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溝通教學法在華語教材設計中的地位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溝通教學法與華語教材的製作關係

第三節 溝通教學法在華語教材設計中的地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溝通教學法在華語教材設計中的地位

一、華語教材的趨勢

在討論溝通教學法教材以前我們必須訂出一個出自於此教學法的教課大綱 (Curriculum) 和教學明細 (Syllabus),因為它們能透露教材著編寫者對於語言和教學理論 的看法。藉由了解教學明細即可看出教材內容是否與其教學明細相符合。依照 Fraida Dubin 和 Elite Olshtain 在 Course Design: Developing Programs and Materials for Language Learning 裡關於課程設計的討論,教學大綱是抽象的,是提出大範圍的目標,

而教學明細則是涉及教師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應做到的實際行為。因此,設計教材 的工作就是把抽象的目標轉化為實際的做法。為了擬定大範圍的目標我們必須明確的 列出三個主要的觀點: 對於語言本質之觀點、對於語言學習之觀點及對於教育和文化之 觀點。葉德明曾在《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中寫到華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於

「達到進階至高級華語聽、說、讀、寫的目標」。因此各級華語文在語音、語法、語 意及語用能力皆達到標準時,學生應該可以完成以下四種任務 (葉德明 2002: 36):

1. 聽懂各種身分的中國人在任何場合的對話 2. 會說簡單的公開演講

3. 閱讀簡易報章雜誌

4. 有寫出日常應用文的能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上四種任務以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歸納出作者認為較具重要性的行為,

但是任務本身似乎缺少真實性,例如學習者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公開演講」的機會非 常稀少,「聽懂各種身分的中國人在任何場合的對話對」於學習華語的非華語為母語 者也似乎遙不可及。葉德明對於語文學習的目標大體上可說跟溝通教學法的目標相同,

以上所列的目標可簡單歸納成「使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可有效的使用第二語言」一句 話。今日的華語教師對於教學的看法雷同,大部分都以培養溝通能力為學習語言的最 終目標。因為在全球化的時代裡學習者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在日常生活能夠使用目的語。

既然如此,語言學習的方式應當是活的、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的、是不斷變化的,而不 是死板的知識,因此溝通教學法的教育觀點應該是以培養語言能力為主,而不是知識 的堆積,死板的背誦。以上的基本概念將影響教材中的語言內容選擇、語言呈現的媒 介和學習的過程以及教學的成果。

如 Fraida Dubin 和 Elite Olshtain 所述,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由教師們或編寫教 材者對於語言的本性之觀點、對於語言學習之觀點和對於教育和文化之觀點,這三大 項目而定。而語言教學的目標將斷定教學名細之內容,其內容可另外分為以下三種: (一) 語言內容、(二) 過程或媒介、(三) 成果 (Dubin & Olshtain, 1986:42)。這兩位作者將此邏 輯清楚的呈現在以下圖表上:

學法對於語言本質的看法奠基於社會語言學 (Sociolinguistics) 的理論,也引用社會文化 背景元素 (sociocultural context) 。社會語言學帶來的改變就是他以抽象的方式分析溝通

The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 語言學習之

本質 Tha nature of

language 語言的本質

Educational-cultural philosophy 教育和文化哲學

L2 curriculum 第二語言 教學大綱

General Goals of Lanauge Teaching 語言教學主要目標

Language Content 語言內容

Process/ Means 過程或媒介

Product / Outcomes 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過程中的所有因素,這種分析的結果就是對於溝通型態 (speech styles) 的多元性和語言 能力的認知的變化。社會語言學認為不同對象、場合、話題、溝通媒介等都會影響溝 通型態。因此,溝通能力意味著語言符號知識,也包括在何時、在哪種語境、對哪種 對 象 該 說 什 麼 的 認 知 。 在 語 言 學 習 之 本 質 方 面 , 溝 通 教 學 法 不 同 於 行 為 主 義 (Behavioristic Pedagogy) 最明顯的進展是溝通教學法以全面性 (holistic) 的觀點執行教學。

以往的傳統教師重視語言的準確性,因此學習者必須集中精神在單詞和句型上,透過 重複練習培養語言知識。但是行為主義教學法的最大缺點是它不但會妨礙創意和發揮 能力,更忽略學習必要的認知過程,也否認學習者的獨特性。溝通教學法卻能考慮到 以上三個因素而設計課程內容與教學過程。在溝通教學法的看法中,錯誤也是學習過 程中必然發生的情況,從錯誤中可以發現學習者是否以自己的第一語言系統概括第二 語言而造成,或者該錯誤是所有學習者,無論是哪種母語都會經歷的。認識錯誤的根 源才能夠實際的針對它而作出改善的行動。

溝通教學法的教育文化理念出自於人性化的教學方法。此教育學的重心放在學 習者身上,並且不只涉及學習者的認知目標也包含了其情感目標。在這種教學制度下 學習者的意見、偏好、能力和需求都占很重要的角色,而教師不再是以往傳統教學法 中的知識傳遞者,而是教學過程中的輔助者 (facilitator)。依據 Fraida Dubin 和 Elite Olshtain,奠基於溝通教學法的教學大綱最終目的可歸納為以下六種 (Dubin & Olshtain, 1986:76):

