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西歐、

南美國家

Psaltery, Salterio, Tsimbalï, Salterio 源自希臘文─ Psallo,意為撥彈

18 〈凱特威爾的博士論文《德西瑪》線上圖書館資料庫〉(David Kettlewell's doctoral thesis 'The Dulcimer'),http://www.new-renaissance.net/dulcimer(摘錄於 March 1, 2012)

19《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之「德西瑪」

(Dulcimer) 辭條。

20 顏翩翩製表。此表格資料參照於 2001 年版的《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牛津音樂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 之中的「匈牙利揚 琴」(Cimbalom) 和「德西瑪」(Dulcimer) 條目,及李庭耀,〈中國揚琴起源及演奏語法之探究〉(佛光大 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24-26。

14

四、東歐、

前蘇聯、

波羅地海三國

Cimbalom, Tambal, Timbal, Tsimbalo,Cymbal, Tsïmbalï, Cymbal, Tsymbaly, Cimbole, Cimbolai, Psaltérion, Tympanon

源自希臘文─ Kymbalon 或拉 丁文 Cymbalum,意為碗狀物

五、中東、

印度、南美等國

Santur, Santoor, Santouri, Salterio, Tsimbalï, Salterio

源自希臘文─ Psallo,意為撥彈 多相似之處,如鋼絃和金屬支撐架,亦稱「匈牙利鋼琴」(A Magyar Zongora)。

最後,依筆者長期的觀察與實地訪問之後得知,現今於匈牙利當地使用 Cimbalom 此用法較為普遍,而本研究則加上地域名稱,以「匈牙利揚琴」(Hungarian Cimbalom, 本 文簡稱 H.C.) 作為該樂器的名詞界定,以免與其他相似之稱謂相互混淆。

目前有三種常見的類型,各種規格的琴並無不同的使用名稱,一律統稱「匈牙利揚 琴」(Hungarian Cimbalom),或是加上體積形容詞區分;為了增加讀者的辨識度與理解 度,本文依樂器的外觀尺寸訂定「大型琴」、「中型琴」及「小型琴」作為名詞使用。

15

第一章

歷代製琴師傳承與樂器工坊發展

自從 1991 年世界揚琴協會開辦之後,近二十年來,亞洲國家開始對於 H.C. 有了 更多的認識與接觸,但所著重的焦點幾乎都是以音樂和演奏為主,對於該樂器的製琴師 來歷與工坊背景大多是一知半解,不像樂界對於小提琴製琴家族體系的傳承脈絡已得到 充分的理解,提到阿瑪蒂 (Amati) 或是史特拉底瓦里 (Stradivari) 的名號,就能連想到 許多名琴的動人故事。筆者認為對於樂器的研究應包括相關人、事、物於歷史縱軸下所 留駐的足跡,在此研究過程中,逐步地發現過去所存在的錯誤資訊,如 2005 年國家交 響樂團邀請俄國 H.C. 演奏家來臺,當時媒體報導此次登場的樂器為「一百六十年的匈 牙利揚琴」,21 經由本調查之後才曉得此數據並不實,應為一百四十餘年;另外,日本 國立音樂大學樂器資料館雖然收藏了 H.C.,卻忽略了該樂器製作者的身份,至今仍是 個不解之謎。22

本章的目的在於,追溯十九世紀末至今歷代製琴師的傳承與工坊發展,第一、二節 分別嘗試以匈牙利的歷史發展為主軸,再結合田調時所紀錄的口述資料為輔,逐步綜合 比對與分析做一系統性呈現,並以個人的觀點詮釋其歷史陳跡,重塑傳統與現代的歷史 經緯。第三節敘述製琴師的養成訓練及方式,分為民間工藝師和學院製琴師兩種類別,

前者以傳統承襲師徒的方式學習,後者則經過學校完整的專業課程培訓,重視理論與實 務操作,通過考試取得認證文憑。第四節為小結,將本章內容做出統整,回顧各節重點。

21 〈臺灣海外網中央社線上新聞〉,http:// www.taiwanus.net/news/news/2005/2005/2008091200010 247.htm(摘錄於 March 5, 2012)。

22 詳細內容請參考本論文第 39-40 頁。

16

第一節 歷代製琴師之傳承

約從十五世紀末開始,小型擊絃德西瑪由中東一帶傳入匈牙利,在當地流傳了三百 多年,23 其樂器的結構與性能改變並不多,直到十九世紀末,桑達發掘此樂器可帶來的 潛力與龐大商機,於 1874 年正式確立 H.C. 的形制與功能,其歷史起源點於此刻展開。

