詞。 42 由文建會主導於 2011 年正式設置海外據點的臺灣書院,旨在整合華語文教學及正體字推廣、 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臺灣多元文化等三大面向,運用資訊及數位科技建構一代表華人文化之資 訊整合平台,參見臺灣書院官網:http://taiwanacademy.tw/en/index.jsp,截取於 2012/4/13。而 臺灣華語教學界則將臺灣書院視為「華語教學」向外發聲的有力管道,並常將之與中國推廣漢語 學習的「孔子學院」相互參照,參見由黃郁惠、鄧麗君整理之〈海外「臺灣書院」的定位與願景〉, 《臺灣華語文教學》 ,2010 年,第 8 期,頁 76~82。 43 學者周中天(2011)即在此情勢之下分析臺灣推動華語教學的 SWOT,其認為臺灣華語教學的 優勢(Strength)在於:教學方面,臺灣教學品質佳,華語教學的歷史悠久,且品牌形象良好; 語言方面,正體字教學較易深入瞭解中華文化,對於中高階課程教授較具優勢;生活方面,臺灣 整體環境自由民主、資訊開放,更適於長居與學習;國際方面,各國具備華語專長人士多曾在臺 灣學習華語,使得臺灣華語教學具備指標效果,且臺灣與各國僑校關係深厚。劣勢(Weakness) 在於:數量方面,華語教師人數、教材數量遠少於大陸;師資方面,教師薪資要求高於大陸外派 教師且缺乏以當地語言溝通能力(英語系國家以外) ;語言方面,正體字教學在初期易引起學生. Ch. engchi. 13. i n U. v.

(19) 從華語師資班報名漏夜排隊、名額秒殺,到華語教學成員對於華語教學的既 存想像,以及臺灣華語文教學論述裡揮之不去的「中國」形象,筆者觀察到「語 言教學」中蘊涵著「不只是語言教學」的符碼。自海外延燒而來的華語熱潮,反 映國外「瘋」華語,在「學」;臺灣「瘋」華語,在「教」。44國外菁英「拚」中 文45;華語老師樂見中文「翻身」 。46所謂的「中文熱」 、 「華語熱」 ,經媒體報導型 塑、學界單位勾勒,以及投身華語教學界者之解讀,呈現出多元複雜的文化圖景。 或許,海外的「中文熱」 、 「華語熱」與對岸慣稱的「漢語熱」可以 Sinomania(中 國熱)一言以蔽之,但從臺灣華語教學相關活動的種種跡象來看,近年來島內增 溫的華語熱潮,恐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此「熱」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是 Mania, 一種病態的狂熱?還是 Heat,一種讓人灼傷的溫度?或是 Hot,一股令人垂涎的 風潮?還是 Fever,一波使人昏眩的幻想?. 政 治 大. 本小節一開始節錄南方朔著作中的一段話,提醒身為華語教學者的筆者:在 教授語言之前,先瞭解自我論述產出的脈絡,才能清楚行動實踐的本質。而分析 目前華語文教學研究現況,漢語語言分析及教學理論、教學議題相關主題占有絕 大部分篇幅(何德華,2009),研究者多在熱潮中揮汗如雨,理所當然地於華語 教學脈絡中苦思鑽研,或從語言學角度切入、或以教學觀點審視,少見針對「華 語教學」進行後設的反思與宏觀的檢視-到底在華語教學活動參與者的想像之下,. 立. ‧. ‧ 國. 學. 「華語教學」是什麼?「華語教學」又為了什麼?臺灣華語熱潮是如何在現今時. n. al. er. io. sit. y. Nat. 空脈絡之下成形並延燒?這股熱潮又隱含了怎麼樣的魅力,能聚集華語教學活動 者參與支持?即從以上的研究焦點出發,筆者欲採用學者 Bormann Ernest G.提出 關於語藝批評之幻想主題分析方法(fantasy theme criticism)解讀臺灣華語熱潮。 該方法適用於理解團體成員所共享的世界觀(林靜伶,2000),藉由語藝文本的 拆解與重組,呈現團體成員認知中的真實世界。亦即本文希望透過對於臺灣華語. Ch. engchi. i n U. v. 抗拒;整體方面,缺乏整合性政治經濟及外交力量的策略。機會(Opportunity)在於:師資方面, 大陸外派師資良莠不齊;語言方面,目前美國大學入學考採用的 SAT Chinese,以及 AP 考試都採 正簡並存方式,正體字仍有使用空間;國際方面,多國政府多已編列預算開辦華文學習課程。威 脅(Threat)在於:中國大陸藉外交優勢在各國推動漢語教學,其在數量的成長上相當可觀,如 廣設孔子學院(目前已有 500 所以上),以及運用人海戰術派遣近乎免費的教師赴海外教學。 