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閱讀教學與傳統式閱讀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生的音樂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音樂閱讀教學與傳統式閱讀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生的音樂

第一節 音樂閱讀教學與傳統式閱讀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 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聲韻覺識能力及中文閱讀能力的表 現與差異情形

本節主要探討兩種不同閱讀教學策略,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生在音樂感知能 力、聲韻覺識能力及中文閱讀能力之表現情形及差異分析,分析經六週的實驗 教學前後,音樂閱讀教學組(以下簡稱音閱組)與傳統式閱讀教學組(以下簡 稱傳統組)這兩組學生在音樂感知能力、聲韻覺識能力與中文閱讀能力(生字 認讀、中文閱讀理解)的表現情形,並分析全體三年級學生在各測驗後測的表 現是否有顯著差異,亦即回答本研究問題一及問題二。表 4-1 及 4-2 分別呈現 三年級學生在各測驗前測及後測的得分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和最小值,以 及音樂感知能力、聲韻覺識能力及中文閱讀能力在兩次測驗中表現之差異考 驗,茲將研究結果與討論敘述如下:

壹、兩組學生在各項認知能力之前測表現及差異情形

由於各項認知測驗題數及總分皆不相同,為了進行不同測驗的作答正確率 比較,及為求其相等地位量數來比較差異成果,故將所有前後測原始測驗分數 轉換為百分比分數,也就是將原始分數轉為一種平均數為基準。此優點可以直 接清楚比較實驗對象在不同測驗中的相對地位,也較明顯看出差異情形。換算 方程式為:100/測驗題數 x 原始分數=百分比分數。並為了解顯示研究介入前 兩組學生各認知測驗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先以獨立樣本t檢定將兩組學生各 測驗前測成績轉換過的百分比分數成績做分析檢查,結果發現兩組各測驗前測 分析皆無差異表現。兩組前測轉換分數、表現及差異情形如表 4-1 所列。

ㄧ、音樂感知能力

本研究以自編測驗來測試。音閱組的音樂感知能力的平均得分為 65.8 分,

標準差 17.04,最高分 92 分,最低分 14 分。傳統組的平均得分為 61 分,標準 差 16.36,最高分 86 分,最低分 12 分。相較下,兩組前測的音樂感知能力程 度相齊,而兩組86音樂感知能力之t值為−.959,未達顯著差異。

二、聲韻覺識能力

本研究以 Liao(2006)所編製聲母覺識測驗及韻母覺識測驗來評量兒童聲 韻覺識之能力。音閱組在聲母覺識測驗的平均分數平均得分為 63.22 分,標準 差 21.07。傳統組的平均得分為 57.64 分,標準差 24.74。本研究的音閱組在韻 母覺識測驗的平均分數平均得分為 59.80 分,標準差 17.90。傳統組的平均得分 為 41.65 分,標準差 18.65。由平均數得知兩組學生的聲母覺識得分表現高於韻 母覺識。而兩組聲韻覺識測驗之聲母覺識t值為−.823,韻母覺識 t 值為−3.35,

均未達顯著差異。

三、生字認讀能力

此自編測驗以 50 個目標生字為主,由表 4-1 得知音閱組在此項測驗的表現 平均得分 22.54 分,略高於傳統組平均得分 19.58 分。而進一步以獨立樣本t 考驗作分析發現兩組生字認讀能力測驗之t值為−.958,未達顯差異。

四、中文閱讀理解能力

本研究以林寶貴與錡寶香(1999)編製之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來評量三年級 兒童智中文閱讀理解表現,此測驗滿分為 100 分。音閱組測驗的平均得分為 29.05 分,標準差是 13.99 分,最高分 70 分,最低分 10 分。傳統組的平均得分 為 29.21 分,標準差是 12.77 分,最高分 58 分,最低分 6 分。與該測驗三年級 常模平均 49.32 分與標準差 19.38 相較下,本研究兩組學生的前測得分低於三 年級常模。而兩組中文閱讀理解能力測驗之 t值為.041,無達顯著差異。

由表 4-1 可知,就兩組前測各項測驗平均數比較發現,音樂感知能力測驗 相差幅度為 4.8 分。聲母覺識測驗相差幅度為 5.58 分。韻母覺識測驗相差幅度 18.15 分。生字認讀能力測驗相差幅度為 2.95 分。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相差幅度 為 0.16 分。所有測驗平均數除了中文閱讀理解外,其餘音閱組皆微高傳統組。

表 4-1

測驗後測的平均分數平均得分為 73.80 分,標準差 24.24。傳統組的平均得分為 59.39 分,標準差 29.15。由平均數得知兩組學生的聲母覺識得分表現高於韻母 覺識。而兩組聲韻覺識測驗之聲母覺識 t值為−1.123,韻母覺識 t 值為−1.819,

均未達顯著差異。

三、生字認讀能力

此自編測驗以 50 個目標生字為主,由表 4-2 得知音閱組在此項測驗的表現 平均得分 67.54 分,優於傳統組平均得分 47.34 分。而進一步以獨立樣本t考驗 作分析發現兩組生字認讀能力測驗之t值為-3.67**(p < .01),達顯著差異。

