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技巧對身心障礙學生的重要性

本節先瞭解社會技巧的意涵,再分別了解身心障礙學生社會技巧特 質與需求。

許多學者認為社會技巧對兒童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力,且是社會能力 的重要因素,兒童時期社會能力的發展與長大後的心理適應有相當的關 係,有限的社會能力常造成心理或相關問題的衍生 (Gresham, 1982;

Walker et al., 1983)。而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的倡導就是認為讓身心障 礙學生和一般同儕一起學習較能藉由模仿學習到應具備的社會技巧,因 而將他們安置於普通班級,但是 Gresham (1981)回顧文獻發現多種障礙 類別的學生都有同儕接納度低的情形,如智能障礙、學習障礙和情緒障 礙兒童,所以 Gresham 認為障礙學生無法間接藉由觀察同儕的示範學到 社會技巧,而是要提供教導、提示、訓練和增強系統來強化社會技巧的 學習。且回歸主流的身心障礙學生不會主動模仿一般同儕的行為,很少 和同儕互動與接觸,或以負向的方式和同儕互動,他們的社會技巧缺陷 和不適應行為成為有效回歸主流的主要障礙(Gresham, 1982; Walker et al., 1983)。研究也顯示社會技巧能力低的兒童常呈現學業低成就的表現、在 校不適應狀況多、長大後極有可能有心理健康問題,會產生多樣的、長 期的適應問題(Gresham, 1982)。所以,有系統的教導社會技巧有助於身 心障礙學生有效地融合於普通班,社會技巧的學習對其適應目前學校生 活和未來工作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課程。

一、 社會技巧的意涵

首先,瞭解何謂社會技巧,並探討社會技巧缺陷的類型和造成社會 技巧缺陷的可能因素。

14

(一) 社會技巧的定義

社會技巧是社會能力的組成要素之一,McFall(1982)認為社會技巧是 指在任務中個體能表現出來的特定行為;而社會能力則是評估性的用語,

它可以用來判斷個體所表現能力的適當性,採用重要他人的看法、與效 標比較、對照常模等方式來評斷(引自 Gresham, 1986)。Gresham(1986)提 出大部分學者的社會技巧定義可從同儕接納、行為和社會效度三個觀點 來看。同儕接納觀點認為,在學校或社區裡被他人接納或受歡迎的兒童 或青少年是具有社會技巧的;而行為觀點認為,社會技巧行為是特定情 境下的行為反應,該行為會產生不同的後果,如增強或懲處,以期能增 進個人正向行為,而減少受懲罰機會的行為;社會效度觀點結合同儕接 納和行為觀點,認為社會技巧是在情境下個人能預期其行為表現的社會 結果,其行為表現能符合社會重要他人的看法,表現出讓同儕、社區民 眾、父母、師長等接受的行為。

Walker 等人(1983)認為社會技巧能幫助個體和他人起始和維持正向 的關係,有助於同儕接納和成功的教室適應,能隨著社會情境有效並適 當的應對。

Michelson 等人(1983)綜合各文獻定義所歸納的社會技巧之七個共同 的內涵:社會技巧基本上是學習得來的,社會學習包括觀察、示範、重 演、回饋;包含特定的口語或非口語的行為;能有效與適當的主動引發 與反應;可以增加社會增強的機會;是自然的互動中的有效且適當的反 應;社會技巧表現受到個人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會受年齡、性別、接受 者的聲望地位所影響;缺陷或過多的社會技巧的表現都需要介入(引自 Merrell & Gimpel, 1998)。

King 和 Kirschenbaum[新苗編譯小組(譯),1998]將社交技巧定義為孩 童整合他認知與行為的能力,整合為一整體的行動,此行動是朝向文化 上接受的社會目標,或與人互動的目標。因此,社交技巧就是在某個環 境下,某些特別的情境中,適宜的,或大家希望會有的社會行為,這些 社會技巧主要是在學習過程中習得、維持與改變。

15

王欣宜(2003)認為社會技巧是個體在不同的場合,能表現出主動、與 他人互動,而且能為他人所接納的適當行為,而社交技巧是可以學習的,

如個體的社會技巧有缺陷或表現過多,都需要介入處理。鈕文英(2009) 將社會技能界定為目標導向,為根據規範學得的行為,包括可觀察及不 可觀察的認知和情感要素,社會技能會隨著特定情境和社交內容而改變,

透過他們的表現,達到影響他人及人際互動的目的。

李姿瑩(2004)提出社會技巧是在特定情境下,個體能預測其社交結果,

因而所表現出有意義的特定之社交行為;有意義的社交行為指的是行為 表現之個體相關人員認為重要且接受之行為,這些行為可使個體的社交 成果是有其生活功能,並適應於環境中。

從多位學者對社會技巧的定義,可看出社會技巧的五種特性:1.情 境性,在學校、家庭、社區、職場等不同場合都是社會技巧運用的情境;

2.互動性,在面對他人或是與人互動時都需要社會技巧,完整的互動行 為通常包括接受和反應兩部分;3.應變性,社會技巧的運用要能針對特 定的情境加以應變,依據社會線索的解讀而反應,和視對象的關係、階 級、身分而改變;4.複雜性,社會技巧包含對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和理 解、認知和行為反應的有效運作、一系列訊息處理策略的進行;5.增強 性,社會技巧能幫助個人獲得對方正向的反應、能開啟和維持正向的社 會關係、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利(蔡桂芳,2001)。