44 觀察有關華語教學的報導或活動,常見標題以「瘋」來表示外籍人士對於華語學習的高度興 趣,如林志成, 〈全球瘋華語 臺灣萬名師資待發〉 , 《中國時報》 ,2008/5/5,A8 版;中央社, 〈外 籍生瘋華語 臺灣緊捉遊學熱潮〉 ,2010/5/9;或由聯合報系主辦的「瘋華語」夏令營,皆以「瘋」 來烘托華語學習的熱門程度。資料來源:聯合報系 2011 瘋華語夏令營 http://udncamp.com/fun/, 截取於 2012/4/13。筆者在此借用上述「瘋」的概念,以此表示臺灣近十年來對於華語教學推動 之熱切。 45 該文(吳錦勳,2008)標題以「拼」來表示外籍人士正積極學習中文的盛況,從文中報導有 關「美國現在要向超難度的中文挑戰,等於在打另一場文化戰爭」 、「學中文搶破頭 明星學校招 生得用抽籤決定」一類的描述或介紹,可見「拼」中帶有「想盡辦法」、 「奮力一搏」的意味。 46 該文(吳錦勳,2008)受訪人表示,過去「教中文」是別人眼中的笑話,現在「教中文」成 了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另有報導表示,以前讀中文系「常被笑這個系沒什麼用」 ,現在全球瘋華 語,中文「翻身」另人愉快。參見林志成: 〈留學兼教華語 不用洗盤子打工〉 , 《中國時報》 ,2008/5/5, A8 版。 14.

(20) 熱潮現象、運作過程及內在本質的認識,嘗試理解臺灣華語熱潮背後有關語言和 教學交互作用的深刻義蘊。. 第三節 研究議題與目的 在中文裡,「中國」兩個字代表國家。第一個字是一條直線從一個矩形中垂 直穿過,意思是中間。第二個字看上去像方框內有一棵奇怪形狀的聖誕樹。中國 始終把自己看作世界的中心。對中國人來說,中國就是一切。 Joe Bennett47 為了一包太便宜的內褲,英國記者 Joe Bennett 踏上西方人始終陌生的中國大 陸。在他眼中,除了大國的生產世界令人不可思議,由幾何圖形拼湊而成的奇怪 符號-中文字,也盡是不可參透的神秘感。而喜愛以紋身表現個人品味的英國足 球金童 David Beckham,也在男用內褲廣告中特寫腰間一系列由流暢線條所勾勒 出的刺青符號,定睛一瞧,那正是一排以行草書寫的中文字。48在全球化的進程 中,人們從經濟切入提升了中文的能見度;也在消費文化的視野下,看到名人以 身體刺青展現中文美學並賦予時尚的概念。在此,中文成為一種跨越國界的符號,.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成為國家印象、流行品味的表徵。當一種語言走出了國家、走出了民族,其實反. n. al. er. io. sit. y. Nat. 映出權力分布的轉變,正如學者杭廷頓所言:「權力不但使說母語的人更肯定自 己的語言,也可以鼓舞其他民族的人去學習。」49對外漢語教學如火如荼,或可 說明中國如今藉經濟發展所掌握到的權力;而臺灣華語教學鍥而不捨,又該如何 詮釋其中「權力」運作的機制?. Ch. engchi. i n U. v. 猶來只見買 iPad、換公仔、搶福袋、要簽名的熱情行伍,不見語言中心外也 有人潮。試想:如果稍改名稱, 「國語」 、 「國文」師資培訓班,庭外人群安在哉? 當政府重視本土化,於九年一貫課綱中增加鄉土語言課程(江昭青、何琦瑜,2009) ; 當學校的國文課時逐漸減少,年輕一代中文表達能力普遍降低(陳雅玲,2004); 當臺灣急著與世界接軌,學生都積極學習英語,此時,美國名校在校園內設立「中 文角」,顯示中文不再是少數族群專屬或生澀冷僻的語種,中文學習的重要性已 在美國社會中逐漸發酵。50海外學習華語的盛況,讓臺灣與中國都挾帶著理所當 47. 參見 Bennett Joe 著,呂博譯,《一包內褲看中國》(新北市:八旗文化,2011) ,頁 6。 瑞典時裝公司 H&M 於 2012 年初邀請 Beckham 為男性貼身衣物代言拍攝產品廣告,畫面中可 見 Beckham 腰間刺青以行草寫著中文諺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資料來源:Youtube 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uqXjF0jQ28&feature=fvwrel,截取於 2012/4/13。 49 參見 Huntington Samuel P.(杭廷頓)著,黃裕美譯,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 聯經,1997) ,頁 69。 50 所謂「中文角」(mandarin roundtable)是指在學習空間當中規畫某一特定區域,進入該區域 者只能以中文與他人溝通。在美國,以往類似的語言學習空間多為法語、西班牙語的學習者設立 48. 15.