H.C. 的製琴產業從 1868 年開始至今,24 已長達約一百四十餘年的時間,隨著各代 國體政權的轉換與社會經濟的變遷,製琴師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求得生存,使得其工藝 的傳承目前已延續至第五代,以一母體多子系的發展延續其技術。其一為與母體同子系 的傳承從第一代桑達、拉約什‧博哈克 (LAJOS Bohák, 1870-1952,以下簡稱拉約什)、

拉約什‧博哈克 (LAJOS Bohák, 1906-1984,以下簡稱小拉約什,區分與父同名之子)、

伊斯特萬‧簡梭 (ISTVÁ N Jancsó, 1941-,以下簡稱伊斯特萬) 到現今第五代傳人博拉 斯‧高凡奇 (BALÁ ZS Kovács, 1973-,以下簡稱博拉斯),其中奈吉‧阿可胥 (NAGY Á kos, 1966-,以下簡稱奈吉) 同為伊斯特萬的學徒,於 1990 年時政府實施產業私有化之後,

在外另起爐灶開設私人製琴坊;其二由同母體桑達分支成多子系,分別傳承到桑達‧卡 羅伊 (SCHUNDA Károly, 1880-1940)、伊斯特萬‧霍瓦特 (ISTVÁ N Horváth, 1855-1942)、

安塔爾‧海必斯 (ANTAL Habits, 1861-1915)、摩瓜斯‧久洛 (MOGYORÓ SSY Gyula,

23 「羅姆資料庫」(ROMBASE) 教學手冊,http://romani.uni-graz.at/rombase/ped/index.en.html(摘錄 於 Dec 20, 2011)。

24 桑達家族的樂器工坊於 1840 年由文采爾‧約瑟夫 (SCHUNDA Vencel, 1818-1893) 開始經營,而 本文將匈牙利揚琴產業起始時間訂定為 1868 年為開端,是由於那年才由其弟桑達‧文采爾‧約瑟夫以正 式合夥人的身份與兄的共同經營樂器工坊。

此後 1868-1874 年這段期間為匈牙利揚琴的萌芽階段,桑達致力於改革民間樂手所使用小型無腳架 和止音踏板的擊絃德西瑪 (Hammered Dulcimer, 即為 Hungarian Cimbalom 的前身) ,曾於 1972 年全國工 業博覽會中展出過改良過的擊絃德西瑪,直到 1874 年第一部匈牙利式的揚琴型制才確立,開始使用止音 踏板與腳架,因此將 1874 年作為匈牙利揚琴歷史的起始點。

17

1894-1950)、海因‧馬頓 (HEIN Marton, 1870-1937)、史東安什‧亞諾什 (STOWASSER János, 1867-1945) 、 米 哈 里 ‧ 雷米 尼 (MIHÁ LY Reményi, 1980-1950) 、 伯格 ‧ 亞明 (STERNBERG Á rmin, 1885-1950) 等人。【表 1-1】

【表 1-1】歷代製琴師之傳承對照表 25

以上這些製琴師包括桑達之子,都分別於桑達的工廠裡學習過一段時間,26 再獨立 門戶向外開業,而桑達‧卡羅伊於父親過世之後,將心力轉向其他樂器的製作與投資,

其間因經營不善而關閉工廠,另於他處設立店舖,最後於 1935 年終止公司所有的業務,

宣告破產,桑達王朝徹底結束。桑達這條子系應該只維持了二代,筆者於蒐集資料與實 地訪問時,尚未發現承續這條脈絡傳人的文獻記載,感到十分遺憾。依筆者推判造成其 失傳的原因應由以下兩大因素造成,其一當時製琴業持續增加,原於桑達底下工作的製 琴師相繼離開工廠於同一城市中開業,並持續改良樂器,相互競爭激烈,桑達的銷售量

25 顏翩翩製表。

26 〈匈牙利鋼琴公司官方網站〉,http://www.zongora.info/index.php(摘錄於 March 5, 2012)。

18

也連帶受到影響;27 其二雖然十九世紀末期處於奧匈二元帝國統治時代,但當時城市迅 速發展,政治穩定發展,經濟與文化處於繁榮盛況,同時全國各地鐵路發展已十分便捷 且四通八達,1873 年布達與佩斯兩個城市合為一體,成了全國經濟和文化中心,工業亦 紛紛成型,日漸茁壯。28 直到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 之後,奧匈帝國解體,