四、中文閱讀理解能力

本研究之音閱組測驗的平均得分為 41.14 分,標準差是 14.23 分,最高分 78 分,最低分 22 分。傳統組的平均得分為 37.42 分,標準差是 12.26 分,最高 分 63 分,最低分 17 分。與該測驗三年級常模平均 49.32 分與標準差 19.38 相較 下,本研究兩組學生的後測得分皆低於三年級常模。雖在實驗結束後兩組的平 均分數皆有提升,但是跟三年級常模比照還是偏低。故本研究三年級學生的中 文閱讀理解表現明顯落後該量表常模。而兩組中文閱讀理解能力測驗之t值為

−.952,無達顯著差異。

表 4-2

圖 4-1 音閱組與傳統組後測各測驗的平均數比較

後音組:後測音樂閱讀組。 後傳組:後測傳統閱讀組。

由獨立樣本 t檢定的結果可知,雖僅有生字認讀測驗達顯著差異(F=.091,

p <.01)。但音閱組學生的所有測驗平均數皆高於傳統組學生;再進一步比較 音閱組及傳統組各測驗前後測的進步幅度發現,音樂感知測驗:音閱組前測與 後測相較下進步幅度為 10.1 分,傳統組前測與後測相較下進步幅度為 8.76 分。

聲韻覺識測驗:聲母覺識測驗音閱組前測與後測相較下進步幅度為 12.16 分,

傳統組前測與後測相較下進步幅度為 10.08 分;韻母覺識測驗音閱組前測與後 測相較下進步幅度為 14 分,傳統組前測與後測相較下進步幅度為 17.74 分。生 字認讀測驗,音閱組前測與後測相較下進步幅度為 45 分,傳統組前測與後測 相較下進步幅度為 27.76 分。中文閱讀理解測驗,音閱組前測與後測相較下進

步幅度為 12.09 分,傳統組前測與後測相較下進步幅度為 8.21 分。由上述兩組 進步幅度成績得知,除了韻母測驗的成績(傳統組進步幅度高於音閱組 3.74 分)外,其餘的測驗皆是音閱組的進步幅度較高。而最顯著的進步指數仍是生 字認讀測驗,音閱組後測比傳統組後測高 20.2 分,然而音閱組後測比前測提 昇 45 分。

參、綜合討論

依據以上研究結果得知國小三年級學生在進行實驗教學後,音閱組的學生 們在各測驗的後測表現都優於使用傳統閱讀教學的控制組。其中又以「生字認 讀」測驗有最明顯的差距進步。再進一步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來進行分析各測 驗後測分析時發現,音閱組與傳統組僅有生字認讀測驗有達到顯著差異。

本研究顯示音樂閱讀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生的中文識字能力有明顯提 昇的效果,而且達顯著差異。而此教學對於其他認知測驗的影響,雖未達顯著 差異但是在平均數的表現上皆是提升的。由表4-1及4-2可以清楚看出兩組前後 各測驗平均數的指數。這與國外文獻Darrow等學者(2009)的研究相似,在 460位國小二年級生的音樂閱讀教學研究中,他們發現八週後,學生各項閱讀 能力皆有提升但未達顯著相異。而就音樂閱讀教學與「生字認讀」的影響來看,

本研究呼應Fisher(2011)和Register等人(2007)的實驗研究,皆指出幼稚園 大班和國小二年級生的音樂閱讀教學比傳統閱讀教學更能提升生字認讀能 力。Colwell(1994)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音樂閱讀教學可提升認讀字彙功能,幼 稚園學生在進行12週的音樂閱讀教學後,實驗組學生的認讀字彙跟控制組學生 有顯著的差異性。Kourie和Telander(2008)針對一年級閱讀低成就的學生進 行四次的音樂閱讀課程,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字彙辨識有提升。由以往文獻及

本研究結果皆可發現,不同年齡層及閱讀能力的孩童皆可以使用音樂閱讀教學 方式來增進其字彙認讀能力,無論對拼音文字或中文字的認讀都有其顯著成 效。

在閱讀理解的表現方面雖有進步,但卻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這與學者 們的研究有衝突,部份文獻支持音樂閱讀教學可以提昇閱讀理解能力(Corrigall

& Trainor, 2011;Long, 2007;Schellenberg, 2006)。但此研究結果是與Lowe

(1995)的研究結果發現一致,在實施音樂閱讀教學8週後,實驗組的閱讀理 解能力有提升但與控制組相比是未達顯著差異,他進一步說明也許是教學時間 不夠長的原因,本研究的實驗教學時間為6週,可能也因為時間過短所以成效 未達顯著的差異。

在音樂感知能力與聲韻覺識的表現上,雖有進步,但未達顯著的差異。此 研究發現經由音樂訓練及豐富性的音動活動設計,可以稍加提昇實驗組學生的 音樂感知能力與聲韻覺識能力,雖未達顯著標準,但在分數的呈現上的確有進 步。這與相關研究中提及使用歌曲歌唱、聆聽音樂、節奏拍打等音樂活動,可 以提昇孩童的聲韻覺識能力的結果相同(Bolduc, 2009;Goswami, 2001;Maclean et al., 1989)。

由此章結的統計分析及差異結果得知,使用音樂閱讀教學也許比傳統式閱 讀教學更能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聲韻覺識能力及中文閱讀能力。而這樣 富有生動活潑性質的教學方式,也許是增加學習動機、興趣還有學習成效的閱 讀教學模式。各認知能力彼此間的相關情形是否也為密切相關,我們將於下節 進一步探討彼此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