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文字符號:本研究所指的文字符號,係指利用符號來代表未知數或量。

例如:符號( □、( )、…)、文字(甲、乙、…)以及英文字母(a、b、…) 二、開放性試題:本研究的開放性試題乃是依各主題的教學目標訂定其評量 目標,依評量目標並且參考不同版本的數學課本、教師手冊等資料,再 與專家教師及指導教授討論修訂後編製而成。其試題型態與前面雙層式 評量類似,第一層為是非題,先讓學生選擇題目敘述正確與否,但第二 層並未提供任何理由敘述讓學生選擇,而是讓學生自己寫下判斷題目敘 述正確與否的理由。

三、雙層式評量:本研究所指的雙層式評量由 Treagust 所提出的雙層式診斷 測驗(two-tier),試題結構分為兩層:第一層是核心概念的內容讓學生選 擇正確與不正確兩個選項,第二層是有五個理由選項的選擇題,前四個 選項含誘答選項與正確選項,第五個選項為「其他___」,如果學生所 想的理由不在前四個選項中,可以填寫在第五個選項的空格中。

四、錯誤類型:本研究所提出的錯誤類型,是依據自編「文字符號的概念與 運算」雙層式評量學生作答情形,所分析出的錯誤類型。在「文字符號 的概念與運算」雙層式評量中,因每一個錯誤類型常出現在不只一個選 項,若一個學生有選其中 50%以上(包含 50%)的選項,我們就認定該生 有犯這樣的錯誤類型。而當一個錯誤類型的犯錯人數有超過 15%的受測 學生,我們就把此錯誤類型認定為主要的錯誤類型。

五、補救教學:本研究之補救教學是指根據「文字符號的概念與運算」的雙 層式評量所篩選出學生的主要錯誤類型,根據其錯誤的原因設計合適且 有效的補救教學教材,並進行一連串積極性的補救教學活動,其目的在 改正學生對於文字符號的概念與運算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達成該階段的 學習目標。

12

六、互動的圖文教材:本研究所指的互動的圖文教材,是指在教材中以兩個 不同的卡通圖像來代表老師和學生的角色,並在圖像旁加上對話框,再 將對話的文字放在對話框裡,營造師生互動的對話模式。如下圖。

我有問題!

上面例子(3)的式子(10 × x)中,那個 x 和×也太像了 吧!看久了會分不清楚,怎麼辦呢?

可以把「×」改寫成「.」,在不會產生誤解的情況下,

我們甚至連「.」也省略了。所以 10 × x 可以記為 10.x 或簡記為 10x。

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文字符號的概念之相關研究」,第二節為

「雙層式評量工具的發展與應用」,第三節為「錯誤類型及成因之相關研 究」,第四節為「補救教學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文字符號的概念之相關研究

一、概念的形成

所謂概念,是指對具有相關共同屬性一類事物獲得的概括性的認識。例 如兒童吃過、看過、拿過不同形狀、顏色、大小的蘋果之後,在他的意識中 將形成一種概括此類水果屬性的認識,此一超越具體事物的認識即為概念。

狹義一點講,以單一概括性的名稱或符號,代表具有共同屬性的一類事物的 全體時,此名稱或符號所代表者即為概念(張春興,2011)。

Merrill & Wood (1974)主張概念是一個包含物體或是符號的集合,因為 有共同的屬性而聚集在一起。Mervis & Hupp (1981)認為概念就是把個人經驗 加以歸納整理建立起來的範疇跟類目。Henderson (1970)將數學概念分成具體 概念(concrete concept)和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具體概念是具有物理上 實質的例子,例如:圓規、尺、三角板;而抽象概念是不具上述物理實質的 例子,例如:數學上會遇到的分數、複數、無限大、多項式、機率等都屬於 抽象概念。

至於概念的形成,乃是根據學得經驗,辨別事物所具屬性,予以歸類處 理(類化),並抽取其共同之點(抽象化),綜合歸納從而獲得對同類事物概括認 識(概念)的心理歷程(張春興,2011)。Pines (1980)說明人類概念的形成有如 一個圓錐形的結構,圓錐的底部稱之為延伸,表示概念延伸的部份,包含所 有屬於此概念的事例。圓錐的頂部稱之為內涵,代表粹取出此概念的特質、

共同性、或定義等規律性。

14

Skemp (1979)則是認為概念就是將具有相似性、共通性的經驗歸類在一 起,概念形成的過程一般稱為抽象化。很多概念都是先來自我們實際經驗所 抽象化所形成的初級概念,再根據這些初級概念抽象形成次級概念,往往要 經歷多次的抽象才形成。而「抽象化」是一種心智活動的過程,使我們可以 用已經分類好的舊經驗和相似性、共通性來認知新經驗。因此,概念形成過 程分為五個主要的狀態:

