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名詞解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syllabus),如何有效迎合拉丁美洲學習者所關心的主要議題與學習目的,如何透過溝 通教學法使拉丁美洲的華語學習者熟悉華語結構與其字體等等。

以上所描述之分析是教材本身在阿根廷地區的適用度以及其在教材在教學大綱 的範圍內的有效性分析,並不是該教材的使用對於教學結果或影響分析。本論文著重 在分析阿根廷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與當地的各種因素的符合與否。因此,本分析的結果 有助於當地教師和華語學習者選擇教材。

第五節 名詞解釋

華語文教學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對非華語為母語者所進行的 華語教學。此類教學與第二語言教學的差別在於其對向居住的地方是非華語地區,因 此學習者以華語溝通的機率很底,接觸華語的機會也很少。在本論文中筆者將在「對 外華語文教學」和「華語文教學」之間做一個區分。所謂「華語文教學」是指對於海 外華人的語言教學,這些華裔學習者通常可透過家人接觸華語文和中國文化,因此在 學習華語的過程中將比從未接觸過華語的人更具優勢,這一類的學習者並不能列為真 正的零起點學習者。這種華語教學不是本論文的討論內容,論文主要查考針對無華語 背景學習者的教學方式和教材,因此特別將其命名為「對外華語文教學」。許多台灣 的華語教學界人士習慣將「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和「華語文作為外語教學」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稱為「華語文教學」,但是此歸類方法並不考慮海外華人與非華裔的外籍學習者之間 明顯的差異。

第二語言 (Second Langauge): 指語言學習者因為有溝通需求而學習的語言。例如: 對於 移民至英國的巴基斯坦人,英文是他的第二語文,因為他必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使 用英文來跟當地人溝通。英文在他所處的環境中具有溝通功能,因此可稱為「第二語 文」。

外語 (Foreign Language): 指語言學習者在無溝通需求下所學習的語文。此語文對於學 習者而言並沒有溝通功能,因為他在所居住的環境或社會中並沒有以其語言溝通的需 求,因此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容易忽略其語言的溝通價值。外語學習者除了上 課時間外,較少有接觸此語言的機會,因此以此語言溝通的機會和精通此語言的機率 較低,過程也相對較緩慢。最典型的外語學習例子是母語非英語人士在學校學習英文 的情況。

溝通教學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溝通教學的起原來自歐洲語言教學 界在 1960 年代所推動的語言教學革新運動。Dell Hymes 是當時具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在他的著作裡提出了「社會語言學」的概念,改變先前的語言觀。他認為語言研究應 該從功能的角度來著手,並且包括其功能的各種變化與問題,而不是將語言視為一種 無意義、無動機的機制。Sandra J. Savignon 認為溝通教學法涵蓋語言教學中的過程和 教學目的,她認為溝通教學的核心概念是「溝通能力」,而此能力的定義由表達能力、

理解能力和語意協商能力而定。溝通教學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習者透過溝通的實際行

Savignon 認為溝通教學法是一種途徑,是基於溝通為目的的理論,可供不同地區與環 境的教學研究者引用而設計教材和適當的教學方法。本論文中引用以上觀點,提出為 何溝通教學途徑最適合阿根廷華語學習者,也應用由溝通教學途徑而誕生的「任務性 語言教學法」作為實際的範例。

任務性教學法 (Task-based Teaching): 支持任務型教學法的學者認為教導語文最有效的 方法是讓學習者在課堂上能夠以真實語言溝通。為了達到此目標,教師必須設計一系 務發展到較複雜的,而循環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最終任務」(final task),其最終任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單元的起頭就先告知學習者,並且在單元的過程中也會讓學習者漸進式的做準備。

任務型教學法在近幾年來被許多語言教育者採用主要的原因是使用其教學法的學習過 程中學習者能實際的使用語言,透過行動也可看出學習效果。

在地化 (Localization): 指教材設計及製作過程中以學習者為中心並能夠迎合當地學習者 的需求與文化。雖然有許多教材皆針對廣大的群體而製作,在近幾年的研究表示許多 語言教學圈子都漸漸朝向在地化教材製作而發展。其因素很簡單,在地化教材通常以 當地編寫者著作,他們對於教學環境、學習者的需求、所處的當地文化、學習者困難、

學習習慣、當地文化及語言概念等,有較於深入的了解。教材作者愈貼近使用者,愈 能提高教材的實用性。David Jolly 和 Rod Bolitho (2008) 曾在 “A Framework for

Materials Writing” 一文中提出「教材作者離學習者越遠,所製作的教材越難達到有效 性」。目前阿根廷所使用的華語教材缺少在地化的元素,本論文對於阿根廷當地的社 會、文化和學習者背景之探究的目的,主要為當地教材走向在地化的目標而編寫。

有效性 (Effectiveness): 指教材是否能幫助使用群體達到學習目的。雖然每位學習者的 學習動機與目的不同,大體上學習者都希望達到可以使用目的語溝通的程度,因此有 效的教材可以使學習者確實達到以華語溝通的最終目的。在衡量有效性前必須先做一 個種類的區別: 第一種分析是以學習者的需求對照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目的是要探討 教材是否能夠幫助溝通能力的養成,而第二種分析是以學習者需求對照教學過程而決 定此教材的使用是否能促進溝通能力的養成。這兩種分析的區別在於分析的進行階段,

換言之,第一種分析是在使用教材之前的分析,第二種分析則是在使用教材後的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性 (Relevance)或得體性 (Appropriacy): 指教材適合使用群體實際需求、日常生活、

文化、學習習性之程度。富有相關性的教材能符合學習者的需求、學習者的文化特色 和學習習慣,更能顧慮到學習者因母語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廣泛的角 度而言,教材越在地化越能提高其相關性。除此之外,編寫教材時若能以學習者之需 求為出發點,更能有效的使教材具有相關性,學習群組的區別越細,越能提高教材的 相關性。目前阿根廷所使用的華語教材缺少相關性,原因是教材的制作對象並不是當 地的華語學習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