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智力與學習

根據國內提早入學的規定,提早入學資優生的身分必須符合三項資 格:未足齡、智力評量結果在正二個標準差以上及社會適應能力與適齡 兒童相當。換句話說,智力及適應能力為提早入學不可或缺的指標之一,

本節先就智力的定義、智力的理論、智力的發展與變化、智力與學習,

以及魏氏智力量表在資優生之研究論述等五項,逐一探討,以建立研究 之依據。

壹、 智力的定義

一般而言,智力包括個人天生的能力、與環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能 力以及智力測驗所測得的能力。張春興(1998)認為對智力解釋包括:

1.個體在推理、想像、領悟、判斷及生活適應的能力。2.表現在學習、抽 象思考及處理新環境的能力。3.行為表現的綜合能力。4.智力測驗所得之 能力。5.個體受到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所產生的能力。簡言之,智力是 一種以遺傳條件為基礎,運用經驗、知識等適應生活環境的綜合性心理 能力(張春興,1999),也就是學習、思考與問題解決的綜合心理能力。

智力的定義又可分為概念型定義與操作型定義。上述眾多定義中,

除「智力測驗所得之能力」是為了方便研究與解釋智力,使其具體可觀 察、可測量而定出的操作型定義;其餘,則皆為概念型定義。

貳、 智力的理論

歷來對於智力的定義眾說紛紜,智力理論更是百家爭鳴,各方學者 有不同見解。為了方便瞭解智力的研究,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書 籍對智力發展理論的論述,大都分成傳統智力理論與近代智力理論兩大 類作闡述;也有按照年代的演進將各家學者的觀點逐一論述,例如蔡崇 建和高翠霞(2005)為了方便瞭解智力的研究,整理 Li 和 Plucker 的資 料,將智力研究分成四個世代,如圖 2-3-1 所示:

圖 2-3-1

智力研究的四個世代

資料來源:蔡崇建、高翠霞(2005):智力與創造力—人力心智析論與強化。教育資 料集刊,30,80。

然不論何種分類方式,凡是欲瞭解智力的觀點,必先從其演進的歷 程著手,故在此以傳統智力理論與近代智力理論兩大類,茲分述如下:

一、 傳統智力理論

智力一詞的起源,最早是由 Galton 在 1883 年所提起,當時他為了 研究人類的個別差異問題,創造出計量的統計方法後,提出了智力是感 覺與知覺能力的定義。到了 1896 年,Binet 則認為智力不僅只是感覺能

力,應包含高層次的心理能力。然後在 1905 年,Binet 和 Simon 應法國 政府委員會之需求出版了比西量表,用以鑑別出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童而 因材施教;同時提出智力為一般能力,包括判斷、推理和理解能力。接 著,Terman 於 1916 年發展出一套更標準化的斯比智力量表,並採用比 率智商,按智商數字來判定智力高低。直至 1939 年,Wechsler 出版了魏 貝智力量表,並創用了離差智商的計量方法。離差智商是用來表示個人 在團體中智力發展的情形,取代了比率智商無法與他人比較智力差異量 的缺點,因此被大量學者所採用,直至今日。

最早的智力理論,強調單一的智力結構;而智力測驗發展的目的,

以鑑別智能障礙為主。我們同時也發現,最早的智力是以測驗為工具,

採心理計量取向所建立者。是故,在智力測驗後發展出來的智力理論,

深受心理計量取向觀點所影響,包括智力二因論、智力群因論及智力結 構論三種(詳見表 2-3-1):

二、 近代智力理論

自 1950 年代以後,智力測驗開始聚焦於測量個體認知功能的更多分 離層面(陳榮華、陳心怡,2007);當時,許多學者認為智力本質應該還 包括一些可以改變的特質,於是 Cattell 提出了流體—晶體智力論、

Vygotsky 提倡最大發展軸智力說、Sternberg 則提出了三鼎智力理論等(詳 見表 2-3-1),而 Sternberg 智力理論最大的特色是強調智力是可以訓練 的,對於以往的智力概念有重大性的突破。

由此可見,智力理論漸漸從心理計量取向的狹義觀點,邁向了多元 取向的廣義之路。多元智力取向觀點最具代表的是 Gardner 在 1983 年提 出的多元智力理論。他認為智力是多元的,強調人的心理能力至少包括 七大智慧,然後到 2006 年增加至九大智慧,包括:語文、數學邏輯、空 間、音樂、肢體、人際、內省、自然觀察以及存在智慧。而 Sternberg 繼 1985 年提出三鼎智力理論,強調智力是一體三面的功能,包括環境型、

經驗型與組合型三種智力的概念。之後,在 2004 年更提出了智慧

(wisdom)、智力(intelligence)、創造力(creativity)三項能力構念間 統整(synthesized)的「WICS 模式」,強調三項能力為資優鑑定的要素,

同時三項能力間的統整,才能成為資優的領導者。

綜合上述的觀點,我們發現,傳統的智力理論本質包括:

