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節將本研究所提及之重要名詞操作行定義分述如下:

一、 軍訓教官

本研究所指軍訓教官是指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任職於臺北市公私 立高中、高職及完全中學的教官,包括主任教官、生輔組長及一般教 官。

二、健康生活型態

本研究中健康生活型態是指「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安全 生活」、「心理壓力調適」、「健康自我照護」 「菸及酒之使用」

等六項,分述如下:

(一)飲食習慣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飲食習慣」量表之 填答結果,用以衡量現有飲食習慣。

(二)運動習慣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運動習慣」量表之 填答結果,用以了解受試教官現有之運動習慣活動情形。

(三)安全生活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安全生活」量表之

填答結果,用以檢視受試教官是否具有良好之安全生活。

(四)心理壓力調適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心理壓力調適」量 表之填答結果,用以得知營造人際關係之方式、面對家庭或工作壓力 時之因應及穩定心情之方法。

(五)健康自我照護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健康自我管理」量 表之填答結果,用以得知自我健康管理之方式及情形。

(六)菸及酒之使用

係指研究者自擬之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菸及酒之使用」分 量表之填答結果,用以瞭解受試教官30天內物質(菸及酒)使用之情 形。

三、 社會人口學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居住狀況等項。

四、 工作特性:包括職務、階級、軍種、擔任教官年資、服務學校 類別、師生比、每周總工作時數等項。

五、 個人健康狀況: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MI)、罹患疾病狀況、自覺 健康狀況等項。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主要限制如下:

一、 本受試教官僅限於臺北市高中職軍訓教官,因此結果無法推論 至其他群體。

二、 影響健康生活型態之因素相當廣泛,本研究所測得的資料,僅 限於本研究工具所涵蓋之範圍。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以下共分四節,包括健康生活型態之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 康生活型態之相關探討、工作特性與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探討、個人 健康狀況與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探討。

第一節 健康生活型態之探討

一、健康生活型態的意義

健康的意義根據 1948 年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的定義:健康是指身 體、心理及社會都處於一種完全安寧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 弱 (世界衛生組織,2010)。

生活型態(life style),最早是由社會科學領域(社會學、心理 學、人類學)的學者所引用,但他們對生活型態的解釋則常因其 研究主旨及方法的不同,而有不一致的現象(陳美燕,1994)。

健康生活型態的意義,健康生活型態是一簡單行為或習慣之組 合,例如健康飲食習慣、規律運動、充足睡眠、良好休閒活動及去除 不良嗜好等(高毓秀,1997)。根據尹祚芊(2000)認為生活型態就是 指生活作息、習慣、嗜好(飲食、飲酒、吸菸和嚼檳榔)、是否有規 律運動、充足睡眠和均衡飲食等。

Walker, Volkan, Sechrist(1987)認為健康生活型態可包括:自我 實現、健康責任、營養、運動、人際支持和壓力處理等六個層面。

二、健康生活型態之範疇

陳素芬、黃松元(2005)在針對國小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的研究中,

將生活型態界定於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日常生活安全習慣、心理 壓力調適、健康自我照護和吸菸與飲酒等項目。

Haris & Guten(1979)將生活型態的健康行為內容整理為五類:

1.健康習慣:睡眠、飲食等;2.安全行為:繫安全帶、備妥急救設備 或其他防備裝置等;3.預防性健康照顧:健康檢查、口腔檢查;4.避 免環境中的危害:如污染及犯罪;5.避免有害物質:如菸及酒等。

林武雄(1991)的研究指出,健康生活型態是指飲食習慣、運動與 休閒、日常生活安全習慣、心理壓力調適、吸菸與喝酒方面以及自我 健康照護。與劉淑華(2010)、黃啟澤(2009)、黃尹春(2007)、陳素芬 (2009)、尤秀菁(2009)、張師豪(2010)、林烈照(2009)的研究界定相似。

綜合以上研究,本研究界定健康生活型態之範疇為飲食習慣、運 動習慣、安全生活、心理壓力調適、健康自我照護、菸及酒之使用等 六項。

三、健康生活型態之現況

姜逸群(2006)表示近年來死因結構的改變,都與生活型態習慣 相關,尤其是生活型態與慢性病等有密切相關的健康行為。行政院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表示,當前國人健康最大的威脅是慢性病,例

如:癌症、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腎臟病等,

而這些疾病的最重要成因,一是吸菸,另一是與代謝有關的因素,包 括不當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 。 2011 年十大主要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 (2)心臟疾病 (3)腦血管疾病 (4)糖尿病 (5)肺炎 (6)事故傷害 (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8)慢性肝病 及肝硬化 (9)高血壓性疾病 (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而民國 100 年 25-44 歲壯年主要死因依序為: (1)惡性腫瘤 (2)事故傷害 (3) 自殺 (4)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5)心臟疾病(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 局,2012),以上主要死因與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

