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民族音樂學的研究領域廣泛,隨著該學科的蓬勃發展,許多研究方法和觀念開始運 用於樂器相關的研究之中。《中國音樂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對「樂器學」的研究 範疇定義為:「研究樂器的起源、發展、演變、流傳、派生及其結構、特性、製造工藝 和材料等,廣泛涉及考古學、史學、文化人類學、音樂學、分類學、聲學、力學(物理、

固體、流體、結構)、電子學、工藝學、材料學等學科。世界上繁多的樂器,既有久遠 的淵源和歷史背景,又有其特殊複雜曲折的發展規律。……」1 美國民族音樂學家─梅 里亞姆 (Alan P. Merriam, 1923-1980) 曾在《音樂人類學》(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一 書中提及:「……音樂物質文化,這主要是指調查者按照通用分類法對樂器的整理和研 究,通用分類法是以體鳴樂器、膜鳴樂器、氣鳴樂器、弦鳴樂器的劃分為基礎的。另外,

對每一件樂器都必需進行測量、描述,並按比例繪製或者拍照;要紀錄構造原理、用料、

裝飾圖案、表演的方法和技巧、音域、音質以及理論上的音階。……」2 綜上所述,在 音樂學術範疇之中,明顯強調樂器研究的重要性,能夠幫助我們瞭解樂音、社群及文化 彼此間關係的途徑。3 人聲與器物皆是傳遞音樂的媒介,後者更是人類最早擁有的文明 資產之一。

1 音樂學科編輯委員會 編,《中國音樂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9),835。

2 Alan P. Merriam,《音樂人類學》(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穆謙 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0),46。

3 蔡燦煌,《追憶淡忘中的音樂往昔》(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1。

2

5 「世界揚琴協會」(The Cimbalom World Association) 1991 年 11 月 3 日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成 立,往後每兩年於各國家舉辦一次大會。主要成員來自歐、美、亞洲及中東等數國的揚琴演奏家、業餘 演奏家、樂器製作家、樂譜出版商及音樂學者等,目前的成員已累積到三十多國家參與。

6 目前學院已購得瑞士揚琴一臺、印度揚琴一臺、土耳其揚琴一臺、美國揚琴兩臺、匈牙利大揚琴 三臺。〈中國音樂學院校園新聞〉,http://www.ccmusic.edu.cn music.edu.cn/xyxw/200804/t20080411_41 1_4369.html(摘錄於 October 20, 2011)。

7 李玲玲 (1963-),著名揚琴演奏家,目前為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並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世界 http://www.wenhuacn.com/news_article.asp?classid=2&newsid(摘錄於 October 20, 2011)。

3

同時中國音樂學院開設了匈牙利揚琴大師班,根據〈中國樂器協會資訊部電子新聞〉

所述:「2006 年,中國音樂學院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最高學府,決定將歐洲匈牙利大揚 琴(辛巴龍)引入中國,除購買樂器以外,並開設專業課程,納入音樂學院正式學分學 習,凡學習揚琴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歐洲匈牙利大揚琴。中國音樂學院特別邀請世界 揚琴協會主席維多利亞‧海倫莎到學校講課。」9 數年前,筆者從網路上搜尋到此新聞 時大為欽羡,同時也為臺灣揚琴界未來的發展感到擔憂,看到中國的揚琴教育與資源大 幅提升,我們卻只能在旁觀望,期待日後能夠跟進對岸的腳步。

套用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佛里曼 (Thomas L. Friedman, 1953-) 所強調

「世界是平的」10 之觀點,提醒人們應該要把握住這個趨勢,在二十一世紀才會擁有足 夠的競爭力。當下督促筆者應意識到未來的危機,培養多重樂器的演奏能力,此點亦符 合民族音樂學的研究理念與精神,但最後還需結合學術應用,完成保存工作。

現今歐洲揚琴體系已成為兩岸三地學術界與揚琴界熱烈討論的主題之一,但對於匈 牙利揚琴 (Hungarian Cimbalom, 以下簡稱 H.C.) 的專題研究並不多,近二十年來,以 比較中西揚琴為主題的期刊文章占大多數,或是陸續出現外文期刊的翻譯論文集,並未 有中文的專書著作。此現象是促使筆者決定本文以此樂器的傳承、製作及演奏為三大研 究方向之主因,所幸筆者兼具了中國和匈牙利揚琴的演奏能力,此點成了本文最大之特 色。

透過異文化樂器─西方揚琴的研究,除了能夠開拓眼界之外,更能對自身文化─中 國揚琴進行反思。希望這個成果日後可供欲學習此民族樂器的相關人士作為參考,從中 得到更全面的認知與體會,並激勵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對於世界揚琴能有更多探索。

9 〈拙風文化網站〉,http://www.wenhuacn.com/news_article.asp?classid=2&newsid (摘錄於 October 20, 2011)。

10 佛里曼,《世界是平的》(臺北:雅言文化,2005)

4

《匈牙利民間樂器》(Hungarian Folk Instruments) 一書提及:「尚未確定齊特琴家族中的 擊絃德西瑪 (Hammered Dulcimer) 起源於歐洲,有許多假設是源自波斯的桑圖爾 (Santur),至今仍於伊朗的古典音樂中流行,為它的始祖。」11 而此書的參考資料部分 來自保羅‧吉福德 (Paul M. Gifford, 1950-) 於 2001 年所出版的《擊絃德西瑪的歷史》(The Hammered Dulcimer: A Hisrory),筆者亦受到該作者許多啟發,書中探討許多關於齊特琴 家族在歷史中的發展與關連,以及是否世界揚琴擁有共同起源的可能性,如何傳播於各

11 其原文如下:It is uncertain the hammered dulcimer, a number of the zither family, found its home in Europe . Many have posited the Persian santur, still popular in classical Iranian music, as its ancestor. MANDEL Robert, Hungarian Folk Instruments (Budapest: KOSSUTH Publishing, 2008), 48.

12 其原文如下:However, if we consider dulcimers as dulcimer (in English-speaking world), as Hackbretts, as cimbaloms, as salterios, as santur, as tympanons, and as yangqins (this last subsuming varieties from cultures of East Asia and Turkestan), we can understand the instrument’s origins better and how it spread so far and established itself in the music of each culture. Paul M. Gifford, The Hammered Dulcimer: A History (Lanham, Mass, Scarecrow Press, 20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