(21) 然的心理積極培訓對外語言教師,中國可以「經濟崛起」為背景,向世界推廣漢 語以嶄露對自己文化的信心,而臺灣抱持著「不能缺席」51的心態所為何來? 二十世紀「英語」隨著歐洲殖民主義與美國經濟強權漂洋過海,成就了今日 的「英語帝國」。52即便殖民的歷史不再,仍能以後殖民主義解讀「英語教與學」 滲透的文化霸權姿態(林照真,2003;廖柏森,2004)。翻閱語言演進的歷程, 可見「語言」流行的原因從來不只是因為「語言」 , 「語言教學」亦往往附著於權 力及意識形態之上。筆者依循「華語熱潮」的路徑觀察近十年來臺灣華語文教學 發展,發現:師資培訓班推陳出新,各式證書、時數證明炙手可熱,儼然成為一 種特殊的補教消費型態;華語文系所成長快速,錄取分數、報考人數皆可觀,成 為文科類組升學志願新選擇; 「漢語」 、 「華語」不斷在相關研究中對話, 「華語教 學」也不時和「英語教學」相提並論,由此可見,「華語教學」似乎亦成為兩岸 學術、政策相互競逐的場域,並表現出「不只是語言教學」的企圖心。以上種種, 說明了臺灣境內的「華語熱潮」不僅是媒體炒作的標語或系所招生的口號,其實 為一種文化現象,值得以文化、政治的角度作進一步的審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故本文期許能深入臺灣華語熱潮之中,將焦點集中在學術團體及華語教學參 與者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透過非/文字的爬梳,清楚描繪二十一世紀臺灣華語熱 潮之文化景觀。而本文將採用語藝批評理論中的幻想主題分析方法,探討臺灣華. al. er. io. sit. y. Nat. 語熱潮可能的形成原因,並了解近十年來,臺灣「華語熱潮」在中國「漢語熱潮」 對照之下以及和海外華語學習需求互動之間,其與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層 面的互動關係,藉此呈現目前華語熱潮的全球化面貌。. n. 經歷師資培訓、師資教育,成為線上教師並持續參與各式華語教學相關活動, 筆者對於臺灣華語熱潮所採取的批評立場,除了以參與者的角度提出批評之外, 同時雜揉著對於臺灣之國際處境、文化認同與華人文化推展的憂心與關懷,故希 望透過本文以語藝為出發點之論述,以及對於華語熱潮的分析,能提供臺灣華語 教學未來發展之反思及參考的依據。而本文擬從臺灣華語熱潮之文本敘述著手, 以臺灣華語教學兩大團體所出版之刊物為研究文本,分析華語教學活動參與者所 認知的「華語」 、 「教學」和「華語教學」的意義為何,並探討華語熱潮裡的共同. Ch. engchi. i n U. v. (宋漢崴、陳應欽,2004) 。 51 如許怡貞(2005/5/22)在〈在華語熱潮中缺席〉一文中指出,臺灣華語教學發展缺少國家政 令支持,國內華語教學團體及組織只能自食其力,恐怕錯過「中文當紅」的機會。又如另一則報 導〈華語熱不缺席 臺灣文化吸引遊學〉 ,則介紹臺灣各單位所舉辦的華語研習活動,文中並表示 臺灣擁有完整的中華文化、自由開放的社會,故不該在華語市場中缺席,參見中央社 2010/5/9 新聞:http://www.haixiainfo.com.tw/103746.html,截取於 2012/4/13。就文章語境推測分析,以 上文章所提到的「缺席」 ,似乎將會是一種遺憾、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然筆者感到好奇的是: 此「席」所指為何?不出席如何?出了席又如何?此為筆者所欲進一步探討的方向。 52 「英語帝國」一詞用法引自 Crystal David 著,鄭佳美譯: 《英語帝國》 (臺北:貓頭鷹出版,2007) 。 該書以歷史、文化、社會等多元角度,探討英語之所以發展為全球語言的重要因素與過程,其論 述之思維與脈絡對本文有所啟發,故在此引用之。 16.