依據 2009 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對象為 12-64 歲 受訪者個人健康狀態,罹患慢性病居多,自述曾罹患高血脂的比率 14.0% ,自述曾罹患高血壓的比率 10.3%,自述曾罹患非癌症之肝膽 疾病的比率 5.6%,自述曾罹患痛風的比率 3.3%,自述曾罹患胃潰瘍 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比率 3.8%,自述曾罹患腎臟病的比率 3.8%,自述 曾罹患心臟病的比率 3.0%,自述曾罹患糖尿病的比率 3.8%。受訪者 認為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與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有關,其中 有 87.7%之受訪者認為應進行飲食控制、50.7%為養成運動習慣、

26.8%為少飲酒,有 24.4%認為應少抽菸(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12)。

另在「體重控制」、「少抽菸或戒菸」及「少飲酒或戒酒」等 3 項 健康行為,有工作者優於沒有工作者,但執行比率卻不高,分別僅有 44.6%、17.1%及 23.5%,均未達到半數(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9)。顯見近年於職場推動健康促進,雖有一定成效,惟部分健康 行為執行之比率仍有待提升,故仍須持續加強落實職場之心血管疾病 防治,尤其是吸菸及飲酒之限制,以達良好控制。

邱靜如 (2003)有關職場員工對健康生活型態之現況及相關因素 探討研究中,員工的健康生活型態方面,較佳的前三項依序為:安全、

正確的飲與服用藥物、避免吸菸;較差的前三項依序為:運動/體適 能、營養、疾病預防。

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將本研究界定之六項健康生活型態,分別 說明如下:

(一) 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關係著營養的攝取,而營養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 之ㄧ,當探討國人健康問題時,國民的營養問題是不容忽視的。隨著 時代之變遷,食物可獲量增加,國人飲食型態改變,由早期的營養不 良,演變為現在的營養過剩與不均,以致各種慢性疾病日益增加,影 響國人身體健康及生活品質。故就國人飲食與營養之狀況,需要完整 且長期之監測,以了解其對人體健康之影響與疾病的關係,藉以訂定

國人營養相關之需求、準則、指標及釐定相關政策,以改善國人營養 問題,降低慢性疾病之罹患率,進而促進國人身體之健康 (行政院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 。

許多研究報告指出,蔬果攝取不足是罹患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許多先進國家的國人健康飲食指引,都 鼓勵民眾能多吃新鮮蔬果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 。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國 96、97 年「健康行為危險因 子監測系統(BRFSS)」電話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在過去一週內有 4 天以上食用醬菜、豆腐乳、鹹魚、臘肉、洋芋片、泡麵等含鹽分較高 食品之比率,從民國 96 年 7.5%下降至民國 97 年 6.1%。國民健康局 表示,控制鹽(鈉)攝取量是預防高血壓的重要工作之一(行政院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 。

國民飲食現況方面,根據2009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訪問暨藥 物濫用調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結果發現,在飲食狀況 方面,超過 75%的受訪者每天或幾乎每天都會吃早餐,5.9%不吃早 餐;過去一整天的各類膳食攝取方面,97.6%的受訪者有吃到半份的 主食類,24.1%有吃到全穀類,88.4%有吃到半份蔬菜類,72.4%有吃 到半份的水果,42.3%有吃到半份的奶製品,94.0%有吃到半份的肉 魚蛋豆類,66.2%有喝到一杯的含糖飲料或甜湯,61.3%有喝到一杯

240cc 的茶,22.9%有喝到一杯240cc 的咖啡。在用餐情形方面,87.4%

的受訪者一天中會吃早餐,1.1%會吃早點,95.7%會吃午餐,2.3%會 吃午點,98.1%會吃晚餐,13.6%會吃宵夜。在用餐時間方面,受訪 者有固定吃早餐、午餐、與晚餐的比例分別是72.8%、81.0%、及 79.1%。在一星期的外食次數方面,受訪者一星期早餐平均外食次數 為3.6 次,午餐為3.8 次,晚餐為2.5 次,宵夜或點心為0.6 次。在油 脂調理類食物方面,受訪者平均每天吃的食物中,有 56.3%在調理過 程有一半以上是以油煎、油炒、及油炸等方式製作。行政院衛生署國 民健康局於2010年度針對全國15歲以上有專職工作的員工進行飲食 習慣調查也發現,11.9%員工飲食不正常(不定時定量),且三餐外食 的比例均高,其中一半以上的員工早、午餐皆為外食族,並且普遍攝 取不足的蔬果(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

疾病的比率不斷攀升,同時也有年輕化的趨勢,這些健康問題大 多與不當的飲食習慣有關,所以可以說飲食是健康的基礎。均衡的飲 食行為對健康的意義,不僅在於提供人體基本的生理需求,更是落實 自我健康管理的參考,因此均衡飲食習慣是相當生活化的健康促進技 巧。

(二) 運動習慣

規律的從事休閒運動,也有助於紓解工作壓力及提升個人身、心

健康(俞錫堅,2008)。

規律運動可促進健康、增加生活情趣與活力。適度而規律的運動 與休閒可以培養個人的自信心,建立良好合諧的人際關係,增進工作 效率,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亦有調適壓力、情緒的作用。

規律運動可促進健康、增加生活情趣與活力。適度而規律的運動 與休閒可以培養個人的自信心,建立良好合諧的人際關係,增進工作 效率,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亦有調適壓力、情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