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明確界定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變項,茲將重要名詞之概念性與操作性定義 分述如下:

一、國中學生

本研究所指的國中學生是一百零二學年度就讀新北市公立國中七至九年級普 通班在學之男、女學生。

二、同理心發展

研究者認為同理心是結合情感、認知與反應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個體能覺 察、感受、理解、推測各種存在於他人主觀知覺中的情緒經驗和含意,據此表達

出對對方的理解與關懷,但不過度參雜自己的情緒經驗。

同理心發展是指個體的同理心發展程度有其在該年齡層可達到的層次,但因 個別差異之故,不同個體其同理心發展可能有層次上的差異。本研究所界定之同 理心發展是以國中生在研究者修訂江韋逸(2012)自行編製之「同理心發展量表」

上的得分為指標。研究者修訂後的量表將同理心發展分為四個層次,與江韋逸

(2012)自編量表區分出的層次相同,同理心發展層次由低至高分別為:無同理、

認知層次同理、情感層次同理、高層次同理,受試者在此量表上的總平均越高,

表示受試者的同理心發展層次越高,反之則否。各層次內涵歸納如下:

(一)層次一:無同理(漠不關心或不當反應)

(二)層次二:認知層次同理(針對表面訊息直接回應)

(三)層次三:情感層次同理(除覺察表面訊息,尚能反映對方的情緒感受)

(四)層次四:高層次同理(包含層次二與層次三,還能感知、回應對方未表達 出的意涵,或展現助人意願)

三、復原力

本研究兼採朱森楠(2001)與黃德祥(2008)對復原力之定義,復原力是個 體面對挑戰和壓力時,運用與生俱來、曾經成功因應困難或經過教育訓練所發展 出的正向個人特質,做為內在保護因子,助其調適個人處境,以朝正向目標前進 的歷程,通過此歷程個體得以達到最佳適應結果。

本研究是以國中生在陳李綢編製中之「學習態度量表-復原力分量表」上的 得分做為界定個體復原力高低之指標。此量表以「責任感」、「正向積極態度」

和「助人利他」做為復原力之內涵,受試者在本量表上的總分越高,代表受試者 具有越高的復原力,反之則表示受試者的復原力越低,各分量表亦然。以下分別 就本量表三個面向之內涵簡要說明:

(一)責任感:有承擔責任的意願和表現,如:勇於面對問題、能夠尋找及善用 資源、接受選擇的結果。

(二)正向積極態度:對生活和困境抱持樂觀態度和希望感,並能穩定情緒。

(三)助人利他:能夠感受來自他人的善意,對他人心懷感謝以及有利他的意願。

四、同儕人際關係

研究者綜合邱招婷(2002)及陳李綢與蔡順良(2006)對同儕關係的定義,

將本研究之人際關係定位為狹義的同儕關係,亦即青少年在國中階段與校內外年 齡、社會地位相近的同伴間因有共同認定的行為標準與價值觀,且經常因活動而 群聚在一起,使彼此之間產生情感交流、行為互動、分享並認同對方的價值觀與 生活文化等相互影響歷程下而形成的一種關係。

本研究藉由國中生在陳李綢與蔡順良(2009)發展之「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

上的得分為判定同儕人際關係的指標。本量表將同儕人際關係分為五個面向,分 別為:「人際支持」、「人際困擾」、「人際認知」、「人際需求」、「人際互 動」,受試者在此量表上各方面的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的同儕人際關係越佳,

反之則否。茲將本量表之五項同儕人際關係測量指標、內涵與得分意義分述如下:

(一)人際支持:個人遇到挫折或困難時,尋求他人幫忙之意願與能力。得分越 高代表受試者尋求人際支持的能力越佳,反之則否。

(二)人際困擾:個人與同儕相處時面臨的困擾程度。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面對 的人際困擾越少,反之則代表受試者面對的人際困擾越多,且越不易解決。

(三)人際認知:個人在班級或團體中的地位、表現和適應情形及了解程度。得 分越高代表受試者在班級或同儕間的地位、表現和適應情形、了解程度越佳,反 之則否。

(四)人際需求:個人在班級或團體中感到自信及安全的程度。得分越高代表受 試者在人際關係中越有自信跟安全感,反之則否。

(五)人際互動:個人與同儕的互動能力和品質。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的人際互 動能力與品質越佳,反之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