(22) 想像,試圖釐清華語熱潮中一致的想像如何被創造?又行動的意義如何被實踐? 而臺灣華語教學的未來又將如何被實現?期使本文能藉由華語教學成員之語藝 的分析及理解,為臺灣華語教學明確定位,未來能以更適當的態度規畫臺灣華語 教學的走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7. i n U. v.

(23)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採用幻想主題分析方法(fantasy theme analysis)來觀察臺灣華語熱潮 之現象,主要目的在藉此了解臺灣華語教學發展至今所呈現的樣貌,並梳理其內 在結構以探究「華語教學」如此語言教學活動所反映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本章 將討論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之理論內涵,並說明理論實踐之過程與依據。第一節介 紹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之理論源起、預設、分析結構和該分析方法於實務操作上所 累積的成果;第二節說明幻想主題分析方法應用於本研究之適當性,以及本文所 能提供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之實務對應;第三節則介紹本研究之設計與執行步驟, 並說明本研究所選取之文本的性質,進而詳述研究程序與分析架構以呈現研究歷 程的脈絡。. 第一節 幻想主題分析方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學者 Bormann Ernest G.認為傳統的語藝1分析著重於言者與訊息之間的交互 關係,忽略了聽者在傳播過程中亦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故傳統語藝分析無法 解釋:為何群眾聽到甘迺迪(John F. Kennedy)言道: 「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 y. Nat. 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以及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經 典演說「我有一個夢」時,會莫名感動、群情激昂;又為什麼某些語藝活動卻無. sit. n. al. er. io. 法獲得聽者的共鳴迴響(Cragan & Shields, 1981)?而 Bormann 利用幻想主題分 析方法解決了上述的疑惑。而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之理論基礎根植於符號輻合理論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之中,本節即將介紹幻想主題分析方法之緣起、 理論基礎和其中分析結構,並說明符號輻合理論對幻想主題分析方法的影響,最 後回顧幻想主題分析方法目前於臺灣本土研究中的實踐成果。 一、. Ch. engchi. i n U. v. 理論緣起. 貝爾斯(Robert Bales)及其團隊於 1950 年在小團體溝通實驗中發現:在小 團體會議的討論過程間,許多緊張場面是透過「說故事」的過程來解除,故貝爾 斯將「緊張解除」稱為「戲劇化」(dramatizes);又成員會彼此傳遞特定的傳播 符號或訊息,而這些傳播符號和訊息會戲劇化地被團體成員不停覆誦(chain out) , 1. 本文所謂的「語藝」是為英文「rhetoric」的翻譯。「rhetoric」一詞自希臘文「rhetorikê」演變 而來,究其字源:「rhetor」指「話語」,「ikê」指「藝術」,故「rhetorikê」原意可解釋為「語言 藝術」 ,簡稱「語藝」 。參見游梓翔: 《領袖的聲音:兩岸領導人政治語藝批評(1906-2006) 》 (臺 北:五南,2006) 。林靜伶(2000)則將語藝的定義歸納為:語藝就是一種關切語言作為說服工 具的藝術。有關語藝的介紹參見林靜伶: 《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 (臺北:五南,2000) ;Foss Sonja K., Foss Karen A., Trapp Robert 著,林靜伶譯,《當代語藝觀點》(臺北:五南,1996)。 18.

