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匈牙利揚琴之演奏與運用

第一節 演奏工具之類型

匈牙利揚琴之演奏與運用

前兩章探討了 H.C. 於硬體上的主要資訊,包括製作工藝、樂器形制與音位排列,

並著重於歷代製琴師與樂器工坊的從屬資訊進行調查及分析,從匈牙利這塊土地為根,

連結相關的人、事、物,追憶往事重塑歷史,詳實真切地勾勒出 H.C. 在這片土地的過 往今昔,為此樂器的發展樣貌做一番見證。

最後,本章將分為三部分對於 H.C. 的演奏工具類型、彈奏方法及技法符號做一闡 述,以利於日後欲接觸該外來民族樂器的學習者能夠立即上手,對於演奏與運用的知識 能有更全面的參考資料。

第一節 演奏工具之類型

演奏工具作為人與琴之間交流的傳遞媒介,演奏 H.C. 時,手中持握琴槌敲擊作為 激發工具,使琴絃產生震動,發出聲音。琴槌對於樂器的音量、音色、力度及作品風格 詮釋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選擇適合自己演奏習慣與技術所長的琴槌,對於每一位演 奏者來說則是十分重要,更能充分表現作品內容及風格特色。

使用不同激發材料的質地和纏繞方式,都會牽涉到音色上的變化,製作各種鬆緊、

厚薄、硬軟的琴槌,可演奏出多層次的音色效果,因此熟悉不同琴槌與激發材質的特性 和表現力更是演奏前須掌握的要領。以下本節分為兩個部分敘述傳導人體功能的琴槌類 型和觸碰琴絃的激發材質及纏繞方法,以便學習者認識演奏工具的特徵。

100

一、琴槌類型

H.C. 的琴槌一般分為「傳統」【圖 3-1】與「現代」180(亦稱為 RA)【圖 3-2】兩種 類型,而傳統型又可分為學院與民間兩種款式,前者雙槌的結構相同,從槌柄、槌桿至 槌頭垂直向上彎,各方角度皆一致;後者雙槌的結構則不同,左槌的槌頭角度較為彎曲,

右槌垂直上彎,見於下圖【圖 3-1】,第一付琴槌為學院款,二、三付為民間款。

【圖 3-1】傳統琴槌 181 【圖 3-2】現代琴槌 182

琴槌的大小、長短及軟硬並無統一規格,根據樂器形制的具體情況而定,各琴槌製 作師通常會生產一些規格不一的琴槌於樂器行寄賣;演奏者可依自己對於音色的喜愛與 演奏習慣選擇所需的類別。因男女長幼手型有別,較為講究的演奏家所使用的演奏工具 則是依照個人手型的大小和長短特別訂製的專屬琴槌【圖 3-3】,並可選用軟硬不同的木 料,如刺槐、核桃木或櫻桃木等,訂製時間快則一週,慢則四週,販售價值約二十至八 十歐元不等。另外,還有給予初學者使用的特殊琴槌【圖 3-4】,作為練習基本功的工具,

重量偏重,手柄處厚度較高,便於控制握槌。匈牙利揚琴在激發工具的選用上十分多變,

如同打擊樂會使用鼓刷和束棒作為特殊工具, H.C. 也會以木棒、竹片、鐵片等各式各 樣的工具演奏,創造新聲響。

180 在「傳統」類型之後才發明的新型琴槌,本文使用「現代」一詞稱之。據當今的揚琴演奏家所 述,當時拉茲‧奧勞達爾 (RÁ CZ Aladár, 1886–1958) 因手腕受傷而發明出此種琴槌。

181 2011/10/2 拍攝於筆者家中。

182 2011/7/24 拍攝於沙賴家中。

101

【圖 3-3】以尺測量 183 【圖 3-4】特殊琴槌 184

各演奏家對於以上兩種琴槌的使用習慣上,與師承系統有著最大的關連,傳統型目 前使用情況超過總學習人口半數以上,不論是民間或學院派的習琴者都使用此類型。現 代型通常只以拉茲‧奧勞達爾 (RÁ CZ Aladár, 1886–1958) 體系的學院派習琴者為主,人 口總數較少,較不常使用於民間系統之中。下表為各體系代表演奏家之對照【表 3-1】。

依筆者個人經驗所判,因兩種琴槌的結構有別,傳統琴槌為一體成型【圖 3-5】,較 為堅固,適用於演奏「悶槌」技巧(擊絃時將琴槌頭悶壓在絃上),能負荷演奏者在槌 上所施展的力量;現代琴槌則是二體成型【圖 3-6】,槌柄與槌桿相接而成,若不當施力,

易造成琴鎚接縫處產生斷裂。以下為兩類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 3-5】傳統琴槌結構示意圖 185 【圖 3-6】現代琴槌結構示意圖 186

183 筆者於田調時在演奏家巴羅格‧卡爾曼的幫忙之下,訂製到二付個人手工琴槌,礙於時間有限,

只好先以尺量好手型的長度,約從掌心到中指第二關節的距離,最適合作為柄長。之後以電話連繫上製 琴槌師父多比‧艾爾諾 (DOMBI Ernő,1956-),告知他柄長並選定琴槌材質,於一週後取件。2011/8/2 拍 攝於匈牙利 IF café。

184 2011/7/29 拍攝於巴羅格‧卡爾曼家中。

185 SOLYMOSI Ferenc, (1995), 270.

186 同上,(1995),266。

102

【表 3-1】傳統與現代琴槌之代表演奏家對照表 187

類型 代表演奏家

傳統 學院派:

道爾亞尼‧多特‧伊達 (TARJÁ NI TÓ TH Ida, 1918–2000)