原本屬於匈牙利的領土範圍被鄰近的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及波蘭等國分割。

此時匈牙利也擺脫了奧國統制,國內各黨相互矛盾產生諸多衝突,政治局面動蕩不安,

隨後由共產黨領導建立起蘇維埃共和國,解除資產階級,實行土地、工業、及交通國有 化等政策改變了當局的社會結構並造成經濟蕭條,29 因而導致了製琴業的落沒與消失,

特別是受到國有化的衝擊影響最深。

李斯特音樂學院於 1995 年所出版的製作教材《匈牙利揚琴》(Cimbalom) 一書之中,

列舉出一些同時期的製琴師,如阿佩爾‧伊葛內格 (APPEL Ignac, 1854-1910)、堤斯奈 特‧費倫茨 (TISCHINANT Ferenc, 1812-1860)、懷德利特‧安塔爾‧艾爾諾 (WEIDLICH ANTAL Erno, 1861-1905) 布魯克納‧納多爾費‧迪南德 (BRUCKNER NADOR Ferdinand, 1848-1922)、及布勞恩·亞諾什 (BRAUN Janos, 1859-1923) 等人,但因文獻中無確切詳 細的資訊,只提供了姓名與部分資料,無從考證他們是否也曾任職於桑達的工廠中。以 下本文所探討的範圍只鎖定現存於桑達家族體系的這五代製琴師,不包括已失傳的其他 子系或是其他自學自賣的民間工藝師,除了對各製琴師的生平作簡要的概述之外,並進 一步分析各時代社會與政治的發展情況,加深對於歷代製琴師成長背景的認識。

27 當時出現了一些競爭者,如安塔爾 (ANTAL Habits, 1861-1915) 和伯格 (STERNBERG Á rmin, 1885-1950) 持續製作可攜式的擊絃德西瑪,並將匈牙利揚琴的型制增大。Paul M. Gifford, THE Hammered Dulcimer: A History (Lanham, Mass: Scarecrow Press, 2001), 115.

28 孔寒冰,《東歐史》(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69。

29 李丹琳,《列國志─匈牙利》(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58。

19

一、桑達‧文采爾‧約瑟夫 (SCHUNDA Vencel József, 1845-1923)【圖 1-1】

桑達為匈牙利揚琴之父,出生於捷克杜貝茲 (Dubetz),年幼時於 1856 年受其兄桑 達‧約瑟夫 (SCHUNDA József, 1818-1893)【圖 1-2】之邀約,30 前往匈牙利佩斯協助樂 器坊工作,31 十八歲以前留在製琴工坊中學習各類樂器的製作,1863 年開始至歐洲各 處考察,五年過後回國並於 1871 年開始接管其兄的家業,此後不斷研發與註冊各項的 專利,使得 H.C. 臻於完美。桑達的製琴生涯長達約五十年,享年七十六歲,一生經歷 了奧匈二元帝國所打造的雙重黃金時代,當時處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國內政局形勢 穩定,經濟興盛繁榮,工商業水平全面提升,整體發展比其他東歐國家還要迅速。32 【圖 1-1】桑達‧文采爾‧約瑟夫 33 【圖 1-2】桑達‧約瑟夫 34

30 1918 年以前捷克屬於奧匈帝國統治。

31 1840 年桑達‧約瑟夫起初於佩斯擔任此樂器坊的助理一職,但數年老闆過世之後,便娶了繼承該 店的老闆娘為妻,成為該樂器坊的經營者。

32 19 世紀下半葉奧匈二元帝國時期,匈牙利的資本主義開始發展。大量外國資本湧入,一些銀行建 立,信貸業開始發展。到 19 世紀末,全國各地的鐵路線已經四通八達。19 世紀後期,匈牙利的大工業有 了發展,機械化生產、機器及蒸汽機的使用迅速普及。李丹琳,《列國志─匈牙利》(中國: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122。

33 SCHUNDA V. József, A czimbalom története (Budapest: Molnár Gézával , 1907), 10.

34 同上,前言。

20

二、拉約什‧博哈克 (LAJOS Bohák, 1870-1952)【圖 1-3】

拉約什為匈牙利揚琴的改革之父,出生於匈牙利埃斯泰爾戈姆 (Esztergom),原為 木工師傅,年輕時除了替桑達工作之後,也曾到其他樂器行學習,製琴生涯超過四十年 以上,享年八十二歲。一生經歷了從二元帝國後期及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變遷,從原處 於安逸社會秩序掉入長期混亂的戰爭處境,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國體從匈牙利民主 共和國、蘇維埃共和國到君王統治,其社會體系從資產主義、社會主義到君王主義,於

拉約什為匈牙利揚琴的改革之父,出生於匈牙利埃斯泰爾戈姆 (Esztergom),原為 木工師傅,年輕時除了替桑達工作之後,也曾到其他樂器行學習,製琴生涯超過四十年 以上,享年八十二歲。一生經歷了從二元帝國後期及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變遷,從原處 於安逸社會秩序掉入長期混亂的戰爭處境,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國體從匈牙利民主 共和國、蘇維埃共和國到君王統治,其社會體系從資產主義、社會主義到君王主義,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