由上述可知,社會技巧是學習而來的,是一複雜的學習歷程,社會 技巧是個人在社會情境中,能依循社會規範,以適當的方式與策略,與 他人互動的能力,以維持人際關係,進而獲得良好的生活適應。

(二) 社會技巧的缺陷

一般學生可能在平日的觀察、互動中,就可以學習和修正自己與他 人互動的社會技巧,但是特殊需求學生若無經過社交技巧課程的引導,

會有社會技巧缺陷或是使用錯誤不當的社會技巧,而被孤立或是拒絕[鍾 莉娟、楊熾康(譯),2009

]

。Gresham(1986)根據行為習得與否、表現與否、

與情緒干擾三項因素,將社會技巧缺陷分為四種類型,如表 2-1,四種社

16

會技巧缺陷與教導建議分述如下:

1. 技巧缺陷(skill deficit):指個人在技巧習得和學習的不足,不 知如何表現該技巧或從未表現出該技巧,缺乏適當的社會技巧 以因應社會互動需求;可經由觀察、示範、行為重複演練來增 進個人的技巧。

2. 表現缺陷(performance deficit):個人行為目錄中具有該社會技 巧,但在表現上次數不足,可能是因為缺乏動機或機會去表現 此行為,要注意是否有情緒干擾因素影響;可透過刺激控制或 增 強 策略 來提 升表 現 的動 機與 機會 , 如操 作行 為前 事 變項 (antecedents)或行為後的結果(consequences),例如同儕主動、社 會戲劇活動、代幣增強、增進表現情境與熟悉情境的相似程度、

提高表現情境線索的明顯程度、或提供提示等。

3. 自我控制技巧缺陷(self-control skill deficits):個人因為情緒干 擾因素妨礙技巧的習得,如因社會性焦慮、恐懼而影響適當技 巧的習得,另外,若有表現衝動的社會行為,也常無法習得正 確的社會互動策略,因為會被同儕所拒絕,無法看到適當社會 行為的示範;因此,要避免情境中會造成焦慮的因素,可教導 減低焦慮的技術(系統減敏感法、洪水法)搭配示範,或運用認知 行為的自我控制策略,如自我教導、自我監控、自我增強等。

4. 自我控制表現缺陷(self-control performance deficits):個人行 為目錄中具有該社會技巧,但因情緒干擾因素影響表現的次數 和一致性;主要教導策略為自我控制策略,教導兒童如何抑制 不適當的行為、區辨衝突情境和正確行為的後果增強。

表 2-1

Gresham 的社會技巧缺陷之分類

習得缺陷 表現缺陷

無情緒干擾 社會技巧缺陷 社會技巧表現缺陷 有情緒干擾 自我控制技巧缺陷 自我控制表現缺陷

17

除了瞭解社會技巧缺陷的類型,Elliott 和 Gresham (1991) 提出影響 社會技能不佳的五種因素,如圖 2-1:

圖 2-1 導致缺乏社會技巧的因素(p.27)

1. 缺乏知識:如無法體認到同儕互動的正確目的、缺乏達成與人 良好互動所需的行為策略、缺乏覺察情境中所需適當行為策略 的知識。

2. 缺乏練習與回饋:教導學生新的社會技巧,應給予充足的時間 練習新技巧,並給予特定的回饋,若未給予練習的時間及回饋,

則學生仍然無法正確的、熟練的表現出新的社會技巧。

3. 缺乏提示與機會:有時學習者未能表現出所學的社會技能是因 為情境中缺乏社會提示,與訓練情境相似的社會提示能促進社 會性參與;因此除了給予社會提示,應盡可能在各種不同的情 境下教導社會技巧,以促進其技巧類化的能力。

4. 缺乏增強:我們表現某種行為常是因為之前經驗過的後果,若 行為未受到環境的增強,會減低行為的表現率。因此社會技巧 的表現需要有正向的增強和後果來強化表現動機。

5. 問題行為:如果出現問題行為,如攻擊、破壞行為、衝動,會 影響社會技能的習得和表現。對能力有限、正向行為很少的身 心障礙學生而言,他們的行為目錄非常局限,只能重複用行為

18

問題溝通其需求(鈕文英,2009)。Meyer 和 Evans (1989)指出身 心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是具有社交功能的,透過社會技能的訓 練,可以消除身心障礙者問題行為,並增加其正向行為的出現,

因此對身心障礙學生實施社會技能訓練有助於融合教育之實施 (引自王欣宜,2007)。

不同的社會技巧缺陷類型可運用不同的策略來有效教導,在瞭解造 成社會技能不佳的原因後才能對症下藥,學校應及早教導兒童如何與他 人相處,才不會衍生未來的社會問題,不論在事先預防或及早治療的觀

不同的社會技巧缺陷類型可運用不同的策略來有效教導,在瞭解造 成社會技能不佳的原因後才能對症下藥,學校應及早教導兒童如何與他 人相處,才不會衍生未來的社會問題,不論在事先預防或及早治療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