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社會技巧課程之內涵

在 1970 年代以來,特殊教育興起回歸主流(mainstreaming)的趨勢,

希望在最少限制環境下盡量讓特殊兒童和一般兒童相處在一起,特殊教 育則是在協助他們克服適應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所以開始出現大量的 社會技巧訓練的文獻和課程,本節探討國內外現有的社會技巧課程的內 涵和認識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中特殊需求領域之「社會技巧課程」所包 含的項目。

一、 國外現有社會技巧課程內涵

國外進行社會技巧訓練已行之有年,許多教育工作者發現社會技巧 課程的缺乏與需求,依據學生的需求編製有系統的社會技巧課程,如 Stephens (1978)的社會技巧訓練課程、Walker 等人針對國小中低年級學 生 編 著 《 ACCEPTS 社 會 技 巧 課 程 》 (1983) 和 針 對 青 少 年 階 段 編 著

《ACCESS 社會技巧課程》(1988)、McGinnis 和 Goldstein(1997)編著《國 小學生社會技能準備訓練》…等,部分課程並透過教育現場實際執行課 程教學與進行效度評估,讓整套課程的發展越趨完整。

Stephens(1978)的社會技巧訓練課程結合了社會行為的評量《social behavior assessment inventory》與社會技巧的課程訓練,有評量工具可以 做教學前評估,並有課程可進行教學,為有系統且完整的社交技巧訓練 課程。可運用於個別、小組和大班級,適用於較廣年齡層,不限於特殊 群體。課程將社會技巧分為四大類,包括:與環境相關的行為、人際互 動行為、自我相關的行為、工作相關的行為,並細分為 136 項技巧。評 量方式為 0 至 3 分四點評量,除了能決定所需要教學的社會技巧,該課 程也提供三種不同的策略來教導(社會性示範、社會性增強和行為後效契 約),並強調應評估策略的有效性、適時彈性的調整教學策略。

Walker 等人(1983)為國小中低年級學生所設計的《ACCEPTS 社會 技巧課程》,希望讓身心障礙兒童能為進入最少限制環境做好充分的準 備,直接教導相關技巧,以促進他們的班級適應力和增進同儕接納度。

所以是為國小中低年級輕中度障礙學生所設計,也適用於一般有社會技

44

巧缺陷的學生,可用不同形式進行,如一對一、小團體、大團體、全班。

將社會技巧分為五大面向,28 個技巧,包括:教室技巧、基本互動技巧、

與人相處的技巧、交友技巧和因應技巧,以提升適應教室生活的基本能 力,和教導影響兒童的人際互動能力和社會適應品質的技巧;《ACCESS 社交技巧課程》(1988)則是 ACCEPTS 課程的延伸,針對青少年階段的輕 中度障礙學生設計進階的社會技巧課程,分為三個範疇,31 個技巧,加 強與同儕互動有關的、與成人互動有關的和與自我有關的技巧,以期能 維持正向人際關係、發展社會支持網絡、養成良好做事習慣與態度和自 我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兩課程的素材皆包含安置測驗、教學程序、教 學指引、技巧腳本、錄影帶示範、角色扮演活動和評估、記錄表格、行 為管理方法,為完整性很高的課程。

Elliott 和 Gresham (1991)所編寫的社會技巧介入課程方案為經由社 會技巧評量系統(Social Skills Rating System,SSRS)鑑定為社會技巧缺乏 後的處遇方案,是評估導向的介入方案,能連結評量結果和介入方案的 規劃。SSRS(1991)有教師版、家長版和同儕版,可了解 3-18 歲兒童的社 會技巧,做問題行為和學業困難的篩選,將社會行為分成五個主要領域 來評量(合作 cooperation、主動 assertion、負責 responsibility、同理 empathy、

自我控制 self-control,CARES),包含 50 個選項,是經由家長和老師評 選出具重要性的社會技巧項目,可做為方案介入前的全面性評估和介入 後的成效評估。本課程依據評量的結果,以個別或小團體方式進行介入 方案,提供 43 種技巧訓練單元,服務對象為 1 至 10 年級情緒行為障礙、

學習障礙、輕度智障礙的學生或是一般有社會技巧缺乏的學生。

King 和 Kirschenbaum 編著的《Helping young children develop social skills : The social growth program》(1992),從社會性學習、發展過程與個 別差異三方面來看兒童的社會適應,發展出社會性成長方案來幫助有社 會性、情緒性調適問題的學生,針對幼稚園到二年級和三四年級孩童,

