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音樂感知能力

音樂感知能力意指人們的聽覺感官對於音樂中的元素:旋律、和聲、節 奏、音調、和聲及結構的反應(Mayer, 1973)。此能力可以被訓練,受過音樂 訓練的人們對音樂感知的區辨能力就越強。

本研究的音樂感知能力測驗僅採用「旋律」、「和聲」、「節奏」三個元素,

此三元素為最基礎的音樂元素,最能評估一般學生音樂感知的辨解能力。為瞭 解研究對象在這三個元素上的表現,以其暸解其音樂感知能力,研究者自編「音 樂感知能力測驗」,受試者在測驗上得分越高表示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越高;

反之,得分越低表示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越低。

貳、聲韻覺識

聲韻覺識是指個體對於語言聲音的覺識(Mattingly, 1972),也是後設認知 的一種,意指個體能察覺自己聲韻系統內在的規則能力。本研究所指聲韻覺識

能力,是指受試者在聲韻覺識測驗( Liao, 2006 )的得分而言,分數越高,代表 聲韻覺識能力越好;分數越低,則聲韻覺識能力越差。

參、音樂閱讀教學

音樂閱讀教學是指將閱讀教材使用音樂活動的方式來教學,透過有趣及系 統結構化的教學,讓學生們學習閱讀生字及理解文章。

實驗教學以每週兩堂課的方式進行,持續六週,總計十二堂課。教學活動 包含:跳舞與流行歌曲、Rap 節奏與習讀、童謠歌唱文章、聲韻覺識練習、音 樂律動與生字遊戲等,並於活動結束進行閱讀心得分享,利用此策略讓學生的 情緒狀態、參與度、以及注意專心度均能持續保持至課程結束。

此外,每日晨間閱讀時間,也請請班導師播放古典樂曲,學生們一邊聆聽 古典樂曲,一邊閱讀自備教材或是「我的第一套書」(由研究者提供)。

此設計方式設計結合:1)主動參與式音樂活動:意指活動參與者親身配合 活動像是歌唱、跳舞及敲打樂器;2)靜態被動式音樂活動:意指安靜聆聽沒有肢 體活動配合。

肆、傳統式閱讀教學

傳統式閱讀教學有別於音樂閱讀教學,統整以往與閱讀相關的教學活動可 以發現,大多採故事性敘述或是與生活經驗跟閱讀材料結合的方式進行,教材 的介紹多為預習、重複書寫練習再複習(許惠予,2003;李俞瑾,2001)。

本研究所指的傳統式教學是研究者所設計的閱讀教學,與實驗組的閱讀教 材相同,但是沒有音樂的介入,只使用傳統的讀寫方式練習。其教學活動包括:

教師帶領閱讀文章、討論生字及造詞及閱讀書寫等三個步驟。

伍、中文閱讀能力

閱讀是指讀者對文字的再認技巧,將文字符號轉變為有意義的形式。而 閱讀理解能力是指學生對於閱讀文章能正確地理解其中的句子、段落及意義的 能力。

本研究中的中文閱讀能力包含「生字認讀」和「中文閱讀理解」二個部 分,分述如下:

ㄧ、生字認讀

識字可稱為解碼或是文字的辨認,柯華崴(1991)指出認字包含字形辨 識、字音辨讀及字義搜尋三個方面。此研究的「生字認讀」為研究者自編的測 驗,目的在於了解研究對象於時限內,對生字認讀的正確性,得分越高表示學 生的識字量越多,反之,得分越低表示識字量越少。

二、中文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運作過程,Gagne(1985)提出閱讀理解有四 個階段:解碼、文義理解、推理理解及理解監控。本研究所指的中文閱讀理解 能力係指在林寶貴與錡寶香(1999)所編製「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中的表現,

此測驗將中文閱讀理解分為七個能力:音韻處理、語意、語法、理解文章基本 事實、抽取文章大意、推論和比較分析。研究對象在此分測驗總分得數越高,

表示閱讀理解能力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