紹卡伊‧艾格尼絲 (SZAKÁ LY Á gnes, 1951-)

海倫莎‧維多利亞 (HERENCSÁ R Viktória, 1953-)

法克斯‧羅莎 (FARKAS Rozsa, 1971-)

魯卡斯‧米可羅許 (LUKÁ CS Miklós, 1977-) 民間派:

巴羅格‧卡爾曼 (BALOGH Kàlmàn, 1952-)

昂格爾‧巴拉茲 (UNGER Balázs,1977-) 現代

(RA)

拉茲‧奧勞達爾 (RÁ CZ Aladár, 1886–1958)

沙賴‧約瑟夫 (SZALAI József, 1929-)

葛蘭奇‧斯李妮‧伊薇洛娜 (GERENCSÉ R SZEVERÉ NYI Ilona,1946-)

187 顏翩翩製表。圖片取自世界揚琴大會第一屆手冊及〈布達佩斯音樂中心網站〉(Budapest Music Center) http://info.bmc.hu/(摘錄於 March 25, 2012)。

103

二、激發材質的選用及纏繞方法

「…音色是以聲音作為直接也是唯一的信息,通過它的頻率、力度、時空、色彩與 各種表演技巧作為手段,表達出作品的音樂內容、情緒、形象,將音樂家的內在思維與 感覺傳遞給聽眾。可見,音質與音色是一切音樂表演藝術進行音樂表現的基本要素與重 要手段。…」188 若想在 H.C. 上呈現出豐富多變的音色,最先要決定激發工具與材質 的選用,基本上可使用皮革、棉花或鐵絲、鐵片以棉線或膠帶包覆於槌頭之上。演奏者 可依各樂曲風格的不同,更換材質選用,民間音樂大多使用包裹鐵料的琴槌演奏,藝術 音樂大多使用包裹皮革與棉花的琴槌演奏。傳統型琴槌的功能性較廣,幾乎適用於演奏 所用類型的 H.C. 音樂;而 RA 型較適用於演奏藝術音樂,其原因為琴槌結構與演奏方 式的不同,侷限了音色表現力,於本節第二部分將逐一說明。

更換琴槌材質時,必須準備剪刀、美工刀、清水、棉花和棉線等工具【圖 3-5】,第 一步先將槌頭表面卸除乾淨【圖 3-8、9】,取出兩份等量棉花,一片式或零散式包裝的 棉花皆可使用。槌頭包裹的組成構造如花朵一樣,分成兩個部分,蕊芯在內,苞蕾在外。

【圖 3-7】棉花和棉線 189 【圖 3-8】清除槌頭 190 【圖 3-9】乾淨槌頭 191

188 馮皓,〈揚琴演奏技藝之研究〉,《內蒙古藝術音樂教育與研究》,No.2 (2012):31。

189 2011/10/2 拍攝於筆者家中。

190 2008/7/7 拍攝於日本東京世田谷區齊藤浩的音樂教室。

191 同上。

104

纏繞前,首先要找出個人擊絃的位置,如圖中顏色最深之處便是擊絃點【圖 3-10】,

記住此位置之後,將棉花沾上少許清水層層包裹住,就如同一隻蠶依附於樹枝上【圖 3-11】,最飽滿的臥蠶處為擊絃位置。再依個人所需的音色決定纏繞的方式與棉花用量,

捆綁棉線時,施力的輕重將決定棉花的鬆緊度。見於圖中上方的琴槌為民間派演奏家所 使用,下方則為學院派演奏家。

【圖 3-10】擊絃位置 192 【圖 3-11】棉花包裹形狀 193

完成第一層芯蕊的部分後【圖 3-12】,將琴槌固定於兩腿之間,起步前於下端預留 線長,以供最後收線打結之用;接著以棉線由鎚頭根部向上至下纏繞【圖 3-13】,各間 距需盡量保持一致,將棉花均勻地捆綁於一起【圖 3-14】。

【圖 3-12】芯蕊 194 【圖 3-13】棉線纏繞一 195 【圖 3-14】捆綁棉線 196

192 2011/4/2 拍攝於筆者家中。

193 2008/7/7 拍攝於日本東京世田谷區齊藤浩的音樂教室。

194 2011/7/23 拍攝於匈牙利布達佩斯海倫莎‧維多利亞家中。

195 同上。

196 同上。

105

第二層依同樣的方法製作,注意左、右琴槌棉花的用量及外形是否均等,不足之處 以少許棉花補足【圖 3-15】,纏繞時以防棉線歪斜不齊、打結或是斷裂【圖 3-16】,若發 生此情形,立即需要重新調整【圖 3-17】。完成之後,先於通風處擺放二至三天,因棉 花上的水氣尚未蒸發完全,不宜馬上於琴上演奏,以免琴絃氧化。

【圖 3-15】修補棉花 197 【圖 3-16】棉線纏繞二 198 【圖 3-17】調整棉線 199

纏繞琴槌也是一項艱難的技術,初學者往往無法立即掌握住棉花塑形與棉線纏繞兩 部分,如下圖為筆者於 2008 年初次在日本學習所製,但成品上的棉花過於蓬鬆且左右 不齊,纏繞的線距太寬不勻,乾燥過後的音色十分鬆散且悶,為失敗之作【圖 3-18】。

必須經過不斷反覆練習與試驗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演奏的音色,熟練過後才能藉由不同 琴槌的變化,於演奏上創造出更多新聲音。

【圖 3-18】劣質槌頭包裹成品 200

197 2011/7/23 拍攝於匈牙利布達佩斯海倫莎‧維多利亞家中。

198 同上。

199 同上。

200 2008/7/7 拍攝於日本東京世田谷區齊藤浩的音樂教室。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