1. 智力是單一結構的。

2. 智力是靜態的。

3. 智力是測驗工具所測得的。

而新近的智力理論,大都接受訊息處理的觀點,認為智力是動態、

多元的,智力的發展可以透過教學而改變(陳李綢,1998)。

彙整各家學者對於智力的定義及提出的智力理論,按照年代整理如 下表 2-3-1:

表 2-3-1

Binet & Simon (1905)

參、 智力的發展與變化

智力是一種學習能力,智力是在掌握知識與環境的過程中形成和發 展的。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個人智力的發展,與年齡有密切關係。以 Bloom 在 1964 年的研究發現,早期智力發展快速,到四歲即可達到個人 未來成人智力的 50%;到八歲時達到 80%。又環境優劣對智力發展有影 響,且影響的大小隨年齡而改變;早期影響大於後期,故智力發展的速 度是隨年齡增長而減速進行的(引自張春興,1999)。

簡茂發(1981)歸納國外學者利用智力測驗進行橫斷性與縱貫性研 究之成果,主要理論有四點:1.兒童及青少年智能之發展兼涵質的提升 與量的增進兩方面。2.一般兒童的智力發展從學前期至青春期成等速進 行,此後則隨其年齡漸增而延緩其速度。3.在發展期間,正常兒童的智 商保持相當的穩定性。4.早期研究大都發現智力發展的頂峰在十五歲至 二十歲之間;最近研究則顯示,約在二十五歲,智力發展至最高點。

國內針對之力發展的研究中,簡茂發(1981)指出國小及中學生在 智力及其組成能力的發展皆有隨年級身高而遞增的共同趨勢,且其增長 情況相當穩定;智力發展的速度以國小前段為最高,國小後段次之,國 中階段最緩,此與國外大多數研究符合。陳明終、吳傳衍(1985)則以 資優與普通兒童為對象,發現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十項分測驗的分數,

隨年齡的增長,呈現直線發展的趨勢。

呈上,智力的絕對分數是隨年齡變化的,然智力的相對分數是否是 穩定不變的呢?早期的智力研究認為智力是穩定的,在 Terman 看來,一 個人的智商經過長時間再測,也不會有什麼變動(劉金花,2009)。然全 世界追蹤智力改變的研究已將近 80 年的歷史,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智力非 穩定不變的。近十年來,腦神經科學領域更蓬勃發展,對於大腦神經認 知功能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Wolfe 和 Brandt 在 1998 年歸 納出大腦認知研究具有四大發現:學習經驗會改變大腦結構、人的智商 非出生就定型、善用「學習機會之窗」可提升語文及認知能力以及兒童

的學習受到情緒的強烈影響(引自郭美辰、郭隸德,2001)。Price(2011) 等人的研究更發現智力並非恆定不變,而能在青春期顯著地升高或下 降,一些受試者甚至在間隔四年的分數進步或退步 20 分之多。這樣的發 現顛覆了我們對於智力不會改變的既有印象,肯定智力的變化是真實 的,且對教育有重大意義。

此外,許多研究亦發現,平均智力隨著時代進步有逐漸上升的現象。

朱念文(2002)在《康健雜誌》第 45 期刊載〈你所不知道的智力真相〉

一文中提及,智商的持續上升被稱為「弗林效應」(Flynn effect)。這種 進步速度被歸於許多因素,包括更好的營養,更長的受教育時間,知識 水準較高的父母,更複雜的環境刺激,如電視、電腦等。國內則有陳心 怡、廖永堃、陳榮華與朱建軍(2010)分析台灣兒童於 1997 至 2007 年 智能進步的狀況,發現台灣兒童的全量表智商平均 1 年進步 0.24 智商分 數,在視覺符號快速比對搜尋以及非語文流體推理能力進步相對最多。

然而這項研究也同時指出,10-16 歲青少年對社會知識規範之理解幾乎無 進步,且 6-12 歲兒童在一般常識廣度的表現更是不進反退,是相當值得 重視之處。

那麼影響智力變化的因素為何?肯亞鄉村地區智力增長速率每年 0.44 智商分數,高於弗林效應 0.3 的原因被歸因於父母本身受教育進步、

家庭結構改變以及兒童健康營養提升所致(Daley、Whaley、Sigman、

Espinosa 和 Neumann,2003);丹麥青年智力下降則被認為是移民增多 及教育內容品質改變的原因(Teasdale & Owen,2008);英國青少年的 推理能力下降則歸咎於兒童沈迷電腦遊戲,參與實驗課機會減少所致

(Shayer、Ginsburg & Coe,2007)。

與上述較不同的看法是,影響智力表現並非父母教養單方面造成,

而是雙向互動的。Harris(1998)指出教養孩子不是父母親對待孩子做些 什麼,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換句話說,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會 根據孩子的年齡、身體外表情況、目前的行為、過去的行為、智力,以 及健康狀況而定。父母親會依照孩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管教方法。也就

是說,父母與孩子是雙向的互動,彼此的態度是互相影響的。

一、 智力與學習

張春興(1999)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將智力定義為一種心理能力。

而心理能力,指的是個體在學習、思維、及解決問題時,由其心理上的

而心理能力,指的是個體在學習、思維、及解決問題時,由其心理上的