(24) 進而形成能使成員間彼此修正或深化共同觀點的團體幻想鏈( group fantasy chains) 。特定的傳播符號及訊息經由戲劇化的覆誦過程,能使會議節奏加快、與 會成員情緒高昂、討論熱烈,甚至相互插話、哄堂大笑;開會氣氛也會從原先安 靜、緊張,戲劇化地轉而展現出熱鬧活潑、生氣蓬勃的氣象。如此語言或非語言 的連鎖過程,為團體成員形塑了某些共同的幻想或戲劇,而這些團體幻想(group fantasizing)或戲劇化(dramatizing)傳播方式所產生的結果,能進一步成為促使 成員行為或觀念修正、強化的社會真實(Bormann, 1972) 。 Bormann(1972)認為,貝爾斯的實驗結果提供了一套解釋戲劇化傳播如何 為團體成員創造真實的觀點,也提供了一種透過檢視訊息來觀察團體文化、動機、 情緒、風格與凝聚力的方法。於是 Bormann 根據貝爾斯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延伸 討論,在 1972 年提出了「符號輻合理論」以及其應用方法「幻想主題分析方法」, 用以分析團體中言者、訊息、聽者的交互作用,並理解其中符號訊息交織而成的 共享世界觀。自 1970 年代以來,大量有關符號輻合理論之研究湧現,該理論已 成為美國語藝學界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學術發展之一,是語藝學門當中一重要研究 焦點。. 立. ‧ 國. 學. 二、. 政 治 大. 理論基礎. ‧. n. al. er. io. sit. y. Nat. Bormann 觀察到貝爾斯小團體溝通研究中「戲劇化」的概念,延伸發展成符 號輻合理論,該理論即透過名稱上的「符號」與「輻合」來突顯自身的特質。 「符 號」標明該理論著重探討的是「符號真實」 (symbolic reality) ,如語言、幻想、視 野等,而非其他理論關注的「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如層級、地位、角色, 亦非「物質真實」(material reality),如具體事物。「輻合」則說明該理論的基本 原理-團體成員會透過彼此符號分享促成符號世界趨於同一(Bormann, Cragan & Shields, 2001),故「符號輻合」所指即為群體意識之符號真實的建構(游梓翔, 2006)。. Ch. engchi. i n U. v. Foss(1996)則指出,符號輻合理論奠基於以下兩項預設:第一項預設為「符 號創造真實」 ,第二項預設則是「個人透過符號創造真實」 。符號之所以能創造真 實,是因其能運用型式(form)與定律(law)梳理雜亂且失序的感官世界脈絡; 語言或語藝即是藉由語言符號將流動的意識內容加以固定,呈現所指對象的本質, 為人認知、然後接受,進而成為真實(real) 。而符號不只為人們創造真實,個人 賦予符號的意義也會經由傳播和溝通的過程相互融合,因而創造出團體成員所共 享的真實。在 Bormann 的理論中,所謂的「輻合」(convergence)即是指在傳播 過程中,個人主觀的符號詮釋逐漸趨近融合的過程,其外在表現可能是符號建立 起共同認可的意義,也可能是某個人觀點獲得普遍贊同;而符號輻合最後結果即 是:群體成員將擁有共同的經驗與相似情感,對於特定戲劇情節的角色具有相同 19.

