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匈牙利民間樂器》(Hungarian Folk Instruments) 一書提及:「尚未確定齊特琴家族中的 擊絃德西瑪 (Hammered Dulcimer) 起源於歐洲,有許多假設是源自波斯的桑圖爾 (Santur),至今仍於伊朗的古典音樂中流行,為它的始祖。」11 而此書的參考資料部分 來自保羅‧吉福德 (Paul M. Gifford, 1950-) 於 2001 年所出版的《擊絃德西瑪的歷史》(The Hammered Dulcimer: A Hisrory),筆者亦受到該作者許多啟發,書中探討許多關於齊特琴 家族在歷史中的發展與關連,以及是否世界揚琴擁有共同起源的可能性,如何傳播於各

11 其原文如下:It is uncertain the hammered dulcimer, a number of the zither family, found its home in Europe . Many have posited the Persian santur, still popular in classical Iranian music, as its ancestor. MANDEL Robert, Hungarian Folk Instruments (Budapest: KOSSUTH Publishing, 2008), 48.

12 其原文如下:However, if we consider dulcimers as dulcimer (in English-speaking world), as Hackbretts, as cimbaloms, as salterios, as santur, as tympanons, and as yangqins (this last subsuming varieties from cultures of East Asia and Turkestan), we can understand the instrument’s origins better and how it spread so far and established itself in the music of each culture. Paul M. Gifford, The Hammered Dulcimer: A History (Lanham, Mass, Scarecrow Press, 2001), 3.

5

【世界揚琴傳播路線圖】13

部分的學者認為,從十五世紀末開始,H.D. 由中東一帶傳入匈牙利,14 在民間流 傳了三百年多年,後來在當地又被稱為「欽巴龍」(Cimbalom),十九世紀末之前的樂器 形制尚未設有止音踏板的裝置;直到 1874 年製琴師─桑達‧文采爾‧約瑟夫 (SCHUNDA

13 圖片取自 Paul M. Gifford, The Hammered Dulcimer: A History (Lanham, Mass, Scarecrow Press, 2001), 8. 顏翩翩後製。

14 尚未確定齊特琴家族中的擊絃德西瑪 (Hammered Dulcimer) 起源於歐洲,有許多假設是源自波斯 的桑圖爾 (Santur),至今仍於伊朗的古典音樂中流行,為它的始祖。MANDEL Robert, Hungarian Folk Instruments (Budapest: KOSSUTH Publishing, 2008), 48.

6

Vencel József, 1845-1923) 正式確立了 H.C. 的形制,增設了止音踏板並擴充音域,這個 樂器便成為當地的國產藝術文化之一。故本文所訂定的研究時間範圍是從 1874 年開始,

此時期之後以「匈牙利揚琴」(Hungarian Cimbalom) 稱之。

H.C. 能於今日大放異彩,與匈牙利吉普賽音樂的發展有著密切之關係,於十五世 紀末至十八世紀時期,是吉普賽音樂的萌芽階段,起初鄉村中的人民以無伴奏的歌樂作 為生活娛樂的一部分,15 後來民間樂手陸續加入各類樂器伴奏,常使用自製無腳架和止 音踏板的小型 H.D.,有時於琴身兩端穿以繩索掛在脖子上站著彈奏,或是放在桌子或 木桶上坐著彈奏。十八世紀中期進入發展時期,第一個吉普賽樂團「潘納‧青卡」(Panna Cinka) 於此時期創立,共由四個人所組成,樂團編制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低音 提琴及擊絃德西瑪所組成,在此奠定了吉普賽樂團最初的演出形式,該族群的器樂音樂,

由此時期開始蓬勃發展。16 當時來自維也納的貴族,大力資助與培訓這些民間樂手,也 讓他們接觸到西歐的古典音樂文化,但這些未受專業音樂訓練的民間樂手並沒有正確地 掌握古典音樂中的旋律與和聲結構,反而呈現出富有異國情調的音樂風格,往後也成了 最佳特色,逐漸受到歡迎,並從鄉村樂團走進城市之中。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吉 普賽音樂走入發展時期,許多樂團開始於各地的婚禮、餐廳、酒吧、咖啡廳及慶典活動 之中演出。H.D. 能表現豐富的和聲、旋律與節奏變化,並以各種演奏技巧展現出不同 的生命力,同時也受到許多匈牙利作曲家與大眾的喜好。小型 H.D. 傳入該國之後,其 樂器結構雖然持續進步,但始終追趕不上時代的變化,以達到演奏家和作曲家的使用需 求;直到十九世紀末桑達發現了這件樂器可帶來的潛力與龐大商機,此後不斷研發與註 冊各項的專利,使得匈牙利楊琴臻於完美。

15 在此之前,已有許多歐洲的研究學者,長期關注這些外來民族的發展情況,根據匈牙利學者伊斯 塔萬 (ISTVÁ N Kemény) 於〈匈牙利的吉普賽人歷史〉(History of Roma in Hungary) 此篇文章中曾提出,

吉普賽人是於十五世紀末開始定居於匈牙利。

16 《羅姆線上資料庫》(ROMBASE),http://romani.uni-graz.at/rombase/(摘錄於 Dec 20, 2011)。

7

H.C. 的研究尚有很大發展空間,本文以物質文化─「樂器」為主要研究對象,因 受限於研究時間的長度,姑且不將精神文化─「器樂」部分納入本文的探討範圍。整體 以樂器學的研究範疇作為基底,其內容分為民族樂器匈牙利揚琴的傳承、製作及演奏三 大部分。以下歸納出三大重點論述本研究的整體架構。

一、歷代製琴師傳承與樂器工坊發展

H.C. 的製琴工藝至今已長達約一百四十餘年,雖然在世界形形色色的樂器中,它 不像鋼琴或小提琴一樣為人知曉,但在世界三大揚琴體系中卻是最受矚目的焦點,引起 亞洲國家的音樂學者和演奏家紛紛展開研究與學習。在筆者的長期觀察與搜查之下發現,

學術界似乎對於該樂器製琴師與樂器工坊之背景來歷並無過多的討論聲浪,大多只關注 於音樂或是演奏方面的探討,實為可惜。礙於手中的文獻資料十分稀少,只好親赴匈牙 利展開田野工作,但在語言溝通上必須透過翻譯才得順利進行,從中透過一些製琴師與 演奏家的訪談紀錄與資料提供,逐步拼湊出各時期製琴師的傳承脈絡與樂器工坊的發展 歷程。此部分嘗試以匈牙利的歷史發展為主軸,再結合田調時所紀錄的口述資料為輔,

進一步綜合比對與分析做一系統性呈現,並以個人的觀點詮釋其歷史陳跡,重塑傳統與 現代的歷史經緯。

二、 匈牙利揚琴之形制與製作

世界揚琴種類繁多,在各地區依其不同民族文化發展形成各種多變的樣貌,而讓此 樂器順利茁壯成長的因素有很多,在製琴師與演奏家雙向積極地改革與推動之下,現今 世界揚琴皆走向穩固發展的階段,也保留各體系獨有的特色。此部分以樂器作為工藝成 品之「形」,及其工藝過程之「製」為主軸,探討 H.C. 於當地的使用現況,並紀錄保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