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研究者在資源班任教至今,班級的課程編排一直以國語、數學科為 主,偶而安排一些生活、休閒、知動課程,期望能切合學生的學習需求,

但在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簡稱 IEP)會議中 或平時親師諮詢時,家長、導師常提到學生在班上的人際關係不好、沒 有朋友,或是學生的各種行為問題、人際互動問題,其討論比重已超過 學生的學習問題,常聽到家長、老師建議是否能加強學生的社會技巧,

但因種種因素,常將社會技巧訓練融入平常教學中,或是偶而的耳提面 命提醒一番,而未獨立安排社會技巧課程,深究自省未安排的原因,除 了認為自己本身社會技巧課程設計的專業能力不足之外,小組成員的安 排不易、適當教學活動的選編費時、學生學習成果有限、教學節數難排 等都是令人卻步的因素。因此藉由本研究了解社會技巧課程的理論和應 用、並針對高屏二縣市國小資源班社會技巧課程實施現況與需求進行研 究,本章共計三節,分別敘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名詞釋 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現今特殊教育的趨勢是將身心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就讀,使其能 融合於普通班,各校也都有舉辦「認識與關懷身心障礙體驗活動」,提 升同儕對身心障礙者的認識、關懷與接納度,但是這些身心障礙學生大 多無法真正融入班級活動,下課時常見到他們獨來獨往、在班上沒有朋 友、分組時常被排斥孤立、平時容易和同學起爭執,研究者平時要花許 多額外時間輔導學生行為和情緒的問題,越發感受到社會技巧課程之重 要與必要。

Gresham 與 MacMillan(1997)整理相關文獻後指出,身心障礙學生的 社會行為影響他在融合教育中的適應情形,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不被 同學所接納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被貼上「障礙」的標籤,而是他們無 法表現適當的社會行為,導致同學對他們的排斥。鈕文英(2001)也指出,

2

我們無法要求社會大眾無條件包容身心障礙者的一切問題行為,所以我 們必須教導身心障礙者適當的社會技巧,以減少他們的問題行為,增進 他們的適應能力,讓社會大眾更接納他們,由此可見社會技巧課程對身 心障礙學生的重要性。所以融合教育除了考驗原班導師的班級經營外,

特教老師能依據身心障礙學生的特殊需求來安排課程更為重要,特教班 依據六大領域來設計課程,會涵括社會適應課程,但資源班教師是否能 察覺身心障礙學生對社會技巧課程的特殊需求,進而在資源班安排有系 統、有結構的社會技巧課程,來促進學生具有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是 本研究要探討的動機之一。

社會技巧訓練課程的運用層面很廣,從學前兒童到成人,一般學生 和身心障礙學生皆適用,主要都是期望他們能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人 際互動能力。國外在 1970 年代開始出現大量的社會技巧訓練的文獻探討,

到現在社會技巧訓練仍是重要的介入方式之一,而國內自民國 73 年才開 始有社會技巧訓練研究(蔡延治,1984),但在學校實施的情形仍不普遍(洪 儷瑜,2002a)。國內社會技巧相關的教學研究大多以班上學生或特定學 生為教學對象,由研究者自行設計社會技巧課程,進行教學實驗研究,

研究結果大多顯示對學生社會技巧能力的提升是有助益的。有些是以班 級為單位,提升全班學生社會技巧能力為目標(王秀文,2008;劉妍均,

2005;謝素菡,2004);有些是藉由小團體的方式,針對普通班適應困難 兒童加強其社會技巧的訓練,如害羞、被拒絕、人際關係不佳兒童(吳秋 燕,1998;盧佳嘉,2006);身心障礙學生的社會技巧能力的養成也越來 越重視,許多特教教師自行編製社會技巧課程進行教學研究,研究對象 包含各種障礙類別的學生,發展出許多可參考運用的教學策略、教學方 案、同儕中介方式(吳淑敏,2003;周珊儀,2008;林慧玲,2003;許志 雄,2006;嚴家芳,2005),這些大部份是為研究而設計的社會技巧課程,

實施時間長度較短、頻率不一、單元有限,不過,資源班教師在實際教 育現場是否有安排社會技巧課程?如何設計社會技巧課程?主要對象為哪 些學生?如何編製教材或採用何種教學策略?是否有長期性、有系統的課

3

程規劃?運用何種評量工具?參考依據?課程效果如何?教學者的感 受…等,都為研究者所好奇,是本研究要探討的動機二。

目前國內外有許多教育工作者發現社會技巧課程的缺乏與需求,依 據學生的需求編製有系統的社會技巧課程,如 Walker 和其同事分別針對 國小中低年級學生和青少年兩階段編著《ACCEPTS 社會技巧課程》

(Walker、McConnell、Holmes、Todis、Walker, J., & Golden, 1983)和

《ACCESS 社會技巧課程》(Walker、Todis、Holmes, & Horton, 1988)、

King 和 Kirschenbaum(1992)編著了《增進孩子社會成長方案》、McGinnis 和 Goldstein(1997)編著《國小學生社會技能準備訓練》;國內學者亦經 由縣市研習、透過教學現場的老師一起彙編了實務的社會技巧課程,如:

林芬菲和蔡佳芬(2001)編著的《國中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訓練課程》、陳 培芝(2001)編著的《資源教室社交技巧》、洪儷瑜(2002b)彙編的《社會 技巧課程實例彙編》、蔡明富(2005)彙編的《ADHD 與自閉症學生社會 技巧訓練課程》…等,這些社會技巧課程與教材可提供教學現場的教師 做為參考依據,但套裝性課程未必符合學生的個別需求,並影響訓練的 成效,若要個別化發展社會技巧訓練課程需要評量、確定缺陷領域、發 展訓練課程等三個先備步驟,而後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做為日後課程 調整的依據(洪儷瑜,2002a),起點能力的評估、課程的規劃、教學的安 排、類化策略與成效評估等都是環環相扣,需要妥善的規劃,因此想藉 由本研究了解資源班教師在發展、設計、執行社會技巧課程時所遇到的 瓶頸,是否在設計課程時、進行教學上、行政支援方面或是其他細節部 分有執行上的困難,此為研究動機三。

在融合的趨勢下,資源班是身心障礙學生主要安置環境,胡永崇 (2000)以高雄縣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及改進之研究,指出大多數 資源班教師皆將教學重點置於學科的補救教學,對於學習障礙學生的情 緒及社會行為指導則較為忽略,是因為資源班教師認為無此需求、或是 補救學科節數已滿、或是本身專業能力不足?即將實行的「國民教育階段 特殊教育課程綱要」(2010)中,在原本的七大領域外,增加了特殊需求領

4

域課程,「社會技巧」課程包含在特殊需求領域之學習中,列出詳細的 能力指標,教師要能為學生進行社會技巧需求評估和社會缺陷分類,訂 定適當行為目標和編排課程,並評估執行成效,所以資源班不只是做學 科的補救教學,也要為學生的特殊需求來設計課程。若學生有社會技巧 課程的需求,資源班教師是否具備這方面課程與教學的專業知能呢?

在 Dobbin、Higgins、Pierce、Tandy 和 Tincani (2010)調查研究中指 出,普通教師和特教教師不管在職前訓練或在職訓練方案,都只修習有 限的直接或間接的社會技巧教學課程,賴明莉 (2010)調查研究提出,國 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認為自己應加強的專業知能科目依序是「輔導原 理與實務」、「嚴重問題行為處理」、「社會技能的訓練」、「情緒障 礙」,陳燕燕和洪榮照(2009)訪談中部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後也發現,

資源教師認為自己在其他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能不足,特別是情緒管理、

情意課程、社會技巧、輔導活動等方面,自覺能力不足。由此可推測,

大部份資源教師在職前訓練只接受有限的社會技巧課程訓練,在職後通 常面臨社會技巧課程設計困難的窘境,需花時間自行摸索或繼續進修,

洪儷瑜(2002b)認為學生的問題可能來自技巧的缺陷,而技巧的缺乏也可 能來自工作者專業知能的不足,透過本研究來了解資源班教師對於社會 技巧課程在行政的支援方面、課程與教學上和在職進修方面的需求情形,

為研究動機四。

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1)用「資源班實施現況」搜尋到 九篇國小的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從 2000 年到 2006 年,

分別探討全國(黃碧玲,2002)、宜蘭縣(蘇雅芬,2004)、臺北縣(詹育嘉,

2004)、臺北市(楊惠甄,2000)、桃園縣(張郁樺,2004)、臺中市(游玉芬,

2006)、雲林縣(楊鏸容,2004)、高雄縣市(汪文聖,2004;林淑玲,2003) 的資源班實施現況,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資源班的課程安排還是以國語 和數學科的補救教學為主,少部分進行基本能力教學加強情緒管理和社 會人際技能,教材教具方面,有簡化與改編普通班教材、採用現成教材 和自行製作教具,張郁樺(2003)調查發現資源班教師在自製教具過為耗時

5

為其主要困擾,楊鏸容(2004)認為多數資源班教師有加強教材教法的專業 能力之需求,資源班學生以學習障礙和智能障礙生最多,而最讓資源班 教師感到困擾的對象為自閉症和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所以需多加強學生 行為輔導方面的研習,最好是分障別、長期且有計畫性的研習課程。另 外,用「資源班」與「課程」搜尋論文名稱,有兩篇對資源班課程設計 的研究(陳燕燕,2007;蒙珮如,2008),認為資源班教師在課程設計上的 困難主要有「學生的特殊課程設計有困難」、「缺乏和他校經驗與教材 交流的機會,個別投入的精力和時間重複浪費」;另有兩篇針對國小不 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國語科(楊雅惠,2003)和數學科(林怡秀,2008)的課 程模式、教學目標與教學調整方式有深入的探究。再用「社會技巧或社 交技巧」和「現況或需求」搜尋相關論文,王欣宜(2003)調查高中職特教

為其主要困擾,楊鏸容(2004)認為多數資源班教師有加強教材教法的專業 能力之需求,資源班學生以學習障礙和智能障礙生最多,而最讓資源班 教師感到困擾的對象為自閉症和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所以需多加強學生 行為輔導方面的研習,最好是分障別、長期且有計畫性的研習課程。另 外,用「資源班」與「課程」搜尋論文名稱,有兩篇對資源班課程設計 的研究(陳燕燕,2007;蒙珮如,2008),認為資源班教師在課程設計上的 困難主要有「學生的特殊課程設計有困難」、「缺乏和他校經驗與教材 交流的機會,個別投入的精力和時間重複浪費」;另有兩篇針對國小不 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國語科(楊雅惠,2003)和數學科(林怡秀,2008)的課 程模式、教學目標與教學調整方式有深入的探究。再用「社會技巧或社 交技巧」和「現況或需求」搜尋相關論文,王欣宜(2003)調查高中職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