(25) 態度和回應,並對某些經驗給予相同詮釋,進而逐漸形成團體意識。以上兩項預 設成為符號輻合理論的立論基礎,也為幻想主題批評分析團體共享與複誦之符號, 提供了論述根據。 在此必須強調的是,Bormann(1985)所謂的「幻想」並非指天馬行空、缺 乏事實依據的妄想,而是指對事件進行具創意與想像的詮釋,而如此「具創意與 想像的詮釋」在 Bormann 的語藝觀點之下,即為「戲劇化」的過程。Bormann 認為人類會以個人化的術語來解釋並簡化生活周遭所發生的事件,如此本能可幫 助人類應付日常生活中紛雜紊亂的訊息(Rybacki & Rybacki,1991) 。於是人類常 透過幻想將訊息戲劇化,亦即將事件比擬為一齣戲劇,找出事件中誰為英雄、誰 為反派、場景何在、行動為何,分析解構之後再進一步反應。戲劇化能將事件繁 瑣細節快速歸納,讓人依循戲劇中角色類型判斷現實事務的發展,進而能使人在 短時間內理解陌生訊息,故 Bormann 又將生活詮釋為社會戲劇。 三、. 立. 分析結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在提出符號輻合理論的同時,Bormann 亦發展了一套相應的分析程序,稱之 為幻想主題分析(fantasy theme analysis)。Bormann 於 1972 年提出「幻想主題」 與「語藝視野」兩個分析單元,後來又提出了「幻想類型」(Bormann,1982), 作為幻想主題與語藝視野之間的中間歷程,用以避免從微觀到鉅觀分析中因化約. al. er. io. sit. y. Nat. 而產生的疏漏(林靜伶,2000)。以下即分別探討幻想主題分析所包含的分析單 元:幻想主題、幻想類型以及語藝視野。. n. (一) 幻想主題(fantasy theme). Ch. engchi. i n U. v. 幻想主題為此分析方法中的最小基本單位,它可以是語藝文本中的一個詞彙、 一組短語、一個句子或某個段落,甚至是一種顏色、圖像、手勢等非文字的呈現。 根據前述 Bormann 的說法,幻想主題不是缺乏事實的妄想,而是一種對真實的 詮釋方式,而此種對真實的詮釋方式會以戲劇形式呈現。換言之,幻想主題是一 種微觀戲碼(micro-drama),當語藝中呈現戲劇形式如場景、角色、行動及合法 化機制等元素時,幻想主題已然成形。以下即就場景主題、角色主題、行動主題 及合法化機制分別介紹: 所謂場景主題(setting theme)是指人物開展行動的地方。幻想者在描繪場 景時,可能將其熟悉的戲碼隱藏其中,無形間賦予場景意義而不鑿痕跡。在此, Bormann(1972)建議批評者考量以下問題:戲碼於何處上演?荒野、鄉村還是 都市角落?場景是否被賦予超自然力量?.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To explain why it takes longer for old people to sleep (B) To explain why people have difficulties in sleeping (C) To explain why people have variations in sleep duration (D)

The case where all the ρ s are equal to identity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rue in general (in this case the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 are lines, and we have an infinity of ways

哈佛大學教授夏爾(Jeanne Chall)1983 年曾以六個階段描述兒童學習 閱讀的歷程,這六個階段又可分成兩大部份,分別是: 「學習如何讀」(learn to read ),「透過閱讀學習知識」(read to

《評估工具》在中文閱讀(或識字)及寫作(或寫 字)方面的整體表現,以了解整體非華語學生中文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學生做小測..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