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節就研究題目的名詞做進一步的說明,說明「資源班」和「社會 技巧課程」的概念性和操作性定義。

一、 資源班(resource room)

資源班又稱資源教室,是特殊教育安置的措施之一,是指在固定教 室,提供評量、直接教學或其他特殊需求的服務,以協助有特殊需求學 生就讀普通班的一項特殊教育方案(張蓓莉,1998) 。

資源班的安置方式是介於集中式特教班和普通班之間,是特殊教育 回歸主流的趨勢下輕度障礙學生主要的安置措施,提供部分時間支援性 的教育,既能接受特殊教育補救教學與輔導,又能和普通班學生一起上 課,達到充分融合,如此可以藉由資源教師和豐富資源的協助達到適性 教育的目標,更能減少隔離式特教班的標記作用(孟瑛如,2003;胡永崇,

2000)。服務方式包括直接教學和間接諮詢,課程包括補救性課程和功能 性課程(王振德,1999)。

本研究所指的國小資源班,為高屏二縣市的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

而本研究所指的資源班教師,為任教於高屏二縣市的不分類身心障礙資 源班的正式老師。

二、 社會技巧課程(social skills curriculum)

社會技巧能幫助個體和他人起始和維持正向的關係,有助於同儕接 納和成功的教室適應,能隨著社會情境有效並適當的應對(Walker et al., 1983)。王欣宜(2003)認為社會技巧是個體在不同的場合,能表現出主動、

與他人互動,而且能為他人所接納的適當行為,而社交技巧是可以學習 的,如個體的社會技巧有缺陷或表現過多,都需要介入處理。鈕文英(2009) 將社會技能界定為目標導向,為根據規範學得的行為,包括可觀察及不 可觀察的認知和情感要素,社會技能會隨著特定情境和社交內容而改變,

透過他們的表現,達到影響他人及人際互動的目的。

Cartledge 與 Milburn(1983)定義社會技巧有四個要素:1.是可被接受、

11

學習來的社會行為,能促使個體在人際互動時引起他人正向的反應和避 免負向的反應;2.是工具性的、目標導向的行為;3.是在特定情境所展現 的行為,會隨社會脈絡而改變;4.包括可觀察的行為及無法觀察的認知 及情感要素。

本研究之社會技巧課程指由資源班教師所編選設計的課程,透過有 計畫的教學活動,來增進資源班學生的社會技巧能力,讓個人在社會情 境中,能依循社會規範,以適當的方式與策略,與他人互動的能力,以 維持人際關係,進而獲得良好的生活適應。因社會技巧課程內涵廣泛、

上課素材多元,研究者無法逐一審核確定,故本研究所指之社會技巧課 程為由研究對象自己認定所安排課程為社會技巧課程即可。

三、 實施現況與需求

本研究所稱「實施現況」與「需求」,係指研究者依研究問題之需要,

透過問卷設計,經過問卷調查所得之資料和結果。依據研究者所自編「國 小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社會技巧課程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問卷」,現況 部分內容涵蓋近一年(100 學年度下學期到 101 學年度上學期)「社會技巧課 程的安排與實施情形、資源班教師認為社會技巧課程在資源班排課的必要 性和進行社會技巧課程的困難情形」三層面;而需求部分則探討教師在實 施社會技巧課程時的「行政支援、課程與教學資源和進修研習」三方面的 需求。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