1. 從學習者的角度,將課程重心放在附有意義的溝通。課文應該具有真實性,習題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學習者為教學重心,每位學員的個性都應當被尊重。

3. 學習是個人得到成就感的過程,因此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擁有一定的決定權。

4. 同學是學習者的支持群組,他們能互相幫助、測驗和學習。

5. 教師的地位是輔助者,他的主要工作是確保教學環境是否能促進學習,而不是只追 求遵守教學明細或教材。

6. 學習者的第一語言是一個很管用的工具。它可用在解釋和釐清目的語的用法,尤其 是在基礎程度。

溝通教學法對於教學明細的影響深遠,此教學法擴展了教學明細的三大項目。

在語言內容方面,溝通教學法下的教學明細範圍變得更廣泛。溝通教學法之教學明細 的範圍也涉及到認知、創意和全面性的練習題。在成果方面不但關心學習者如何培養 語言能力,也更涉及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性。Fraida Dubin 和 Elite Olshtain 以以下 的圖解釋溝通教學法如何擴張教學範圍:

Fraida Dubin 和 Elite Olshtain 認為使用溝通教學法理論的教學明細必須包括概念 性和功能性的元素。因此,課程設計者必須解答的問題不在於結構,而是跟整體的語 言課程和目標有關的問題。兩位作者引用了 Wilkins (1976) 的說法,將這些問題簡單歸 納為以下三個 (Dubin & Olshtain 1986:90) :

溝通教學法之 教學大綱

General Goal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語言教學主要目標

Expanded Content Area 廣泛的語言內容範圍 -語意和文法範疇 -語用範疇

-主題以具有意義並適於溝通為

Expanded Process Area 廣泛的過程或媒介 -認知過程 -具創意性之過程 -廣泛性質習題

Expanded Product Area:

廣泛的成果範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學習者應該具有哪種語意和語法知識才能有效的溝通?

二、溝通的過程中必須具備哪種能力?

三、哪種教學與學習活動能促進溝通能力之培養?

此類教學明細的設計和先前結構式教學明細的主要差別是,溝通教學為重心的 教學明細先將溝通任務定下之後才去尋找適合此溝通任務的文法。而結構式教學明細 則是先篩選文法或詞彙內容再進一步搜尋相關溝通功能元素。

然而這種概念式課程明細並沒有一定的順序,所教的語言內容也沒有固定的篩 選原則。在詞彙和文法層面上,雖然此教學法的教材製作者也會依照文法和詞彙的難 易度而做循環漸進的課程排序,卻不會為此難易度限制住。換言之,溝通功能與課程 任務比文法和詞彙的難易度還重要。課程明細設計者篩選語言內容時無法將所有跟某 一個主題有關的詞彙和語法融入課程單元,因此篩選的原則是以自己主觀意識而定。

因此有許多人認為此類課程明細無法使學習者從一個學習階層有規律的和下一個階層 銜接起來。不過,一個好的概念式課程明細必須具有很明確的目標,此目標將給予學 習者和教師明確的方向。如此一來,學習者便能循環漸進的學習語言,並且在每一個 階段透過概括原理習得其語言內容。為了解系統性之問題,概念式課程明細設計者可 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擬出以下三個清單:

1. 語意和語法範疇清單 2. 培養溝通能力的功能清單 3. 主題清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擬好清單後再進一步將它們組合起來。除此之外,更需要考慮課程明細的過程 與成果範圍而決定最後的排序與實際內容。

除此之外,決定課程明細內容時也必須考慮社會與文化層面上的適當性。即使 學習第二語言數年的人也不見得會完全了解此語言的社會與文化,雖然他使用的語言 在文法上完全無誤,但是對於此語言的母語者而言可能會聽起來不順或者在意思層面 上容易使人誤會所表達的口氣和訊息的目的。學習第二語言除了講求語法的準確性,

也必須學習在目的語的社會與文化層面上達到適當性。設計教材與課程明細者的工作 之艱難度在於他必須將語言形式 (linguistic forms)、目的語的社會與文化知識

(sociocultural appropriateness) 和母語者的使用偏好 (native preferences) 融合在一起,透 過例子和實際經驗的傳遞使學習者能夠使用這些知識。由於設計此類教材和課程的需 求,近年來語言行為分析變成了很盛行的研究對象。語言行為分析的主要研究語言的 使用和功能,並且為我們的語言使用方式做解釋。這一類的分析有助於呈現概念性課 程明細的功能元素。這一類的資訊可提供學習者有關如何依照語外意向 (illocutionary intent) 來選擇語言形式 (linguistic forms)。

大部分的華語教材裡,課文和練習題的範例大多數都以當下要教導的文法點和 單字為出發點。這種現象的結果是這些句子、文章或會話都缺少連貫性和真實感。近 幾年的語言教材漸漸的將日常生活會話內容融入課文中,也因此使語文教材變得更能

大部分的華語教材裡,課文和練習題的範例大多數都以當下要教導的文法點和 單字為出發點。這種現象的結果是這些句子、文章或會話都缺少連貫性和真實感。近 幾年的語言教材漸漸的將日常生活會話內容融入課文中,也因此使語文教材變得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