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阿根廷的華語學習者對於外語習得有何經驗與習性? 這些又如何影響華語 教學? 在此,筆者將進一步探討為何溝通教學是最適合阿根廷當地學習者 的教學方向,並且以當地學習者的學習態度以及其對於外語的看法而著 墨。

關於教學環境的問題如下:

1. 阿根廷的華語教學環境如何 (包括學習場所、社會現況、教育習性、上課 頻率、目的語言使用方式等等)?

2. 目前在阿根廷所使用的對外華語教學教材有何優缺點? 筆者將印用具體的 例子說明。

3. 應當如何引用溝通教學法改善當地的華語教學? 筆者將編寫適合的教案作 為例子。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採取質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中的問卷調查及訪談法,對阿根廷當 地華語學習者和華語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師生對目前所使用之華語教材的看法及觀點,

以評估其教材的實用性 (effectiveness) 與對於使用者的相關性 (relevance)。

本論文將從阿根廷的華語學習者觀點,介紹阿根廷目前的華語教與學現況並分

及其所處的生活環境。依據 Fraida Dubin 和 Elite Olshtain (1986) 所言,如此傳統的課程 內容列表 (syllabus)已受到某種語言理論觀點影響,進而改變教材的整體設計。就此,

筆者也將採用 David Jolly 和 Rod Bolitho (2008) 的教材編寫規範,解釋教材編寫過程應 該遵守的步驟。兩位作者合著的《教材編寫框架》(A Framework for Materials Writing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Trojan Horse” 一文中所提出的方法為分析架構,分析重點集中在教材所呈現的任務本 身 (tasks-as-work plans) ,而不是對使用教材的過程 (tasks-in-process) 或使用教材的結果 (tasks as outcomes) 進行討論 (Littlejohn, 1998, p. 191) 。因此,這種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協 助教材編著者和教學過程研究者得到更明確的資訊。

雖然 Littlejohn (1998) 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教材的實用性與適用性,但在分析華 語教材時仍必須考慮華語文本身與其他語文的差異。是故,實際分析之前筆者將擬出 一組適用於華語教學的分析框架。筆者採用此框架分析劉珣的《新實用漢語課本 1》

(El Nuevo Libro de Chino Práctico 1),但仍會將框架微幅修改為適合分析華語教學教材 的形式。雖此教材曾在北美洲極受歡迎,其西班牙文版本卻是英語的譯本,語言內容 和議題並無調整。因此,本書在拉美教學環境裡毫無相關性與實用性。本論文中的分 析並不涉及使用此類教材對於學習過程的影響,而是對於教材的設計理論和內容做分 析。

繼之,筆者將分別提出以任務性教學法為基本理論而擬出的三個教案,其性質 的選擬標準,是依據普遍教材都有的三個階段,亦即「課文」、「文法練習題」和

「溝通習題」而定。這三個教案出自於:社會語言學觀點、人文教育學觀點和認知語 言習得之觀點。就阿根廷各種外語學習的背景與其訓術發展的現象而言,最適合當地 華語學習者的教學法是他們早已熟悉的任務性教學法 (Task-based teaching/learning)。本 人將引用 Dave Willis 和 Jane Willis 所合著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和 Doing Task-based Teaching 等書,解說任務性教學法該如何應用於華語教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