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首先採便利抽樣的方式,先選取臺 中市某屯區五班國小三年級學生,共計 128 名,施測瑞文式智力測驗及中文年 級認字量表(黃秀霜,2001)後,再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選取兩班沒有顯著差 異的兩班為實驗組與控制組。研究對象共計 46 名,分別是實驗組 22 名學生,

控制組 24 名學生。以教學方法為實驗變項,進行為期八週的研究。第一週為 前測,第二~七週為實驗處理,最後一週為後測。實驗第一週,實驗組及控制 組皆進行音樂感知測驗、聲韻覺識測驗、生字認讀測驗、中文閱讀理解測驗;

第二、三、四、五、六、七週,實驗組進行每週兩堂課音樂閱讀教學,控制組 則進行每週兩堂課的傳統式閱讀教學,每堂課皆為 40 分鐘,使用研究者自編 的閱讀教材作為教學工具,共進行十二次教學;實驗最後一週進行後測,測驗 內容與前測相同。其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2 研究架構圖

音樂感知能力 聲韻覺識能力

中文閱讀能力

生字認讀 中文閱讀理解能力 相關

預測

貳、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藉由音樂閱讀教學和傳統式閱讀教學前後,國小三年級學 生音樂感知能力、聲韻覺識能力和中文閱讀能力的表現情形與相關情形。以下 針對研究設計的三變項及研究路徑進行說明。見圖 3-1 及圖 3-2。

ㄧ、研究設計三變項之說明:

(一)自變項

教學法:實驗組採用「音樂閱讀教學」,控制組採用「傳統式教學」。

(二)依變項

1. 音樂感知能力:本研究採自編「音樂感知測驗」,以此測量音樂及 相關感知能力。受試者在量表上得分越高表示音樂感知能力越好。

2. 聲韻覺識能力:本研究採廖晨惠(2006)編製「聲韻覺識測驗」,

此測量受試者中文聲韻覺識能力,此測驗得分越高者表示中文聲韻覺 識的敏感辨別能力越高。

3. 生字認讀能力:本研究採取自編的「生字認讀測驗」,以此測量受 試者中文生字認讀能力,受試者的得分越高表示認識的中文字越多。

4. 中文閱讀理解能力:本研究採取林寶貴、錡寶香(2002)「中文閱 讀理解測驗」,以此測量受試者的中文閱讀理解能力,得分越高表示 中文閱讀理解能力越高。

(三)控制變項

1. 閱讀材料:兩組皆使用研究者自編教材。

2. 教學時間:兩組的實驗教學時間皆為期六週,每週兩堂,共十二堂。

3. 前後測實施:皆由研究者選擇同一週實施。

4. 教學者:實驗組與控制組皆由研究者擔任教學。

二、依變項之研究路徑說明:

本研究將除了探討使用音樂閱讀教學法對於音樂感知能力、聲韻覺識能 力、中文閱讀能力的影響之外,也將探究音樂感知能力與聲韻覺識能力與中文 閱讀能力的相關性及其預測能力為何?

1. 先使用描述性統計來檢測自變項音樂閱讀教學對於依變項音樂感知 能力、聲韻覺識能力、生字認讀及中文閱讀理解的表現情形。

2. 使用獨立樣本t考驗來分別檢測兩組學生前測與後測的音樂感知能 力、聲韻覺識能力、中文生字認讀及中文閱讀理解彼此間有無顯著的 差異表現。

3. 使用皮爾遜積差相關來探討實施實驗教學後,全體三年級學生音樂感 知能力、聲韻覺識能力、生字認讀及中文閱讀理解表現的相關情形。

4. 使用階層性回歸來探究全體三年級學生音樂感知能力與聲韻覺識能 力對於生字認讀及中文閱讀理解的預測效果。

參、研究流程

本研究實施流程包括三個時期:ㄧ、準備期、二、實驗處理期和 三、結束期。見圖 3-3 和 3-4。

ㄧ、準備期:

1) 蒐集音樂閱讀教學相關的文獻,與指導教授討論文獻資料並確定研究方向;

2) 篩選研究對象,先對五班國小三年級生施測根據瑞文式智力測驗及中文年 級認字量表(黃秀霜,2002),測驗結果使用獨立樣本t考驗篩選沒有 顯著差異性的兩個三年級班級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3) 蒐集國語文資料開始編製閱讀教材,與研究對象的班級老師討論教材難易 度及修改後定案;

4) 選取測驗工具與編製音樂感知測驗及生字認讀測驗,並與兩位任職 10 年以 上的音樂教師討論測驗內容,經討論及修改後逐步完成編製工作。

二、實驗處理期:

針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實施前測「音樂感知能力測驗」、「聲韻覺識測 驗」、「生字認讀測驗」及「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然後進行為期六週的實驗教 學,再來實施後測,後測測驗內容與前測相同。

三、結束期:

彙整資料後,進行資料處理,並開始撰寫研究結果,逐步完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