設計九種方案的成長模式,方案模式有我是誰、社交技巧是什麼、積極 的傾聽、溫暖的訊息、問問題、分享感覺、維護自己的權利、自制、解

45

決社交性問題,先採全校性篩選、做個別化的評估,再發展個人化的社 會成長目標,可以個別或小組形式進行[引自新苗編譯小組(譯),1998]。

於 1998 由新苗文化翻譯,出版《增進孩子社交技巧》一書。

McGinnis 與 Goldstein(1997)為國小階段學生設計一套社會技巧教學 方案《Skillstream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認為不管是對特殊需 求學生或是一般學生都應進行適性的社會技巧教學,內涵分為教室生存 技巧、交友技巧、處理感覺的技巧、攻擊的替代技巧、處理壓力的技巧 五大類,包括 60 個技巧項目,有社會技巧影片、技巧步驟卡、小冊子筆 記本、檢核表格等教學素材;運用多種評量策略來篩選學生,再依據學 生的需求,用大團體、小團體或個別教學的方式進行;強調直接教導的 四原則—示範、角色扮演、回饋和技巧轉移。Goldstein 與 McGinnis(1997) 同時亦為青少年設計一系列的社會技巧教學方案《Skillstreaming the Adolescent》,提升攻擊型、退縮型、不成熟型的青少年的社會技能[引 用自黃玲蘭(譯),1997],技巧內涵分為六類,50 個技巧,包括初階社會 技巧、進階社會技巧、情緒處理技巧、攻擊替代技巧、壓力處理技巧和 訂定計畫技巧,目前由黃玲蘭翻譯為《青少年行為改變策略》。國小階 段技巧以基礎的教室生存技巧、處理感覺、交友技巧為主,青少年階段 的課程較著重於與人互動和自我控制、解決問題的進階能力。

Siperstein 和 Rickards 所編寫的《Promoting social success》(2004)為 特殊需求兒童所設計的一套課程,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五大單元,66 個課 程活動,依據學生需求彈性運用,課程單元含括入門活動、瞭解感受與 行為、社會訊息的覺察與運用、計畫如何去做和教導交朋友與維持友誼 的技巧,適合自足式與融合式班級使用,這套課程是大團體和小團體的 結合,建議每週一次大團體、小團體課程和解決問題會議,大團體也就 是全班一起進行,小團體是針對社會技巧有困難的學生進行事先熟練或 是加強練習。於 2009 年翻譯成《促進社交成功之課程》一書,附有各個 單元教案、可重複製教材,但缺少評量工具,須採用其他多元的評量工 具來進行評估。

46

另外,有些學者認為不同障礙類別的學生,因學生特質不同、社會 技巧缺陷的原因不同,所需的社會技巧課程內涵和運用的策略也不盡相 同,故針對特定身心障礙學生設計社會技巧課程。如 Painter(2006)以亞 斯伯格學生為對象,用小團體方式進行增進其社會技巧,所挑選的社會 技巧為經實驗驗證有效果並符合學生需求,課程內容分成 8 堂基礎核心 課程和 13 堂進階補充性課程,每堂課提供教師教學指引,亦提供課程重 點說明並請家長協助在家練習。強調社會技巧小團體的要素有:將教導的 技巧概念具體化、團體活動最好具結構性和可預測性、轉換活動要結構 化、編組時應考量學生的認知和語言能力、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和活動 協助學生理解、兩兩配對或小組方式進行、互相讚美回饋以提升自我概 念、所學社會技巧具重要性和實用性、從基礎到進階技巧螺旋性漸進積 累。Rapoport(2009)則針對 ADHD 學生的特質與需求,編輯《ADHD and social skills》提供老師和家長教導社會技巧的策略與內涵,包括 52 種社 會技巧單元,從 Elliott 和 Gresham1991 年的社會技巧介入課程中採用 25 項對 ADHD 兒童而言是基本且必須的社會技巧,另外 27 項技巧課程為 Rapoport 針對家長田野調查研究中,建議 ADHD 兒童須加強的社會技巧,

以促進他們成功的社會互動經驗,包含各技巧定義、範例說明、訓練方 法與策略建議,推薦 Jed Baker 圖片素材和 Model Me Kids 網站上的影片 運用;並特別提出可運用功能性行為評量與正向行為支持的概念協助技 巧的發展。

二、 國內現有社會技巧課程內涵

國內社會技巧課程有黃月霞(1993,2005)從輔導諮商的角度進行社會 技巧小團體活動;有針對身心障礙學生需求所設計的社會技巧課程,如 陳培芝(2001)的《資源班社會技巧》、林芬菲和蔡佳芬(2001)為國中自閉 症學生社會技巧訓練課程…等;和透過教師社會技巧教學研習所彙編的 社會技巧課程。

黃月霞(1993,2005)從輔導諮商的角度將社會技巧分成與情感和認知 有關的兩大方向來探討,於 1993 年針對國小階段有需求的學生設計溝通

47

技巧訓練課程,共十次活動,每次 40 分鐘,再於 2005 年將課程擴展為 一學期的課程,可在班級中或是以小團體方式進行,分為情緒管理、溝 通技巧、自我管理和建立自尊四部分。提出認知、情感和行為是相關聯 的,而自我的強化和關係的強化是社會化課程的兩大重要目標,要能提 升兒童的自我概念,也要加強同理心和溝通技巧的能力。內容含括認識、

覺察和正確表達情緒,輔以認知訓練加強人際溝通、社會知覺、問題解 決、自我控制、自我教導等能力。若針對身心障礙學生設計課程,可再 將社會技巧細步化、分階段進行。

陳培芝(2001)以亞斯柏格、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和注意力缺陷過 動四類障礙學生為主,編著《資源教室社交技巧》,教材分為我會玩遊 戲、我會自我控管、我會交朋友、我會應對衝突四大項,共 48 個單元,

每個單元都有活動單和評量單,運用直接教學法、認知行為技術來指導,

以結構性的教材與步驟、活潑有趣的內容活動來進行教學。

以結構性的教材與步驟、活潑有趣的內容活動來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