1.意識(realization):指一個新的概念,透過環境經由感官輸入概念結構,此 時新的概念與概念結構中的任一概念都沒有聯繫上。

2.同化(assimilation):指在概念結構中找出與新概念相類似的概念。

3.擴張(expansion):指從既有概念結構中已有的概念來領悟這新的概念,使 其成為概念結構中的一部分。

4.分化(differentiation):指分辨新的概念與ㄧ些已有概念之間的異同處。

5.重建(re-construction):重建過程是指當問題的情境改變時,已建立的概念 結構雖具有相關性,卻不適用於此情境,此時必須重建個體的概念結構。

Sfard (1991)把數學概念分成操作性概念(或稱過程觀點)與結構性概念

(或稱物件觀點),操作性概念是動態的、序列性的、詳細的,結構性概念 是靜態的、同時的、整合的。對多數人而言都是先獲得操作性概念,然後再 發展成一種可操弄,不須再涉及過程或行動的結構性概念。Sfard 提出數學 概念發展的三階段論,認為透過此三階段的演進,才能把操作性概念轉化成 結構性概念,此三階段為:

1.內化(interiorization):指學習者藉由熟悉、操作屬於較低層次具體物的過程 中,獲得新的概念。在此階段中,操作的技巧會提升。例如:操作 2+3=

3+2 的過程,漸漸理解加法交換律。

2.壓縮(condensation):指把冗長的操作過程壓縮成為更可操作的單位。在這 個階段中,不須考慮過程中細節的部分,而是將它是為一個整體、一個輸

15

入與輸出的關係。此階段的發展會使概念在不同表徵間的轉換變得比較容 易,經壓縮階段後新概念才確實產生。例如:簡化 2x+3-x-2=x+1。

3.物化(reification):內化和壓縮都是漸進發生的,都是在量上長期改變的結 果,而物化則是將過程或概念凝結成為整體的物件,使之成為靜態的結構,

並且可以保有其特徵以便與提它概念比較。它可用來當作更高階層次概念 內化階段的具體物。例如:長方體的面積以 A=WL 涵蓋。

二、文字符號的概念與發展

代數符號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巴比倫和埃及時期。約在西元前 3000 年左右,那時的巴比倫人,只用文字來描述步驟,未提及驗證的手續,這使 數學史家判定此時期的代數,得自表徵嘗試錯誤與頓悟。到了西元前 2500 年,發現了埃及人使用「符號記數系統」的史實。當時的「代數」與「算術」

並無相異處,問題都是以文字敘述,並直接提出答案。(李宜蓉,2010) 約西元 250 年,希臘數學家丟番圖(Diophantus)沿用了古巴比倫的方法,

引入了符號,他將未知數稱為「問題的數」(the number of the problem),其代 數被稱為精簡代數,而在丟番圖之前的那些巴比倫、埃及等的代數,因為大 多都是敘述的狀態,沒有使用各種符號,被稱為修辭代數。約西元 830 年天 文學家阿爾.花剌子模(Al-Khwarizmi)使用 shai 這個字來代表未知量,翻成 拉丁文時變成了 res,即是「某物」的意思,很清楚的已有代數的概念。(洪 萬生,2008)

代數符號的彈性與一般性的突破性發展,是由韋達(François Vieta)在十 六世紀最後十年所達成,韋達的數學作品聚焦在解代數方程式的方法,為了 使作品更清晰與一般化,他引入一種革命性的記號設計,以母音字母表示未 知量,而用子音字母來表示已知量,他是第一個將符號當成代數的整體部分 來使用的人。而韋達的符號系統,由笛卡兒(Rene Descartes)加以改進,他用 英文字母中前面的幾個表示已知數,後面的幾個表示未知數,是如今標準化

16

的記號設計的來源,此時的代數,進入了符號時代。(洪萬生,2008) Kieran (1992)以歷史發展的觀點,整理出代數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

1.修辭代數階段(rhetorical algebra stage):此階段的特徵是以使用一般語言描 述來解決特定類型的問題,但是缺乏使用符號或特殊記號(sign)來表徵未知 數。

2.精簡代數階段(syncopated algebra stage):此階段使用簡縮文字表徵未知 量,此時期的代數學家們只關心文字符號的一致性(identity),而未企圖去 表達文字符號的通則性(general)。

3.符號代數階段(symbolic):此階段使用文字符號代替已知及未知的數和量,

開始進入符號化階段,不但可以使用文字符號代表通解,並且將代數視為 處理數字關係以證明規則的工具。

Harper (1987)認為學生使用代數符號的能力發展,經歷了歷史上符號發 展的三個階段歷程:

第一階段:用語言(不用符號)描述各類特殊問題。

第二階段:利用符號(簡單記號)代表未知數或量,並算出未知的數量。

第三階段:同時利用符號代表已知及未知的數和量。

學生經歷了這三個階段,才有可能用一般化的代數方式,透過符號代表 數值,來處理一般的代數數值關係。當學生逐漸形成使用符號代表已知及未 知數量的同時,他們在解題計算時的注意力,會慢慢的由獲得數值解,轉變 到考慮使用的方法或程序,並逐漸注意到數學運算的本質。

Collis (1975)從學生的觀點,將文字符號的概念分類成六種不同的使用層 次:

1.文字符號為可算出的值(letter evaluated):指文字符號代表一個設定的數 值。例如:n+5=8 中的 n。

2.文字符號可忽略而不用(letter ignored):指文字符號雖然出現在題目中,但

17

在解題過程中可不加以考慮。

例如:a+b=43,求 a+b+2=?本例中,前後兩式只在於加 2 的不同,

a+b 可加以忽略,而直接求出答案為 43+2=45。

3.文字符號當作物體(letter as object):指文字符號為某一代表物的簡寫或標記

3.文字符號當作物體(letter as object):指文字符號為某一代表物的簡寫或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